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菜科 Violaceae
(1)鸡腿堇菜 Viola acuminata Ledeb.
【药名别名】犁头草、走边疆、红铧头草。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鸡腿堇菜的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有白色短毛。根茎短,茎直立,常数枚丛生。叶根生、茎生,根生叶具长梗。茎生叶互生,叶柄较基生者为短,叶片心形或心状卵形,长2.5~5.5厘米,宽2~5厘米,边缘具钝锯齿,两面密生锈色腺点,叶脉上有疏短柔毛;托叶草质,卵形,边缘有撕裂状长齿,先端尾尖。花两侧对称,具长梗;萼片5,条形至条状披针形;花瓣5,白色或淡紫色,距长1毫米,囊状;雄蕊5;子房上位,1室。蒴果椭圆形,先端尖,3瓣裂。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林内、林缘、山沟、路旁、灌丛、草地等处。我市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肺热咳嗽,跌打肿痛,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烂敷患处。
(2)戟叶堇菜 Viola betonicifolia J.E.Smith
【药名别名】罐头草。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戟叶堇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根状茎通常较粗短,长5~10毫米,斜生或垂直,有数条粗长的淡褐色根。叶多数,均基生,莲座状;叶片狭披针形、长三角状戟形或三角状卵形,长2~7.5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尖,有时稍钝圆,基部截形或略呈浅心形,有时宽楔形,花期后叶增大,基部垂片开展并具明显的齿,边缘具疏而浅的波状齿,近基部齿较深,两面无毛或近无毛;叶柄较长,长1.5~13厘米,上半部有狭而明显的翅,通常无毛,有时下部有细毛;托叶褐色,约3/4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或钻形,先端渐尖,边缘全缘或疏生细齿。花白色或淡紫色,有深色条纹,长1.4~1.7厘米;花梗细长,与叶等长或超出叶,通常无毛,有时仅下部有细毛,中部附近有2枚线形小苞片;萼片卵状披针形或狭卵形,长5~6毫米,先端渐尖或稍尖,基部附属物较短,长0.5~1毫米,末端圆,有时疏生钝齿,具狭膜质缘,具3脉;上方花瓣倒卵形,长1~1.2厘米,侧方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1~1.2厘米,末端圆,直或稍向上弯。蒴果椭圆形至长圆形,长6~9毫米,无毛。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边、山坡草地、灌丛、林缘等潮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瘀。外敷可治疖疮痛肿。
【用法用量】煎服:9~12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3)白花地丁 Violapatrinii DC.ex Ging.
【药名别名】罐头尖草。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白花地丁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根赤褐色或暗褐色,无地上茎。托叶1/2~3/4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有细齿;叶柄长2~12厘米,上部有翅,无毛或有时下部被白色短毛;叶片椭圆形至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0.5~2厘米,先端钝,基部微心形、截形或宽楔形,下延于叶柄,边缘有稀疏的很平的圆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有时有细短毛,果期叶通常较大,基部常呈心形或箭形,叶缘的下部常有稍大的尖齿。花白色,花梗少数至多数,通常超出叶,有时与叶近等长;苞片生于花梗中部;萼片5,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附属物短,长约1毫米;花瓣5,带紫色脉纹,侧瓣里面有须毛,下瓣连距长9~15毫米,距短粗,呈囊状,长1.5~3毫米,稍超出萼的附属物;子房无毛,花柱基部微膝曲,向上部渐粗,柱头前方有明显的喙,两侧有薄边。蒴果长9~13毫米,无毛。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边阴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本标本采自乘马岗镇院子村。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红肿疮毒,疔疮,淋浊及痔疮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调敷。
(4)深山堇菜 Viola selkirkii Pursh ex Gold
【药名别名】一口血、白花地丁。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深山堇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无毛或近无毛。主根明显,有多数支根,无地上茎及匍匐枝。叶基生呈丛生状,宽卵形或卵状心形,长2.4~6厘米,先端稍急尖或微钝,基部深心形,边缘有钝齿或圆锯齿,两面有短伏毛或近无毛,有时沿叶脉有毛;叶柄长2~6厘米,稍具窄翅;托叶草质,分离部分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疏细锯齿。花单生,两侧对称;花梗长超出于叶片,苞片生于花梗中部;萼片5,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无毛,基部附器长圆形,长约2毫米,顶端截形,有齿,具缘毛;花瓣5,淡紫色,侧瓣无须毛;距长管状,粗而长,长5~6毫米,稍向上弯;子房无毛,花柱基部微向前膝曲,柱头两侧有薄边,前方具明显而斜上的喙,具柱头孔。蒴果椭圆形,长5~8毫米,无毛。花期3—5月,果期4—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2200米的山坡、林缘及山沟边。我市小漆园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散结。
【用法用量】不详。可参考戟叶堇菜。
(5)紫花地丁 Viola philippica Cav.
【药名别名】地丁、地果草。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莲座状草本,主根较粗,根状茎很短。叶基生,具长柄;叶片纸质,狭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顶端钝或圆,基部微心形,明显下延,边缘有浅圆齿,两面被疏柔毛;托叶膜质,分离部分钻状三角形,有缘毛。花春季开放,紫色,左右对称,具长而上部弧曲的花梗;萼片5,卵状披针形,基部延伸为半圆形的附属器,附属器顶端截平、圆或有小齿;花瓣5,倒卵状椭圆形,基部有细管状的距;雄蕊5,下方2枚有腺状附属体伸至距内,药隔顶端具膜质附属体。蒴果椭圆形,长约8毫米,3瓣裂;种子多数。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山野草坡和田野等湿润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痈疮疖,丹毒,蜂窝织炎,毒蛇咬伤,黄疸,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6)七星莲 Viola diffusa Ging.
【药名别名】匍匐堇菜、黄瓜香、地白菜、冷毒草、蔓茎堇菜、匍伏堇。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七星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被糙毛或白色柔毛,或近无毛,花期生出地上匍匐枝。匍匐枝先端具莲座状叶丛,通常生不定根。根状茎短,具多条白色细根及纤维状根。基生叶多数,丛生呈莲座状,或于匍匐枝上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幼叶两面密被白色柔毛,后渐变稀疏,但叶脉上及两侧边缘仍被较密的毛。花较小,淡紫色或浅黄色,具长梗,生于基生叶或匍匐枝叶丛的叶腋间。蒴果长圆形,无毛,顶端常具宿存的花柱。花期3—5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沟旁、疏林下或树旁较湿润肥沃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刀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7)白花堇菜 Viola lactiflora Nakai
【药名别名】犁铧尖、白花地丁。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白花堇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10~18厘米。根状茎稍粗,垂直或斜生,上部具短而密的节,散生数条淡褐色长根。叶多数,均基生;叶片长三角形或长圆形,下部者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上部者长4~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基部明显浅心形或截形,有时稍呈戟形,边缘具钝圆齿,两面无毛,下面叶脉明显隆起;叶柄长1~6厘米,无翅,下部者较短,上部者较长;托叶明显,淡绿色或略呈褐色,近膜质,中部以上与叶柄合生,合生部分宽约4毫米,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边缘疏生细齿或全缘。花白色,中等大,长1.5~1.9厘米;花梗不超出或稍超出于叶,在中部或中部以上有2枚线形小苞片;萼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5~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短而明显,末端截形,具钝齿或全缘,边缘狭膜质,具3脉;花瓣倒卵形,侧方花瓣里面有明显的须毛,下方花瓣较宽,先端无微缺,末端具明显的筒状距;距长4~5毫米,粗约3毫米,末端圆。蒴果椭圆形,长6~9毫米,无毛,先端常有宿存的花柱。种子卵球形,长约1.5毫米,呈淡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区林下较湿润的地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除风火,散瘀血,通经,消肿,解毒。治红肿疮毒,疔疮及淋浊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末调敷患处。
(8)长萼堇菜 Viola inconspicua Bl.
【药名别名】犁头草、紫地丁、铧头草。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长萼堇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常近于无毛,无匍匐枝。根状茎较粗壮,节密生,通常被残留的褐色托叶所包被。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片三角状卵形、三角形或戟形,基部两侧具明显的耳状垂片,通常平展,叶柄具狭翅,两面一般无毛,或具短柔毛,上面密生乳头状小白点,托叶3/4与叶柄合生,分离部分披针形,边缘疏生流苏状短齿,稀全缘。花梗细弱,中上部有2线形小苞片,萼片卵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伸长,长2~3毫米,末端具缺刻状浅齿,花瓣淡紫色,距管状,长2.5~3毫米,子房球形,无毛。蒴果长圆形,长8~10毫米,无毛,种子卵球形,长1~1.5毫米,深绿色。花果期3—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草坡、田野和溪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肠痈,疔疮,红肿疮毒,黄疸,淋浊,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捣烂敷患处。
【附注】其在《中药大辞典》中名为铧头草,但其中包括白花地丁。
(9)堇菜 Viola verecunda A.Gray
【药名别名】消毒药、箭头草。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堇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20厘米。根茎短粗,斜生或垂直,密生多条须根。地上茎常数条丛生,稀单一,直立或斜生,平滑无毛。基生叶叶片宽心形、卵状心形或肾形,长1.5~3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圆或微尖,基部圆心形,两侧垂片平展,边缘具向内弯曲的浅波状圆齿;茎生叶少,疏列,与基生叶相似,但基部的弯缺较深,幼叶的垂片常卷折;叶柄长1.5~7厘米,基生叶柄较长,具翅;基生叶托叶褐色,下部与叶柄合生,狭披针形,茎生叶托叶离生,绿色,卵状披针形或匙形。花小,白色或淡紫色,生于茎生叶的叶腋,具细弱的花梗;花梗远长于叶片;萼片5,卵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短,末端平截具浅齿;花瓣5,距短,呈浅囊状。蒴果长圆形,淡黄色,基部具狭翅状附属物。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田埂、山坡、水沟阴湿之处。我市各地都有分布。本品标本采自康王寨。
【采收加工】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止血。主治肺热咳嗽,乳蛾,眼结膜炎,疔疮肿毒,腹蛇咬伤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0)三色堇 Viola tricolor L.
【药名别名】猫面花、蝴蝶花。
【药用部位】为堇菜属植物三色堇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地上茎较粗,直立或稍倾斜,有棱,单一或分枝。基生叶叶片长卵形或披针形,具长柄;茎生叶叶片卵形、长圆状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圆或钝,基部圆,边缘具稀疏的圆锯齿或钝锯齿;上部叶叶柄较长,下部者较短;托叶大型,叶状,羽状深裂。花大,直径3.5~6厘米,每个茎上有3~10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黄三色;花梗稍粗,单生于叶腋;小苞片对生,极小,卵状三角形,萼片长圆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发达;上方花瓣紫堇色,侧方及下方花瓣均为三色;距较细,长5~8毫米,无毛。花期4—7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5—7月当果实成熟时,采收全草,去净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主治疮疡肿毒,小儿湿疹,小儿瘰疬,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全草制剂内服能增加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可治疗呼吸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