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鳖科 Hydrocharitaceae
(1)水鳖 Hydrocharis dubia(Bl.)Backer
【药名别名】马尿花。
【药用部位】为水鳖属植物水鳖的全草。
【植物形态】浮水草本,须根长可达30厘米。匍匐茎发达,节间长3~15厘米,直径约4毫米,顶端生芽,并可产生越冬芽。叶簇生,多漂浮,有时伸出水面;叶片心形或圆形,长4.5~5厘米,宽5~5.5厘米,先端圆,基部心形,全缘,远轴面有蜂窝状贮气组织,并具气孔。雄花序腋生;花序梗长0.5~3.5厘米;佛焰苞2枚,膜质,透明,具红紫色条纹,苞内雄花5~6朵,每次仅1朵开放;萼片3,离生,长椭圆形;花瓣3,黄色,与萼片互生,广倒卵形或圆形,长约1.3厘米,宽约1.7厘米,先端微凹,基部渐狭,近轴面有乳头状突起;雌佛焰苞小,苞内雌花1朵;花梗长4~8.5厘米;花大,直径约3厘米;萼片3,先端圆,长约11毫米,宽约4毫米,常具红色斑点;花瓣3,白色,基部黄色,广倒卵形至圆形。果实浆果状,球形至倒卵形,具数条沟纹。种子多数,椭圆形,顶端渐尖;种皮上有许多毛状突起。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静水池沼中。我市分布于牛占鼻。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2~4克。
(2)水车前 Ottelia alismoides(L.)Pers.(暂定)
【药名别名】龙舌草、水蛤蟆衣、水白菜。
【药用部位】为水车前属植物水车前的全草。
【植物形态】沉水草本,具须根,茎短缩。叶基生,膜质;叶片因生境条件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多为广卵形、卵状椭圆形、近圆形或心形,长约20厘米,宽约18厘米,或更大,常见叶形有狭长形、披针形至线形,长达8~25厘米,宽仅1.5~4厘米,全缘或有细齿。在植株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叶形常依次变更:初生叶线形,后出现披针形、椭圆形、广卵形等叶;叶柄长短随水体的深浅而异,多变化于2~40厘米。两性花,偶见单性花,即杂性异株;佛焰苞椭圆形至卵形,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2~3浅裂,有3~6条纵翅,翅有时成折叠的波状,有时极窄,在翅不发达的脊上有时出现瘤状突起;总花梗长40~50厘米;花无梗,单生;花瓣白色、淡紫色或浅蓝色。果长2~5厘米,宽0.8~1.8厘米。种子多数,纺锤形,细小,长1~2毫米,种皮上有纵条纹,被白毛。花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池塘和稻田中。我市分布于龟山。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解毒利尿。治肺热咳喘,咯痰黄稠,水肿,小便不利,痈肿,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患处。
(3)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
【药名别名】韭菜草。
【药用部位】为苦草属植物苦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沉水无茎草本,有匍匐枝。叶线形,绿色,薄而透明;长短因水的深浅而定,长的达2米,短的不及15厘米,宽约8毫米,先端钝或短尖,有小齿。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极多数,佛焰苞卵形,长约6毫米,生于短柄上,3齿裂,花极小,约与佛焰苞等长,萼片3,无花瓣,雄蕊1~3;花开时由细长的花柄送出水面,使与雌花相会合,雌花单生,佛焰苞管状,通常长约12毫米,极狭,3齿裂,生于一旋卷、线状的长花柄上,浮于水面,受精后始旋卷,将子房拖入水中,以至成熟;花被与雄花相似,子房线形,柱头3枚。果线形,包藏于佛焰苞内,种子多数。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池沼、沟渠及水田中。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燥湿止带,行气活血。主治带下色白,产后恶露不净。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