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1)木防己 Cocculus orbiculatus(L.)DC.
【药名别名】土防己、鼓笼藤、小青藤。
【药用部位】为木防己属植物木防己的根。
【植物形态】缠绕性木质藤本。根为不整齐的圆柱形,外皮黄褐色。小枝有纵线纹和柔毛。叶互生,卵形或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14厘米,宽2.5~6厘米,先端形状多变,基部圆形、楔形或呈心形,两面被短柔毛;叶柄短,被毛。花单性异株,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萼片6,2轮;花瓣6,淡黄色,2轮;雄花具雄蕊6,对瓣着生;雌花有退化雄蕊6,心皮6个。核果近球形,蓝黑色,有白粉。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丘陵地岸边、路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利尿消肿,解毒,降血压。用于风湿关节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肾炎,尿路感染,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外用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烂外敷;或磨浓汁涂敷。
(2)毛木防己 Cocculus orbiculatus var.mollis(Wall.ex Hook.f.et Thoms.)Hara
【药名别名】八卦藤、哈藤。
【药用部位】为木防己属植物毛木防己的根。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小枝被茸毛至疏柔毛,或有时近无毛,有条纹。叶片纸质至近革质,形状多变,自线状披针形至阔卵状近圆形、狭椭圆形至近圆形、倒披针形至倒心形,有时卵状心形,顶端短尖或钝而有小凸尖,有时微缺或2裂,边全缘或3裂,有时掌状5裂,长通常3~8厘米,很少超过10厘米,宽不等,两面被密柔毛至疏柔毛,有时除下面中脉外两面近无毛;掌状脉3条,很少5条,在下面微突起;叶柄长1~3厘米,很少超过5厘米,被稍密的白色柔毛。聚伞花序少花,腋生,或排成多花,狭窄聚伞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可达10厘米或更长,被柔毛。雄花:小苞片2或1,长约0.5毫米,紧贴花萼,被柔毛;萼片6,外轮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1.8毫米,内轮阔椭圆形,长达2.5毫米或稍过之;花瓣6,长1~2毫米,下部边缘内折,抱着花丝,顶端2裂,雄蕊6,比花瓣短。雌花:萼片和花瓣与雄花相同;无毛。核果近球形,红色至紫红色,直径通常7~8毫米;果核骨质,直径5~6毫米,背部有小横肋状雕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路边。我市见于隘门关至康王寨的路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同木防己。
【用法用量】同木防己。
(3)北豆根 Menispermum dauricum DC.
【药名别名】蝙蝠葛、北山豆根。
【药用部位】为蝙蝠葛属植物北豆根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长达数米,全株近无毛。根茎长,较粗壮,黄褐色。小枝具纵条纹。叶互生,有长柄,盾形,基部心形,先端急尖,长达6~12(15)厘米,宽达6~12(17)厘米,上面绿色,下面色淡,嫩叶有微毛,以后平滑或于背面生黄绿色的茸毛。花腋生,形小,直径3~4毫米,黄绿色,雌雄异株,雄花通常具萼6枚,花瓣6~9,雄蕊20左右;雌花通常具3心皮。核果肾圆形,直径1厘米左右,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丛中或缠绕在灌木枝上。我市黄土岗、福田河、龟山、三河口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其藤茎也供药用,8—11月割取藤茎,晒干。
【功能主治】根茎:降血压,解热,镇痛;主治牙龈肿痛,咳嗽,急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风湿痹痛,麻木,水肿,脚气,痢疾肠炎,胃痛腹胀。藤(茎):主治腰痛,瘰疬。
【用法用量】根:煎服,4.5~9克。藤:60克以内。
【附注】①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②我市有较丰富的野生资源。
(4)毛青藤 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
【药名别名】青藤、青风藤、追风藤。
【药用部位】为风龙属植物毛青藤的藤茎。
【植物形态】木质大藤本,长可达20多米。茎灰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小枝圆柱状,有直线纹,被柔毛或近无毛。叶纸质至革质,心状圆形或卵圆形,长7~1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全缘或3~7角状浅裂,上表面被短茸毛,下面灰白色茸毛密集,花序及幼茎被茸毛,老叶无毛或仅下面被柔毛,掌状脉通常5条;叶柄长5~15厘米。圆锥花序腋生,大型,有毛;花小,淡黄绿色,单性异株;萼片6,2轮,背面被柔毛;花瓣6,长0.7~1毫米;雄花雄蕊9~12;雌花的不育雄蕊丝状,心皮3。核果扁球形,稍歪斜,直径5~8毫米,红色至暗紫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800米的山坡灌丛或山谷林荫下和沟边。我市龟山、福田河、黄土岗、三河口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6—7月割取藤茎,除去细茎枝和叶,晒干,或用水润透,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痹痛,历节风,鹤膝风,脚气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或熬膏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注】毛青藤为《中国药典》收载的青藤来源之一。
(5)千金藤 Stephania japonica(Thunb.)Miers
【药名别名】小青藤、追骨风。
【药用部位】为千金藤属植物千金藤的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稍木质藤本,全株无毛;根条状,褐黄色;小枝纤细,有直线纹。叶纸质或坚纸质,通常三角状近圆形或三角状阔卵形,长6~15厘米,通常不超过10厘米,长度与宽度近相等或略小,顶端有小凸尖,基部通常微圆,下面粉白;掌状脉10~11条,下面突起;叶柄长3~12厘米,明显盾状着生。复伞形聚伞花序腋生,通常有伞梗4~8条,小聚伞花序近无柄,密集成头状;花近无梗,雄花萼片6或8,膜质,倒卵状椭圆形至匙形,长1.2~1.5毫米,无毛;花瓣3或4,黄色,稍肉质,阔倒卵形,长0.8~1毫米;聚药雄蕊长0.5~1毫米,伸出或不伸出;雌花萼片和花瓣各3~4片,形状和大小与雄花的近似或较小;心皮卵状。果倒卵形至近圆形,长约8毫米,成熟时红色;果核背部有2行小横肋状雕纹,每行8~10条,小横肋常断裂,胎座迹不穿孔或偶有一小孔。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灌丛中和沟边。我市广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风活络。治疟疾,痢疾,风湿痹痛,水肿,淋浊,咽喉肿痛,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或研末。外用:捣烂外敷或磨汁含咽(茎叶多用于外敷)。
(6)华千金藤 Stephania sinica Diels
【药名别名】金不换、独脚乌桕、地乌龟。
【药用部位】为千金藤属植物华千金藤的块根。
【植物形态】木质藤本。块根近球形,外皮灰褐色。茎中空。外皮灰白色,有条纹,无毛。叶互生,薄膜质,阔三角状圆形,盾状着生,长10~15厘米,宽14~20厘米,先端钝,具小凸尖,边缘有不明显的浅波状,下面苍白色,掌状脉9条,5条向前,4条向后;嫩叶叶脉红色,折断流出红色汁液;叶柄长20~30厘米。雌雄异株,复伞形花序腋生;雄花序近肉质,总花梗长约4厘米,分枝长1~1.5厘米;萼片6,狭倒卵状长圆形;花瓣3~4,短而阔的倒卵形,内面有2枚腺体。核果倒卵形,长和宽均约6毫米,压扁状,背脊两侧各有小横肋15~18条,肋的中段低平,两侧凹陷。花期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300~1600米的山坡灌丛竹林下和沟谷边。我市夫子河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胃止痛,散瘀消肿。治外感咳嗽,咽痛,口舌生疮,呕吐腹泻,痢疾,胃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磨汁,或浸酒服。外用:捣烂外敷、研末撒或磨汁涂患处。
(7)白药子 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药名别名】白药片、金线吊乌龟、头花千金藤。
【药用部位】为千金藤属植物白药子的块根。
【植物形态】草质、落叶、无毛藤本,高通常1~2米或2米以上;块根团块状或近圆锥状,有时不规则,褐色,生有许多突起的皮孔;小枝紫红色,纤细。叶纸质,三角状扁圆形至近圆形,长通常2~6厘米,宽2.5~6.5厘米,顶端具小凸尖,基部圆或近截平,边全缘或多少浅波状;掌状脉7~9条,向下的脉纤细;叶柄长1.5~7厘米,纤细。雌雄花序同形,均为头状花序,具盘状花托,雄花序总梗丝状,常于腋生、具小型叶的小枝上作总状花序式排列,雌花序总梗粗壮,单个腋生。雄花:萼片6,较少8(或偶有4),匙形或近楔形,长1~1.5毫米;花瓣3或4,近圆形或阔倒卵形,长约0.5毫米;聚药雄蕊很短。雌花:萼片1,偶有2~3(5),长0.8毫米或以上;花瓣2(4),肉质,比萼片小。核果阔倒卵圆形,长约6.5毫米,成熟时红色;果核背部两侧各有10~12条小横肋状雕纹,胎座迹通常不穿孔。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山坡、路旁、林缘及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或秋末冬初采挖,除去须根、泥土,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主治咽喉肿痛,热毒痈肿,风湿痹痛,腹痛,泻痢,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