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科 Papaveraceae

84.罂粟科 Papaveraceae

(1)白屈菜 Chelidonium majus L.

【药名别名】山黄连、雄黄草。

【药用部位】为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含橘黄色乳汁。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褐色,密生须根。茎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细长柔毛。叶互生,一至二回奇数羽状分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裂片5~8对,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缺刻;茎生叶长5~10厘米,裂片2~4对,边缘具不整齐缺刻,上面近无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脉上更明显,绿白色。花数朵,排列成伞形聚伞花序,花梗长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长约1.5毫米;萼片2枚,椭圆形,淡绿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圆形或长卵状倒卵形,黄色,长0.8~1.6厘米,宽0.7~1.4厘米,两面光滑,雄蕊多数,分离;雌蕊细圆柱形,花柱短,柱头头状,2浅裂,密生乳头状突起。蒴果长角形,长2~4.5厘米,直径约2毫米,直立,灰绿色,成熟时由下向上2瓣。种子多数细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山野湿地及沟边或岩缝中。我市原见于黄土岗、福田河等地。

【采收加工】5—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风处干燥。

【功能主治】镇痛,止咳,利尿,清热解毒。主治胃痛,腹痛,肠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咳嗽,黄疸,水肿,腹水,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研粉调涂,也可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2)紫堇 Corydalis edulis Maxim.

【药名别名】蜀堇、麦黄草。

【药用部位】为紫堇属植物紫堇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一年生无毛草本,具细长的直根。茎高10~30厘米,常自下部起分枝。叶基生并茎生,具细柄;叶片轮廓三角形,长3~9厘米,二或三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2~3对,二或三回裂片轮廓倒卵形,不等地近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狭卵形,顶端钝。总状花序长3~10厘米;苞片卵形或狭卵形,全缘或疏生小齿;萼片小;花瓣紫色,上面花瓣长1.5~1.8厘米,距长达5毫米,末端稍向下弯曲。蒴果条形,长约3厘米,宽约1.5毫米。种子黑色,扁球形,密生小凹点。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林下、沟边或多石处。我市城区护城河岸边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全草:夏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疮疡肿毒,聤耳流脓,咽喉疼痛,顽癣,秃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10克。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外洗。

(3)夏天无 Corydalis decumbens(Thunb.)Pers.

【药名别名】伏生紫堇、野玄胡。

【药用部位】为紫堇属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

【植物形态】块茎小,圆形或多少伸长,直径4~15毫米;新块茎形成老块茎顶端的分生组织和基生叶腋,向上常抽出多茎。茎高10~25厘米,柔弱,细长,不分枝,具2~3叶,无鳞片。叶二回三出,小叶片倒卵圆形,全缘或深裂成卵圆形或披针形的裂片。总状花序疏具3~10花。苞片小,卵圆形,全缘,长5~8毫米。花梗长10~20毫米。花近白色至淡粉红色或淡蓝色。萼片早落。外花瓣顶端下凹,常具狭鸡冠状突起。上花瓣长14~17毫米,瓣片多少上弯;距稍短于瓣片,渐狭,平直或稍上弯;蜜腺体短,占距长的1/3~1/2,末端渐尖。下花瓣宽匙形,通常无基生的小囊。内花瓣具超出顶端的宽而圆的鸡冠状突起。蒴果线形,多少扭曲,长13~18毫米,具6~14种子。种子具龙骨状突起和泡状小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草坡或林下。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或初夏出苗后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干燥。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用于中风偏瘫,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研末1~3克,也可制成丸剂。

(4)黄堇 Corydalis pallida(Thunb.)Pers.

【药名别名】菊花黄连。

【药用部位】为紫堇属植物黄堇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草本,无毛,具直根。茎高18~60厘米。叶片下面有白粉,轮廓卵形,长达20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二回或三回裂片卵形或菱形,浅裂,稀深裂,小裂片卵形或狭卵形。总状花序长达25厘米;苞片狭卵形至条形;萼片小;花瓣淡黄色,上面花瓣长1.5~1.8厘米,距圆筒形,长6~8毫米。蒴果串珠状,长达3厘米;种子黑色,扁球形,直径约1.5毫米,密生圆锥状小突起。花期3—5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林下或沟边阴湿处。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挖根或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杀虫,解毒,清热,利尿。治疥癣,疮毒肿痛,目赤,流火,暑热泻痢,肺痨咯血,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鲜者15~3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用根以酒、醋磨汁搽。

【附注】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内服。

(5)小花黄堇 Corydalis racemosa(Thunb.)Pers.

【药名别名】黄堇、山黄堇、土黄芩。

【药用部位】为紫堇属植物小花黄堇的全草。

【植物形态】茎生叶具短柄;叶柄基部鞘状宽展;叶片三角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二回羽状全裂,末回羽片狭卵形或宽卵形,约长2厘米,宽1.5厘米,圆齿状分裂或二回三裂,裂片圆钝,近具短尖。总状花序长3~10厘米,多花。苞片披针形或钻形,约与花梗等长。花梗长2~3毫米。萼片小,卵圆形,早落。花黄色或淡黄色,长6~9毫米。上花瓣顶端圆钝,鸡冠状突起浅或无;距短囊状,约占花瓣全长的1/4或1/5;蜜腺体长达距的1/2。柱头浅而横展,具4乳突,顶生2枚呈广角状分叉,侧生2枚先下弯后弧形上弯。蒴果线形,长2~4厘米,具1列种子,种子黑亮,近肾形,具小点;种阜三角形。花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路旁沟边。我市山区丘陵地带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杀虫。用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目赤肿痛,聤耳流脓,疮毒,疥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鲜品15~3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用根以酒、醋磨汁搽。

【附注】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内服。

(6)全叶延胡索 Corydalis repens Mandl et Muehld.

【药名别名】野玄胡。

【药用部位】为紫堇属植物全叶延胡索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无毛草本;块茎圆球形,直径1~1.5厘米。茎高8~22厘米,基部之上有一鳞片。茎生叶2~3枚,互生,具长柄,二至三回三出,末回裂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全缘或具少数圆齿。总状花序长3~10厘米,花少而稀疏;苞片披针形或卵圆形,全缘或仅下部的具浅裂,短于花梗;花梗细长,毛发状;花黄白色或带蓝色,上花瓣长约1.6厘米,瓣片顶端2浅裂,凹陷部分不具短尖;距圆筒形,约占上花瓣全长2/3;柱头扁压四方形,前端4裂,基部下延呈马鞍状。蒴果下垂,椭圆形,长约1厘米。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我市山区各地有分布,本品标本采自小漆园村。

【采收加工】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主治心腹腰膝诸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研末,1.5~3克;或入丸、散。

【附注】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7)长距元胡 Corydalis schanginii(Pall.)B.Fedtsch.

【药名别名】元胡、野生玄胡。

【药用部位】为紫堇属植物长距元胡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35厘米,近直立。块茎圆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4厘米,质淡灰色。茎基部以上具1鳞片,不分枝或鳞片腋内具1小枝,常具2叶。叶苍白色,较厚,叶柄短,约等于叶片长的1/3,叶片二回三出,具全缘或深裂小叶,裂片卵圆形至披针形,常急尖。总状花序明显高出叶,具5~25花(栽培条件下常多达30花),先密集,后疏离。苞片卵圆状披针形,全缘,约与花梗等长。花梗纤细,长5~15毫米,果期长达10~20毫米。萼片小。花红紫色,狭而长。外花瓣狭,渐尖,具色暗的纵脉而龙骨状突起部位尤为明显。上花瓣长3~4厘米;距长2.1~2.8厘米,渐狭,直或末端常弯曲;蜜腺体长约5毫米,钝。下花瓣直,无囊。内花瓣1.4~1.6厘米,顶端暗紫色。柱头近四方形,具6~8乳突,基部下延。蒴果线形,长1.8~2.5厘米,宽2~3毫米,具4~8颗种子。种子平滑,长约2.5毫米,种阜带状,长而狭,基部淡棕色。花期3—5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林下山坡含腐殖质的沙土层中。我市小漆园村、护儿山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5月采挖。除去泥沙,放入开水中烫至内无白心,中心呈黄色时捞出,晒干。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用于痛经,胃痛,神经痛,腰痛,胁痛等各种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6克,或入丸、散。

(8)博落回 Macleaya cordata(Willd.)R.Br.

【药名别名】号筒杆。

【药用部位】为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茎高达2米,粗达1厘米,光滑,有白粉,上部分枝,含橙色浆汁。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0厘米,宽5~24厘米,7或9浅裂,边缘波状或具波状齿,下面有白粉。圆锥花序长15~30厘米,具多数花;花梗长2~5毫米;萼片2,黄白色,倒披针状船形,长9~11毫米;花瓣不存;雄蕊20~36,长7.5~10毫米。蒴果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长1.7~2.3厘米,具4~6颗种子。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或丘陵阴湿的路旁,沟边,或林缘沙土处。我市山区丘陵地带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根茎与茎叶分开,晒干,放干燥处保存。鲜用,随时可采。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杀虫。主治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用法用量】外用:捣烂外敷,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附注】①本品有毒,禁止内服。口服易引起中毒,轻者出现口渴、头晕、恶心、呕吐、胃烧灼感及四肢麻木;重者出现心律失常而死亡。②本品是制备生物农药的良好原料。

(9)虞美人 Papaver rhoeas L.

【药名别名】丽春花、烟花。

【药用部位】为罂粟属植物虞美人的花、果实和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被伸展的刚毛,稀无毛。茎直立,高25~90厘米,具分枝,被淡黄色刚毛。叶互生,叶片轮廓披针形或狭卵形,长3~15厘米,宽1~6厘米,羽状分裂,下部全裂,全裂片披针形和二回羽状浅裂,上部深裂或浅裂,裂片披针形,最上部粗齿状羽状浅裂,顶生裂片通常较大,小裂片先端均渐尖,两面被淡黄色刚毛,叶脉在背面突起,在表面略凹;下部叶具柄,上部叶无柄。花单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梗长10~15厘米,被淡黄色平展的刚毛。花蕾长圆状倒卵形,下垂;萼片2,宽椭圆形,长1~1.8厘米,绿色,外面被刚毛;花瓣4,圆形、横向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2.5~4.5厘米,全缘,稀圆齿状或顶端缺刻状,紫红色,基部通常具深紫色斑点;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约8毫米,深紫红色,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黄色;子房倒卵形,长7~10毫米,无毛,柱头5~18,辐射状,连合成扁平、边缘圆齿状的盘状体。蒴果宽倒卵形,长1~2.2厘米,无毛,具不明显的肋。种子多数,肾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花果期3—8月。

【生境分布】为栽培植物,见于城区。

【采收加工】全草夏、秋季采集,晒干。果实秋季成熟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镇咳,镇痛,止泻。主治咳嗽,腹痛,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果2~6克,花1.5~3克,全草3~9克。

【附注】本品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