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 Asteraceae

173.菊科 Asteraceae

(1)下田菊 Adenostemma lavenia(L.)O.Kuntze

【药名别名】白龙须、水胡椒。

【药用部位】为下田菊属植物下田菊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基部稍平卧,着地生根,上部分枝,紫红色,有细毛,下部光滑。叶对生,叶片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楔形,有柄,边缘有粗锯齿,叶面略有皱纹,具疏毛。秋季开白色或黄色小花,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6~8毫米,有长梗,排列成顶生疏散、2或3枝的圆锥花序;总苞片短圆形,约2列;花全为管状,两性对称,5裂,外面常有毛;花药截头状,顶部有一腺状尖头,基部钝;花柱分枝。瘦果倒椭圆形,全体具腺点或细瘤;顶端有3~4条短而硬的刺毛状的冠毛,每一冠毛的顶端有一腺体。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60~2000米的水边、路旁、沼泽地、林下及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感冒高热,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痈疖疮疡,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2)藿香蓟 Ageratum conyzoides L.

【别名】胜红蓟。

【药用部位】为藿香蓟属植物藿香蓟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稍带紫色,被白色多节长柔毛,幼茎、幼叶及花梗上的毛较密。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13厘米,宽2.5~6.5厘米,两面被稀疏的白色长柔毛,基部钝、圆形或宽楔形,少有心形的,边缘有钝圆锯齿;叶柄长1~3厘米。头状花序较小,直径约1厘米,在茎或分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矩圆形,顶端急尖,外面被稀疏白色多节长柔毛;花淡紫色或浅蓝色;冠毛鳞片状,上端渐狭成芒状。瘦果黑褐色,5棱,长1.2~1.7毫米,有白色稀疏细柔毛。冠毛膜片5或6个,长圆形,顶端急狭或渐狭成长或短芒状,或部分膜片顶端截形而无芒状渐尖;全部冠毛膜片长1.5~3毫米。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林缘、河边或山坡草地、田边或荒地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痛,止血,排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崩漏,肾结石,膀胱结石;外用治湿疹,鹅口疮,痈疮肿毒,蜂窝织炎,下肢溃疡,中耳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或干品研末撒敷患处,或绞汁滴耳,或煎水洗。

(3)杏香兔耳风 Ainsliaea fragrans Champ.

【药名别名】一支香、兔耳风、杏香兔儿风。

【药用部位】为兔儿风属植物杏香兔耳风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匍匐状短根状茎。茎直立,高30~60厘米,被棕色长毛,不分枝。叶5~10枚,基生,卵状矩圆形,长3~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心形,全缘,少有疏短刺状齿,上面绿色,无毛或疏被毛,下面有时紫红色,被棕色长毛;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被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总状,有短梗或近无梗;总苞细筒状,长约15毫米;总苞片数层,外层较短,卵状狭椭圆形,内层披针形,顶端尖锐;花筒状,白色,稍有杏仁气味。瘦果倒披针状矩圆形,栗褐色,扁平,有条纹和细毛;冠毛羽毛状,棕黄色。花期11—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本品标本由梅建亨先生采自五脑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积散结,止咳,止血。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肺结核咯血,黄疸,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乳腺炎;外用治中耳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现有制为片、胶囊等剂型的中成药。

(4)黄腺香青 Anaphalis aureopunctata Lingelsh.et Borza

【药名别名】蛇软曲、香蒿。

【药用部位】为香青属植物黄腺香青的全草。

【植物形态】根状茎细或稍粗壮,有长达12厘米或稀达20厘米的匍匐枝。茎直立或斜升,高20~50厘米,细或粗壮,不分枝,稀在花后有直立的花枝,草质或基部稍木质,被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绵毛,或下部多少脱毛,下部有密集、上部有渐疏的叶,莲座状叶宽匙状椭圆形,下部渐狭成长柄,常被密绵毛;下部叶在花期枯萎,匙形或披针状椭圆形,有具翅的柄,长5~16厘米,宽1~6厘米;中部叶稍小,多少开展,基部渐狭,沿茎下延成宽或狭翅,边缘平,顶端急尖稀渐尖,有短或长尖头;上部叶小,披针状线形;全部叶上面被具柄腺毛及易脱落的蛛丝状毛,下面被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毛及腺毛,或多少脱毛,有离基三或五出脉,侧脉明显且长达叶端或在近叶端消失,或有单脉。头状花序多数或极多数、密集成复伞房状;花序梗纤细。总苞钟状或狭钟状,长5~6毫米,直径约5毫米;总苞片约5层,外层浅或深褐色,卵圆形,长约2毫米,被绵毛;内层白色或黄白色,长约5毫米,在雄株顶端宽圆形,宽达2.5毫米,在雌株顶端钝或稍尖,宽约1.5毫米,最内层较短狭,匙形或长圆形,有长达全长三分之二的爪部。花托有繸状突起。瘦果长达1毫米,被微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草坡。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于咳嗽痰喘,口腔溃疡,疮毒,水肿,感冒等症。

【用法用量】参照同属尼泊尔香青,煎服,3~12克。

(5)牛蒡 Arctium lappa L.

【药名别名】牛蒡子、大力子、恶实。

【药用部位】为牛蒡属植物牛蒡的果实及根、叶。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根肉质。茎粗壮,高1~2米,带紫色,有微毛,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宽卵形或心形,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全缘,波状或有细锯齿。头状花序丛生或排成伞房状,直径3~4厘米,有梗;总苞球形;总苞片披针形,长1~2厘米,顶端钩状内弯;花全部筒状,淡紫色,顶端5齿裂,裂片狭。瘦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灰黑色;冠毛短刚毛状。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村落周围、田地边或栽培。现可能逸为野生。我市福田河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

【附注】牛蒡根: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其用法用量如下: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煎洗或熬膏搽或捣烂外敷。牛蒡叶:清热去火,润肺止咳,解毒益肝,润肠通便,亮发,治疗头痛头晕。

(6)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药名别名】黄花蒿、香蒿、鱼子青蒿。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青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150厘米,多分枝,直径达6毫米,无毛。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三次羽状深裂,长4~7厘米,宽1.5~3厘米,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倒卵形,开展,顶端尖,基部裂片常抱茎,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短微毛;上部叶小,常一次羽状细裂。头状花序极多数,球形,长及宽约1.5毫米,有短梗,排列成复总状或总状,常有条形苞叶;总苞无毛;总苞片2~3层,外层狭矩圆形,绿色,内层椭圆形,除中脉外边缘宽膜质;花托长圆形;花筒状,长不超过1毫米,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矩圆形,长0.7毫米,无毛。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野、山坡沟边、路旁。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入煎剂宜后下。

【附注】近花期的叶片为提取青蒿素的原料。

(7)奇蒿 Artemisia anomala S.Moore

【药名别名】刘寄奴、千粒米。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奇蒿的带花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厘米。茎有明显纵肋,被细毛。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9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成短柄,边缘具锐尖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蛛丝毛,中脉显著;上部叶小,披针形,长约1.5厘米;下部叶花后凋落。头状花序,钟状,长约3毫米,密集成穗状圆锥花序;总苞片4轮,淡黄色,无毛,覆瓦状排列;外层花雌性,管状,雌蕊1;中央花两性,管状,先端5裂,雄蕊5,聚药,花药先端有三角状附属物,基部有尾,柱头2裂,呈画笔状。瘦果矩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灌丛中、河岸旁。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花开时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打捆,并防夜露雨淋变黑。

【功能主治】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净,跌打损伤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烫伤,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消食积,单味可用至15~30克;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附注】《中国药典》收载的北刘寄奴为玄参科的阴行草,我市所用的刘寄奴是藤黄科的元宝草。

(8)香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药名别名】青蒿。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香蒿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平滑无毛。茎圆柱形,幼时青绿色,表面有细纵槽,下部稍木质化,上部叶腋间有分枝。叶互生;二回羽状全裂,第一回裂片椭圆形,第二回裂片线形,全缘,或每边1~3羽状浅裂,先端尖,质柔,两面平滑无毛,青绿色。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每一头状花序侧生,稍下垂,直径约6毫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外层的苞片狭长,内层的卵圆形,边缘膜质;花托外围着生管状雌花,内仅雌蕊1枚,柱头2裂;内部多为两性花,绿黄色,花冠管状,雄蕊5枚,花丝细短,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矩圆形至椭圆形,微小,褐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河岸、沟旁、村落边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但较黄花蒿少。

【采收加工】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附注】本品与黄花蒿同被《中国药典》(1977年版)作为青蒿收载,后研究发现本品不含青蒿素,故1990年版《中国药典》予以取消,保留青蒿药名,而实际只用黄花蒿;其为青蒿的同名异物。

(9)艾 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

【药名别名】艾叶、家艾。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艾的叶片。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茸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是制艾条的原料。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10)茵陈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药名别名】绵茵陈、破絮蒿。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茵陈的幼嫩茎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米,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一至三回羽状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毫米;上部叶羽状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毫米,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河岸等沙砾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11)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

【药名别名】茵陈、绵茵陈、滨蒿。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猪毛蒿的幼嫩茎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部常木质化,高40~100厘米。茎多单一,直立,有多数开展或斜开的枝,褐色或淡红紫色,有微柔毛或近无毛。有时具叶较大而密集的不育茎。叶密集,茎下部叶有柄,上部无柄;下部叶与不育茎的叶同形,叶片广卵形,长1~4厘米,宽3厘米,营养期有密绢毛,以后光滑,绿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终裂片线形;顶端尖,中部叶长1~2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极细,无毛上部3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有梗或无梗,有线形苞叶,在茎和枝上排列成复总状花序,在总状花序中的头状花序常侧向一面;总苞近球形,直径1~1.2毫米;总苞片2~3层,卵形,边缘宽膜质,背面绿色,近无毛,外面的较短;花全为管状花,黄绿色,外层雌性,5~7朵,能育,内层6朵,不育。瘦果卵形,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堤岸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幼苗高约10厘米时采收,除去杂质、泥土,晒干。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附注】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茵陈的来源之一。

(12)矮蒿 Artemisia lancea Van

【药名别名】野艾蒿、细叶艾、野艾。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矮蒿的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具细棱,褐色或紫红色;中部以上有多数向上斜展的分枝。叶上面初时微有蛛丝状短柔毛及白色腺点和小凹点,后毛与腺点渐脱落,背面密被灰白色毛;基生叶长3~5厘米,宽2.5~4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具小裂片2~3枚,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3~6毫米,宽2~3毫米,叶柄短,花期叶萎谢;中部叶长卵形,长1.5~2.5厘米,宽1~2厘米,羽状全裂,稀深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1~2毫米,先端锐尖,边外卷,基部1对裂片小,呈假托叶状。头状花序多数,卵形,无梗,直径1~1.5毫米,在分枝上端排成穗状花序,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边缘狭膜质,中、内层总苞片长卵形;雌花1~3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红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二叉,外卷;两性花2~5朵,花冠长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瘦果小,长圆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林缘、山坡、草地、灌丛等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开花前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绒作灸,外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13)白莲蒿 Artemisia sacrorum Ledeb.

【药名别名】铁杆蒿、万年蒿。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白莲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多分枝,暗紫红色,无毛或上部被短柔毛。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具柄,基部具假托叶,叶长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4厘米,宽3~8厘米,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小裂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有锯齿,羽轴有栉齿,叶幼时两面被丝状短柔毛,后被疏毛或无毛,有腺点;上部叶小,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多数,近球形或半球形,直径2~3.5毫米,下垂,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背面绿色,边缘宽膜质;缘花雌性,10~12枚;盘花两性,多数,管状;花托凸起,裸露。瘦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沟岸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用于肝炎,阑尾炎,小儿惊风,阴虚潮热;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9~12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撒患处。

(14)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药名别名】齐头蒿。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齐头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90厘米。叶互生;茎中部以下的叶,基部楔形,先端羽状3裂,中间裂片较宽,又羽状3裂;中部以上的叶线形,全缘;叶两面绿色,无毛。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状,每一头状花序球形,直径约1.5毫米;总苞球形,苞片3~4层,外层苞片较小,卵形,内层苞片椭圆状,背面中央部为绿色,边缘膜质;花托球形,上生两性花及雌花,花冠均为管状;雌花位于花托之外围,花冠中央仅有雌蕊1枚,柱头2裂;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围绕柱头四周;雌蕊1枚,位于中央,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荒地上。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杀虫。治感冒身热,劳伤咳嗽,潮热,小儿疳热,疟疾,口疮,疥癣,湿疹。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15)歧茎蒿 Artemisia igniaria Maxim.

【药名别名】白艾、野艾。

【药用部位】为蒿属植物歧茎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地下茎。茎直立,高60~120厘米,直径约5厘米,上部多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萎,长8~11厘米,宽5~7厘米,基部渐狭成短柄,叶片卵形,羽状深裂,中裂片又常3裂,边缘有粗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短茸毛;上部叶小,近无柄,3裂或不裂,全缘。头状花序多数,在茎上部排列成稀疏的复总状花序,有椭圆形或披针形至条形的苞叶;总苞倒卵形,长约4毫米,外层背部绿色,边缘膜质,内层边缘宽膜质,有绿色中脉,各层外面被短绵毛;花黄色,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矩圆形,长达2毫米,无毛。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缘、草地、灌丛与路旁等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末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可参照艾叶:煎服,3~9克;外用适量,煎洗。

(16)三脉紫菀 Aster ageratoides Turcz.

【药名别名】山白菊、岩柴胡。

【药用部位】为紫菀属植物三脉紫菀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粗壮,茎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曲折,有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落,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先端渐尖,边缘有3~7对锯齿,上部叶渐小,全缘或有浅齿,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柔毛常有腺点;有离基三出脉,侧脉3~4对。头状花序排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梗长0.5~3厘米。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上部绿色或紫褐色,外层长达2毫米,内层约4毫米,有短缘毛。舌状花约10个,舌片线状长圆形,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有裂片;花柱附片长达1毫米;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沟边、矿野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扎把晾干。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祛痰镇咳。治风热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疔疮肿毒,蛇咬,蜂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克;或捣汁饮。外用:捣烂敷患处。

(17)钻叶紫菀 Aster subulatus Michx.

【药名别名】瑞连草、钻形紫菀。

【药用部位】为紫菀属植物钻叶紫菀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5~80厘米。茎基部略带红色,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基部叶倒披针形,花期凋落;中部叶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0.5~1厘米,先端尖或钝,全缘,上部叶渐狭线形。头状花序顶生,排成圆锥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线状钻形,无毛,背面绿色,先端略带红色;舌状花细狭,小,红色;管状花多数,短于冠毛。瘦果略有毛。花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用于痈肿,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18)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Bunge)Koidz.

【药名别名】苍术、山苍术。

【药用部位】为苍术属植物北苍术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肥大,结节状。叶无柄;茎下部叶匙形,多为3~5羽状深缺刻,先端钝,基部楔形而略抱茎;茎上部叶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3~5羽状浅裂至不裂,叶缘具硬刺齿。头状花序直径1厘米左右;基部叶状苞披针形,边缘长栉齿状;总苞片多为5~6层;花冠管状,白色,先端5裂,裂片长卵形;退化雄蕊先端圆,不卷曲。瘦果密生向上的银白色毛。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常野生于海拔700~1300米的林下山坡灌丛中。1979年在我市的张广河发现野生品种,但当时未能定种,只是暂称“三裂叶苍术”,参见《麻城市药用植物名录》。这次普查所采标本为麻城外贸引进栽培品,发现其中有本种;同时《大别山植物志》也有收载。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

(19)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

【药名别名】南苍术、冬术、茅苍术。

【药用部位】为苍术属植物苍术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状茎粗肥,结节状,节上有细须根,外表棕褐色,有香气,断面有红棕色油点。茎直立,圆柱形而有纵棱,上部不分枝或稍有分枝。叶互生,基部叶有柄或无柄,常在花期前脱落,中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厘米,宽1~1.5厘米,完整或3~7羽状浅裂,边缘有刺状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稍带白粉状,上部叶渐小,不裂,无柄。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多单独顶生,总苞片6~8层,有纤毛;两性花,花全为管状,白色;两性花冠毛羽状分枝,较花冠稍短;雌花具5枚线状退化雄蕊。瘦果圆筒形,被黄白色毛。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或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少量分布,也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季均可采挖,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行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熬膏或入丸、散。

(20)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药名别名】于术、冬术。

【药用部位】为苍术属植物白术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粗大,略呈拳状。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具不明显纵槽。单叶互生;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3深裂,偶为5深裂,中间裂片较大,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裂片较小,通常为卵状披针形,基部不对称;茎上部叶的叶柄较短,叶片不分裂,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成柄状,叶缘均有刺状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凸起显著。头状花序顶生,直径2~4厘米;总苞钟状,总苞片7~8列,膜质,覆瓦状排列;基部叶状苞1轮,羽状深裂,包围总苞;花多数,着生于平坦的花托上;花冠管状,下部细,淡黄色,上部稍膨大,紫色,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外展或反卷;雄蕊5,花药线形,花丝离生;雌蕊1,子房下位,密被淡褐色茸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中央有1浅裂缝。瘦果长圆状椭圆形,微扁,长约8毫米,直径约2.5毫米,被黄白色茸毛,顶端有冠毛残留的圆形痕迹。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张家畈、黄土岗等乡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

【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熬膏或入丸、散。

(21)婆婆针 Bidens bipinnata L.

【药名别名】鬼针草、一包针。

【药用部位】为鬼针草属植物婆婆针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中部叶和下部叶对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长5~14厘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再次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细齿或钝齿,两面略有短毛;上部叶互生,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5~10毫米;总花梗长2~10厘米;总苞片条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细短毛;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筒状花黄色,发育,长约5毫米,裂片5。瘦果长线形,长1~2厘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或宅旁。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虫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22)鬼针草 Bidens pilosa L.

【药名别名】一包针、婆婆针。

【药用部位】为鬼针草属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6~10毫米,有梗,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捣烂敷或煎水熏洗。

(23)大狼杷草 Bidens frondosa L.

【药名别名】狼把草、一包针。

【药用部位】为鬼针草属植物大狼杷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20厘米。茎直立,分枝,常带紫色,被疏毛或无毛。叶对生,具柄;一回羽状复叶,小叶3~5枚,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通常背面被稀疏短柔毛,顶生者具明显的柄。头状花序单生,连同总苞苞片直径12~15毫米,高约12毫米;总苞钟状或半球形,外层苞片5~10枚,通常8枚,披针形或匙状倒披针形,叶状,边缘具缘毛,内层苞片长圆形,具淡黄色边缘,舌状花不发育,筒状花两性,花冠冠檐5裂。瘦果扁平,狭楔形,长5~10毫米,先端芒刺2枚,有侧束毛。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湿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6—9月采收,洗净,切断,晒干。

【功能主治】补虚清热。主治体虚乏力,盗汗,咯血,小儿疳积,痢疾。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24)狼杷草 Bidens tripartita L.

【药名别名】鬼刺、二郎箭。

【药用部位】为鬼针草属植物狼杷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厘米,有时可达90厘米;由基部分枝,无毛。叶对生,茎顶部的叶小,有时不分裂,茎中、下部的叶片羽状分裂或深裂;裂片3~5,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稀近卵形;基部楔形,稀近圆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疏生不整齐大锯齿,顶端裂片通常比下方者大;叶柄有翼。头状花序顶生,球形或扁球形;总苞片2列,内列披针形,干膜质,与头状花序等长或稍短,外列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比头状花序长,叶状;花皆为管状,黄色;柱头2裂。瘦果扁平,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楔形,长4.5~9毫米,直径1.5~2.2毫米,边缘有倒生小刺,两面中央各有1条纵肋,两侧上端各有一向上的刺,刺上有细小的逆刺。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沟渠及浅水滩、路边荒野。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功能主治】主治气管炎,肺结核,咽喉炎,扁桃体炎,痢疾,丹毒,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60克);或研末,或捣汁。外用:研末撒敷或捣汁涂。

(25)飞廉 Carduus nutans L.

【药名别名】大刺盖、飞廉蒿。

【药用部位】为飞廉属植物飞廉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70~100厘米,具纵条棱,并附有绿色的翼,翼有齿刺。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厘米,羽状深裂,裂片的边缘具刺,上面绿色,具细毛,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2~3枚,着生于枝端,直径1.5~2.5厘米;总苞钟形,长约2厘米,宽1.5~3厘米;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渐变短,中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苞片线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花管长15~16毫米,先端5裂;雄蕊5,花药合生;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长3毫米,顶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长约15毫米,呈刺毛状。花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草丛中。我市各乡镇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集全草,冬、春季采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清热利湿。用于吐血,鼻衄,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乳糜尿,尿路感染;外用治痈疖,疔疮。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的根供药用,用法用量同全草。

(26)金盏菊 Calendula officinalis L.

【药名别名】金盏花。

【药用部位】为金盏花属植物金盏菊的全草,根和花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被柔毛及腺毛。茎直立,高30~60厘米,通常上部分枝。叶无柄,下部叶匙形,长15~20厘米,全缘;上部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5厘米,宽1~3厘米,全缘或波状具极疏小尖头状细齿,先端钝尖,稀急尖,基部稍成耳状抱茎。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3~5厘米,具总花序梗;总苞片2层,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长,先端渐尖。花黄色或橙黄色;舌状花通常3层,舌片伸展,先端3裂齿;筒状花檐部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花药箭形。果实3层,显著内弯,先端及基部延伸成钩状,两侧具翅,脊部具不规则横褶皱。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调经。主治中耳炎,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5~15克。外用:适量,鲜品取汁滴耳。

【附注】根:活血散瘀,行气利尿;主治癥瘕疝气,胃寒疼痛。花:凉血,止血;主治肠风便血。用法用量:根,30~60克;花,5~10朵。

(27)天名精 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药名别名】鹤虱、北鹤虱、野烟。

【药用部位】为天名精属植物天名精的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下部叶宽椭圆形或矩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渐小,矩圆形,无叶柄。头状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直径6~8毫米,平立或稍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顶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矩圆形,顶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裂,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顶端5齿裂。瘦果条形,具细纵条,顶端有短喙,有腺点。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野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主治蛔虫病,蛲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多入丸、散。

【附注】①本鹤虱我市不习用。②本植物的全草亦供药用,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其具清热化痰、解毒、杀虫、破瘀、止血的作用;主治乳蛾,喉痹,急、慢惊风,牙痛,疔疮肿毒,痔瘘,皮肤痒疹,毒蛇咬伤,虫积,血瘕,吐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用法用量:煎服9~15克,或研末3~6克,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28)烟管头草 Carpesium cernuum L.

【药名别名】挖耳草、金挖耳。

【药用部位】为天名精属植物烟管头草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90厘米。多分枝,密被微柔毛,常带红色。茎叶常2~4对,密集于茎基如基生叶状,具短柄;叶片椭圆形、卵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5~7.4厘米,宽1~4.8厘米,两面被短柔毛,下面常带紫色。花互生或少数花序下部者对生,组成背腹向,长5~24厘米的总状花序;花萼长约2毫米,盾片开展,半圆形,果时增大,几与萼等长;花冠紫色,长9~12毫米,冠筒由下至上渐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凹。花果期6—11月,果实渐次成熟。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山坡及林边。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初开花时拔取全株,除去老茎及根,切成小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治咽喉肿痛,乳蛾,痄腮,风火牙痛,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3~9克或捣汁。外用:煎水漱口或捣汁涂。

【附注】本品的根于秋季采挖,具清热解毒作用;主治痢疾,牙痛,乳蛾,子宫脱垂,脱肛。其用法用量为煎服5~15克。

(29)鹅不食草 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

【药名别名】石胡荽、地椒草。

【药用部位】为石胡荽属植物鹅不食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小草本。茎多分枝,高5~20厘米,匍匐状,微被蛛丝状毛或无毛。叶互生,楔状倒披针形,长7~18毫米,顶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背面微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小,扁球形,直径约3毫米,单生于叶腋,无花序梗或极短;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透明膜质,外层较大;边缘花雌性,多层,花冠细管状,长约0.2毫米,淡绿黄色,顶端2~3微裂;盘花两性,花冠管状,长约0.5毫米,顶端4深裂,淡紫红色,下部有明显的狭管。瘦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具4棱,棱上有长毛,无冠状冠毛。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荒野潮湿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5—10月花未开或正开放时采收,拔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流涕。

【用法用量】煎服:6~9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烂塞鼻。

(30)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

【药名别名】草红花、红蓝花。

【药用部位】为红花属植物红花的花。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体光滑无毛。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质硬,近于无柄而抱茎;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9厘米,宽1~3.5厘米,基部渐狭,先端尖锐,边缘具刺齿;上部叶逐渐变小,呈苞片状,围绕头状花序。花序大,顶生,总苞片多列,外面2~3列呈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针刺;内列呈卵形,边缘无刺而呈白色膜质;花托扁平;管状花多数,通常两性,橘红色,先端5裂,裂片线形;雄蕊5,花药聚合;雌蕊1,花柱细长,伸出花药管外面,柱头2裂,裂片短,舌状。瘦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毫米,基部稍歪斜,白色,具4肋。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20世纪70年代至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治经闭,癥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或入散剂,或浸酒,或鲜品捣汁。外用:研末撒敷。

(31)小蓟 Cirsium setosum(Willd.)MB.

【药名别名】刺儿菜、野红花。

【药用部位】为蓟属植物小蓟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茎直立,高30~80厘米,茎无毛或被蛛丝状毛。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叶和中部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1.5~10厘米,先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通常无叶柄,上部茎叶渐小,叶缘有细密的针刺或刺齿,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雌雄异株;雄花序总苞长约18毫米,雌花序总苞长约25毫米;总苞片6层,外层甚短,长椭圆状披针形,内层披针形,先端长尖,具刺;雄花花冠长17~20毫米,裂片长9~10毫米,花药紫红色,长约6毫米;雌花花冠紫红色,长约26毫米,裂片长约5毫米,退化花药长约2毫米。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略扁平;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沟岸、田间、荒丘及农田附近。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带花全草,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鲜品可用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32)苘蒿 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

【药名别名】菊花菜。

【药用部位】为茼蒿属植物茼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光滑无毛或几光滑无毛。茎高达70厘米,不分枝或自中上部分枝。基生叶花期枯萎。中下部茎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8~10厘米,无柄,二回羽状分裂;一回为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4~10对;二回为浅裂、半裂或深裂,裂片卵形或线形。上部叶小。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少数生于茎枝顶端,但并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花梗长15~20厘米。总苞直径1.5~3厘米;总苞片4层,内层长1厘米,顶端膜质扩大成附片状。舌片长1.5~2.5厘米。舌状花瘦果有3条突起的狭翅肋,肋间有1~2条明显的间肋。管状花瘦果有1~2条椭圆形突起的肋,以及不明显的间肋。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作蔬菜栽培。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鲜用。

【功能主治】和脾胃,消痰饮,安心神。用于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烦热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60~90克。

(33)大蓟 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

【药名别名】蓟、山萝卜、野刺菜。

【药用部位】为蓟属植物大蓟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色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荒地及田间路旁。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除去泥土、残茎,洗净,晒干。夏、秋季盛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原来习用其根,现《中国药典》将其根和全草均予收载,从市场上看只见全草。

(34)野塘蒿 Conyza bonariensis(L.)Cronq.

【药名别名】香丝草、荒田蒿。

【药用部位】为白酒草(香丝草)属植物野塘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30~70厘米。根纺锤形,具纤维状根。茎直立,全体被开展性的细软毛,上部常分枝。单叶互生;基部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约1.5厘米,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成羽裂,有柄;茎生叶向上渐窄,绒状,全缘,无柄。头状花序直径1~1.5厘米,有梗,在枝端排列成圆锥状;总苞长约5毫米;总苞片2~3层,线形,长短几相近,有毛;舌状花白色,多层,不明显,雌性,全部结实,先端齿裂;管状花黄色,多数,两性,裂片5。瘦果长圆形,扁平,有毛;冠毛1~2层,外短内长。花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野及山坡草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痛,止血。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疮疡脓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35)小蓬草 Conyza canadensis(L.)Cronq.

【药名别名】小白酒草、小飞蓬。

【药用部位】为白酒草属植物小蓬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具锥形直根。茎直立,有细条纹及粗糙毛,上部多分枝,呈圆锥状,小枝柔弱。单叶互生;基部叶近匙形,长7~10厘米,宽1~1.5厘米,先端尖,基部狭,全缘或具微锯齿,边缘有长毛,无明显的叶柄;上部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直径约4毫米,有短梗,密集成圆锥状或伞房圆锥状;总苞半球形,直径约3毫米;总苞片2~3层,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几无毛;舌状花直立,白色微紫,条形至披针形;两性花筒状,5齿裂。瘦果矩圆形;冠毛污白色,刚毛状。花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田野、路旁。我市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散瘀消肿。用于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外用治牛皮癣,跌打损伤,疮疖肿毒,风湿骨痛,外伤出血;鲜叶捣汁治中耳炎,眼结膜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36)金鸡菊 Coreopsis drummondii Torr.et Gray

【药名别名】小波斯菊、金钱菊、孔雀菊。

【药用部位】为金鸡菊属植物金鸡菊的花或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叶片多对生,稀互生、全缘、浅裂或切裂。花单生或疏圆锥花序,总苞2列,每列3枚,基部合生。舌状花1列,宽舌状,呈黄色、棕色或粉色。管状花黄色至褐色。原产于美国南部。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光,但耐半阴,适应性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栽培容易,常能自行繁衍。生产中多采用播种或分株繁殖,夏季也可进行扦插繁殖。播种繁殖一般在8月进行,也可春季4月底露地直播。7—8月开花,花陆续开到10月中旬。二年生的金鸡菊,早春5月底至6月初就开花,一直开到10月中旬。欲使金鸡菊开花多,可花后摘去残花,7—8月追1次肥,国庆节时可花繁叶茂。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尚未查到金鸡菊不同药用部位的详细资料。

(37)波斯菊 Cosmos bipinnata Cav.

【药名别名】秋英、大波斯菊。

【药用部位】为秋英属植物波斯菊的花序、种子或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2米。根纺锤状,多须根,或近茎基部有不定根;茎无毛或稍被柔毛。叶二次羽状深裂,裂片线形或丝状线形。头状花序单生,直径3~6厘米;花序梗长6~18厘米。总苞片外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近革质,淡绿色,具深紫色条纹,上端长狭尖,较内层与内层等长,长10~15毫米,内层椭圆状卵形,膜质。托片平展,上端呈丝状,与瘦果近等长。舌状花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舌片椭圆状倒卵形,长2~3厘米,宽1.2~1.8厘米,有3~5钝齿;管状花黄色,长6~8毫米,管部短,上部圆柱形,有披针状裂片;花柱具短凸尖的附器。瘦果黑紫色,长8~12毫米,无毛,上端具长喙,有2~3尖刺。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我市城区至五脑山、黄土岗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明目化湿。用于带下,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不详。或参考:煎服,3~9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38)矢车菊 Centaurea cyanus L.

【药名别名】蓝芙蓉、荔枝菊。

【药用部位】为矢车菊属植物矢车菊的花或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幼时被白色绵毛。基生叶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提琴状羽裂,有柄,中部和上部叶条形,长8~15厘米,宽4~6毫米,全缘或有疏锯齿,上面稍有细毛或近无毛,下面具白色长毛,无柄。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4~6厘米;总苞钟状,长1.5厘米,宽1厘米;总苞片多层,外层较短,边缘篦齿状,内层椭圆形,中部以上边缘带紫色,篦齿状;花冠近舌状,多裂,紫色、蓝色、淡红色或白色。瘦果椭圆形,有毛;冠毛刺毛状。花果期2—8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期摘花,低温干燥;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花:利尿,明目。全草:养颜美容,助消化,祛风湿。

【用法用量】用量不详,用法为水煎或用花泡茶服。

(39)还阳参 Crepis rigescens Diels

【药名别名】天竺参、万丈深。

【药用部位】为还阳参属植物还阳参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木质,不分枝或分枝。茎直立,近基部圆柱状,基部木质,自中部以上分枝。基部茎叶极小,鳞片状或线钻形;中部茎叶线形,长3~8厘米,宽0.5~5毫米,质地坚硬,顶端急尖,基部无柄,全缘,反卷,两面无毛。头状花序直立,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总苞圆柱状至钟状,长8~9毫米;总苞片4层,外层及最外层小,不等长,长达3毫米,宽1毫米,线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内层及最内层披针形,长7~9毫米,宽1毫米,顶端急尖,边缘白色膜质,内面无毛;全部总苞片外面被白色蛛丝状毛或无毛。舌状小花黄色,花冠管外面无毛。瘦果纺锤形,长4毫米,黑褐色,向顶端收窄,顶端无喙,有10~16条近等粗的纵肋,肋上被稀疏的小刺毛。冠毛白色,长4.5毫米,微粗糙。花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溪边、沟旁、荒地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秋季采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补肾阳,益气血,健脾胃。治性神经衰弱,妇人宫冷不孕,带下,头晕耳鸣,心悸,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入膏、丸。外用:适量,熬膏外敷。

(40)大丽菊 Dahlia pinnata Cav.

【药名别名】大丽花、天竺牡丹。

【药用部位】为大丽花属植物大丽菊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巨大棒状块根。茎直立,多分枝,高1.5~2米,粗壮。叶一至三回羽状全裂,上部叶有时不分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头状花序大,有长花序梗,常下垂,宽6~12厘米。总苞片外层约5个,卵状椭圆形,叶质,内层膜质,椭圆状披针形。舌状花1层,白色、红色或紫色,常卵形,顶端有不明显的3齿,或全缘;管状花黄色,有时在栽培种全部为舌状花。瘦果长圆形,长9~12毫米,宽3~4毫米,黑色,扁平,有2个不明显的齿。花期6—12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尚未查到相关资料,建议秋、冬季挖取块根,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主治跌打损伤,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亦可外用。

【附注】①本品有关药用资料摘自《新华本草纲要》。②本品块根含有菊糖,可供食品开发利用。

(41)菊花 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

【药名别名】福白菊、杭菊、白菊、甘菊花。

【药用部位】为菊属植物菊花的头状花序。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红色,幼枝略具棱。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心形,边缘通常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两面密被白茸毛;叶柄有浅槽。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绿色,被毛,边缘膜质透明,淡棕色,外层苞片较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第二层苞片阔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状花雌性,位于边缘,舌片线状长圆形,长可至3厘米,先端钝圆,白色、黄色、淡红色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位于中央,黄色,每花外具1卵状膜质鳞片,花冠管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5,聚药,花丝极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矩圆形,花柱线形,柱头2裂。瘦果矩圆形,具4棱,顶端平截,光滑无毛。花期9—11月。

【生境分布】现我市尤其是麻城北部的福田河镇和黄土岗镇有大量栽培。

【采收加工】9—11月分批采收,用水蒸气略蒸,晒干。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克;泡茶或入丸、散。

(42)甘菊 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Fisch.ex Trautv.)Ling et Shih

【药名别名】岩香菊、野菊花。

【药用部位】为菊属植物甘菊的头状花序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70厘米,被疏柔毛。茎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3~6厘米,宽2~4厘米;二回羽状分裂,一回为全裂,裂片2~3对;椭圆形或披针形,二回为半裂或浅裂;裂片三角形,顶端尖,叶背具疏柔毛。叶柄长0.5~1厘米,上部渐小,羽裂、三裂或不裂。柄渐短至近无柄。头状花序直径1~2厘米,排成复伞房花序。总苞片蝶形,共4~5层,边缘膜质,白色或浅褐色,顶端钝;外层较内层渐短且窄,近无毛。舌状花黄色,舌片长5~8毫米;椭圆形,顶端全缘,稀为2~3枚不明显的齿。瘦果长1~1.5毫米。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000米的山坡、林缘、岩石、荒地及路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城区亦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秋、冬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全草:夏、秋季采集。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全草可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花:煎服,6~9克。全草:多为外用,煎洗或煎浓汁外敷患处。

(43)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L.)Des Moul.

【药名别名】野菊花、黄菊花、苦薏。

【药用部位】为菊属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顶端钝或圆。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瘦果长1.5~1.8毫米。花期6—11月。

【生境分布】广布于我市各地。

【采收加工】秋、冬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44)东风菜 Doellingeria scaber(Thunb.)Nees

【药名别名】土苍术、盘龙草。

【药用部位】为东风菜属植物东风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茎直立,圆形,基部光滑,上部渐有毛,嫩枝顶端毛较密,有时茎的中部略带红色。叶互生;基部叶心形,长9~24厘米,宽6~18厘米,先端尖,边缘具锯齿或复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两面有短毛;叶柄长6~16厘米,具窄翼,花后凋落;茎上部叶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锐,基部心形或截形,柄较短。头状花序集成疏松的伞房状;总苞半圆形,苞片数列,长椭圆形,先端钝,背面绿色,边缘膜质。边缘为舌状花,白色,雌性,舌片长10~13毫米,宽2~3毫米,管长约3毫米;中央为管状花,黄色,两性,花冠长约5.5毫米。瘦果长椭圆形,长3~3.5毫米;冠毛棕黄色,长短不等。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向阳山坡或旷地。我市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明目,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咽喉红肿,急性肾炎,肺病吐血,跌打损伤,痈肿疔疮,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45)旱莲草 Eclipta prostrata(L.)L.

【药名别名】墨旱莲、鳢肠。

【药用部位】为鳢肠属植物旱莲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达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3~10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两面被密硬糙毛。头状花序直径6~8毫米,有长2~4厘米的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绿色,草质,5~6个排成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的雌花2层,舌状,长2~3毫米,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长约1.5毫米,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花托凸,有披针形或线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长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无毛。花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荒田、路边等较潮湿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净泥沙,洗净,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熬膏、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烂敷患处。

(46)一点红 Emilia sonchifolia(L.)DC.

【药名别名】羊蹄草。

【药用部位】为一点红属植物一点红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根垂直。茎直立或斜升,高25~40厘米,稍弯,通常自基部分枝,灰绿色,无毛或被疏短毛。叶质较厚,下部叶密集,大头羽状分裂,长5~10厘米,宽2.5~6.5厘米,顶生裂片大,宽卵状三角形,顶端钝或近圆形,具不规则的齿,侧生裂片通常1对,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钝或尖,具波状齿,上面深绿色,下面常变紫色,两面被短卷毛;中部茎叶疏生,较小,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无柄,基部箭状抱茎,顶端急尖,全缘或有不规则细齿;上部叶少数,线形。头状花序长8毫米,后伸长达14毫米,在开花前下垂,花后直立,通常2~5,在枝端排列成疏伞房状;花序梗细,长2.5~5厘米,无苞片,总苞圆柱形、长圆状线形或线形,黄绿色,约与小花等长,顶端渐尖,边缘窄膜质,背面无毛。小花粉红色或紫色,长约9毫米,管部细长,檐部渐扩大,具5深裂。瘦果圆柱形,长3~4毫米,具5棱,肋间被微毛;冠毛白色,细软。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和荒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肺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睾丸炎,乳腺炎,疖肿疮疡,皮肤湿疹,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47)野苘蒿 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

【药名别名】革命菜。

【药用部位】为菊三七属植物野茼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直立草本,高20~120厘米,茎有纵条棱,无毛叶膜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裂,两面无或近无毛;叶柄长2~2.5厘米。头状花序数个在茎端排成伞房状,直径约3厘米,总苞钟状,长1~1.2厘米,基部截形,有数枚不等长的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层,线状披针形,等长,宽约1.5毫米,具狭膜质边缘,顶端有簇状毛;小花全部管状,两性,花冠红褐色或橙红色,檐部5齿裂,花柱基部呈小球状,分枝,顶端尖,被乳头状毛。瘦果狭圆柱形,赤红色,有肋,被毛;冠毛极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花期7—12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中或水沟旁阴湿地。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集,以鲜用为佳。

【功能主治】健脾消肿,清热解毒。治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水肿,乳腺炎。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药用资料摘自《广西本草选编》。

(48)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L.)Pers.

【药名别名】治疟草、荒田蒿。

【药用部位】为飞蓬属植物一年蓬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00厘米,上部有分枝,全株均被短柔毛。叶互生,基生叶矩圆形或宽卵形,长4~17厘米,宽1.5~4厘米,边缘有粗齿,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中部和上部叶较小,矩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9厘米,宽0.5~2厘米,具短柄或无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裂,最上部叶通常条形,全缘,具毛。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或圆锥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革质,密被长的直毛;舌状花2层,白色或淡蓝色,舌片条形;两性花筒状,黄色。瘦果披针形,压扁;冠毛异形,在雌花有一层极短而连接成环状的膜质小冠,在两性花有一层极短的鳞片状和10~15条糙毛。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山坡上或荒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消食止泻,清热解毒,截疟。用于消化不良,胃肠炎,齿龈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49)华泽兰 Eupatorium chinense L.

【药名别名】多须公、大泽兰。

【药用部位】为泽兰属植物华泽兰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可达150厘米。根多数,细长圆柱形,根茎粗壮。茎上部或花序分枝被细柔毛。单叶对生,有短叶柄;叶片卵形、长卵形或宽卵形,长3.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急尖、短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的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或分枝顶端排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总苞狭钟状;总苞片3层,先端钝或稍圆;头状花序含5~6小花,花两性,筒状,白色,或有时粉红色;花冠长5毫米。瘦果圆柱形,有5纵肋,被短毛及腺点,冠毛1列,刺毛状。花期6—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及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春、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全草: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用于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感冒发热,麻疹,肺炎,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痈疖肿毒,毒蛇咬伤。全草:清热解毒,疏肝活血;主治风热感冒,胸胁痛,脘痛腹胀,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根: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全草:煎服,干品10~20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附注】孕妇忌服。

(50)佩兰 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药名别名】省头草、圆梗泽兰。

【药用部位】为泽兰属植物佩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被短柔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较密,中下部脱毛。叶矩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4.5厘米,边缘有粗大的锯齿,但大部分的叶是3全裂的,中裂片较大,卵状披针形或矩椭圆形,长6.5~10厘米,宽2~3.5厘米,侧生裂片较小,两面无毛及腺点,全部叶有长叶柄,长达2厘米。头状花序在茎顶或短花序分枝的顶端排列成复伞房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顶端钝;头状花序含小花5个,花红紫色。瘦果无毛及腺点。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村旁、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当茎叶茂盛而花尚未开放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伤表,头胀胸闷。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鲜品可用到15~20克。

(51)山泽兰 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药名别名】红泽兰、白头婆。

【药用部位】为泽兰属植物山泽兰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60~80厘米,茎丛生,四棱形,靠地的节上有不定根,上端多分枝,节间基部肿胀。叶对生,披针形,长3~4厘米,宽0.7~1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狭楔形,边缘有疏钝锯齿,两面均无毛;叶柄短或近无柄,短穗状花序由枝顶叶腋抽出,花淡紫色,直径约1.2厘米;萼片5枚,狭小,绿色;花冠漏斗状,下部细长成筒,略弯,上部5裂片,先端圆形;雄蕊4,二强,着生于冠管上;雌蕊1,花柱细长,有毛,略露于管外。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林边、沟边、屋旁等阴湿的地方。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痛经,盆腔炎,产后腹痛,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52)异叶泽兰 Eupatorium heterophyllum DC.

【药名别名】红梗草、散血草。

【药用部位】为泽兰属植物异叶泽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分枝的小灌木,高1~3米;小枝纤细,幼嫩部分有星状毛。叶倒卵形或披针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或尾状尖,基部楔形,边缘仅上半部具数个粗锯齿,表面稍粗糙,背面无毛,密生细小黄色腺点;侧脉5~6对;叶柄长不超过5毫米。聚伞花序在叶腋的上方着生,细弱,宽1~2.5厘米,2~3次分歧;花序梗长约1厘米,略有星状毛,至结果时无毛;苞片线形;花萼杯状,无毛,顶端有不明显的4齿或近截头状;花冠紫色,长1.5~2毫米,无毛;花丝长约为花冠的2倍,花药卵形,细小,药室纵裂;子房无毛,具黄色腺点。果实球形,紫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灌木林缘或林下。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祛瘀止痛,除湿行水。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癥瘕,腹痛,产后恶露不行,小便淋漓,水肿,跌打损伤,骨折。红梗草根可解表退热,用于感冒发热,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根煎服,9~15克。

(53)林泽兰 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

【药名别名】尖佩兰、野马追、白鼓丁。

【药用部位】为泽兰属植物林泽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地下具短根茎,四周丛生须状根,支根纤细,淡黄白色。茎直立,上部分枝,淡褐色或带紫色,散生紫色斑点,被粗毛,幼时尤密。叶对生,无柄或几无柄;叶片条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2厘米,不裂或基部3裂,边缘有疏锯齿,两面粗糙,无毛,或下面或仅沿脉有细柔毛,但下面有黄色腺点,基出3脉,脉在下面隆起,头状花序状;总苞钟状;总苞片淡绿色或带紫红色,先端急尖;头状花序含5个筒状两性花。瘦果长2~3毫米,有腺点,无毛;冠毛污白色,比花冠筒短。花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湿润山坡、草地或溪旁。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当花初开放时割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定喘,降血压。治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

(54)大吴风草 Farfugium japonicum(L.f.)Kitam.

【药名别名】活血莲、八角乌。

【药用部位】为大吴风草属植物大吴风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根状茎短细,且生条状枝根。基生叶有长柄,丛生,叶片肾形,长4~15厘米,宽6~30厘米,厚而有光泽,边缘波状,具凸头状细齿。花葶直立,高30~75厘米,幼时具密毛,渐脱落,有疏生苞叶,苞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无柄,基部多抱茎。10—12月开花,头状花序成疏生的伞房状,直径4~6厘米,有梗,长1.5~7厘米。总苞筒形,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尖锐,稍有细毛;缘花舌状,长3~4厘米,宽5~6毫米,中央花管状,黄色。瘦果圆筒形,长5~6.5毫米,具有纹和短毛,冠毛长8~11毫米,棕褐色。花果期8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处。近年来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散结消肿。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55)辣子草 Galinsoga parviflora Cav.(暂定)

【药名别名】牛膝菊、兔儿草。

【药用部位】为牛膝菊属植物辣子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70~80厘米。茎圆形,有细条纹,略被毛,节膨大,单叶对生,草质,卵圆形或披针状卵圆形至披针形,长3~6.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边缘有浅圆齿,基生三出脉,叶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头状花序小,顶生或腋生,有长柄,外围有少数白色舌状花,花盘黄色。瘦果有角,顶端有鳞片。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边、路旁、山坡。我市龟山镇石陂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止血。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黄疸型肝炎,咳喘,肺结核,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56)鼠曲草 Gnaphalium affine D.Don

【药名别名】软曲、清明菜。

【药用部位】为鼠曲草属植物鼠曲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茎直立,密被白绵毛,通常自基部分枝。叶互生;下部叶匙形,上部叶匙形至线形,长2~6厘米,宽3~10毫米,先端圆钝具尖头,基部狭窄,抱茎,全缘,无柄,质柔软,两面均有白色绵毛,花后基部叶凋落。头状花序顶生,排列呈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苞片多列,金黄色,干膜质;花全部管状,黄色,周围数层是雌花,花冠狭窄如线,花柱较花冠为短;中央为两性花,花管细长,先端5齿裂,雄蕊5,柱头2裂。瘦果椭圆形,长约0.5毫米,具乳头状毛,冠毛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地上,以稻田最常见。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蚕豆病,风湿腰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57)秋鼠曲草 Gnaphalium hypoleucum DC.

【药名别名】蛇软曲、六月霖。

【药用部位】为鼠曲草属植物秋鼠曲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粗壮草本。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基部直径约5毫米,基部通常木质,上部有斜升的分枝,有沟纹,被白色厚绵毛或于花期基部脱落变稀疏,节间短,长6~10毫米,上部的节间通常长不及5毫米。下部叶线形,无柄,长约8厘米,宽约3毫米,基部略狭,稍抱茎,顶端渐尖,上面有腺毛,或有时沿中脉被疏蛛丝状毛,下面厚,被白色绵毛,叶脉1条,上面明显,在下面不明显;中部和上部叶较小。头状花序多数,直径约4毫米,无或有短梗,在枝端密集成伞房花序;花黄色;总苞球形,直径约4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4层,全部金黄色或黄色,有光泽,膜质或上半部膜质,外层倒卵形,长3~5毫米,顶端圆或钝,基部渐狭,背面被白色绵毛,内层线形,长4~5毫米,顶端尖或锐尖,背面通常无毛。雌花多数,花冠丝状,顶端3齿裂,无毛。两性花较少数,花冠管状,长约4毫米,两端向中部渐狭,檐部5浅裂,裂片卵状渐尖,无毛。瘦果卵形或卵状圆柱形,顶端截平,无毛,长约0.4毫米。冠毛绢毛状,粗糙,污黄色,易脱落,长3~4毫米,基部分离。花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草坡、林缘或路旁。我市丘陵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末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咳,清热利湿。用于感冒,肺热咳嗽,痢疾,淋巴结结核;外用治下肢溃疡。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58)菊叶三七 Gynura japonica(Thunb.)Juel.

【药名别名】菊三七、三七草、血当归。

【药用部位】为菊三七属植物菊叶三七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高大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或更高。根粗大成块状,中空,基部木质,有明显的沟棱。基部叶在花期常枯萎;基部和下部叶较小,椭圆形,不分裂至大头羽状,顶裂片大,中部叶大,具长或短柄,叶柄基部有圆形,具齿或羽状裂的叶耳,多少抱茎;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8~15厘米,羽状深裂;顶裂片大,倒卵形、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侧生裂片(2)3~6对,椭圆形、长圆形至长圆状线形,长1.5~5厘米,宽0.5~2(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大小不等的粗齿或锐锯齿、缺刻,稀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绿色或变紫色,两面被贴生短毛或近无毛。上部叶较小,羽状分裂,渐变成苞叶。头状花序多数,花茎枝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每一花序枝有3~8个头状花序;花序梗细,总苞狭钟状或钟状。小花50~100个,花冠黄色或橙黄色。瘦果圆柱形,棕褐色,长4~5毫米,具10肋,肋间被微毛。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沟边或宅旁,也有栽培。我市城区西张店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夏、秋季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解毒消肿。用于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瘀血腹痛,大骨节病;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疮疡,蛇咬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59)白子菜 Gynura divaricata(L.)DC.(暂定)

【药名别名】白背三七、降糖草、尼泊尔菊三七。

【药用部位】为菊三七属植物白子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半直立或斜生,株高50~150厘米,根系发达,主根肉质,侧根较细。植株分枝性强,高达1.5米,茎略带浅紫色。单叶互生,肉质,披针形,嫩叶浅黄绿色,老叶绿色;叶片长10~21厘米,宽5~10厘米,先端较尖,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被白色干膜质皱毛,羽状脉;叶面主脉基部紫色,上部绿色,叶背的叶脉突起,叶柄约2厘米,被短茸毛,无托叶。头状花序,长约1.5厘米,总花梗长约5厘米,总苞钟形,长6~13毫米,花金黄色,两性花。若不断采收,植株一般不开花(我市的栽培品未见开花和结果)。

【生境分布】多见于城区的盆栽或园栽。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舒筋接骨,凉血止血。用于支气管肺炎,小儿高热,百日咳,目赤肿痛,风湿关节痛,崩漏;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乳腺炎,疮疡疔肿,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附注】①本品作为白背三七的药用部位为根、根茎。②根据《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1年版)记载,白子菜叶片可治疗消渴症。

(60)向日葵 Helianthus annuus L.

【药名别名】向阳花、葵花子。

【药用部位】为向日葵属植物向日葵的根、茎髓、叶、花盘、花和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3米。茎直立,粗壮,被粗硬刚毛,髓部发达。叶互生,宽卵形,长10~30厘米或更长,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粗锯齿,两面被糙毛,基部3脉,有长叶柄。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直径可达35厘米;总苞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尾状渐尖,被长硬刚毛;雌花舌状,金黄色,不结实;两性花筒状,花冠棕色或紫色,结实;花托平;托片膜质。瘦果矩卵形或椭圆形,稍扁,灰色或黑色;冠毛具2鳞片,呈芒状,脱落。花期6—7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花盘:秋季采收,去净果实,鲜用或晒干。花:夏季开花时采摘,鲜用或晒干。其余药用部位的采收加工略。

【功能主治】花盘:清热,平肝,止痛,止血;主治高血压,头痛,头晕,耳鸣,脘腹痛,痛经,子宫出血,疮疹。花:祛风,平肝,利湿;用于头晕,耳鸣,小便淋沥。

【用法用量】花:煎服,15~30克。花盘: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调敷患处。

(61)菊芋 Helianthus tuberosus L.

【药名别名】洋姜。

【药用部位】为向日葵属植物菊芋的块茎或茎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3米,有块状的地下茎及纤维状根。茎直立,有分枝,被白色短糙毛或刚毛。叶通常对生,有叶柄,但上部叶互生;下部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有长柄,长10~16厘米,宽3~6厘米,基部宽楔形或圆形,有时微心形,顶端渐细尖,边缘有粗锯齿,有离基三出脉,上面被白色短粗毛,下面被柔毛,叶脉上有短硬毛,上部叶长椭圆形至阔披针形,基部渐狭,下延成短翅状,顶端渐尖,短尾状。头状花序较大,少数或多数,单生于枝端,有1~2个线状披针形的苞叶,直立,直径2~5厘米,总苞片多层,披针形,长14~17毫米,宽2~3毫米,顶端长渐尖,背面被短伏毛,边缘被开展的缘毛;托片长圆形,长8毫米,背面有肋、上端不等三浅裂。舌状花通常12~20个,舌片黄色,开展,长椭圆形,长1.7~3厘米;管状花花冠黄色,长6毫米。瘦果小,楔形,上端有2~4个有毛的锥状扁芒。花期8—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块茎,洗净,晒干。夏、秋季采收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肿。主治热病,肠热出血,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块根1个,生嚼服。

(62)泥胡菜 Hemistepta lyrata(Bunge)Bunge

【药名别名】痱子草、瘌痢头。

【药用部位】为泥胡菜属植物泥胡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圆锥形,肉质。茎直立,具纵沟纹,无毛或具白色蛛丝状毛。基生叶莲座状,具柄,倒披针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7~21厘米,根提琴状羽状分裂,顶裂片三角形,较大,有时3裂,侧裂片7~8对,长椭圆状披针形,下面被白色蛛丝状毛;中部叶椭圆形,无柄,羽状分裂;上部叶条状披针形至条形。头状花序多数,有长梗;总苞球形,长12~14毫米,宽18~22毫米;总苞片5~8层,外层较短,卵形,中层椭圆形,内层条状披针形,各层总苞片背面先端下具1紫红色鸡冠状附片;花紫色。瘦果椭圆形,长2.5毫米,具15条纵肋;冠毛白色,2列,羽毛状。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旱田及荒地等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痔漏,痈肿疔疮,乳痈,淋巴结炎,风疹痒,外伤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63)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药名别名】金佛草。

【药用部位】为旋覆花属植物旋覆花的头状花序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具纵棱,绿色或微带紫红色。叶互生,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窄长椭圆形,长6~1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狭,有时呈小耳、半抱茎,全缘或具细锯齿,上面绿色,疏被糙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糙伏毛。头状花序少数或多数,顶生,呈伞房状排列,直径3~4厘米;花序梗被白毛,近花序处通常有1披针形的苞片,被柔毛;总苞半圆形,长8~10毫米,直径1~1.8厘米,总苞片数层,外层披针形,内层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干膜质,外面被毛;花托微凸;舌状花1层,黄色,雌性,花冠先端3浅裂,基部两侧稍连合呈管状,雌蕊1,子房下位,具棱,被白色短硬毛,花柱线形,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位于花序的中央。花冠先端5齿裂。瘦果长椭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水旁湿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摘即将开放的花序,晒干。全草于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花: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全草:降气,消痰,行水;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痰壅气逆,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外治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花:布包煎服,5~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干撒或调敷。全草:煎服,5~9克,或鲜用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根:祛风湿,平喘咳,9~15克煎服。

(64)线叶旋覆花 Inula linariifolia Turcz.

【药名别名】旋覆花、金佛草、条叶旋覆花。

【药用部位】为旋覆花属植物线叶旋覆花的花序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基部常有不定根。茎直立,单生或2~3个簇生,高30~80厘米,多少粗壮,有细沟,被短柔毛,上部常被长毛,杂有腺体,中部以上有多数细长常稍直立的分枝,全部有稍密的叶,节间长1~4厘米。基部叶和下部叶在花期常生存,线状披针形,有时椭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0.7~1.5厘米,下部渐狭成长柄,边缘常反卷,有不明显的小锯齿,顶端渐尖,质较厚,上面无毛,下面有腺点,被蛛丝状短柔毛或长伏毛;中脉在上面稍下陷,网脉有时明显;中部叶渐无柄,上部叶渐狭小,线状披针形至线形。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在枝端单生或3~5个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短或细长。总苞半球形,长5~6毫米;总苞片约4层,多少等长或外层较短,线状披针形,上部叶质,被腺和短柔毛,下部革质,但有时最外层叶状,较总苞稍长;内层较狭,顶端尖,除中脉外干膜质,有缘毛。舌状花较总苞长2倍;舌片黄色,长圆状线形,长达10毫米。管状花长3.5~4毫米,有尖三角形裂片。子房和瘦果圆柱形,有细沟,被短粗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500米的山坡、荒地、路旁、河岸。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旋覆花。

【功能主治】同旋覆花。

【用法用量】同旋覆花。

(65)苦荬菜 Ixeris polycephala Cass.

【药名别名】土蒲公英。

【药用部位】为苦荬菜属植物苦荬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多分枝,紫红色。基生叶丛生,花期枯萎,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窄成柄,边缘波状齿裂或羽状分裂,裂片边缘具细锯齿;茎生叶互生,舌状卵形,无柄,长4~8厘米,宽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微抱茎,耳状,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具细梗;总苞长约7毫米,外层总苞片小,长约1毫米,内层总苞片5,条状披针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长6~9毫米,舌片长4~6毫米,先端5齿裂。瘦果黑褐色,纺锤形,长1~2毫米,喙长约0.8毫米,冠毛白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沟边、田野。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采收,洗净,鲜用或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疖肿毒,乳痈,咽喉肿痛,黄疸,痢疾,淋证,带下,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调搽,或煎水洗漱。

(66)多头苦荬菜 Ixeris polycephala Cass.(暂定)

【药名别名】苦荬菜、苦菜。

【药用部位】为苦荬菜属植物多头苦荬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基生叶具短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0.3~0.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叶脉羽状;中部叶无柄,宽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2厘米,宽0.7~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箭形抱茎,全缘或具疏齿。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或近伞形;总花序梗纤细,长0.5~1.5厘米;总苞钟形,果期呈坛状,长0.6~0.8厘米,宽0.3~0.4厘米;总苞片2层,外层总苞片5,长约0.07厘米,内层总苞片8,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0.6~0.8厘米,边缘膜质;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0.5厘米。果实纺锤形,长约0.3厘米,具10条纵棱,褐色,喙长约0.1厘米;冠毛白色,长约0.4厘米,刚毛状。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间、路旁及山坡草地。本标本采自五脑山的江家坳。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主治肺痈,乳痈,痢疾,子宫出血,疔疮,疖肿,无名肿毒,滴虫性阴道炎,毒蛇咬伤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6~9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67)马兰 Kalimeris indica(L.)Sch.-Bip.

【药名别名】路边菊。

【药用部位】为马兰属植物马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根状茎有匍匐枝,有时具直根。茎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3~6厘米,稀达10厘米,宽0.8~2厘米,稀达5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上部叶小,全缘,基部急狭无柄,全部叶稍薄纸质,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中脉在下面凸起。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直径6~9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2毫米,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长达4毫米,顶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毫米;舌片浅紫色。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长1.5~2毫米,宽1毫米,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野、山坡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消积。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68)全叶马兰 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ex DC.

【药名别名】马兰、野白菊。

【药用部位】为马兰属植物全叶马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长纺锤状直根。茎直立,高30~70厘米,单生或数个丛生,被细硬毛,中部以上有近直立的帚状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多而密,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矩圆形,长2.5~4厘米,宽0.4~0.6厘米,顶端钝或渐尖,常有小尖头,基部渐狭无柄,全缘,边缘稍反卷;上部叶较小,条形;全部叶下面灰绿色,两面密被粉状短茸毛;中脉在下面凸起。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且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直径7~8毫米,长4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近条形,长1.5毫米,内层矩圆状披针形,长达4毫米,顶端尖,上部单质,有短粗毛及腺点。舌状花1层,20余个,管部长1毫米,有毛;舌片淡紫色,长11毫米,宽2.5毫米。管状花花冠长3毫米,管部长1毫米,有毛。瘦果倒卵形,长1.8~2毫米,宽1.5毫米,浅褐色,扁,有浅色边肋,或一面有肋而果呈三棱形,上部有短毛及腺。冠毛带褐色,长0.3~0.5毫米,不等长,弱而易脱落。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路旁。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8—9月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炎。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69)台湾翅果菊 Pterocypsela formosana(Maxim.)Shih

【药名别名】台湾莴苣、丁萝卜。

【药用部位】为翅果菊属植物台湾翅果菊的根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5~1.5米。茎直立,单生,基部直径达7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上部茎枝有长刚毛或脱毛而至无毛。下部及中部茎叶全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深裂或几全裂,有长达5厘米的翼柄,柄基稍扩大抱茎,侧裂片2~5对,对生、偏斜或互生,椭圆形或宽镰刀状,上方侧裂片较大,下方侧裂片较小,全部裂片边缘有锯齿;上部茎叶与中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或不裂而为披针形,边缘全缘,基部圆耳状扩大半抱茎;全部叶两面粗糙,下面沿脉有小刺毛。头状花序多数。总苞卵球形,长1.5厘米,宽8毫米;总苞片4~5层,最外层宽卵形,长2毫米,宽1毫米,顶端长渐尖,外层椭圆形,长7毫米,宽1.8毫米,顶端渐尖,中内层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达1.5厘米,宽1~2毫米或过之,顶端渐尖。舌状小花约21枚,黄色。瘦果椭圆形,长4毫米,宽2毫米,压扁,棕黑色,边缘有宽翅。冠毛白色,长约8毫米。花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草地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活血。用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慢性阑尾炎,瘀血腹痛,带下;外用治乳腺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痔疮。

【用法用量】煎服:干根3~6克,全草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70)山莴苣 Lactuca indica L.

【药名别名】土莴苣、翅果菊。

【药用部位】为莴苣属植物山莴苣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80~150厘米,被柔毛,上部分枝。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5厘米,不裂,或边缘具齿裂或羽裂;上面绿色,下面白绿色,叶缘略带暗紫色;无柄,基部抱茎;茎上部的叶呈长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圆锥状;总苞下部膨大,苞片多列,呈覆瓦状排列;舌状花淡黄色,日中正开,傍晚闭合;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卵形而扁,黑色,喙短,喙端有白色冠毛一层。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开花时采全草,秋后至春、夏季开花前挖根,除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用于阑尾炎,扁桃体炎,子宫颈炎,产后瘀血作痛,崩漏,痔疮下血;外用治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71)稻槎菜 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药名别名】黄苦菜。

【药用部位】为稻槎菜属植物稻槎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细弱草本,高5~30厘米。基生叶丛生,有柄;叶片长4~18厘米,宽1~3厘米,先端圆钝或短尖,顶部裂片较大,卵圆形,边缘羽状分裂,两侧裂片3~4对,短椭圆形;茎生叶1~2,有短柄或近无柄。头状花序成稀疏的伞房状圆锥花丛,有细梗,果时常下垂;总苞圆柱状钟形,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内层总苞片5~6,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5毫米;花托平坦,无毛;全部为舌状花,黄色。瘦果椭圆状披针形,扁平,长4~5毫米,等于或长于总苞片,成熟后黄棕色,无毛,背腹面各有5~7肋,先端两侧各有1钩刺,无冠毛。花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地间。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疹。主治咽喉肿痛,痢疾,疮疡肿毒,蛇咬伤,麻疹透发不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72)大丁草 Leibnitzia anandria(L.)Turcz.

【药名别名】小火草、臁草。

【药用部位】为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高8~19厘米;花茎直立,初有白色蛛丝状毛密生,后渐脱落,上具线形苞片数枚;基部叶丛生,呈莲座状,椭圆状广卵形,长2~5.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心形。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厘米,基部叶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16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逐渐狭窄成柄,边缘提琴状羽状分裂,顶端裂片卵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圆齿,齿端凸头,上面绿色,下面密具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2厘米;总苞筒状钟形,长8~10毫米,宽5~10毫米;苞片约3层,外层苞片较短,线形,舌状花紫红色;管状花长约7毫米。瘦果长4.5~6毫米,两端收缩。春花期4—5月,秋花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谷、路旁及林下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咳,止血。用于肺热咳嗽,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臁疮,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泡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73)窄头橐吾 Ligularia stenocephala(Maxim.)Matsum.et Koidz.

【药名别名】山紫菀。

【药用部位】为橐吾属植物窄头橐吾的根及根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40~80厘米,直径4~6毫米,上部被蛛丝状毛。基生叶有长柄,基部稍抱茎,叶片心状或肾状戟形,长和宽各10~20厘米,顶端圆形而有突出的尖头,边缘有细齿,基部有较大而开展的齿,下面色浅,两面无毛,有掌状脉;中部叶渐小,有下部鞘状抱茎的短柄;上部叶渐变为披针形或条形。花序总状,长10~20厘米;头状花序多数或较少,有长梗及条形苞叶,花后常下垂;总苞筒状,长约10毫米;总苞片5个,顶端尖;舌状花1~3个,舌片黄色,矩圆形,长约20毫米;筒状花6~12个。瘦果圆柱形,有纵沟,长约6毫米;冠毛污白色,长约6毫米。花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林下湿润处。我市康王寨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夏、秋季采集全草或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舒筋活络。用于咳嗽痰喘,肾虚腰痛,肺痨咯血,乳痈,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8~15克;或研粉。

(74)薄雪火绒草 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

【药名别名】火艾、小毛香。

【药用部位】为火绒草属植物薄雪火绒草的花。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分枝稍长,有数个簇生的花茎和不育茎。茎直立,高10~50厘米,上部被白色薄绵毛,全部有等距的叶,节间长1~2厘米。叶开展,狭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下部叶倒卵状披针形,长2.5~5.5厘米,宽0.5~1.3厘米,边缘平,上面有疏蛛丝状毛或脱毛,下面被银白色或灰白色薄层密茸毛。苞叶多数,卵形或矩圆形,两面被茸毛或蛛丝状毛,排成疏散的直径达4厘米的苞叶群或直径达10厘米的复苞叶群。头状花序直径3.5~4.5毫米;总苞钟形或半球形,被密茸毛;冠毛白色,基部稍红色。瘦果有乳突或短粗毛。花期6—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及草坡。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本品标本采自沙林河水库旁。

【采收加工】夏、秋季开花时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75)蜂斗菜 Petasites japonicus(Sieb.et Zucc.)Maxim.

【药名别名】假冬花。

【药用部位】为蜂斗菜属植物蜂斗菜的全草或根状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多少被白色茸毛或绵毛,有根状茎。早春从根状茎先长出花茎,高7~25厘米,近雌雄异株,雌株花茎在花后增长,高可达70厘米。苞叶披针形,长3~8厘米。头状花序密集于花茎顶端成总状聚伞花序;雌花花冠细丝状,白色;总苞片2层,近等长,长椭圆形,顶端钝;雄株花冠筒状或两性,5齿裂,裂齿披针形,急尖,黄白色。瘦果条形,光滑无毛;冠毛丰富,白色。后生出基生叶,圆肾形,直径8~12厘米(可达30厘米),顶端圆形,基部耳状心形,边缘有齿,下面常被蛛丝状白绵毛,具掌状脉,有长叶柄。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林下、溪谷潮湿草丛中。我市分布于黄土岗镇小漆园村刘家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水煎含漱。

(76)秋分草 Rhynchospermum verticillatum Reinw.

【药名别名】大鱼鳅串。

【药用部位】为秋分草属植物秋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茎常单生,中部以上有叉状分枝,被尘状微柔毛。叶互生;下部茎生叶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4.5~14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长渐尖或钝,边缘自中部以上有波状粗齿,基部狭楔形;叶柄长,具翅;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顶生、腋生、单生或3~5呈总状排列,直径约5毫米,果期增大;花序梗密被锈色尖状短柔毛;总苞宽钟状;总苞片不等长,边缘撕裂;缘花2~3列,雌花冠舌状,白色,舌片先端2~3裂;盘花管状,两性。雌花瘦果扁平,果有长喙;两性花的瘦果无喙;冠毛3~5条,易脱落。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2500米的山坡半阴处、沟边、林缘或林下阴湿处。我市平堵山和其他山区丘陵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湿热,消肿。主治湿热带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77)金光菊 Rudbeckia laciniata L.

【药名别名】黄菊、大菊花。

【药用部位】为金光菊属植物金光菊的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200厘米。茎上部有分枝,无毛或稍有短糙毛。叶互生,无毛或被疏短毛。下部叶具叶柄,不分裂或羽状5~7深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尖,边缘具不等的疏锯齿或浅裂;中部叶3~5深裂,上部叶不分裂,卵形,顶端尖,全缘或有少数粗齿,背面边缘被短糙毛。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具长花序梗,直径7~12厘米。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长圆形,长7~10毫米,上端尖,稍弯曲,被短毛。花托球形;托片顶端截形,被毛,与瘦果等长。舌状花金黄色;舌片倒披针形,长约为总苞片的2倍,顶端具2短齿;管状花黄色或黄绿色。瘦果无毛,压扁,稍有4棱,长5~6毫米,顶端有具4齿的小冠。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本品标本采自护儿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湿热,解毒消痈。主治湿热吐泻,腹痛,痈疽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2克。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78)心叶风毛菊 Saussurea cordifolia Hemsl.

【药名别名】山牛蒡。

【药用部位】为风毛菊属植物心叶风毛菊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0~100厘米。根状茎木质,地上茎光滑。基生叶在花期常枯萎;茎生叶互生,叶柄长达15厘米,基部扩大抱茎;下部叶大,圆心形,长、宽各10~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粗锯齿,上面被粗柔毛,下面无毛;上部叶渐小,卵形,无柄。头状花序,直径2.5厘米,排成伞房状;总苞宽钟状,长1.5~2.5厘米;总苞片先端常反折,边缘具毛;管状小花粉紫色,长14~15毫米。蒴果圆柱状,长14~15毫米,冠毛白色,外层糙毛状,易落,内层羽毛状。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山坡、土岸边、草丛中。我市分布于黄土岗镇小漆园村刘家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晾干。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泡酒。

(79)三角叶风毛菊 Saussurea deltoidea(DC.)Sch.-Bip.

【药名别名】白牛蒡根。

【药用部位】为风毛菊属植物三角叶风毛菊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茎枝被蛛丝状绵毛和糠秕状短毛。叶互生,叶片长圆形、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20~25厘米,不裂或提琴状羽裂,侧裂片1~2对,顶部裂片大,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楔形的翼,边缘有粗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上面有糠秕状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上部叶柄具翅。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直径1~4厘米,总苞宽钟状,长约1.5厘米,总苞片外面被蛛丝状绵毛;管状小花,多数,长2~4毫米,具4棱,顶端有具齿的小冠,冠毛白色,羽毛状。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山坡。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健脾消疳。用于风湿痹痛,白带过多,腹泻,痢疾,小儿疳积,胃寒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80)风毛菊 Saussurea japonica(Thunb.)DC.

【药名别名】追骨风。

【药用部位】为风毛菊属植物风毛菊的全草。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纺锤状。茎直立,粗壮,上部分枝,被短微毛和腺点。基生叶和下部叶有长柄,矩圆形或椭圆形,长20~30厘米,羽状分裂,裂片7~8对,中裂片矩圆状披针形,侧裂片狭矩圆形,顶端钝,两面有短微毛和腺点;茎上部叶渐小,椭圆形、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全缘。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密伞房状,直径1~1.5厘米;总苞筒状,长8~12毫米,宽5~8毫米,被蛛丝状毛,总苞片6层,外层短小,卵形,先端钝,中层至内层条状披针形,先端有膜质圆形具小齿的附片,常紫红色;小花紫色,花冠长10~14毫米。瘦果长3~4毫米;冠毛淡褐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羽毛状。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沟边路旁。我市分布于龟山风景区。

【采集加工】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散瘀止痛。用于牙龈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麻风,感冒头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服。

(81)鸦葱 Scorzonera glabra Rupr.

【药名别名】土参、兔儿奶。

【药用部位】为鸦葱属植物鸦葱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无毛;具圆锥形块状根,根颈部密被枯叶残留的纤维状维管束。基部叶丛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30厘米,宽6~2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窄狭成柄,全缘或边缘略呈微波状,无毛,具脉3~5条;叶柄基部边缘稍扩大成鞘。花茎单一,具鳞片状叶数枚,或具小而无柄的茎生叶;头状花序大型,单生于茎顶;总苞片多层,长2.5~3厘米,外层苞片三角状卵形至长三角状披针形,内层苞片披针形,边缘薄膜质,无毛;花托平坦;花全部舌状,黄色,两性,舌片窄披针形先端平截,有5齿;雄蕊5;雌蕊1,柱头2歧。瘦果无毛或有微毛,长筒形;冠毛白色,具羽状锯齿。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田地岸边。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本品为1979年小漆园乡医何光庭先生首次介绍并提供的标本。

【采收加工】春季至秋季均可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鲜用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外用治疔疮,痈疽,毒蛇咬伤,蚊虫叮咬,乳腺炎。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捣烂敷患处。

(82)林荫千里光 Senecio nemorensis L.

【药名别名】黄菀、大风艾。

【药用部位】为千里光属植物林荫千里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状茎短,歪斜。茎单生或有时丛生,直立,近无毛,上部有稍斜升的花序枝。单叶互生;基生叶和下部叶在花期常枯萎;中部叶较大,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厘米,宽约5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边缘有细锯齿,两面被疏毛或近无毛,有细羽状脉;上部叶条状披针形至条形。头状花序,多数,小,排列成复伞房状;梗细长,被短柔毛,有条形苞叶;总苞近柱状,长6~7毫米,基部有数个条形苞叶;总苞片1层,10~12个,条状长圆形,先端三角形,背面有短毛;舌状花约5个,黄色,舌片条形;筒状花多数。瘦果,圆柱形,有纵肋,无毛,冠毛白色,有多数不等长毛,长6~6.5毫米。种子淡褐色。花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河谷草丛、林缘、林下阴湿地。我市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8—9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痢疾,肠炎,肝炎,结膜炎,中耳炎,痈疖疔毒。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83)蒲儿根 Sinosenecio oldhamianus(Maxim.)B.Nord.

【药名别名】猫耳朵。

【药用部位】为蒲儿根属植物蒲儿根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茎直立,下部及叶柄着生处被蛛丝状绵毛或近无毛,多分枝。下部叶有长柄,干后膜质,叶片近圆形,基部浅心形,长、宽各3~5厘米,稀达8厘米,顶端急尖,边缘有深及浅的重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多少被白色蛛丝状毛,有掌状脉;上部叶渐小,有短柄,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头状花序复伞房状排列;常多数,梗细长,有时具细条形苞叶;总苞宽钟状,直径4~5毫米,长3~4毫米,总苞片10余个,顶端细尖,边缘膜质;舌状花1层,舌片黄色,条形;筒状花多数,黄色。瘦果倒卵状圆柱形,长稍超过1毫米;冠毛白色,长约3毫米。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荒坡草地、路边。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本品标本采自桐枧冲水库。

【采收加工】春季至秋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84)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 D.Don

【药名别名】九里明、一扫光。

【药用部位】为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木质细长,高2~5米,曲折呈攀援状,上部多分枝,有脱落性的毛。叶互生,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戟形至截形,边缘具不规则缺刻状的齿,或呈微波状,或近于全缘,有时基部稍有深裂,两面均有细软毛。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花序状,头状花序直径约1厘米;总苞圆筒形,苞片10~12片,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5~6毫米,宽2毫米,先端尖,无毛或少有细毛;周围舌状花黄色,雌性,约8朵,长约9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长约6.5毫米,先端5裂。瘦果圆筒形,长约3毫米,有细毛;冠毛长约7毫米,白色。花期10月到翌年3月,果期2—5月。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路边、沟岸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明目退翳,杀虫止痒。用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乳腺炎,急性肠炎,黄疸型肝炎,急性尿路感染,目赤肿痛,翳障,痈肿疖毒,丹毒,湿疹,干湿癣疮,滴虫性阴道炎,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搽;鲜草捣烂敷或捣烂取汁点眼。

(85)毛梗稀莶 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药名别名】稀莶草、母猪油。

【药用部位】为稀莶属植物毛梗稀莶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厘米,通常上部分枝,被平伏短柔毛,有时上部毛较密。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圆形、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11厘米,宽1.5~7厘米,基部宽楔形或钝圆形,有时下延成具翼的长0.5~6厘米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规则的齿;上部叶渐小,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宽0.5厘米,边缘有疏齿或全缘,有短柄或无柄;全部叶两面被柔毛,基出三脉,叶脉在叶下面稍突起。头状花序直径10~18毫米,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排列成疏散的圆锥花序;花梗纤细,疏生平伏短柔毛。总苞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有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枚,线状匙形,内层苞片倒卵状长圆形,长3毫米。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背面疏被头状具柄腺毛。雌花花冠的管部长约0.8毫米,两性花花冠上部钟状,顶端4~5齿裂。瘦果倒卵形,4棱,长约2.5毫米,有灰褐色环状突起。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中及荒野。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9~12克(大剂量可达30~60克)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

(86)豨莶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药名别名】豨莶草、粘糊草。

【药用部位】为豨莶属植物豨莶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枝上部尤其是花序分枝被紫褐色头状有柄长腺毛及白色长柔毛。叶对生,叶片质薄,两面被短毛,沿叶脉有白色长柔毛,中部叶阔卵形至阔卵状三角形,长7~20厘米,宽5~18厘米,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齿,顶端短渐尖。头状花序直径2~3厘米,多数,排成伞房状;外层总苞片长1~1.5厘米;舌状花长约3.5毫米。瘦果长约3.5毫米。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下及荒野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用于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同毛梗豨莶。

(87)腺梗豨莶 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

【药名别名】稀莶草、粘糊菜。

【药用部位】为稀莶草属植物腺梗豨莶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高30~110厘米,上部多分枝,被开展的灰白色长柔毛和糙毛。基部叶卵状披针形,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圆形或卵形,开展,长3.5~12厘米,宽1.8~6厘米,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具翼而长1~3厘米的柄,先端渐尖,边缘有尖头状规则或不规则的粗齿;上部叶渐小,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部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基出三脉,侧脉和网脉明显,两面被平伏短柔毛,沿脉有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18~22毫米,多数生于枝端,排列成松散的圆锥花序;花梗较长,密生紫褐色头状具柄腺毛和长柔毛;总苞宽钟状;总苞片2层,背面密生紫褐色头状具柄腺毛,外层线状匙形或宽线形,内层卵状长圆形。舌状花花冠管部长1~1.2毫米,舌片先端2~3齿裂,有时5齿裂;两性管状花长约2.5毫米,冠檐钟状,先端4~5裂。瘦果倒卵圆形,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下或荒野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豨莶。

【功能主治】同豨莶。

【用法用量】同豨莶。

【附注】以上三种稀莶同被《中国药典》作为稀莶草收载。

(88)一枝黄花 Solidago decurrens Lour.

【药名别名】金柴胡。

【药用部位】为一枝黄花属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9)35~100厘米。茎直立,通常细弱,单生或少数簇生,不分枝或中部以上有分枝。中部茎叶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5厘米,宽1~1.5(2)厘米,下部楔形渐窄,有具翅的柄,仅中部以上边缘有细齿或全缘;向上叶渐小;下部叶与中部茎叶同形,有长2~4厘米或更长的翅柄。全部叶质地较厚,叶两面、沿脉及叶缘有短柔毛或下面无毛。头状花序较小,长6~8毫米,宽6~9毫米,多数在茎上部排列成紧密或疏松的长6~25厘米的总状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少有排列成复头状花序的。总苞片4~6层,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中内层长5~6毫米。舌状花舌片椭圆形,长6毫米。瘦果长3毫米,无毛,极少有在顶端被稀疏柔毛的。花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灌丛或林中空旷地。我市山区丘陵地区分布较多。

【采收加工】秋季开花盛期,割取地上部分,或挖取根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疏风泄热,解毒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泄泻,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20~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汁搽。

(89)花叶滇苦菜 Sonchus asper(L.)Hill.

【药名别名】续断菊、大叶苣荬菜、刺苦菜。

【药用部位】为苦苣菜属植物花叶滇苦菜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一、二年生草本,有纺锤状根,茎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无毛,中上部及顶端有稀疏腺毛。茎生叶片卵状狭长椭圆形,不分裂,缺刻状半裂或羽状分裂,裂片边缘密生长刺状尖齿,刺较长而硬,基部有扩大的圆耳。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丝状毛;总苞钟形或圆筒形,长1.2~1.5厘米;舌状花黄色,长约1.3厘米,舌片长约0.5厘米。瘦果较扁平,短宽而光滑,两面除有明显的3纵肋外,无横纹,有较宽边缘。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田间、路旁。我市各地有分布,本标本采自康王寨。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用于慢性肝炎,疮疡肿毒,小儿咳喘,肺痨咯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90)全叶苦苣菜 Sonchus transcaspicus Nevski(暂定)

【药名别名】北败酱草。

【药用部位】为苦苣菜属植物全叶苦苣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匍匐茎。茎直立,高20~80厘米,有细条纹,基部直径达6毫米,上部有伞房状花序分枝,全部茎枝光滑无毛。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形,中下部茎叶灰绿色或青绿色,线形、长椭圆形、匙形、披针形或线状长椭圆形,长4~27厘米,宽1~4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无柄,边缘全缘或有刺尖,两面光滑无毛;向上的及最上部的及花序分叉处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头状花序少数或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长1~1.5厘米,宽1.5~2厘米,总苞片3~4层,外层披针形或三角形,长3~5毫米,宽1.5毫米;中内层渐长,长披针形,长12~14毫米,宽约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或钝,外面光滑无毛。全部舌状小花多数,黄色或淡黄色。瘦果椭圆形,暗褐色,长3.8毫米,宽1.5毫米,压扁三棱形;冠毛单毛状,白色,长9毫米,彼此纠缠。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本标本采自五脑山林场。

【采收加工】春、夏季开花前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肿排脓,活血化瘀。用于痢疾,肠炎,疮疔痈肿,痔疮,产后血瘀,腹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91)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

【药名别名】苦菜、北败酱、滇苦菜。

【药用部位】为苦苣菜属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纺锤状。茎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叶柔软无毛,长10~18(22)厘米,宽5~7(12)厘米,羽状深裂,大头状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叶不分裂的,边缘有刺状尖齿,下部的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的叶无柄,基部宽大戟耳形。头状花序在茎端排成伞房状;梗或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毫米,宽6~10(25)毫米,暗绿色;总苞片2~3列;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两面各有3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细皱纹;冠毛毛状,白色。花期4—6月,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及田野。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92)兔儿伞 Syneilesis aconitifolia(Bge.)Maxim.

【药名别名】七里麻、一把伞。

【药用部位】为兔儿伞属植物兔儿伞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70~120厘米,单一,无毛,略带棕褐色。根生叶1枚,幼时伞形,下垂;茎生叶互生,圆盾形,掌状分裂,直达中心,裂片复作羽状分裂,边缘具不规则的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下部的叶直径20~30厘米,具长柄,长10~16厘米,裂片7~9枚;上部的叶较小,直径12~24厘米,柄长2~6厘米,裂片4~5枚。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复伞房状;苞片1层,5枚,无毛,长椭圆形,顶端钝。花两性,8~11朵,花冠管状,长约1厘米,先端5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下位,1室;花柱纤细,柱头2裂。瘦果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冠毛灰白色或带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林缘及路旁。我市山区丘陵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活血,消肿止痛。用于风湿麻木,肢体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痈疽肿毒,瘰疬,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浸酒。外用:适量,鲜用捣烂外敷,或煎洗,或取汁涂。

(93)山牛蒡 Synurus deltoides(Ait.)Nakai

【药名别名】白火草。

【药用部位】为山牛蒡属植物山牛蒡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状茎匍匐。茎直立、被疏柔毛或几无毛。基生叶在花期生存,与下部叶同样具长叶柄;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15厘米,宽5~7厘米,先端长或短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常羽状分裂,边缘有粗锯齿,上面及边缘有糙短毛,下面无毛;上部叶无柄或几无柄,披针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全缘或有浅齿。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和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有短梗,有条形苞叶;总苞片状筒形,长约1厘米,总苞片5层,先端及边缘常紫红色,被蛛丝状毛,外层卵形,先端具短尖头,内层条形;花紫红色,长10~12毫米。瘦果,长4~5毫米;冠毛白色,外层糙毛状,内层羽毛状。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林中。本品标本采自龟山。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晾干。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主治感冒头痛,风寒湿痹,劳伤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浸酒。

(94)万寿菊 Tagetes erecta L.

【药名别名】臭芙蓉、蜂窝菊。

【药用部位】为万寿菊属植物万寿菊的花序。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细条棱,分枝向上平展。叶对生;叶片羽状深裂,长5~10厘米,宽4~8厘米,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上部叶裂片齿端有长细芒;沿叶缘有少数腺体。头状花序单生,直径5~8厘米,花序梗顶端棍棒状膨大;总苞长1.8~2厘米,宽1~1.5厘米,杯状,先端具齿尖;舌状花黄色或暗橙色,长2.9厘米;舌片倒卵形,长达1.4厘米,宽约9毫米,先端具5齿裂。瘦果,线形,基部缩小,黑色或褐色,长8~11毫米,被短微毛;冠毛有1~2个长芒和2~3个短而钝的鳞片。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温暖湿润环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百日咳,痢疾,腮腺炎,乳痈,疖肿,牙痛,口腔炎,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敷。

(95)孔雀草 Tagetes patula L.

【药名别名】孔雀菊、红黄草。

【药用部位】为万寿菊属植物孔雀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通常近基部分枝,分枝斜开展。叶羽状分裂,长2~9厘米,宽1.5~3厘米,裂片线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端常有长细芒,齿的基部通常有1个腺体。头状花序单生,直径3.5~4厘米,花序梗长5~6.5厘米,顶端稍增粗;总苞长1.5厘米,宽0.7厘米,长椭圆形,上端具锐齿,有腺点;舌状花金黄色或橙色,带有红色斑;舌片近圆形,长8~10毫米,宽6~7毫米,顶端微凹;管状花花冠黄色,长10~14毫米,与冠毛等长,具5齿裂。瘦果线形,基部缩小,长8~12毫米,黑色,被短柔毛,冠毛鳞片状,其中1~2个长芒状,2~3个短而钝。花期7—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咳,止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咳嗽,百日咳,牙痛,风火眼痛;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粉,分数次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加重楼、银花共研末,陈醋调敷患处。

(96)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药名别名】黄花地丁。

【药用部位】为蒲公英属植物蒲公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垂直。叶莲座状平展,矩圆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5厘米,羽状深裂,侧裂片4~5对,矩圆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具齿,顶裂片较大,戟状矩圆形,羽状浅裂或仅具波状齿,基部狭成短叶柄,被疏蛛丝状毛或几无毛。花葶数个,与叶多少等长,上端被密蛛丝状毛。总苞淡绿色,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膜质,被白色长柔毛,顶端有或无小角,内层条状披针形,长为外层的1.5~2倍,顶端有小角;舌状花黄色。瘦果褐色,长4毫米,上半部有尖小瘤,喙长6~8毫米;冠毛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97)狗舌草 Tephroseris kirilowii(Turcz.ex DC.)Holub

【药名别名】一枝香。

【药用部位】为狗舌草属植物狗舌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多数,细索状。茎单一,直立,高20~65厘米,草质,有疏密不等的白色茸毛。基部叶莲座状,具短柄,椭圆形或近匙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边缘具浅齿或近全缘,两面均有白色茸毛,花后通常不凋落;中部叶卵状椭圆形,无柄,基部半抱茎;顶端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抱茎。头状花序3~9枚,呈伞房状或假伞形排列;总苞筒状,苞片线状披针形,长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和背部有白色毛,边缘膜质;总苞基部无小苞;边缘舌状花,黄色,雌性,舌片长10毫米,宽4~5毫米,先端2~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长约3毫米,先端5齿裂。瘦果椭圆形,长约4毫米,两端截形,有纵棱与细毛;冠毛白色,长约7毫米。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塘边、路边、湿地及田地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杀虫。用于脓疡疖肿,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口腔炎,跌打损伤,湿疹,疥疮,滴虫性阴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98)苍耳子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药名别名】苍耳、苍刺头。

【药用部位】为苍耳属植物苍耳子的带种苞的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叶卵状三角形,长6~1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尖,基部浅心形至阔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常成不明显的3浅裂,两面有贴生糙伏毛;叶柄长3.5~10厘米,密被细毛。壶体状无柄,长椭圆形或卵形,长10~18毫米,宽6~12毫米,表面具钩刺和密生细毛,钩刺1.5~2毫米,顶端喙长1.5~2毫米。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间、空旷地及沟岸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附注】苍耳除使用果实外,其全草、根、花及苍耳囊虫亦供药用。

(99)黄鹌菜 Youngia japonica(L.)DC.

【药名别名】毛黄连、还阳草。

【药用部位】为黄鹌菜属植物黄鹌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60厘米。植物体有乳汁,须根肥嫩,白色。茎直立,由基部抽出一至数枝。基生叶丛生,倒披针形,琴状或羽状半裂,长8~14厘米,宽1~3厘米,顶裂片较侧裂片稍大,侧裂片向下渐小,有深波状齿,无毛或被细软毛,叶柄具翅或有不明显的翅;茎生叶互生,少数,通常1~2片,少有3~5片,叶形同基生叶,等样分裂或不裂,小或较小;上部叶小,线形,苞片状;叶质薄,上面被细柔毛,下面被密细茸毛。头状花序小而窄,具长梗,排列成聚伞状圆锥花丛;总苞长4~7毫米,无毛,外层苞片5,三角形或卵形,形小,内层苞片8,披针形;舌状花黄色,长4.5~10毫米,花冠先端具5齿,管长2~2.5毫米,具细短软毛。瘦果红棕色或褐色,长约2毫米,稍扁平,具粗细不匀的纵棱1~13条;冠毛白色,和瘦果近等长。花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沟岸边等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痛。主治感冒,咽痛,眼结膜炎,乳痈,牙痛,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痢疾,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淋浊,血尿,带下,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捣烂外敷或捣汁含漱。

(100)百日菊 Zinnia elegans Jacq.

【药名别名】月月花。

【药用部位】为百日菊属植物百日菊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00厘米,被糙毛或长硬毛。叶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基部稍心形抱茎,两面粗糙,下面被密的短糙毛,基出三脉。头状花序直径5~6.5厘米,单生于枝端,无中空肥厚的花序梗。总苞宽钟状;总苞片多层,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外层长约5毫米,内层长约10毫米,边缘黑色。托片上端有延伸的附片;附片紫红色,流苏状三角形。舌状花深红色、玫瑰色、紫堇色或白色,舌片倒卵圆形,先端2~3齿裂或全缘,上面被短毛,下面被长柔毛。管状花黄色或橙色,长7~8毫米,先端裂片卵状披针形,上面被黄褐色密茸毛。雌花瘦果倒卵圆形,长6~7毫米,宽4~5毫米,扁平,腹面正中和两侧边缘各有1棱,顶端截形,基部狭窄,被密毛;管状花瘦果倒卵状楔形,长7~8毫米,宽3.5~4毫米,极扁,被疏毛,顶端有短齿。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湿热痢疾,淋证,乳痈,疖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