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 Zingiberaceae

192.姜科 Zingiberaceae

(1)山姜 Alpinia japonica(Thunb.)Miq.(暂定)

【药名别名】九龙盘、姜七。

【药用部位】为山姜属植物山姜的根茎和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分歧。单叶互生,3~4片,2列,叶片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密被茸毛。总状花序,密被锈色茸毛,长10~15厘米;花白色带红条纹,长约25毫米;花萼圆筒状,长1厘米,直径4毫米,先端3裂;花冠长圆形,先端3裂,花萼与花冠均被绢毛;唇瓣卵形,有波状缺刻,橙红色;雄蕊1;花柱1,超过药隔,子房下位。果实阔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红色,表面被细毛;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沟边或林下湿地。我市分布于小漆园刘家山。

【采收加工】根茎:四季均可采挖,洗净,晒干。果实:将成熟时采集,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根茎:祛风通络,理气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牙痛,胃痛。果实(建砂仁):温中散寒,行气调中;用于脘腹胀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煎服:根茎,3~6克,或浸酒;果实,3~9克,或研末。

(2)蘘荷 Zingiber mioga(Thunb.)Rosc.

【药名别名】沿河姜、阳荷姜。

【药用部位】为姜属植物蘘荷的根茎。

【植物形态】株高0.5~1米,根茎淡黄色。叶片披针状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0~37厘米,宽4~6厘米,叶面无毛,叶背无毛或被稀疏的长柔毛,顶端尾尖;叶柄长0.5~1.7厘米或无柄;叶舌膜质,2裂,长0.3~1.2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长5~7厘米;总花梗从没有到长达17厘米,被长圆形鳞片状鞘;苞片覆瓦状排列,椭圆形,红绿色,具紫脉;花萼长2.5~3厘米,一侧开裂;花冠管较萼为长,裂片披针形,长2.7~3厘米,宽约7毫米,淡黄色;唇瓣卵形,3裂,中裂片长2.5厘米,宽1.8厘米,中部黄色,边缘白色,侧裂片长1.3厘米,宽4毫米;花药、药隔附属体各长1厘米。果倒卵形,熟时裂成3瓣,果皮里面鲜红色;种子黑色,被白色假种皮。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荫下或水沟旁。我市各地都有栽培,山区丘陵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用于月经不调,老年咳嗽,疮肿,瘰疬,目赤,喉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研末或鲜者捣汁。外用:捣汁含漱、点眼或捣烂外敷。

【附注】果实:温胃止痛,主治胃痛;煎服,9~15克。

(3)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药名别名】生姜、干姜、炮姜。

【药用部位】为姜属植物姜的根茎、根茎皮、叶。

【植物形态】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2~2.5厘米,无毛,无柄;叶舌膜质,长2~4毫米。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长4~5厘米;苞片卵形,长约2.5厘米,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花冠黄绿色,管长2~2.5厘米,裂片披针形,长不及2厘米;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卵形,长约6毫米;雄蕊暗紫色,花药长约9毫米;药隔附属体钻状,长约7毫米。花期为秋季。

【生境分布】我市有栽培。

【采收加工】生姜: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姜皮:取生姜洗净,用竹刀刮取外层栓皮,晒干。姜叶:夏、秋季采收,切碎,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生姜:发表散寒,止呕,化痰。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姜皮:行水消肿。姜叶:散水结。

【用法用量】煎服:生姜,3~9克;姜皮,1.5~4.5克。姜叶:内服,研末每次1.5克或捣汁。

【附注】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其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