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科 Meliaceae
(1)米仔兰 Aglaia odorata Lour.
【药名别名】米兰、珠兰、鱼子兰。
【药用部位】为米仔兰属植物米仔兰的枝叶和花。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7米,多分枝;幼嫩部分常被星状锈色鳞片。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5~12厘米;轴叶有狭翅,小叶3~5,纸质,对生,倒卵形至矩圆形,长2~7厘米,宽1~3.5厘米。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黄色,极香;花萼5裂,裂片圆形;花瓣5,矩圆形至近圆形;雄蕊5,花丝合生成筒,筒较花瓣略短,顶端全缘;子房卵形,密被黄色毛。浆果卵形或近球形,疏被星状鳞片;种子有肉质假种皮。花期5—12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布】城区有作为花卉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花开放时采集,晒干。枝叶,随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枝叶: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痈疮。花:行气解郁;用于气郁胸闷,食滞腹胀。
【用法用量】枝叶:9~12克,水煎服,并用鲜叶捣烂调酒炒热外敷。花:3~9克,水煎服。
(2)苦楝 Melia azedarach L.
【药名别名】楝树、紫(花)树、苦楝子树。
【药用部位】为楝属植物楝树的根皮或树皮及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纵裂。叶二至三回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0~4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圆锥花序与叶等长,腋生;花紫色或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被短柔毛;花瓣5,倒披针形,外面被短柔毛;雄蕊10,花丝合生成筒。核果短矩圆状至近球形,长1.5~2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有种子1枚,种子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山坡、路旁、村落周围。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苦楝皮:春、秋季剥取根皮或干皮,除去杂质,晒干。苦楝子:秋、冬季果实成熟变黄时采摘,晒干。
【功能主治】苦楝皮:驱虫,治癣;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苦楝子:用于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
【用法用量】苦楝子:煎服,3~1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苦楝皮:煎服,4.5~9克;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3)香椿 Toona sinensis(A.Juss.)Roem.
【药名别名】香椿树。
【药用部位】为香椿属植物香椿的根皮或干皮的韧皮部、叶、果实和叶尖油(树汁)。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树皮赭褐色,片状剥落;幼枝被柔毛。双数羽状复叶,长25~50厘米,有特殊气味;小叶10~22,对生,纸质,矩圆形至披针状矩圆形,长8~15厘米,两面无毛或仅下面脉腋内有长髯毛。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萼短小;花瓣5,白色,卵状矩圆形;有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有沟纹5条。蒴果狭椭圆形或近卵形,长1.5~2.5厘米,5瓣裂开;种子椭圆形,一端有膜质长翅。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坡、路边、宅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椿白皮:全年可采,剥下根皮或树皮,除去杂质和木心,刮去外面粗皮,鲜用或晒干。香椿子:秋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香椿子:祛风,散寒,止痛;治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痛,疝气。椿白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治泄泻,痢疾,崩漏,带下,蛔虫病,疮癣。
【用法用量】椿白皮:煎服,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香椿子:煎服,6~15克;或研末。
【附注】①香椿叶为春季采的嫩叶,具消炎,解毒,杀虫作用。治肠炎,痢疾,疔,疽,漆疮,疥疮,白秃。煎服,鲜品60~120克。②叶尖油为树干流出的液汁,具润燥解毒,通窍作用。治齁病,手足皲裂,疔疮。用法用量:内服,烊化,6~9克;外用适量,溶化捣烂外敷。
(4)红椿 Toona ciliata Roem.
【药名别名】红楝子、香铃子。
【药用部位】为香椿属植物红椿的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或近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皮深绿色至黑褐色;小枝干时红色,具皮孔。偶数羽状复叶,长30~40厘米,叶柄长6~10厘米;小叶6~12对,对生或近对生,叶柄长8~12毫米;叶片披针形、卵状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急渐尖,基部不等,一侧圆形,另一侧楔形,上侧稍长,全缘,叶背面沿叶脉处和脉腋内具束毛;侧脉纤细。花两性,圆锥花序与叶近等长,被微柔毛。花白色,具短柄;萼片卵圆形,外面被微柔毛,有缘毛;花瓣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边缘具缘毛;雄蕊5,花药比花丝短,无假雄蕊;花柱和子房密被粗毛,花柱短于子房室;子房5室。蒴果椭圆状长圆形,长2~2.5厘米,无皮孔。种子两端具翅,通常上翅比下翅长。花期4—5月,果熟期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60~1550米的沟谷林中。我市五脑山、夫子河、三河口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季挖根,刮去外皮,木锤轻捶,除去木心,剥取后仰面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收涩,杀虫。用于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疳积,蛔虫病,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注】脾胃虚寒、泻痢初起及肾阴亏虚之崩带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