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 Gramineae
(1)看麦娘 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药名别名】山高粱。
【药用部位】为看麦娘属植物看麦娘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秆少数丛生,细瘦,光滑,节处常膝曲,高15~40厘米。叶鞘光滑,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2~5毫米;叶片扁平,长3~10厘米,宽2~6毫米。圆锥花序圆柱状,灰绿色,长2~7厘米,宽3~6毫米;小穗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3毫米;颖膜质,基部互相连合,具3脉,脊上有细纤毛,侧脉下部有短毛;外稃膜质,先端钝,等大或稍长于颖,下部边缘相连合,芒长1.5~3.5毫米,约于稃体下部1/4处伸出,隐藏或外露;花药橙黄色,长0.5~0.8毫米。颖果长约1毫米。花果期4—8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较低的田边及潮湿之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泻,解毒。治水肿,水痘,泄泻,黄疸型肝炎,赤眼,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2)荩草 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
【药名别名】绿竹、马耳草。
【药用部位】为荩草属植物荩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秆细弱,无毛,基部倾斜,高30~60厘米,具多节,常分枝,基部节着地易生根。叶鞘短于节间,生短硬疣毛;叶舌膜质,长0.5~1毫米,边缘具纤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0.8~1.5厘米,基部心形,抱茎,除下部边缘生疣基毛外余均无毛。总状花序细弱,长1.5~4厘米,2~10枚呈指状排列或簇生于秆顶;总状花序轴节间无毛,长为小穗的2/3~3/4。无柄小穗卵状披针形,呈两侧压扁,长3~5毫米,灰绿色或带紫色;第一颖草质,边缘膜质,包住第二颖2/3,具7~9脉,脉上粗糙至生疣基硬毛,尤以顶端及边缘为多,先端锐尖;第二颖近膜质,与第一颖等长,舟形,脊上粗糙,具3脉而2侧脉不明显,先端尖;第一外稃长圆形,透明膜质,先端尖,长为第一颖的2/3;第二外稃与第一外稃等长,透明膜质,近基部伸出一膝曲的芒;花药黄色或带紫色,长0.7~1毫米。颖果长圆形,与稃体等长。有柄小穗退化仅到针状刺,柄长0.2~1毫米。花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坡或阴湿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7—9月,割取全草,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定喘,杀虫解毒。用于久咳气喘,肝炎,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疮疡疥癣。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3)芦竹 Arundo donax L.(暂定)
【药名别名】荻芦竹、芦竹根。
【药用部位】为芦竹属植物芦竹的根茎或嫩芽。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根茎,须根粗壮。秆直立,高2~6米,直径1~1.5厘米,常具分枝。叶鞘较节间为长,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1.5毫米,先端具短细毛;叶片扁平,长30~60厘米,宽2~5厘米,嫩时表面及边缘微粗糙。圆锥花序,较紧密,长30~60厘米,分枝稠密,斜向上升,小穗含2~4花;颖披针形,长8~10毫米,具3~5脉;外稃亦具3~5脉,中脉延伸成长1~2毫米之短芒,背面中部以下密生略短于稃体的白柔毛,基盘长约0.5毫米,上部两侧具短柔毛,第一外稃长8~10毫米;内稃长约为外稃的一半。花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而深厚的土壤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拔取全株,砍取根茎,洗净,剔除须根,切片或整条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虚劳骨蒸,吐血,热淋,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4)野燕麦 Avena fatua L.
【药名别名】燕麦草、野麦。
【药用部位】为燕麦属植物野燕麦的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须根较坚韧,秆直立,光滑,高60~120厘米,具2~4节。叶鞘松弛,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叶舌透明膜质,长1~5毫米;叶片扁平,长10~30厘米,宽4~12毫米,微粗糙,或上面和边缘疏生柔毛。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长10~25厘米,分枝具角棱,粗糙;小穗长13~25毫米,具2~3花,其柄弯曲下垂,顶端膨胀;小穗轴节间长约3毫米,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其节脆硬易断落;颖草质,几相等,通常具9脉;外稃质地坚硬,第一外稃长15~20毫米,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基盘密生短髭毛,其毛淡棕色或白色;芒从稃体中部稍下处伸出,长2~4厘米,膝曲,芒柱棕色,扭转。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长6~8毫米。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芜田野或为田间杂草。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在未结实前采割全草,晒干。
【功能主治】补虚损。治吐血,出虚汗及妇女红崩。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
(5)雀麦 Bromus japonicus Thunb.ex Murr.
【药名别名】牛星草、野小麦。
【药用部位】为雀麦属植物雀麦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秆直立,高40~90厘米。叶鞘闭合,被柔毛;叶舌先端近圆形,长1~2.5毫米;叶片长12~30厘米,宽4~8毫米,两面生柔毛。圆锥花序疏展,长20~30厘米,宽5~10厘米,具2~8分枝,向下弯垂;分枝细,长5~10厘米,上部着生1~4枚小穗;小穗黄绿色,密生7~11小花,长12~20毫米,宽约5毫米;颖近等长,脊粗糙,边缘膜质,第一颖长5~7毫米,具3~5脉,第二颖长5~7.5毫米,具7~9脉;外稃椭圆形,草质,边缘膜质,长8~10毫米,一侧宽约2毫米,具9脉,微粗糙,顶端钝三角形,芒自先端下部伸出,长5~10毫米,基部稍扁平,成熟后外弯;内稃长7~8毫米,宽约1毫米,两脊疏生细纤毛;小穗轴短棒状,长约2毫米;花药长1毫米,颖果长7~8毫米。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野、道旁。我市各地广布。
【采收加工】4—6月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止血,止汗,益肝,健脾。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6)薏苡 Coix lacryma-jobi L.
【药名别名】薏苡仁、薏米。
【药用部位】为薏苡属植物薏苡的种仁。
【植物形态】一年生粗壮草本,须根黄白色,海绵质,直径约3毫米。秆直立丛生,高1~2米,具10多节,节多分枝。叶鞘短于其节间,无毛;叶舌干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扁平宽大,开展,长10~40厘米,宽1.5~3厘米,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中脉粗厚,在下面隆起,边缘粗糙,通常无毛。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长4~10厘米,直立或下垂,具长梗。雌小穗位于花序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总苞,总苞卵圆形,长7~10毫米,直径6~8毫米,珐琅质,坚硬,有光泽;第一颖卵圆形,顶端渐尖呈喙状,具10余脉,包围着第二颖及第一外稃;第二外稃短于颖,具3脉,第二内稃较小,常不饱满;雄小穗2~3对,着生于总状花序上部,长1~2厘米;无柄雄小穗长6~7毫米,第一颖草质,第二颖舟形;外稃与内稃膜质;花药橘黄色,长4~5毫米;有柄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或较小而呈不同程度的退化。花果期6—12月。
【生境分布】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我市重要的栽培药材,现在只见各地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外壳及黄褐色外皮,去净杂质,收集种仁,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或入散剂。
【附注】薏苡根、薏苡叶亦供药用。
(7)扭鞘香茅 Cymbopogon hamatulus(Nees ex Hook.et Arn.)A.Camus(暂定)
【药名别名】茅草。
【药用部位】为香茅属植物扭鞘香茅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密丛型具香味草本。秆直立,高50~110厘米。叶鞘无毛,秆生者短于其节间,基生者枯老后破裂向外反卷,露出其红棕色的内面;叶舌膜质,截圆形,长约2毫米;叶片线形,扁平,无毛,长30~60厘米,宽3~5毫米,边缘粗糙,顶端长渐尖。伪圆锥花序较狭窄,长20~35厘米,具少数上举的分枝,第一回分枝具3~5节,第二回分枝多单生;佛焰苞长1.2~1.5厘米,红褐色;总梗长约3毫米;总状花序较短,具3~5节,长8~12毫米,成熟时总状花序叉开并向下反折;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长1.5~2毫米,边缘具长0.5~1毫米的柔毛。无柄小穗长3.5~4毫米;第一颖中部宽约1毫米,背部扁平,具2(4)脉,脊缘具翼,顶端钝,具微齿裂;第二外稃长约1.5毫米,2裂片间伸出长7~8毫米的芒;芒柱短,芒针钩状反曲,长4~5毫米。有柄小穗长3~3.5毫米,第一颖具7脉。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阳坡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行气和胃。用于风热感冒,胸腹胀满,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酒浸涂。
(8)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L.)Pers.
【药名别名】绊根草。
【药用部位】为狗牙根属植物狗牙根的全草。
【植物形态】低矮草本,具根茎。秆细而坚韧,下部匍匐地面蔓延甚长,节上常生不定根,直立部分高10~30厘米,直径1~1.5毫米;秆壁厚,光滑无毛,有时略两侧压扁。叶鞘微具脊,无毛或有疏柔毛,鞘口常具柔毛;叶舌仅为一轮纤毛;叶片线形,长1~12厘米,宽1~3毫米,通常两面无毛。穗状花序(2)3~5(6)枚,长2~5(6)厘米;小穗灰绿色或带紫色,长2~2.5毫米,仅含1小花;颖长1.5~2毫米,第二颖稍长,均具1脉,背部成脊而边缘膜质;外稃舟形,具3脉,背部明显成脊,脊上被柔毛;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脉。鳞被上缘近截平;花药淡紫色;子房无毛,柱头紫红色。颖果长圆柱形。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旷地、溪边、田野间。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割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凉血止血,解毒。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劳伤吐血,鼻衄,便血,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9)马唐 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
【药名别名】羊麻、马饭。
【药用部位】为马唐属植物马唐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秆直立或下部倾斜,膝曲上升,高10~80厘米,直径2~3毫米,无毛或节生柔毛。叶鞘短于节间,无毛或散生疣基柔毛;叶舌长1~3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4~12毫米,基部圆形,边缘较厚,微粗糙,具柔毛或无毛。总状花序长5~18厘米,4~12枚呈指状着生于长1~2厘米的主轴上;穗轴直伸或开展,两侧具宽翼,边缘粗糙;小穗椭圆状披针形,长3~3.5毫米;第一颖小,短三角形,无脉;第二颖具3脉,披针形,长为小穗的1/2左右,脉间及边缘大多具柔毛;第一外稃等长于小穗,具7脉,中脉平滑,两侧的脉间距离较宽,无毛,边脉上具小刺状粗糙;第二外稃近革质,灰绿色,顶端渐尖,等长于第一外稃;花药长约1毫米。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地和荒野路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割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明目润肺。主治目暗不明,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10)光头稗 Echinochloa colonum(L.)Link
【药名别名】芒稷。
【药用部位】为稗属植物光头稗的根。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秆直立,高10~60厘米。叶鞘压扁而背具脊,无毛;叶舌缺;叶片扁平,线形,长3~20厘米,宽3~7毫米,无毛,边缘稍粗糙。圆锥花序狭窄,长5~10厘米;主轴具棱,通常无疣基长毛,棱边上粗糙。花序分枝长1~2厘米,排列稀疏,直立上升或贴向主轴,穗轴无疣基长毛或仅基部被1~2根疣基长毛;小穗卵圆形,长2~2.5毫米,具小硬毛,无芒,较规则的成四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第一颖三角形,长约为小穗的1/2,具3脉;第二颖与第一外稃等长而同形,顶端具小尖头,具5~7脉,间脉常不达基部;第一小花常中性,其外稃具7脉,内稃膜质,稍短于外稃,脊上被短纤毛;第二外稃椭圆形,平滑,光亮,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膜质。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或潮湿地。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挖根,除去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止血。主治水肿,腹水,咯血。
【用法用量】煎服:30~120克,大剂量可用至180克。
(11)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
【药名别名】水高粱。
【药用部位】为稗属植物稗的根和幼叶。
【植物形态】一年生,秆高50~150厘米,光滑无毛,基部倾斜或膝曲。叶鞘疏松裹秆,平滑无毛,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缺;叶片扁平,线形,长10~40厘米,宽5~20毫米,无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直立,近尖塔形,长6~20厘米;主轴具棱,粗糙或具疣基长刺毛;分枝斜上举或贴向主轴,有时再分小枝;穗轴粗糙或生疣基长刺毛;小穗卵形,长3~4毫米,脉上密被疣基刺毛,具短柄或近无柄,密集在穗轴的一侧;第一颖三角形,长为小穗的1/3~1/2,具3~5脉,脉上具疣基毛,基部包卷小穗,先端尖;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先端渐尖或具小尖头,具5脉,脉上具疣基毛;第一小花通常中性,其外稃草质,上部具7脉,脉上具疣基刺毛,顶端延伸成一粗壮的芒,芒长0.5~1.5(3)厘米,内稃薄膜质,狭窄,具2脊;第二外稃椭圆形,平滑,光亮,成熟后变硬,顶端具小尖头,尖头上有一圈细毛,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但内稃顶端露出。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沼泽或水稻田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治金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撒敷。
(12)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L.)Gaertn.
【药名别名】蟋蟀草。
【药用部位】为属植物牛筋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根系极发达。秆丛生,基部倾斜,高10~90厘米。叶鞘两侧压扁而具脊,松弛,无毛或疏生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叶片平展,线形,长10~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上面被疣基柔毛。穗状花序2~7个指状着生于秆顶,很少单生,长3~10厘米,宽3~5毫米;小穗长4~7毫米,宽2~3毫米,含3~6小花;颖披针形,具脊,脊粗糙;第一颖长1.5~2毫米;第二颖长2~3毫米;第一外稃长3~4毫米,卵形,膜质,具脊,脊上有狭翼,内稃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具狭翼。囊果卵形,长约1.5毫米,基部下凹,具明显的波状皱纹。鳞被2,折叠,具5脉。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荒芜的地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用于防治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13)知风草 Eragrostis ferruginea(Thunb.)Beauv.
【药名别名】路水草。
【药用部位】为画眉草属植物知风草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秆丛生或单生,直立或基部膝曲,高30~110厘米,粗壮,直径约4毫米。叶鞘两侧极压扁,鞘口有毛,脉上有腺体;叶舌退化成1圈短毛;叶片扁平或内卷,较坚韧,背面光滑,表面粗糙,或近基部疏具长柔毛,长20~40厘米,宽3~6毫米。圆锥花序,开展,长20~30厘米,分枝单生,或2~3个聚生,枝腋间无毛;小穗柄有腺体;小穗长圆形,长5~10毫米,有7~12朵小花,紫色和紫黑色;颖披针形,有1脉,先端锐尖至渐尖;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稍钝,侧脉明显而突出,第一外稃长约3毫米,内稃短于外稃,脊上具有小纤毛,宿存;花药长约1毫米。颖果棕红色,长约1.5毫米。花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山坡草地。我市各地广布。
【采收加工】8月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6~9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4)假俭草 Ere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
【药名别名】爬根草、遍根草。
【药用部位】为蜈蚣草属植物假俭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强壮的匍匐茎。秆斜升,高约20厘米。叶鞘压扁,多密集跨生于秆基,鞘口常有短毛;叶片条形,顶端钝,无毛,长3~8厘米,宽2~4毫米,顶生叶片退化。总状花序顶生,稍弓曲,压扁,长4~6厘米,宽约2毫米,总状花序轴节间具短柔毛。无柄小穗长圆形,覆瓦状排列于总状花序轴一侧,长约3.5毫米,宽约1.5毫米;第一颖硬纸质,无毛,5~7脉,两侧下部有篦状短刺或几无刺,顶端具宽翅;第二颖舟形,厚膜质,3脉;第一外稃膜质,近等长;第二小花两性,外稃顶端钝;花药长约2毫米;柱头红棕色。有柄小穗退化或仅存小穗柄,披针形,长约3毫米,与总状花序轴贴生。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潮湿草地和山脚路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可参照知风草。
(15)黄茅 Heteropogon contortus(L.)Beauv.(暂定)
【药名别名】地筋、红茅。
【药用部位】为黄茅属植物黄茅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丛生草本。秆高20~100厘米,基部常膝曲,上部直立,光滑无毛。叶鞘压扁而具脊,光滑无毛,鞘口常具柔毛;叶舌短,膜质,顶端具纤毛;叶片线形,扁平或对折,长10~20厘米,宽3~6毫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稍收窄,两面粗糙或表面基部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单生于主枝或分枝顶,长3~7厘米(芒除外),诸芒常于花序顶扭卷成1束;花序基部3~10(12)小穗对,为同性,无芒,宿存。上部7~12对为异性对;无柄小穗线形(成熟时圆柱形),两性,长6~8毫米,基盘尖锐,具棕褐色髯毛;第一颖狭长圆形,革质,顶端钝,背部圆形,被短硬毛或无毛,边缘包卷同质的第二颖;第二颖较窄,顶端钝,具2脉,脉间被短硬毛或无毛,边缘膜质;第一小花外稃长圆形,远短于颖;第二小花外稃极窄,向上延伸成二回膝曲的芒,芒长6~10厘米,芒柱扭转被毛;内稃常缺;雄蕊3;子房线形,花柱2。有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常偏斜扭转覆盖无柄小穗,绿色或带紫色;第一颖长圆状披针形,草质,背部被疣基毛或无毛。花果期4—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止渴,祛风除湿。用于热病消渴,风湿痹痛,咳嗽,吐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6)大麦 Hordeum vulgare L.
【药名别名】麦芽、大麦芽、饭麦。
【药用部位】为大麦属植物大麦的颖果。大麦幼苗、麦秆及麦奴(坚黑粉菌寄生于麦穗上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越年生草本。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厘米。叶鞘松弛抱茎,两侧有较大的叶耳;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扁平,长9~20厘米,宽6~20毫米。穗状花序长3~8厘米(芒除外),直径约1.5厘米,小穗稠密,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小穗通常无柄,长1~1.5厘米(芒除外);颖线状披针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毫米的芒;外稃背部无毛,有5脉,顶端延伸成芒,芒长8~15厘米,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时与外稃黏着,不易分离。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原为常栽培的农作物,现很少种植。
【采收加工】4—5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发芽使用。
【功能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回乳炒用60克。
(17)白茅根 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
【药名别名】茅根、白茅。
【药用部位】为白茅属植物白茅根的根茎及花序。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茎白色,匍匐横走,密被鳞片。秆从生,直立,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宽3~8毫米,叶鞘褐色,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具短叶舌。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顶生,圆筒状,长5~20厘米,宽1~2.5厘米;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成对排列在花序轴上,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较短;花两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而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稃膜质,无毛,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内稃短,第二外稃披针形,与内稃等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雌蕊1,具较长的花柱,柱头羽毛状。颖果椭圆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田埂、山坡等处。我市广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鲜品30~60克)。
【附注】茅针、嫩花序及茅花能止血,可内服或外用。
(18)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药名别名】竹叶麦冬。
【药用部位】为淡竹叶属植物淡竹叶的茎叶(地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具木质根头。须根中部膨大呈纺锤形小块根。秆直立,疏丛生,高40~80厘米,具5~6节。叶鞘平滑或外侧边缘具纤毛;叶舌质硬,长0.5~1毫米,褐色,背有糙毛;叶片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5~2.5厘米,具横脉,有时被柔毛或疣基小刺毛,基部收窄成柄状。圆锥花序长12~25厘米,分枝斜升或开展,长5~10厘米;小穗线状披针形,长7~12毫米,宽1.5~2毫米,具极短柄;颖顶端钝,具5脉,边缘膜质,第一颖长3~4.5毫米,第二颖长4.5~5毫米;第一外稃长5~6.5毫米,宽约3毫米,具7脉,顶端具尖头,内稃较短,其后具长约3毫米的小穗轴;不育外稃向上渐狭小,互相密集包卷,顶端具长约1.5毫米的短芒;雄蕊2枚。颖果长椭圆形。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五脑山较密集。
【采收加工】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19)芭茅 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药名别名】芒、芒草。
【药用部位】为芒属植物芭茅的根及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苇状草本。秆高1~2米,无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叶鞘无毛,长于其节间;叶舌膜质,长1~3毫米,顶端及其后面具纤毛;叶片线形,长20~50厘米,宽6~10毫米,下面疏生柔毛,被白粉,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直立,长15~40厘米,主轴无毛,延伸至花序的中部以下,节与分枝腋间具柔毛;分枝较粗硬,直立,不再分枝或基部分枝具第二次分枝,长10~30厘米;小枝节间三棱形,边缘微粗糙,短柄长2毫米,长柄长4~6毫米;小穗披针形,长4.5~5毫米,黄色有光泽,基盘具等长于小穗的白色或淡黄色的丝状毛;第一颖顶具3~4脉,边脉上部粗糙,顶端渐尖,背部无毛;第二颖常具1脉,粗糙;第一外稃长圆形,膜质;第二外稃明显短于第一外稃,棕色,膝曲,芒柱稍扭曲,稃褐色,先雌蕊而成熟;柱头羽状,长约2毫米,紫褐色,从小穗中部之两侧伸出。颖果长圆形,暗紫色。花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荒芜田野中。我市广布。
【采收加工】根: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茎: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茎:清热利尿,解毒,散血;用于小便不利,虫兽咬伤。根:止咳,利尿,活血,止渴;主治咳嗽,小便不利,干血痨,带下,热病口渴。
【用法用量】根:煎服,60~90克。茎:煎汤,3~6克。
(20)求米草 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Arduino)Beauv.
【药名别名】皱叶茅。
【药用部位】为求米草属植物求米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秆纤细,基部平卧地面,节处生根,上升部分高20~50厘米。叶鞘短于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短小,长约1毫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5~18毫米,先端尖,基部略圆形而稍不对称,通常具细毛。圆锥花序长2~10厘米,主轴密被疣基长刺柔毛;分枝短缩,有时下部的分枝延伸长达2厘米;小穗卵圆形,被硬刺毛,长3~4毫米,簇生于主轴或部分孪生;颖草质,第一颖长约为小穗之半,顶端具长0.5~1(1.5)厘米硬直芒,具3~5脉;第二颖较长于第一颖,顶端芒长2~5毫米,具5脉;第一外稃草质,与小穗等长,具7~9脉,顶端芒长1~2毫米,第一内稃通常缺;第二外稃革质,长约3毫米,平滑,结实时变硬,边缘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膜质;雄蕊3;花柱基分离。花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阴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主治跌打损伤,劳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内服不详。
(21)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
【药名别名】厉芒、大狗尾草。
【药用部位】为狼尾草属植物狼尾草的根茎及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须根较粗而硬。秆丛生,直立,高30~100厘米,花序以下常密生柔毛。叶鞘光滑,扁压,具脊;叶舌短小;叶片线形,长15~50厘米,宽2~6毫米,顶端长渐尖,通常内卷。穗状圆锥花序,长5~20厘米,主轴硬,密生柔毛;总梗长2~3毫米,密生柔毛;刚毛长1~2.5厘米,具向上微小糙刺,成熟后通常呈黑紫色,小穗通常单生,长6~8毫米;第一颖微小,卵形,脉不明显;第二颖具3~5脉,长为小穗的1/2~2/3;第一外稃草质,具7~11脉,与小穗等长,边缘常包卷谷粒;谷粒软骨质,披针形,与小穗等长;花药顶端无毛。颖果扁平长圆形,长约3.5毫米。花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布】生于田边、路旁和山坡。我市广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凉血明目。用于肺热咳嗽,咯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附注】用量:根茎,30~60克;全草,9~15克。治目赤肿痛多用全草,其他情况用根茎。
(22)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
【药名别名】芦根、苇根。
【药用部位】为芦苇属植物芦苇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8)米,直径1~4厘米,具20多节,基部和上部的节间较短,最长节间位于下部第4~6节,长20~25(40)厘米,节下被蜡粉。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两侧缘毛长3~5毫米,易脱落;叶片披针状线形,长30厘米,宽2厘米,无毛,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圆锥花序大型,长20~40厘米,宽约10厘米,分枝多数,长5~20厘米,着生稠密下垂的小穗;小穗柄长2~4毫米,无毛;小穗长约12毫米,含4花;颖具3脉,第一颖长4毫米;第二颖长约7毫米;第一不孕外稃雄性,长约12毫米;第二外稃长11毫米;具3脉,顶端长渐尖,基盘延长,两侧密生等长于外稃的丝状柔毛,成熟后易自关节上脱落;内稃长约3毫米,两脊粗糙;雄蕊3,花药长1.5~2毫米,黄色;颖果长约1.5毫米。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河流溪边、沼岸的浅水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23)紫竹 Phyllostachys nigra(Lodd.ex Lindl.)Munro
【药名别名】乌竹、黑竹。
【药用部位】为刚竹属植物紫竹的根茎。
【植物形态】竿高3~5米,直径2~4厘米,圆筒形,或分枝只节间具纵长沟槽,幼时绿色而于箨环下具白粉,以后则渐变为棕紫色乃至棕黑色;竿环隆起;箨鞘绿褐色或绿红褐色,具细长纵脉,无毛或其上部疏生小刺毛及紫色细斑,顶端两侧具有深紫色之箨耳,耳上有紫色须毛;箨叶短小,绿色,有皱褶。主枝一般呈黑色或淡墨色,或具黑斑。叶2~3片生于小枝顶端;叶鞘长2~3厘米,无毛或具微毛,鞘口幼时具灰褐色繸毛数枚。叶舌背面具微毛,叶片甚薄,细长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0~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收缩,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微带白色,具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缘有小锯齿或一边平滑。小穗丛扇形,常2~4枚聚生于最后小枝之顶端,基部托以4~6枚苞片,小穗丛中有被微毛的膜质鳞片,小穗含3~4花,细长形;颖1~2片;外稃,遍体生有微毛,先端锐尖;内稃,遍生微毛;花药灰白色,成熟后垂至花外,子房呈圆锥形,平滑,有光泽,具柄;花柱1,顶端生有柱头3枚。笋期4—5月。
【生境分布】常为栽培,我市五脑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治风湿热痹,筋骨酸痛,经闭,癥瘕,狂犬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24)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 R.A.Young(或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斑竹根、竹箨。
【药用部位】为刚竹属植物刚竹或桂竹的根茎、竹壳(笋叶)。
【植物形态】桂竹形态描述略。刚竹:竿高6~15米,直径4~10厘米,幼时无毛,微被白粉,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小凹穴或白色晶体状小点;中部节间长20~4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的各节上不明显;箨环微隆起。箨鞘背面呈乳黄色或绿黄褐色又多少带灰色,有绿色脉纹,无毛,微被白粉,有淡褐色或褐色略呈圆形的斑点及斑块;箨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箨舌绿黄色,拱形或截形,边缘生淡绿色或白色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微皱曲,绿色,但具橘黄色边缘。末级小枝有2~5叶;叶鞘几无毛或仅上部有细柔毛;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发达;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6~13厘米,宽1.1~2.2厘米。花枝未见。笋期5月中旬。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800米的丘陵、山谷或河谷边。我市分布于狮子峰、福田河镇。
【采收加工】竹壳:4—7月采收,去毛,晒干或鲜用。根:秋季挖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根:祛风除湿,止咳平喘,止血;用于风湿痹痛,四肢筋骨疼痛,咳嗽气喘,血崩。竹壳:凉血透疹;主治热病,身发斑疹。
【用法用量】煎服:根,15~30克;竹壳,6~9克。
(25)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arr.)Mitford
【药名别名】楠竹、孟宗竹。
【药用部位】为刚竹属植物毛竹的竹笋。
【植物形态】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多米,粗可达20多厘米,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黄色;壁厚约1厘米;竿环不明显,末级小枝2~4叶;叶耳不明显,叶舌隆起;叶片较小较薄,披针形,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柔毛,花枝穗状,无叶耳,小穗仅有1朵小花;花丝长4厘米,柱头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4月笋期,5—8月开花。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谷沟边、屋旁、山坡、河边,多为人工栽培。我市分布于五脑山、狮子峰。
【采收加工】4月采挖,鲜用。
【功能主治】化痰,消胀,透疹。主治食积腹胀,痘疹不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或煮食。
(26)淡竹 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药名别名】竹茹、竹沥、竹卷心、粉绿竹、毛金竹。
【药用部位】竹叶未放的幼叶(竹卷心)、茎竿的汁液(竹沥)、茎竿的二层外皮(竹茹)。
【植物形态】植株木质化,竿高6~18米,直径5~7厘米,成长后仍为绿色。箨鞘背面无毛,有灰黑色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厘米,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毫米;鳞被数个,1~3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药长7~10毫米,开花时,有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1长形花柱,两者共长约7毫米,柱头3枚,呈帚刷状。笋期4—5月。
【生境分布】我市狮子峰、福田河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砍下竹竿趁鲜刮取中层皮,晒干即竹茹;烤出的汁液即为竹沥。竹叶可随时采集。
【功能主治】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竹沥:清热豁痰;用于中风痰壅,肺热喘咳,热病烦躁。竹卷心:清心除烦,利尿,解毒;主治热病烦渴,小便短赤,烧烫伤。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用法用量】煎服:竹茹3~9克,竹叶及竹卷心6~12克。竹沥30~60克冲服。
(27)水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
【药名别名】竹茹、竹沥。
【药用部位】为刚竹属植物水竹的中层皮(竹茹)或茎竿烤出的汁液(竹沥)。
【植物形态】竿可高6米许,粗达3厘米,幼竿具白粉并疏生短柔毛;节间长达30厘米,壁厚3~5毫米;竿环在较粗的竿中较平坦,与箨环同高。箨鞘背面深绿带紫色,卵形,边缘有数条紫色繸毛,生白色短纤毛;箨片直立,绿色、绿紫色或紫色,背部呈舟形隆起。末级小枝具2叶,叶舌短;叶片披针形,长5.5~12.5厘米,宽1~1.7厘米。花枝呈紧密的头状,长(16)18~20(22)毫米,通常侧生于老枝上,基部托以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纸质或薄革质;小穗长达15毫米,含3~7朵小花,顶端近于截形;颖0~3片,外稃披针形,长8~12毫米,9~13脉,先端锥状渐尖;内稃多少短于外稃,被短柔毛;鳞被菱状卵形,长约3毫米,有7条细脉纹,边缘生纤毛;花药长5~6毫米;花柱长约5毫米,柱头3,有时2,羽毛状。果实未见,笋期5月。
【生境分布】我市狮子峰、三河口、福田河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砍下茎竿,趁鲜刮取中层皮,晒干。或将鲜竹竿烧烤,收集两端流出的汁液。
【功能主治】参考淡竹。
【用法用量】参考淡竹。
【附注】本品非《中国药典》收载的竹茹来源,但为地方习用品。
(28)苦竹 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
【药名别名】伞柄竹。
【药用部位】为苦竹属植物苦竹的叶、根、笋、竹沥、竹茹。
【植物形态】地下茎为复轴型。竿高达4米,粗15毫米,节间长25~40厘米,幼时有白粉,箨环常具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细长三角形,厚纸革质,黄色或有细小紫色斑点及棕色或白色小刺毛,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箨耳微小深褐色;箨舌截平头,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主竿每节分枝3~6枚,叶枝具叶2~4片,叶片宽10~28厘米。总状花序较延长,由3~10枚小穗组成,着生在叶枝下部的各节上,小穗含8~12花,长4~6厘米,颖3~5枚。外稃卵状披针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或山谷。我市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随时挖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叶: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笋:5—6月笋期采收。竹茹:竿除去外皮后刮下中间层。竹沥:收集竿经火烤后流出的汁液。
【功能主治】叶:清心,利尿,明目,解毒。根:清热,除烦,清痰。笋:清热除烦,除湿,利水。竹茹:清热,化痰,凉血。竹沥:清火,解毒,利窍。
【用法用量】竹沥:冲服,30~60克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点眼或揩牙。笋:煎服,60~70克或煮食。叶:煎服,6~12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根:煎服,10~15克(鲜品30~60克)。竹茹:煎服,5~10克。
(29)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Munro)Keng f.
【药名别名】辽竹、斗笠竹、粽巴叶。
【药用部位】为箬竹属植物箬竹的叶。
【植物形态】竿高0.75~2米。直径4~5毫米,圆筒形,节间长2.5~5厘米,中空极小;箨鞘长20~25厘米,宿存性,枯萎后呈暗草黄色,无毛,唯下部边缘具柔软的褐色纤毛,呈流苏状,下方箨所包被着的部分则具茸毛;箨舌顶端呈弧形。两侧各具少数繸毛;箨叶的大小多变化,形甚窄,有时可长逾5厘米,有部分方格状小横脉。竿上每节生枝条1枚。叶在成长植株上弯作弧形,叶片作长披针形,大者长达45厘米以上,宽可逾10厘米,先端渐尖,延伸成一细尖头;上面绿色,有光,下面灰绿色,散生棕色短柔毛;中脉宽而隆起,黄白色,在叶背面沿中脉之一侧生有一行毡毛,次脉有时可多至15~18对,小横脉极明显;叶基急收缩,叶缘有尖锐小锯尖;叶柄健壮而带微紫色。笋期4—5月。
【生境分布】我市山区丘陵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衄血,下血,小便不利,喉痹,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煅存性研末作吹药。
【附注】同属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Keng)McClure)与本品同等入药。
(30)凤尾竹 Bambusa multiplex(Lour.)Raeusch.ex Schult.
【药名别名】孝顺竹、观音竹。
【药用部位】为筋竹属植物凤尾竹的叶或叶芽。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竿高可达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下部挺直,绿色;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叶片线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色而密被短柔毛,小穗含小花,中间小花为两性;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内稃线形,脊上被短纤毛,花药紫色,子房卵球形,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叶:随时可采,鲜用或晒干。叶芽:抽芽时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用于外感发热,神昏谵语,手足心热,心烦,小便不利,淋涩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31)慈竹 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药名别名】丛竹。
【药用部位】为慈竹属植物慈竹的根、叶、笋、箨。
【植物形态】高5~10米,梢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节左右。节间圆筒形,长15~30(60)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贴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环平坦,箨环明显;箨鞘革质,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宽广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箨耳无;箨舌呈流苏状,连同繸毛高约1厘米;箨片两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脉。竿每节有20条以上的分枝,呈半轮生状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显著,其下部节间长可达10厘米,直径约5毫米。末级小枝具数叶;叶鞘长4~8厘米,无毛,具纵肋;叶舌截形,棕黑色,高1~1.5毫米,上缘啮蚀状细裂;叶片窄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细柔毛,次脉5~10对;叶柄长2~3毫米。花枝束生,常弯曲下垂,长20~60厘米,节间长1.5~5.5厘米;假小穗长达1.5厘米;颖0~1,长6~7毫米;外稃宽卵形,具多脉,边缘生纤毛,内稃脊上有纤毛;鳞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果实纺锤形,黄棕色,易与种子分离而为囊状果。笋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700米的山坡、溪边或屋前屋后。我市分布于狮子峰、王家湾。
【采收加工】慈竹的笋、根、箨(笋衣)、叶的采收加工同苦竹。
【功能主治】笋、箨:止血,解毒。根:下乳。叶:清心利尿,除烦止渴。
【用法用量】煎服:叶,6~9克;根,15~30克;箨,3~6克;笋,15~30克。外用:适量。
【附注】我市分布的淡竹、水竹均非《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用品种,故本书尚未收载。
(32)鹅观草 Roegneria kamoji Ohwi
【药名别名】水燕麦、茅灵芝。
【药用部位】为鹅观草属植物鹅观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秆直立或基部倾斜,高30~100厘米。叶鞘外侧边缘常具纤毛;叶片扁平,长5~40厘米,宽3~13毫米。穗状花序长7~20厘米,弯曲或下垂;小穗绿色或带紫色,长13~25毫米(芒除外),含3~10小花;颖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具短芒(芒长2~7毫米),边缘为宽膜质,第一颖长4~6毫米,第二颖长5~9毫米;外稃披针形,具有较宽的膜质边缘,背部以及基盘近于无毛或仅基盘两侧具有极微小的短毛,上部具明显的5脉,脉上稍粗糙,第一外稃长8~11毫米,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劲直或上部稍有曲折,长20~40毫米;内稃约与外稃等长,先端钝头,脊显著具翼,翼缘具有细小纤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湿润的草地上。我市广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镇痛。主治咳嗽,痰中带血,风丹(荨麻疹),劳伤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30克,泡酒服。
(33)甘蔗 Saccharum officinarum L.(或竹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
【药名别名】干蔗。
【药用部位】为甘蔗属植物甘蔗的茎秆及其汁液。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茎圆柱形,直立、分蘖、丛生、有节,节上有芽;节间实心,外被蜡粉,根状茎粗壮发达。秆高3~5米,直径2~4厘米,具20~40节,下部节间较短而粗大,被白粉。叶鞘长于其节间,除鞘口具柔毛外余无毛;叶舌极短,生纤毛,叶片长达1米,宽4~6厘米,无毛,中脉粗壮,白色。圆锥花序大型,长50厘米左右,主轴除节具毛外其他无毛,在花序以下部分不具丝状柔毛;总状花序多数轮生,稠密;小穗线状长圆形,长3.5~4毫米;基盘具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柔毛;第一颖脊间无脉,不具柔毛,顶端尖,边缘膜质;第二颖具3脉,中脉成脊,粗糙;第一外稃膜质,与颖近等长,无毛;第二外稃微小,第二内稃披针形。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收,除去叶、根,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润燥和中,解毒。用于烦热,虚热咳嗽,大便燥结,痈疽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甘蔗鲜茎,30~90克,生食或榨汁饮。
【附注】①甘蔗渣:清热解毒,主治秃疮,痈疽,疔疮。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敷或调敷。②本地所栽培的甘蔗为一年生,不开花结子。茎秆青绿色者为竹蔗,栽培最久。
(34)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L.)Beauv.
【药名别名】莠草、光明草。
【药用部位】为狗尾草属植物狗尾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根为须状,高大植株具支持根。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0~100厘米,基部直径达3~7毫米。叶鞘松弛,无毛或疏具柔毛或疣毛,边缘具较长的密绵毛状纤毛;叶舌极短,缘有长1~2毫米的纤毛;叶片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钝圆形,几呈截状或渐窄,长4~30厘米,宽2~18毫米,通常无毛或疏被疣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或基部稍疏离,直立或稍弯垂,主轴被较长柔毛,长2~15厘米,粗糙或微粗糙,直或稍扭曲,通常绿色或褐黄色到紫红色或紫色;小穗2~5个簇生于主轴上或更多的小穗着生在短小枝上,椭圆形,先端钝,长2~2.5毫米,铅绿色;第一颖卵形、宽卵形,长约为小穗的1/3,先端钝或稍尖,具3脉;第二颖几与小穗等长,椭圆形,具5~7脉;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先端钝,其内稃短小狭窄;第二外稃椭圆形,顶端钝,具细点状皱纹,边缘内卷,狭窄;鳞被楔形,顶端微凹;花柱基分离。颖果灰白色。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野、路旁。我市广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明目,清热利尿。用于风热感冒,砂眼,目赤疼痛,黄疸型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35)高粱 Sorghum bicolor(L.)Moench
【药名别名】蜀黍、芦粟。
【药用部位】为高粱属植物高粱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栽培作物。秆高随栽培条件及品种而异,节上通常无毛。叶鞘无毛或被白粉;叶舌硬纸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叶片狭长披针形,长达50厘米,宽约4厘米。圆锥花序有轮生、互生或对生的分枝;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颖片成熟时下部硬革质,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具短柔毛,两性,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穗轴节间及小穗柄为线形,边缘均具纤毛,但无纵沟;第一颖背部突起或扁平,成熟时变硬而光亮,有窄狭内卷的边缘,向先端渐内折,第二颖舟形,有脊;第一外稃透明膜质,第二外稃长圆形或线形,先端2裂,从裂齿间伸出芒,或全缘而无芒。颖果倒卵形,成熟后露出颖外。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止泻,化痰安神。治脾虚泄泻,霍乱,消化不良,痰湿咳嗽,失眠多梦。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或研末。
【附注】①高粱根:平喘,利水,止血,通络;煎服15~30克。②高粱米糠:和胃消食,主治小儿消化不良;内服,炒香,每次1.5~3克,每日3~4次。
(36)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药名别名】麦子、浮小麦。
【药用部位】为小麦属植物小麦的种子及干瘪轻浮种子(浮小麦)。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一颖较第二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三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形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为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收,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即浮小麦。
【功能主治】浮小麦:止虚汗,养心安神;用于体虚多汗,脏躁。小麦: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渴,泄泻,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用法用量】小麦:煎汤,30~60克;或煮粥。浮小麦:煎服:9~15克,或炒焦,或炒香研末服用。
(37)玉蜀黍 Zea mays L.
【药名别名】玉米、苞谷。
【药用部位】为玉蜀黍属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其花柱(玉米须)、穗轴(玉米轴、玉米芯)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粗壮,直立,高1~4米,通常不分枝,基部节处常有气生根。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皱褶,具强壮中脉。在秆顶着生雄性开展的圆锥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每节有2雄小穗,1无柄,1有短柄;每1雄小穗含2小花,颖片膜质,先端尖;外稃及内稃均透明膜质;在叶腋内抽出圆柱状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片宽阔,先端圆形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大量栽培。
【采收加工】玉米:略。玉米须:花柱和柱头秋季收获玉米时采收,晒干或烘干。玉米轴(玉米芯):脱去种子后收集,晒干。
【功能主治】玉米芯:健脾利湿,用于消化不良,泻痢,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小儿夏季热,口舌糜烂。玉米须: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窦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小便不利,湿热黄疸等,并可预防习惯性流产。玉米:调中开胃,利尿消肿;主治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肿,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玉米:煎服,30~60克,或煮食。玉米芯:煎服,9~12克。玉米须:煎服,15~60克。其叶和根亦供药用,用法用量略。
(38)菰 Zizania caduciflora(Turcz.ex Trin.)Hand.-Mazz.
【药名别名】菰笋、茭白、菰米。
【药用部位】为菰属植物菰的根茎及根和果实(菰米)。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常有根茎。秆直立,高90~180厘米。叶鞘肥厚,长于节间,基部者常有横脉纹;叶舌膜质,略成三角形,长达15毫米;叶片扁平而宽广,表面粗糙,背面较光滑,长30~100厘米,宽10~20毫米。圆锥花序大型,长30~60厘米,分枝多簇生,开花时上举,结果时开展;雄小穗长10~15毫米,常带紫色,着生于花序下部开展的分枝上,脱节于小穗柄上,唯其柄较细弱;颖退化不见;外稃先端渐尖,并有5脉,厚纸质;花药6~9毫米;雌小穗长15~25毫米,外稃有芒长15~30毫米,内稃与外稃同质,常均有3脉,为外稃所紧抱;雄花中有6枚发育雄蕊。颖果圆柱形,长约10毫米。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于水塘、河湖边及水沟的浅水处。我市城区、阎家河镇、铁门岗乡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菰米: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搓去外皮,扬净,晒干。根及根茎: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除烦止渴,清热解毒;用于消渴,心烦,小便不利。菰米:除烦渴,和胃理肠;治心烦,口渴,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小儿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菰米,9~15克;根,鲜品60~90克,或绞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