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形科 Apiaceae
(1)白芷 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
【药名别名】杭白芷。
【药用部位】为当归属植物白芷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圆锥形,具4棱。茎直径4~7厘米,茎和叶鞘均为黄绿色。叶互生,茎下部叶大,叶柄长,基部鞘状抱茎,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终裂片阔卵形至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边缘密生尖锐重锯齿,基部下延成柄,无毛或脉上有毛;茎中部叶小;上部的叶仅存卵形囊状的叶鞘,小总苞片长约5毫米,通常比小伞梗短;复伞形花序密生短柔毛;花萼缺如,花瓣黄绿色;雄蕊5,花丝比花瓣长1.5~2倍;花柱基部绿黄色或黄色。双悬果被疏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我市的白芷为20世纪60—70年代从浙江引进的品种,现只有零星栽培。
【采收加工】10月秋播后,于翌年8月下旬叶枯萎时采收,抖去泥土,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2)旱芹 Apium graveolens L.
【药名别名】芹菜。
【药用部位】为芹属植物旱芹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秃净,有强烈香气。茎圆柱形,高达0.7~1米,上部分枝,有纵棱及节。根出叶丛生,奇数羽状复叶,倒卵形至矩圆形,具柄,柄长36~45厘米,小叶2~3对,基部小叶柄最长,愈向上愈短,小叶长、宽均约5厘米,3裂,裂片三角状圆形或五角状圆形,尖端有时再3裂,边缘有粗齿;茎生叶为全裂的3小叶。复伞形花序侧生或顶生,无总苞及小总苞;伞辐7~16,花梗20余,花小,两性,萼齿不明显;花瓣5,白色,广卵形,先端内曲;雄蕊5,花药小,卵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浅裂。双悬果近圆形至椭圆形,分果椭圆形,长约1.2毫米,具有5条明显的肋线,肋槽内含有1个油槽,二分果连合面近于平坦,也有2个油槽,分果有种子1粒。花期4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多为鲜用。
【功能主治】平肝,清热,祛风,利水,止血,解毒。主治肝阳眩晕,风热头痛,咳嗽,黄疸,小便淋痛,尿血,崩漏,带下,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绞汁,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
(3)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药名别名】北柴胡、硬柴胡。
【药用部位】为柴胡属植物柴胡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5~70厘米。根直生,分歧或不分歧。茎直立,丛生,上部多分枝,并略作“之”字形弯曲。叶互生,广线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0.6~1.3厘米,先端渐尖,最终呈短芒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平行脉7~9条。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伞梗4~10,长1~4厘米,不等长;总苞片缺,或有1~2片;小伞梗5~1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直径1.5毫米左右;萼齿不明显,花瓣5,先端向内折曲成2齿状;雄蕊5,花药卵形;雌蕊1,子房下位,光滑无毛,花柱2,极短。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左右扁平,长3毫米左右,分果有5条明显主棱,棱槽中通常有油管3个,接合面有油管4个。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4)竹叶柴胡 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ex DC.
【药名别名】柴胡、膜缘柴胡、北柴胡。
【药用部位】为柴胡属植物竹叶柴胡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纺锤形,深红棕色;根状茎红棕色,茎硬挺,实心,上部有分枝。叶纸质,披针形或条形,长10~16厘米,宽6~14毫米,顶端急尖,具锐尖头,基部稍变窄,抱茎,有白色软骨质边缘,具9~13条平行脉,两侧最外1条脉贴近边缘,下面苍白色。复伞形花序多数,直径1.5~4厘米;总花梗长2~5厘米;总苞片2~5,披针形;伞幅3~7;小总苞片5,披针形,有白色膜质边缘,较花梗短;花梗6~12,花黄色。双悬果长圆形,长3.5~4.5毫米,宽约2毫米,棱有狭翅。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干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
【附注】本品地上全草亦供药用。
(5)紫花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iradiatum var.porphyranthum Shan et Y.Li(暂定)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柴胡属植物紫花大叶柴胡的根。
【植物形态】本品为大叶柴胡的变种,其主要特点是较大叶柴胡的花序梗、伞辐、花柄细长,花序梗长3~10厘米;伞辐长25~55毫米,花柄在花期长8~10毫米,结果时延长达14~18毫米。为果长的3~4倍,花瓣深紫色,花柱基暗紫色;果实长圆形,暗紫褐色,长4.5~6毫米,宽2.8~3.3毫米。在有的小伞形花序上可再长一小伞形花序。叶质地较薄,表面浅绿色,背面绿白色。茎上部的序托叶基部圆楔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林下山坡灌丛中。我市分布于康王寨。
【采收加工】同柴胡。
【功能主治】具解表祛风,清心火,利肝胆和通经作用。用于肝气不舒,虚劳骨蒸,月经不调,感冒及黄疸等症。
【用法用量】参考柴胡相关内容。
【附注】①本品标本为初冬采集,标本不全,难于定种;而大叶柴胡、南方大叶柴胡在大别山均有分布。现暂按省里鉴定的紫花大叶柴胡收载。如欲确定种质,还应适时采集标本。②本品非药用柴胡正品,为了开发新药源,现正在对其化学成分等进行研究。
(6)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药名别名】红柴胡、南柴胡。
【药用部位】为柴胡属植物狭叶柴胡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主根发达,圆锥形,外皮红褐色,质疏松而稍脆。茎单一或数分枝,基部留有多数棕红色或黑棕色的叶柄残留纤维。叶细线形,长6~16厘米,宽2~7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稍变窄,抱茎,质厚,稍硬挺,常对折或内卷,3~7脉,叶缘白色,骨质;上部叶小,同形。总苞片1~4,针形,极细小,1~3脉,常早落;小总苞片5,线状披针形,细而尖锐。果广椭圆形,棱浅褐色,粗钝略凸,每棱槽中有油管5~6,合生面4~6。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路旁及石缝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本品标本由梅建亨先生采自五脑山。
【采收加工】同柴胡。
【功能主治】同柴胡。
【用法用量】同柴胡。
【附注】本品资料摘自《湖北中草药志》。
(7)山芎 Conioselinum chinense(L.)Britton,Sterns et Poggenb.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山芎属植物山芎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根棕褐色,多分叉。茎直立,上部分枝,圆柱形,具细条纹。基生叶未见。茎生叶具柄,柄长约5厘米,基部扩大成叶鞘;叶片轮廓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15~20厘米,宽10~1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卵形,长1~3厘米,宽0.5~2厘米,羽状深裂;末回裂片线形,长3~5毫米,宽1~3毫米。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总苞片1~2,线形,长1~1.5厘米,边缘狭膜质。伞辐10~13,略不等长,长2~3厘米,略粗糙;小总苞片5~8,线形,长0.5~1厘米;萼齿不明显;花柱基圆垫状,花柱2,后期向下反曲。分生果长圆形,长5毫米,宽4毫米,背腹扁压,背棱狭翅状,侧棱扩大成膜质薄翅;油管细小,每棱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4。胚乳腹面平直。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溪边。我市康王寨与安徽金寨分界处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散风,理气,止痛。用于头痛,肝郁胁痛,腹脘胀痛等症。
【用法用量】可参考藁本相关内容。
【附注】本品为新研究开发品种,其具有抗血凝、保肝、降酶、舒张血管及解痉止痛的作用。
(8)积雪草 Centella asiatica(L.)Urban
【药名别名】崩大碗、落得打。
【药用部位】为积雪草属植物积雪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无毛或稍有毛。单叶互生,肾形或近圆形,直径1~5厘米,基部深心形,边缘有宽钝齿,无毛或疏生柔毛,具掌状脉;叶柄长5~15厘米,基部鞘状;无托叶。单伞形花序单生或2~3个腋生,每个有花3~6朵,紫红色;总花梗长2~8毫米;总苞片2,卵形;花梗极短。双悬果扁圆形,长2~2.5毫米,主棱和次棱极明显,棱间有隆起的网纹相连。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2000米的林缘、疏林下、草地上或溪边阴湿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泥沙,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砂淋血淋,痈肿疮毒,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鲜品加倍;或浸酒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绞汁涂敷。
(9)芫荽 Coriandrum sativum L.
【药名别名】香菜、胡荽。
【药用部位】为芫荽属植物芫荽的全草和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有强烈香气。根细长,圆锥形。茎直立,有条纹。基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广卵形或楔形,边缘深裂或具缺刻,叶柄长3~15厘米;茎生叶互生,二至三回羽状细裂,最终裂片线形,全缘。复伞形花序顶生,无总苞,伞幅2~8;小总苞片线形,伞梗4~10;花小,萼齿5,不相等;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在小伞形花序外缘的花具辐射瓣。双悬果近球形,光滑,果棱稍凸起。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草春、夏季可采,切段晒干。夏季采集果实,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健胃。全草:主治麻疹不透,感冒无汗。果实: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全草适量,煎水熏洗。
(10)鸭儿芹 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
【药名别名】鸭脚板、三叶芹。
【药用部位】为鸭儿芹属植物鸭儿芹的全草或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体无毛;茎具叉状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三角形,宽2~10厘米,三出复叶,中间小叶菱状倒卵形,长3~10厘米,侧生小叶歪卵形,边缘都有不规则尖锐重锯齿或有时2~3浅裂;叶柄长5~17厘米,基部成鞘状抱茎;茎顶部的叶无柄,小叶披针形。复伞形花序疏松,不规则;总苞片及小总苞片各1~3,条形,早落;伞幅2~7,斜上;花梗2~4,花白色。双悬果条状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5~6.5毫米,宽1~2毫米。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边、宅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果实: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序,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咳,活血祛瘀。用于感冒咳嗽,跌打损伤;外用治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捣烂敷患处,或研末撒敷。
【附注】果实:消积顺气,治食积。煎服:3~9克,或研末冲服。
(11)野胡萝卜 Daucus carota L.
【药名别名】南鹤虱、鹤虱。
【药用部位】为胡萝卜属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高15~120厘米。茎单生,全体有白色粗硬毛。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2~15毫米,宽0.5~4毫米,顶端尖锐,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叶柄长3~12厘米;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或细长。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10~55厘米,有糙硬毛;总苞有多数苞片,呈叶状,羽状分裂,少有不裂的,裂片线形,长3~30毫米;伞辐多数,长2~7.5厘米,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5~7,线形,不分裂或2~3裂,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花柄不等长,长3~10毫米。果实圆卵形,长3~4毫米,宽2毫米,棱上有白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荒坡、路旁和田野。我市分布于白果望花山。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阴痒。
【用法用量】煎服:6~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本品的根具杀虫健脾,利湿解毒的作用。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煎洗或研末调敷。
(12)胡萝卜 Daucus carota var.sativa Hoffm.
【药名别名】红萝卜。
【药用部位】为胡萝卜属植物胡萝卜的根、果实和叶。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多少被刺毛。根粗壮,肉质,红色或黄色。茎直立,高60~90厘米,多分枝。叶具长柄,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裂片狭披针形或近线形。花小,白色或淡黄色,为复伞形花序,生于长枝的顶端;总苞片叶状,细深裂;小伞形花序多数,球形,其外缘的花有较大而相等的花瓣。果矩圆形,长约3毫米,多少背向压扁,沿脊棱上有刺。花期5—7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根部,除去茎,洗净。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胡萝卜籽:燥湿散寒,利水杀虫;治久痢,久泻,虫积,水肿,宫冷腹痛。胡萝卜:健脾和中,滋肝明目,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用于脾虚食少,体虚乏力,脘腹痛,泄泻,视物昏花,雀目,咳喘,百日咳,咽喉肿痛,麻疹,水痘,疖肿,水火烫伤,痔漏。叶:理气止痛,利水;主治脘腹痛,水肿,小便不通,淋痛。
【用法用量】叶:煎服,30~60克;或切碎蒸熟食。胡萝卜:煎服、生食或捣汁;外用,捣汁涂。胡萝卜籽:煎服,3~9克;或入丸、散。
【附注】胡萝卜在应用上得到高度重视,发挥了它在食疗保健方面的特别作用。现在对其果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进行研究发现:果实所含的“胡萝卜籽油”在保肝、抗风湿,治疗痛风、水肿、支气管炎,保护呼吸道黏膜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13)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药名别名】小茴、谷茴香。
【药用部位】为茴香属植物茴香的果实。
【植物形态】草本,高0.4~2米。茎直立,光滑,灰绿色或苍白色,多分枝。较下部的茎生叶柄长5~15厘米,中部或上部的叶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4~30厘米,宽5~40厘米,四至五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1~6厘米,宽约1毫米。复伞形花序顶生与侧生,花序梗长2~25厘米;伞辐6~29,不等长,长1.5~10厘米;小伞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纤细,不等长;无萼齿,花瓣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有内折的小舌片,中脉1条;花药卵圆形,淡黄色;花柱基圆锥形,花柱极短,向外叉开或贴伏在花柱基上。果实长圆形,长4~6毫米,宽1.5~2.2毫米,主棱5条,尖锐;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都有栽培。
【采收加工】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附注】茴香根和茎叶亦分别供药用。茎叶:理气和胃,散寒止痛;煎服,10~15克。
(14)牛尾独活 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
【药名别名】独活、大活。
【药用部位】为独活属植物牛尾独活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1.5米;根长圆锥形,灰黄色;茎单生,疏生柔毛。基生叶及下部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有3~5裂片,裂片卵形或宽卵形,长8~13厘米,宽8~20厘米,3浅裂,有不整齐锯齿,下面脉上具疏刺毛;叶柄长8~20厘米;茎上部叶较小,3浅裂至深裂。复伞形花序,总花梗长22~30厘米;总苞片数个,长披针形;伞幅16~18,疏生柔毛;小总苞片5~8,条状披针形,有柔毛;花梗多数,长4~7毫米,花白色。双悬果近圆形,长6~7毫米,宽5毫米,侧棱有翅。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沟边。我市龟山电视塔下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散湿止痛。用于感冒,头痛,牙痛,风寒湿痹,腰膝疼痛,鹤膝风,痈疡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外用:捣烂敷患处。
【附注】牛尾独活为伞形科独活属植物,其植物名亦称“独活”,而《中国药典》所收载的独活则是伞形科当归属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s Maxim.),应注意区别。
(15)天胡荽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
【药名别名】满天星、金钱草、破铜钱。
【药用部位】为天胡荽属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纤弱细长,匍匐,平铺地上成片,秃净或近秃净;茎节上生根。单叶互生,圆形或近肾形,直径0.5~1.6厘米,基部心形,5~7浅裂,裂片短,有2~3个钝齿,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绿色或有柔毛;叶柄纤弱,长0.5~9厘米。伞形花序与叶对生,单生于节上;伞梗长0.5~3厘米;总苞片4~10枚,倒披针形,长约2毫米;每伞形花序具花10~15朵,花无柄或有柄;萼齿缺乏,花瓣卵形,呈镊合状排列;绿白色。双悬果略呈心形,长1~1.25毫米,宽1.5~2毫米;分果侧面扁平,光滑或有斑点,背棱略锐。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湿润的路旁、草地、沟边及林下。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黄疸,赤白痢疾,淋证,小便不利,目翳,喉肿,痈疽疔疮,跌打瘀肿。亦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丹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涂敷。
(16)破铜钱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var.batrachium(Hance)Hand.-Mazz.
【药名别名】江西金钱草、白毛天胡荽。
【药用部位】为天胡荽属植物破铜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细长而匍匐,茎节处生根及叶。叶互生,质薄,叶片肾圆形或圆心形,直径1~1.5厘米,3~5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裂片呈楔形或倒三角形,侧裂片间有一侧或两侧分裂达基部1/3处,边缘具钝齿,上面无毛,下面及叶柄顶端疏具白色毛茸;叶柄纤弱,长1~5厘米;托叶2,小,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有齿,下面有毛茸。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细长,具毛茸;花细小而密集,花柄短;花瓣5,白绿色,有淡红紫晕;雄蕊5,子房下位。双悬果长不及1毫米,心皮每侧有一背棱,表面具疣状突起。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治砂淋,黄疸,肝炎,肾炎,肝火头痛,火眼。
【用法用量】煎服:30~60克,或熬膏。
【附注】本品为天胡荽的变种,用途亦同天胡荽。
(17)麻防风 Libanotis seseloides(Fisch.et Mey.ex Turcz.)Turcz.
【药名别名】香蒿、防风、香芹。
【药用部位】为岩风属植物香蒿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颈粗短,有环纹,上端存留枯鞘纤维;根圆柱状,末端渐细,通常有少数侧根,主根直径0.5~1.5厘米,灰色或灰褐色,木质化,质地坚实。茎直立或稍曲折。基生叶有长柄,叶柄长4~18厘米,基部有叶鞘,有时有短糙毛;叶片轮廓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5~18厘米,宽4~10厘米,三回羽状全裂;茎生叶柄较短,至顶部叶无柄,仅有叶鞘;叶片与基生叶相似,二回羽状全裂,逐渐变短小。伞形花序多分枝,伞梗上端有短硬毛,复伞形花序直径2~7厘米;通常无总苞片,偶有1~5,线形或锥形,长2~4毫米,宽0.5~1毫米;伞辐8~20,稍不等长,内侧和基部有粗硬毛;小伞形花序有花15~30,花柄短,小总苞片8~14;花瓣白色,宽椭圆形。分生果卵形,背腹略扁压,长2.5~3.5毫米,宽约1.5毫米,5棱显著,侧棱稍宽,有短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用于感冒,头痛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6~9克。
【附注】本品性状与防风近似,民间亦作防风用,而“香芹”“香蒿”易与芹菜、青蒿的别名相混,故改为“麻防风”,以示区别。《湖北药用植物名录》中其名为“香芹”。
(18)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
【药名别名】香藁本、西芎。
【药用部位】为藁本属植物藁本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叶互生,基生叶三角形,长8~1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3~4对,卵形,上面叶脉上有乳头状突起,边缘具不整齐的羽状深裂,先端渐尖;叶柄长9~20厘米,茎上部的叶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羽状细裂,远较伞梗为短;伞梗16~20个或更多,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小伞梗纤细,长不超过1厘米;小总苞线形或狭披针形,较小伞梗为短;花小,无花萼;花瓣5,白色,椭圆形至倒卵形,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内折卷;雄蕊5,花丝细软,弯曲,花药椭圆形,2室,纵裂;花柱2,子房卵形,下位,2室。双悬果广卵形,无毛,分果具5条果棱,棱槽中各有3个油管,合生面有5个油管。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或湿润的水滩边。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野生:春、秋季采挖根茎及根,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烘干。家种:2年即可收获。秋季倒苗后,挖取地下部分,去掉泥土及残茎,晒干或炕干。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疥癣。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19)水芹 Oenanthe javanica(Blume)DC.
【药名别名】野芹菜、水芹菜。
【药用部位】为水芹属植物水芹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80厘米,无毛;茎基部匍匐。基生叶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至菱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边缘有不整齐尖齿或圆锯齿;叶柄长7~15厘米。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花梗长2~16厘米;无总苞,伞幅6~20;小总苞片2~8,条形;花梗10~25,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或近圆锥形,长2.5~3毫米,宽2毫米,棱显著隆起。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浅水低洼湿地或池沼、水沟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9—10月采割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感冒,暴热烦渴,吐泻,水肿,小便不利,淋痛,尿血,便血,吐血,衄血,崩漏,目赤,咽痛,喉肿,口疮,牙疳,乳痈,痈疸,瘰疬,痄腮,带状疱疹,痔疮,跌打伤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加蛋清外敷或捣汁涂敷。
(20)中华水芹 Oenanthe linearis Wall.ex DC.
【药名别名】野芹菜、线叶水芹。
【药用部位】为水芹属植物中华水芹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70厘米,光滑无毛,有束状须根。茎直立,基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不分枝或有短枝。叶有柄,柄长5~10厘米,逐渐窄狭成叶鞘,广卵形,微抱茎。叶片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茎下部叶末回裂片楔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3厘米,宽2~10毫米,边缘羽状半裂或全缘,长1~3厘米,宽2~10毫米;茎上部叶末回裂片通常线形,长1~4厘米,宽1~2毫米。复伞形花序顶生与腋生,花序梗长4~7.5厘米,通常与叶对生;无总苞,伞辐4~9,不等长,长1.5~2厘米;小总苞片线形,多数,长4~5毫米,宽0.5毫米,长与花柄相等;小伞形花序有花10余朵,花柄长3~5毫米;萼齿三角形或披针状卵形,长约0.5毫米;花瓣白色,倒卵形,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花柱直立,长3毫米。果实圆筒状长圆形,长3毫米,宽1.5~2毫米,侧棱略较中棱和背棱为厚;棱槽窄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水沟边或林下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割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行瘀。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
(21)大齿山芹 Ostericum grosseserratum(Maxim.)Kitag.
【药名别名】山水芹菜、碎叶山芹、大齿当归。
【药用部位】为山芹属植物大齿山芹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有浅纵棱纹,上部叉状分枝,除花序梗基部有短糙毛外,余均无毛。基生叶叶柄长4~18厘米,边缘白色;基生叶及茎下部叶为广三角形,二至三回三出式分裂,终裂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长2~5厘米,宽1.5~3厘米,基部楔形,先端长尖,中部以下常2深裂,边缘有粗大缺刻状锯齿;茎上部叶有短柄,3裂,小裂片披针形至长圆形,主脉有稀疏刚毛;最上部叶简化为带小叶的线状披针形叶鞘。复伞形花序,伞辐6~14;总苞片4~6,线状披针形;小总苞片5~10,钻形;萼齿三角状卵形;锐尖,宿存;花瓣倒卵形,白色;花柱基部圆垫状,花柱短,叉开。双悬果广椭圆形,长4~6毫米,宽4~5.5毫米,基部凹入,分生果背棱突出,侧棱为薄翅状,与果体近等宽,棱槽内具油管1,合生面具油管2~4。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溪沟旁、林缘灌丛中。我市黄土岗、福田河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去其茎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健脾,止咳。主治脾虚泄泻,虚寒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
(22)紫花前胡 Angelica decursiva(Miq.)Franch.et Sav.
【药名别名】前胡、土当归。
【药用部位】为当归属植物紫花前胡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0~140厘米。根圆锥形,棕黄色至棕褐色,有强烈气味。茎直立,单一,圆形,表面有棱,上部少分枝。基生叶和下部叶纸质,三角状宽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第一回裂片3~5片,再3~5裂,叶轴翅状,顶生裂片和侧生裂片基部连合,基部下延成翅状,最终裂片狭卵形或长椭圆形,有尖齿;茎上部叶简化成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总伞梗12~20枚,不等长;总苞片1~2片,卵形,紫色;小伞梗多数,小总苞片披针形;萼齿5,三角形;花瓣深紫色,长卵形,先端渐尖,有1条中肋;雄蕊5,花药卵形;子房无毛,花柱2枚。双悬果椭圆形,长4~7毫米,背棱和中棱较尖锐,呈丝线状,侧棱发展成狭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溪沟边或杂木林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收,挖出主根,除去茎叶、须根、泥土,晒干或炕干。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降气化痰。主治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黏稠,胸膈满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附注】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前胡来源之一。
(23)华中前胡 Peucedanum medicum Dunn
【药名别名】光头前胡、石防风。
【药用部位】为前胡属植物华中前胡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2米。根茎长圆柱形,直径1~1.2厘米,有明显环状叶痕;根圆柱形,下部常分叉,表面有不规则纵沟纹。茎圆柱形,多细条纹,光滑无毛。叶柄基部有宽叶鞘;叶片轮廓广三角状卵形,长14~40厘米,宽7~20厘米,二至三回三出分裂或二回羽状分裂,第一回羽片3~4对,羽状片3全裂,两侧裂片斜卵形,长2~5厘米,宽1.5~5厘米,中间裂片卵状鞭形,3浅裂或深裂,边缘具粗大锯齿。伞形花序直径7~15厘米,中央花序有大至20厘米的;伞辐15~30或更多,伞辐及花柄具短柔毛;花瓣白色,花柱基圆锥形。果实椭圆形,长6~7毫米,宽3~4毫米,褐色或灰褐色,中棱和背棱线形突起,每棱槽内有油管3,合生面有油管8~10。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本品标本是由梅建亨先生采集庐山的种苗栽培于五脑山的栽培品。
【采收加工】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萎时或未开花前采挖,去除茎叶,洗净,晒干或炕干。
【功能主治】宣肺祛痰,降气止咳,定惊。主治感冒,咳嗽,痰喘,胸闷,风湿痛,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末,或浸酒。
(24)异叶茴芹 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
【药名别名】苦爹菜、鹅脚板。
【药用部位】为茴芹属植物异叶茴芹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通常为须根,稀为圆锥状根。茎直立,有条纹,被柔毛,中上部分枝。叶异形,基生叶有长柄,包括叶鞘长2~13厘米;叶片三出分裂,裂片卵圆形,两侧的裂片基部偏斜,顶端裂片基部心形或楔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茎中下部叶片三出分裂或羽状分裂,茎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具叶鞘,叶片羽状分裂或3裂,裂片披针形,全部叶片边缘有锯齿。通常无总苞,稀1~5;伞辐6~15(30),长1~4厘米;小总苞片1~8,短于花柄;小伞花序有花6~20,花柄不等长;花瓣倒卵形,白色,先端凹陷,基部楔形,小舌片背面被毛;花柱基圆柱形,花柱长为花柱基的2~3倍,幼果期直立,以后向两侧弯曲。成熟果实卵球形,果棱线形;每棱槽内有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或路边。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全草,晒干,或留下根部,晒干,单独使用。
【功能主治】散风宣肺,理气止痛,消积健脾,活血通经,除湿解毒。主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痨,肺痈,头痛,牙痛,胸胁痛,胃气痛,腹胀痛,缩阴冷痛,风湿关节痛,劳伤,骨劳,消化不良,食积,疳积,痧症,泻痢,黄疸,疟疾,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乳肿,目翳,咽肿,痄腮,跌打损伤,湿疹,皮肤瘙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末,或泡酒,或绞汁涂。
(25)变豆菜 Sanicula chinensis Bunge
【药名别名】山芹菜、鸭脚板。
【药用部位】为变豆菜属植物变豆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无毛;茎直立,上部几次二歧分枝。基生叶近圆形、圆肾形或圆心形,常3全裂,中裂片倒卵形或楔状倒卵形,长3~10厘米,宽4~13厘米,无柄或有极短柄,侧裂片深裂,边缘具尖锐重锯齿;叶柄长7~30厘米,茎生叶3深裂。伞形花序二至三回二歧分枝;总苞片叶状,3裂或近羽状分裂,长约8毫米;伞幅2~3,小总苞片8~10,卵状披针形或条形;花梗6~8,长1毫米;花白色或绿白色。双悬果球状圆卵形,长4~5毫米,密生顶端具钩的直立皮刺。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2300米的阴湿山坡路旁、杂木林下、竹园边、溪边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止血。主治咽痛,咳嗽,月经过多,尿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26)小窃衣 Torilis japonica(Houtt.)DC.
【药名别名】破子草。
【药用部位】为窃衣属植物小窃衣的果实或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70厘米。全株有贴生短硬毛。茎单生,有分枝,有细直纹和刺毛。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分裂,小叶片披针状卵形,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披针形至长圆形,边缘有条裂状粗齿至缺刻或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梗长2~8厘米,总苞片通常无,很少1,钻形或线形;伞辐2~4,长1~5厘米,粗壮,有纵棱及向上紧贴的硬毛;小总苞片5~8,钻形;小伞形花序有花4~12;萼齿细小,三角状披针形,花瓣白色,倒圆卵形,先端内折;花柱基圆锥状,花柱向外反曲。果实长圆形,长4~7毫米,宽2~3毫米,有内弯或呈钩状的皮刺,粗糙,每棱槽下方有油管1。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米以上的林下、路旁、河边以及溪边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杀虫止泻,收湿止痒。用于虫积腹痛,泄泻,疮疡溃烂,阴痒带下,湿疹。
【用法用量】煎服:6~9克。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27)窃衣 Torilis scabra(Thunb.)DC.
【药名别名】华南鹤虱、鸭菜子。
【药用部位】为窃衣属植物窃衣的果实或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体被刺毛、粗毛或柔毛。根细长,圆锥形。茎直立,单生,有分枝。叶有柄,柄有鞘;叶片近膜质,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或多裂,第一回羽片卵状披针形,边缘羽状深裂或全缘,有短柄,末回裂片狭窄。复伞形花序顶生,腋生或与叶对生,疏松,总苞片通常无,很少有1线形的苞片,伞辐2~4;直立,开展;花白色,萼齿三角形,尖锐;花瓣倒圆卵形,有狭窄内凹的顶端,背部中间至基部有粗伏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短、直立,心皮柄顶端2浅裂。果实长圆形,长4~7毫米,宽2~3毫米。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荒坡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杀虫止泻,收湿止痒。主治虫积腹痛,泄泻,疮疡溃烂,阴痒带下,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