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科 Araliaceae
(1)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
【药名别名】五加皮、刺拐棒。
【药用部位】为五加属植物刺五加的根、根茎或茎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1~6米;分枝多,早年生的通常密生刺,极少仅节上生刺或无刺;刺直,且细长,针状,基本不膨大,脱落后遗留圆形刺痕。叶有5小叶,极少3小叶;复叶柄长3~10厘米,常疏生细刺;叶片纸质,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长5~13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上面粗糙,深绿色,脉上有粗毛,下面淡绿色,脉上有短柔毛,边缘有锐利重锯齿,侧脉6~7对,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0.5~2.5厘米,有棕色短柔毛,有细刺或无。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6个组成稀疏的圆锥花序,直径2~4厘米,有花多数;总花梗长5~7厘米,无毛,花梗长1~2厘米,无毛;花紫黄色;萼边缘近全缘,无毛;花瓣5,卵形,长2毫米;雄蕊5,长1.5~2毫米;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果实球形或卵球形,有5棱,直径7~8毫米,黑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000米的森林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峰山林场一带。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收,洗净,干燥。
【功能主治】补肾强腰,益气安神,活血通络。用于肾虚体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脾虚乏力,气虚水肿,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健忘,胸痹疼痛,风寒湿痹,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敷。
(2)细柱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
【药名别名】五加皮、南五加、五加。
【药用部位】为五加属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
【植物形态】灌木,高2~3米;枝灰棕色,软弱而下垂,蔓生状,无毛,节上通常疏生反曲扁刺。叶有小叶5,稀3~4,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柄长3~8厘米,无毛,常有细刺;小叶片膜质至纸质,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3~8厘米,宽1~3.5厘米,先端尖至短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或沿脉疏生刚毛,边缘有细钝齿,侧脉4~5对,两面均明显,下面脉腋间有淡棕色簇毛,网脉不明显;几无小叶柄。伞形花序单个,稀2个腋生,或顶生在短枝上,直径约2厘米,有花多数;总花梗长1~2厘米,结实后延长,无毛;花梗细长,长6~10毫米,无毛;花黄绿色,萼边缘近全缘或有5小齿;花瓣5,长圆状卵形,先端尖,长2毫米;雄蕊5,花丝长2毫米,子房2室;花柱2,细长,离生或基部合生。果实扁球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黑色;宿存花柱长2毫米,反曲。花期4—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或灌丛中。我市各山区丘陵、乡镇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剥取根皮,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鲜品加倍;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
(3)藤五加 Acanthopanax leucorrhizus(Oliv.)Harms
【药名别名】五加皮。
【药用部位】为五加属植物藤五加的根皮。
【植物形态】灌木,高2~4米,有时蔓生状;枝无毛,节上有刺一至数个或无刺,稀节间散生多数倒刺;刺细长,基部不膨大,下向。叶有小叶5,稀3~4;叶柄长5~10厘米或更长,先端有时有小刺,无毛;小叶片纸质,长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稀倒卵形,先端渐尖,稀尾尖,基部楔形,长6~14厘米,宽2.5~5厘米,两面均无毛,边缘有锐利重锯齿,侧脉6~10对,两面隆起而明显,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3~15毫米。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数个组成短圆锥花序,直径2~4厘米,有花多数;总花梗长2~8厘米,稀更长;花梗长1~2厘米;花绿黄色;萼无毛,边缘有5小齿;花瓣5,长卵形,长约2毫米,开花时反曲;雄蕊5,花丝长2毫米;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果实卵球形,有5棱,直径5~7毫米;宿存花柱短,长1~1.2毫米。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谷林边或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本标本采自小漆园。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拘挛麻木,腰膝酸软,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皮肤瘙痒,阴囊湿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或泡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4)白簕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
【药名别名】三加皮。
【药用部位】为五加属植物白筋的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蔓性灌木,高1~7米;枝软弱,常依持他物上升,老枝灰白色,新枝黄绿色,疏生下向刺,刺基部扁平,先端钩曲。叶有小叶3,极少4~5;复叶柄长2~6厘米,有刺或无刺,无毛;叶片纸质,极少膜质,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极少倒卵形,长4~10厘米,宽3~6.5厘米,先端尖至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或上面脉上疏生刚毛,边缘有细锯齿或钝齿,侧脉5~6对,明显或不明显,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2~8毫米,或无小叶柄;伞形花序3~10个,极少更多组成顶生复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径1.5~3.5厘米;总花梗长2~7厘米,无毛;花梗细,长1~2厘米,无毛;花黄绿色;萼边缘有5个三角形小齿,无毛;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2毫米,开花时反曲;雄蕊5,花丝长约3毫米;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果实扁球形,直径约5毫米,黑色。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3200米的山坡路旁、林缘、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王家湾以及张家畈镇一带。
【采收加工】9—10月挖取,鲜用,或趁鲜时剥取根皮,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壮筋骨,逐瘀活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5)红毛五加 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
【药名别名】五爪刺、川加皮、刺加皮。
【药用部位】为五加属植物红毛五加的根皮或茎皮。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老枝灰色,新枝黄棕色,无刺或密被细长刚毛状针刺,刺向下或开展。叶互生或数叶簇生于短枝上,掌状复叶;柄长3~7厘米,无毛或疏生短刺毛,基部近枝处具一轮红棕色刚毛状针刺;小叶通常5,稀3~4,无柄或几无柄,近基部背面常簇生刺毛状针刺,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有时略呈菱形,长2.5~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脉上均疏生短刚毛,边缘有锯齿;侧脉约5对。伞形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约2厘米,总花梗长约7毫米,偶达2厘米;花多数,甚小,白绿色;萼筒与子房合生,边缘有不明显的5小齿;花瓣5,倒卵形,雄蕊5,花丝细长;子房下位,5室,花柱5,下部结合,中部以上分离。核果浆果状,近球形,直径可达8毫米,有5棱,成熟时黑色,具宿存花柱。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300~3500米的丘陵、林缘或灌丛中。我市康王寨有分布。
【采收加工】6—7月挖根,砍下茎枝,用木棒敲打,剥皮,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关节,强筋骨。治痿痹,拘挛疼痛,风寒湿痹,足膝无力,跌打损伤,骨折,体虚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浸酒或入丸剂。外用:研末调敷。
(6)糙叶五加 Acanthopanax henryi(Oliv.)Harms
【药名别名】三加皮。
【药用部位】为五加属植物糙叶五加的根皮。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枝疏生下曲粗齿;小枝密生短柔毛,后毛渐脱落。叶有小叶5,稀3;叶柄长4~7厘米,密生粗短毛;小叶片纸质,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稀倒卵形,长8~12厘米,宽3~5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狭楔形,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灰绿色,脉上有短柔毛,边缘仅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侧脉6~8对,两面明显隆起;小叶柄长3~6毫米,有粗短毛,有时几无小叶柄。伞形花序数个组成短圆锥花序,直径1.5~2.5厘米,有花多数;总花梗粗壮,有粗短毛,后毛渐脱落;花梗无毛或疏生短柔毛;萼无毛或疏生短柔毛,边缘近全缘;花瓣5,长卵形,开花时反曲;雄蕊5;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果实椭圆球形,有5浅棱,黑色,花柱宿存。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林缘或灌丛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用木槌敲击,抽去木心,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舒筋,理气止痛。用于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筋骨痿软,水肿,跌打损伤,疝气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泡酒。
【附注】阴虚火旺者禁服。
(7)楤木 Aralia chinensis L.
【药名别名】鸟不踏、刺老包。
【药用部位】为楤木属植物楤木的根皮或茎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高达8米。茎直立,通常具针刺。二回或三回羽状复叶,长40~80厘米,羽片有小叶5~11,基部另有小叶1对,卵形至广卵形,长5~12厘米或更长,宽3~8厘米,先端尖或渐尖,边缘细锯齿,基部不甚对称,圆形或心形,上面粗糙,下面茸毛状,沿脉上密被淡褐色细长毛。花序大,圆锥状,由多数小伞形花序组成,长达50厘米,密被褐色短毛;花梗细,有毛,有膜质锥形小苞片;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瓣5,白色,三角状卵形;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离生。浆果状核果,近球形,具5棱,熟时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坡灌丛中或林缘。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肝炎,淋巴结肿大,肾炎水肿,糖尿病,带下,胃痛,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捣烂敷患处。
(8)棘茎楤木 Aralia echinocaulis Hand.-Mazz.
【药名别名】红楤木、鸟不踏。
【药用部位】为楤木属植物棘茎楤木的根皮。
【植物形态】小乔木,高达7米;小枝密生细长直刺,刺长7~14毫米。叶为二回羽状复叶,长35~50厘米或更长;叶柄长25~40厘米,疏生短刺;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栗色;羽片有小叶5~9,基部有小叶1对;小叶片膜质至薄纸质,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长4~1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歪斜,两面均无毛,下面灰白色,边缘疏生细锯齿,侧脉6~9对,上面较下面明显,网脉在上面略下陷,下面略隆起,不甚明显;小叶无柄。圆锥花序大,长30~50厘米,顶生;主轴和分枝有糠屑状毛,后毛脱落;伞形花序直径约1.5厘米,有花12~20朵,稀30朵;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0毫米;花梗长8~30毫米;小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白色;萼无毛,边缘有5个卵状三角形小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长约2毫米;雄蕊5,花丝长约4毫米;子房5室;花柱5,离生。果实球形,直径2~3毫米,有5棱;宿存花柱长1~1.5毫米,基部合生。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本植物标本采自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挖起树根,洗净,剥取根皮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解毒。治风湿痹痛,溃疡病,跌打损伤,痈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外用:捣烂敷患处。
(9)刺楸 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药名别名】丁桐皮、刺枫。
【药用部位】为刺楸属植物刺楸的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约10米。树皮暗灰棕色;小枝散生粗刺,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刺基部宽阔扁平,通常长5~6毫米,基部宽6~7毫米。叶纸质,圆形或近圆形,直径9~25厘米,掌状5~7浅裂,裂片阔三角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一半,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幼时疏生短柔毛,放射状主脉5~7条,两面均明显;叶柄长8~50厘米,无毛;圆锥花序长15~25厘米,直径20~30厘米;伞形花序直径1~2.5厘米;总花梗长2~3.5厘米,无毛;花梗细长,长5~12毫米;花白色或淡绿黄色;萼裂片长约1毫米,无毛,边缘有5小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毫米;雄蕊5,花丝长3~4毫米;子房2室,花盘隆起;花柱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果实球形,直径约5毫米,蓝黑色;宿存花柱长2毫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我市主要分布于狮子峰林场一带。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活血。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煎水洗、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10)八角金盘 Fatsia japonica(Thunb.)Decne.et Planch.
【药名别名】手树、八手。
【药用部位】为八角金盘属植物八角金盘的根皮或叶。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茎光滑无刺。叶柄长10~30厘米;叶片大,革质,近圆形,直径12~30厘米,掌状7~9深裂,裂片长椭圆状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疏离粗锯齿,上表面暗亮绿色,下面色较浅,有粒状突起,边缘有时呈金黄色;侧脉在两面隆起,网脉在下面稍显著。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厘米;伞形花序直径3~5厘米,花序轴被褐色茸毛;花萼近全缘,无毛;花瓣5,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黄白色,无毛;雄蕊5,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5,分离;花盘凸起半圆形。果实近球形,直径5毫米,熟时黑色。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4月。
【生境分布】我市烈士陵园有栽培。
【采收加工】叶:夏、秋季采收。根皮: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化痰止咳,散风除湿,化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咳嗽痰多,风湿痹痛,痛风。
【用法用量】煎服:6~9克。外用:煎水洗。
【附注】①其茎部有毒。②孕妇忌用。
(11)幌伞枫 Heteropanax fragrans(Roxb.)Seem.
【药名别名】大蛇药。
【药用部位】为幌伞枫属植物幌伞枫的根及树皮。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5~30米,胸径达70厘米,树皮淡灰棕色,枝无刺。叶大,三至五回羽状复叶,直径达50~100厘米;叶柄长15~30厘米,无毛或几无毛;托叶小,和叶柄基部合生;小叶片在羽片轴上对生,纸质,椭圆形,长5.5~13厘米,宽3.5~6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两面均无毛,边全缘,侧脉6~10对,下面隆起,两面明显;小叶柄长至1厘米或无柄,顶生小叶柄有时更长。圆锥花序顶生,长30~40厘米,初密生锈色星状茸毛,后毛脱落;伞形花序头状,直径约1.2厘米;总花梗长1~1.5厘米;苞片小,卵形,长2~3毫米,宿存;花梗长1~2毫米,花后延长;花淡黄白色,芳香;萼边缘有三角形小齿5,长约2毫米,有茸毛;花瓣5,卵形,长约2毫米,外被疏茸毛;雄蕊5,花丝长约3毫米;子房2室;花柱2,离生,开展。果实卵球形,略侧扁,长7毫米,厚3~5毫米,黑色,宿存花柱长约2毫米,果梗长约8毫米。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2—3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的山谷及山坡疏林下。我市城区有栽培(盆景)。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取根部或剥取树皮,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感冒发热,中暑头痛,痈疖肿毒,瘰疬,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汤洗。
(12)异叶梁王茶 Nothopanax davidii(Franch.)Harms ex Diels
【药名别名】粱王茶、良旺茶、掌叶梁王茶、树五加。
【药用部位】为梁王茶属植物异叶梁王茶的根、树皮或叶。
【植物形态】灌木或乔木,高2~12米。叶为单叶,极少在同一枝上有3小叶的掌状复叶,叶柄长5~20厘米;叶片薄革质至厚革质,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或三角形至卵状三角形,不分裂、掌状2~3浅裂或深裂,长6~21厘米,宽2.5~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有主脉3条,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边缘疏生细锯齿,有时为锐尖锯齿,侧脉6~8对,上面明显,小叶片披针形,几无小叶柄。圆锥花序,长约20厘米,顶生;伞形花序直径约2厘米,有花10余朵;总花梗长1.5~2厘米;花梗有关节,长7~10毫米;花白色或淡黄色,芳香;萼无毛,长约1.5毫米,边缘有5小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毫米;雄蕊5,花丝长约1.5毫米;子房2室,花盘稍隆起;花柱2,合生至中部,上部离生,反曲。果实球形,侧扁,直径5~6毫米,黑色;宿存花柱长1.5~2毫米。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森林或灌丛中。我市三河口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树皮: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多现采,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舒筋。用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茶,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3)常春藤 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Tobl.)Rehd.
【药名别名】三角枫、岩风藤、追风藤。
【药用部位】为常春藤属植物常春藤的全株。
【植物形态】多年生常绿藤本,长达20米。茎光滑,嫩枝上有柔毛如鳞片状,借气生根攀援他物。单叶互生,革质,光滑;营养枝的叶三角状卵形,长2~6厘米,宽1~8厘米,全缘或三裂,基部截形;花枝和果枝的叶椭圆状卵形、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楔形,叶柄长1~5厘米。伞形花序,伞梗长1~2厘米,具棕黄色柔毛;花柄长5~10毫米,无节,有柔毛;花萼有5齿;花瓣黄绿色,5片,卵圆形;雄蕊5,与花瓣交错排列;子房5室,花柱连合成短柱形。果实圆球形,浆果状,黄色或红色。花期8—9月,果期翌年3—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多攀援于大树或岩石上。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茎叶:在生长茂盛季节采收,切段,晒干;鲜用时可随采随用。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平肝,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瘫痪,口眼歪斜,衄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疔疖痈肿,肝炎,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研末;或浸酒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附注】常春藤子亦供药用,秋末采集,补肝肾,强腰膝,行气止痛。主治体虚羸弱,腰膝酸软,血痹,脘腹冷痛。煎服3~9克,或浸酒。
(14)小叶鹅掌柴 Schefflera parvifoliolata Tseng et Hoo
【药名别名】鸭掌木、七叶莲。
【药用部位】为鹅掌柴属植物小叶鹅掌柴的全株。
【植物形态】灌木,高约5米。小枝粗壮,圆柱形,褐紫色,幼时被锈色星状茸毛。叶有小叶6~10;叶柄圆柱形,长8~19厘米,小叶柄长0.5~4厘米,几无毛。小叶革质,线状长圆形,中内的长约8厘米,宽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或先端有疏离锯齿2~4,上面无毛,下面被锈色星状茸毛,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稍隆起;侧脉10,在两面隆起。圆锥花序疏散顶生,长约15厘米,主轴和分枝密被红锈色星状茸毛,伞形花序有花10~40朵,在分枝上成总状花序排列;总花梗长5~7毫米,均密被锈红色星状茸毛;苞片三角形,长2~6毫米,小苞片线状长圆形,长约2毫米,均被茸毛;萼倒圆锥状,具5齿裂,裂片宽三角形,长约2毫米,花瓣5,三角形,外面被易脱落的星状短柔毛;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合生。果实长圆形。花期10—11月,果期12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多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养血止血。主治风湿麻木,跌打伤痛,吐血,便血,血虚体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500克浸酒,每次服20毫升。
【附注】本植物标本为城区居民庭院的栽培品。
(15)通脱木 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Koch
【药名别名】通草、大通草、臭桐。
【药用部位】为通脱木属植物通脱木的茎髓。
【植物形态】灌木,高可达6米。茎木质而不坚,中有白色的髓,幼时呈片状,老则渐次充实,幼枝密被星状毛,或稍具脱落性灰黄色茸毛。叶大,通常聚生于茎的上部,掌状分裂,长可达1米,基部心形,叶片5~7裂,裂片达于中部或仅为边裂,头锐尖,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白色星状茸毛;叶柄粗壮,长30~50厘米;托叶2,大型,膜质,披针状凿形,基部鞘状抱茎。花小,有柄,多数球状伞形花序排列成大圆锥花丛;苞片披针形,萼不明显;花瓣4,白色,卵形,头锐尖;雄蕊4,花盘微凸;子房下位,2室,花柱2,离生,柱头头状。核果状浆果近球形而扁,外果皮肉质,硬而脆。花期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谷林下或林缘。我市张家畈、龟山、盐田河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煎服:3~5克。
【附注】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