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1)匍匐南芥 Arabis flagellosa Miq.
【药名别名】伏地南芥。
【药用部位】为南芥属植物匍匐南芥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被单毛,二至三叉毛及星状毛,有时近无毛。茎自基部分枝,有鞭状匍匐茎;营养茎常向外倾斜,高10~35厘米,表面有沟棱。基生叶簇生,长椭圆形至匙形,长3~7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钝圆,边缘具疏齿,基部下延成有翅状的狭叶柄,不具裂片;茎生叶排列疏松,有时顶端有3~6片轮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7~9毫米,顶端钝形。花序顶生,萼片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上部边缘白色;花瓣长椭圆形,长8~9毫米,宽约2.5毫米,基部呈长爪。长角果线形,长2~4厘米,宽约1.5毫米,果瓣扁平或缢缩呈念珠状,中脉明显;果梗斜升,长约1.2厘米。种子每室1行,长圆形,长约1.5毫米,无翅,具明显凹点。花期3月,果期4月。
【生境分布】生于100~200米的林下沟边、阴湿山谷石缝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末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病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2)芸薹 Brassica rapa var.oleifera de Candolle
【药名别名】油菜、芸薹子。
【药用部位】为芸薹属植物芸薹的嫩茎叶和种子。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近无毛,稍带粉霜。基生叶大头羽裂,顶裂片圆形或卵形,边缘有不整齐弯缺齿,侧裂片1至数对,卵形,长6~10厘米,基部扩展且抱茎,两面有硬毛及缘毛;上部茎生叶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8(15)厘米,宽0.5~4(5)厘米,基部心形,抱茎,两侧有垂耳,全缘或有波状细齿。总状花序在花期呈伞房状,以后伸长;花鲜黄色,直径7~10毫米;萼片长圆形,长3~5毫米,直立开展,顶端圆形,边缘透明,稍有毛;花瓣倒卵形,长7~9毫米,顶端近微缺,基部有爪。长角果线形,长3~8厘米,宽2~4毫米,果瓣有中脉及网纹,萼直立,长9~24毫米;果梗长5~15毫米。种子球形,直径约1.5毫米。紫褐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为普通栽培的油料作物。
【采收加工】种子成熟后采集,嫩茎叶随时可采。
【功能主治】芸薹子:行气祛瘀,消肿散结;用于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净;外用治痈疖肿痛嫩茎叶:散血,消肿;主治劳伤吐血,血痢,丹毒,热毒疮,乳痈。
【用法用量】茎叶:①内服:煮熟或捣汁。②外用:煎水洗或捣烂外敷。芸薹子:①煎服:3~9克。②外用:适量,捣烂用鸡蛋清调敷患处。
(3)黄芥子 Brassica juncea(L.)Czernajew
【药名别名】黄芥子、芥菜子、辣菜子。
【药用部位】为芸薹属植物黄芥子的嫩茎叶或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无毛,有时具刺毛,常带粉霜。茎有分枝。基生叶叶柄有小裂片;叶片宽卵形至倒卵形,长15~35厘米,宽5~17厘米,先端圆钝,不分裂或大头羽裂,边缘有缺刻或齿;下部叶较小,边缘有缺刻,有时具圆钝锯齿,不抱茎;上部叶窄披针形至条形,具不明显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花后延长;花淡黄色;花瓣4,鲜黄色,宽椭圆形或宽楔形,长达1.1~1.4厘米,先端平截,全缘,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毫米,短雄蕊长6毫米;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1毫米,花柱细,柱头头状。长角果条形,长3~5.5厘米,具细喙,长6~12毫米;果梗长5~15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1~1.8毫米,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表面具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现为栽培的普通蔬菜。20世纪70年代麻城大量种植供药用。
【采收加工】嫩茎叶随时采集,果实成熟后采集种子。
【功能主治】嫩茎叶:宣肺豁痰,温中利气。种子: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用法用量】嫩茎叶:①内服:煎汤或捣汁。②外用:烧存性研末撒或煎水洗。种子:①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②外用:研末调敷。
(4)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
【药名别名】包菜、卷心菜、结球甘蓝。
【药用部位】为芸薹属植物甘蓝的茎叶。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一年生茎肉质,无分枝;基生叶多数,纸质而柔嫩,叶片长圆状倒卵形,层层包裹,呈球状体或扁圆形,重可达2~2.5千克,外层叶片淡蓝绿色,被白粉,肉质叶片乳白色,长和宽达30厘米,基部骤窄。二年生茎有分枝,具茎生叶,基生叶蓝绿色,具白粉,质厚,叶片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缘或边缘具浅锯齿,基部具浅耳;茎上部叶有明显锯齿,基部抱茎;最上部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大;萼片4,黄绿色,光滑无毛,基部呈囊状;花瓣4,乳黄色,瓣片为宽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8~19毫米,先端钝圆,基部具细长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10~11毫米,短雄蕊长9~10毫米;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略细,柱头膨大,具喙。长角果圆柱形,长6~9厘米,具短喙。种子圆球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我市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取去根甘蓝,除掉不洁的外叶,洗净鲜用。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散结止痛,益肾补虚。主治湿热黄疸,消化道溃疡疼痛,关节不利,虚损。
【用法用量】内服:绞汁饮,200~300毫升;或适量拌食、煮食。
(5)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
【药名别名】地菜、清明菜。
【药用部位】为荠属植物荠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厘米,宽可达2.5厘米,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长5~30毫米,宽2~20毫米,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长5~15毫米,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叶柄长5~40毫米;茎生叶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6.5毫米,宽2~15毫米,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果期延长达20厘米;花梗长3~8毫米;萼片长圆形,长1.5~2毫米;花瓣白色,卵形,长2~3毫米,有短爪。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毫米,宽4~7毫米,扁平,无毛,顶端微凹,裂瓣具网脉;花柱长约0.5毫米;果梗长5~15毫米。种子2行,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浅褐色。花果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边、荒地及菜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肾结核尿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肺痨咯血,高血压,感冒发热,肾炎水肿,尿路结石,乳糜尿,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克。
(6)弯曲碎米荠 Cardamine flexuosa With.
【药名别名】碎米荠、曲枝碎米荠。
【药用部位】为碎米荠属植物弯曲碎米荠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茎自基部多分枝,斜升成铺散状,表面疏生柔毛。基生叶有叶柄,小叶3~7对,顶生小叶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长与宽各为2~5毫米,顶端3齿裂,基部宽楔形,有小叶柄,侧生小叶卵形,较顶生的形小,1~3齿裂,有小叶柄;茎生叶有小叶3~5对,小叶多为长卵形或线形,1~3裂或全缘,小叶柄有或无,全部小叶近于无毛。总状花序多数,生于枝顶,花小,花梗纤细,长2~4毫米;萼片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边缘膜质;花瓣白色,倒卵状楔形,长约3.5毫米;花丝不扩大;雌蕊柱状,花柱极短,柱头扁球状。长角果线形,扁平,长12~20毫米,宽约1毫米,与果序轴近于平行排列,果序轴左右弯曲,果梗直立开展,长3~9毫米。种子长圆形而扁,长约1毫米,黄绿色,顶端有极窄的翅。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边、路旁及草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健胃,止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7)碎米荠 Cardamine hirsuta L.
【药名别名】野油菜。
【药用部位】为碎米荠属植物碎米荠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25厘米,无毛或疏生柔毛。茎1条或多条,不分枝或基部分枝。基生叶有柄,单数羽状复叶,小叶1~3对,顶生小叶圆卵形,长4~14毫米,有3~5圆齿,侧生小叶较小,歪斜,茎生叶有小叶2~3对,狭倒卵形至条形,所有小叶上面及边缘有疏柔毛。总状花序在花时呈伞房状,后延长;花白色,长2.5~3毫米;雄蕊4(6)。长角果条形,长18~25毫米,宽约1毫米,近直展,裂瓣无脉,具宿存花柱;果梗长5~8毫米;种子1行,长方形,褐色。花期2—4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及田埂沟边。
【采集加工】春末夏初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收敛止带,止痢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8)水田碎米荠 Cardamine lyrata Bunge
【药名别名】水田荠、水芥菜。
【药用部位】为碎米荠属植物水田碎米荠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无毛。茎直立,稀分枝,有棱角。匍匐茎上的叶有柄,宽卵形,边缘浅波状,中部以上全缘;茎生叶大头羽状分裂,长1~7厘米,顶生裂片宽卵形,长6~25毫米,基部耳状;侧生裂片2~4(7)对,近无柄,卵形或宽卵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最下部1对裂片呈托叶状。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长5~8毫米。长角果条形,扁平,微弯,长30毫米,宽2毫米,宿存花柱长4毫米;果梗长1.5~2厘米,斜展;种子1行,矩圆形,长2毫米,褐色,有宽翅。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边,水沟旁及阴湿密林下。我市山区丘陵地带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调经,明目去翳。主治肾炎水肿,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目赤,云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9)华中碎米荠 Cardamine macrophylla Willd.
【药名别名】菜子七、半边菜。
【药用部位】为碎米荠属植物华中碎米荠的根茎及种子。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5~65厘米。根状茎粗壮,通常匍匐,其上密生须根。茎粗壮,直立,不分枝,表面有沟棱,近于无毛。茎生叶有小叶4~5对,有时3~6对,顶生小叶与侧生小叶相似,卵状披针形、宽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3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或钝锯齿,顶生小叶基部楔形,无小叶柄,侧生小叶基部不等而多少下延呈翅状,小叶片薄纸质,两面散生短柔毛或有时均无毛;叶柄长1.5~6.5厘米。总状花序多花,花梗长6~12毫米;萼片绿色或淡紫色,长卵形,长5~7毫米,顶端钝,边缘膜质,外面有毛或无毛,内轮萼片基部囊状;花瓣紫色、淡紫色或紫红色,长椭圆状楔形或倒卵状楔形,长8~14毫米,顶端圆,花丝扁平而显著扩大;雌蕊花柱短,柱头扁球形。长角果条形而微扁,长3~4厘米,宽约3毫米,果瓣有时带紫色,疏生短柔毛或无毛;果梗直立开展,长1~2厘米,有短柔毛。种子椭圆形,长约3毫米,褐色。花期4—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坡边林下潮湿草丛中或沟边。我市见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茎:春、夏季采挖,洗净,晒干。种子:成熟时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根茎:治月经不调,支气管哮喘。种子:治跌打损伤,百日咳。
【用法用量】根茎:煎服,9~15克,或研末、泡酒。种子用法用量不详。
(10)菘蓝 Isatis tinctoria L.
【药名别名】茶蓝、板蓝根、大青叶。
【药用部位】为菘蓝属植物菘蓝的根(板蓝根)、叶(大青叶)。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直径5~8毫米,外皮灰黄色。茎直立,高40~90厘米。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毫米,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长2短;雌蕊1,长圆形。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种子1枚。花期5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本品我市原无野生,20世纪60~90年代曾各地都有栽培,后因多种原因而未见种植。
【采收加工】板蓝根:秋季采挖,洗净沙土,晒干。大青叶:夏、秋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叶均为9~15克。
(11)北美独行菜 Lepidium virginicum L.
【药名别名】苦葶苈、美洲独行菜、北葶苈子。
【药用部位】为独行菜属植物北美独行菜的种子或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30~50厘米;茎直立,中部以上分枝,无毛或有细柔毛。茎生叶有短柄,倒披针形或线形,长1.5~5厘米,宽2~10毫米,顶端急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渐狭,两面无毛。花小,白色;雄蕊2~4。短角果扁圆形,无毛,顶端微凹,近顶端两侧有狭翅;种子扁卵形,红褐色,边缘有半透明狭翅。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路旁、耕地或荒地中。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肺源性心脏病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利水消肿宜生用,治痰饮喘咳宜炒用,肺虚痰阴喘咳宜蜜炙用。
(12)诸葛菜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O.E.Schulz
【药名别名】二月兰。
【药用部位】为诸葛菜属植物诸葛菜的叶片。
【植物形态】株高20~70厘米,茎直立且仅有单一茎。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羽状深裂,叶基心形,叶缘有钝齿;上部茎生叶长圆形或窄卵形,叶基抱茎呈耳状,叶缘有不整齐的锯齿状结构。总状花序顶生,着生5~20朵,花瓣中有幼细的脉纹,花多为蓝紫色或淡红色,随着花期的延续,花色逐渐转淡,最终变为白色。花瓣4枚,长卵形,具长爪,爪长3~6毫米,花瓣长度为1~2厘米;雄蕊6枚,花丝白色,花药黄色;花萼细长呈筒状,蓝紫色,萼片长3毫米左右。果实为长角果,长6~9厘米,具有4棱,种子黑色,卵形至长圆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平原、山地、路旁、地边。对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较低,耐寒耐旱,生命力顽强。我市城区公园有野生。
【采收加工】3—4月采集叶片(或春末拔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叶片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种子含亚油酸,有降血脂作用。
【用法用量】鲜叶适量,煮食。
(13)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
【药名别名】萝卜子、莱菔子。
【药用部位】为萝卜属植物萝卜的种子(莱菔子)、干根(地空)及叶。
【植物形态】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直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茎有分枝,无毛,稍具粉霜。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大头羽状半裂,长8~30厘米,宽3~5厘米,顶裂片卵形,侧裂片4~6对,长圆形,有钝齿,疏生粗毛,上部叶长圆形,有锯齿或近全缘。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白色或粉红色,直径1.5~2厘米;花梗长5~15毫米;萼片长圆形,长5~7毫米;花瓣倒卵形,长1~1.5厘米,具紫纹,下部有长5毫米的爪。长角果圆柱形,长3~6厘米,宽10~12毫米,在相当种子间处缢缩,并形成海绵质横隔;顶端喙长1~1.5厘米;果梗长1~1.5厘米。种子1~6个,卵形,微扁,长约3毫米,红棕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各地普遍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功能主治】莱菔子:具有消食导滞,降气化痰的功效;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气,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满。萝卜:鲜用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主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叶:消食,理气;主治胸膈痞满作呃,食滞不消,泻痢,喉痛,妇女乳肿,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叶:煎服,9~15克;或入散剂,鲜者捣汁。根:内服,捣汁饮,30~90克;煎汤或煮食。莱菔子:煎服,6~10克,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
(14)无瓣蔊菜 Rorippa dubia(Pers.)Hara
【药名别名】蔊菜、野油菜、江剪刀草。
【药用部位】为蔊菜属植物无瓣蔊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植株较柔弱,光滑无毛,直立或呈铺散状分枝,表面具纵沟。单叶互生,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5~3.5厘米,多数呈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大,边缘具不规则锯齿,下部具1~2对小裂片,稀不裂,叶质薄;茎上部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具波状齿,上下部叶形及大小均多变化,具短柄或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多数,具细花梗;萼片4,直立,披针形至线形,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边缘膜质;无花瓣(偶有不完全花瓣);雄蕊6,2枚较短。长角果线形,长2~3.5厘米,宽约1毫米,细而直;果梗纤细,斜升或近水平开展。种子每室1行,多数,细小,种子褐色,近卵形,一端尖而微凹,表面具细网纹;子叶缘筒胚根。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向阳荒坡田间。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5—7月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咳,利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风湿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5)蔊菜 Rorippa indica(L.)Hiern
【药名别名】印度蔊菜、小菜子七。
【药用部位】为蔊菜属植物蔊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植株较粗壮,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表面具纵沟。叶互生,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叶形多变化,通常大头羽状分裂,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裂片大,卵状披针形,边缘具不整齐齿,侧裂片1~5对;茎上部叶片宽披针形或匙形,边缘具疏齿,具短柄或基部耳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多数,具细花梗;萼片4,卵状长圆形,长3~4毫米;花瓣4,黄色,匙形,基部渐狭成短爪,与萼片近等长;雄蕊6,2枚稍短。长角果线状圆柱形,短而粗,长1~2厘米,宽1~1.5毫米,直立或稍内弯,成熟时果瓣隆起;果梗纤细,长3~5毫米,斜升或近水平开展。种子每室2行,多数,细小,卵圆形而扁,一端微凹,表面褐色,具细网纹;子叶缘倚胚根。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荒地、田埂、石缝等处。我市山区丘陵地带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咳,利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风湿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