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81.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1)南五味子 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

【药名别名】红内消、红钻骨风、香血藤。

【药用部位】为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的根或藤茎。

【植物形态】常绿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小枝圆柱形,褐色或紫褐色,表皮有时剥裂。叶互生,革质或近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有光泽;叶柄长1.5~3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单生于叶腋,黄色,有芳香;花梗细长,花后下垂;花被片8~17;雄蕊柱近球形,雄蕊30~70;雌蕊群椭圆形,心皮40~60。聚合果近球形,直径2.5~3.5厘米;浆果深红色至暗蓝色,卵形,肉质。花期6—9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下或沟谷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立冬前后采挖,去净残茎、细根及泥土,晒干。或剥取根皮,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理气,祛风活络,消肿止痛。用于溃疡病,胃肠炎,中暑腹痛,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1~1.5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调敷。

【附注】本品的果实不作南五味子或五味子入药。

(2)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

【药名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

【药用部位】为五味子属植物五味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藤本植物。嫩枝红棕色,老枝暗灰色,表皮布有多数圆形皮孔,老皮微开裂,捻之有柠檬香气。叶在幼枝上单叶互生,老枝上则簇生于短枝,有腺点。叶片薄,为阔椭圆形至卵形,边缘疏生有腺体的小齿,叶面亮绿色,背面淡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数朵丛生于叶腋间而下垂,乳白色或粉红色,花被6~9,雄花具雄蕊5;雌花心皮多数,分离。螺旋排列于花托上,有时偶见不明显的两性花。子房倒卵形,授粉后,花托逐渐伸长,果实呈穗状。肉质浆果球形,成熟时深红色,内含种子1~2,肾形,种皮光滑。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区的杂木林中、林缘或山沟的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张家畈镇、乘马岗镇、三河口镇、龟山镇等地。

【采收加工】果实呈紫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主治咳嗽虚喘,梦遗滑精,尿颇遗尿,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

【附注】本品即《中国药典》收载的五味子,现已有人工栽培。

(3)华中五味子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

【药名别名】五味子、南五味子。

【药用部位】为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藤本。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小枝紫红色。叶互生,纸质;叶柄长1~3厘米,带红色;叶片倒卵形、宽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通常最宽处在叶的中部以上,长4~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疏生波状细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侧脉4~6对,网脉较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橙黄色,直径1.2厘米,单生或1~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细,长2~4厘米,花被5~8,排成2~3轮;雄蕊10~19,着生于倒卵形的花托上,花丝短,花药先端平截;雌蕊群近球形,心皮30~50。果序长3.5~10厘米,小浆果球形,成熟后鲜红色。种子2,肾形,长约3毫米,种皮在脊背上有少数瘤状点。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密林下或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主治咳嗽虚喘,梦遗滑精,尿频遗尿,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

【附注】本品即《中国药典》收载的南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