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蝎科 Buthidae

9.钳蝎科 Buthidae

东亚钳蝎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药名别名】全蝎、蝎子、全虫。

【药用部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

【动物形态】体长约6厘米,分为头胸部及腹部2部。头胸部较短,7节,分节不明显,背面覆有头胸甲,前端两侧各有1团单眼,头胸甲背部中央处,另有1对,如复眼。头部有附肢2对,1对为钳角,甚小;1对为强大的脚须,形如蟹螯。胸部有步足4对,每足分为7节,末端各有钩爪2枚。腹部甚长,分前腹及后腹两部,前腹部宽广,共有7节,第1节腹面有一生殖厣,内有生殖孔;第2节腹面有1对栉板,上有齿16~25个。后腹部细长,分为5节和1节尾刺,后腹部各节皆有由颗粒排列而成的纵棱数条。尾刺呈钩状,上屈,内有毒腺。

【生境分布】喜栖于石底及石缝的潮湿阴暗处。我市各地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全蝎3~6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附注】本品有毒,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