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葳科 Bignoniaceae

160.紫葳科 Bignoniaceae

(1)凌霄 Campsis grandiflora(Thunb.)Schum.

【药名别名】吊篮花、接骨丹、追风箭。

【药用部位】为凌霄属植物凌霄的花及根。

【植物形态】攀援藤本,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叶对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9枚,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长3~6(9)厘米,宽1.5~3(5)厘米,侧脉6~7对,两面无毛,边缘有粗锯齿;叶轴长4~13厘米,小叶柄长5(10)毫米。顶生疏散的短圆锥花序,花序轴长15~20厘米。花萼钟状,长3厘米,分裂至中部,裂片披针形,长约1.5厘米。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长约5厘米,裂片半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丝线形,细长,长2~2.5厘米,花药黄色,“个”字形着生。花柱线形,长约3厘米,柱头扁平,2裂。蒴果顶端钝。花期5—8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7—9月采收刚开放的花朵,晒干。春、秋季采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花:凉血,化瘀,祛风;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癥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根: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煎服:花,5~9克;根,9~30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2)美洲凌霄 Campsis radicans(L.)Seem.

【药名别名】美国凌霄、紫葳、杜凌霄。

【药用部位】为凌霄属植物美洲凌霄的根及花。

【植物形态】藤本,具气生根,长达10米。小叶9~11枚,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5~6.5厘米,宽2~4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被毛,至少沿中肋被短柔毛。花萼钟状,长约2厘米,口部直径约1厘米,5浅裂至萼筒的1/3处,裂片齿卵状三角形,外向微卷,无凸起的纵肋。花冠筒细长,漏斗状,橙红色至鲜红色,筒部为花萼长的3倍,6~9厘米,直径约4厘米。蒴果长圆柱形,长8~12厘米,顶端具喙尖,沿缝线具龙骨状突起,粗约2毫米,具柄,硬壳质。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边、疏林下,或攀援于树上、石壁上。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夏、秋季盛开时采收,干燥。根:春、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同凌霄花。

【用法用量】同凌霄花。

【附注】《中国药典》收载的凌霄花包括本种。

(3)楸树 Catalpa bungei C.A.Mey

【药名别名】金丝楸、红豆楸。

【药用部位】为梓属植物楸树的树皮、根皮、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18~19.5米,胸径14~15厘米。干形端直,树冠紧密。树皮灰色至黑褐色,浅至深纵裂。小枝灰绿色,具光泽。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6~10厘米,宽6~12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截形、阔楔形或心形,全缘,有时基部具有1~2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无毛;叶柄长2~8厘米。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时圆球形,2唇,开裂,顶端有2尖齿。花冠淡红色,内面具有2黄色条纹及暗紫色斑点,长3~3.5厘米。蒴果线形,长25~45厘米,宽约6毫米。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两端生长毛。常因自花不孕性,结果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1300米的山坡、平地或山谷。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季至秋季挖根剥皮,洗净晒干;夏季采叶,晒干;秋季采摘果实,切段,阴干。

【功能主治】树皮、根皮: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痈疮肿毒。叶:解毒,外用治疮疡脓肿。果实:清热利尿;用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煎服:果实30~60克,楸白皮6~9克。叶、根皮、树皮外用,捣烂敷患处。

(4)梓树 Catalpa ovata G.Don

【药名别名】梓、树豆角、雷电木。

【药用部位】为梓属植物梓树的树皮或根皮、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厘米;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厘米;花萼2唇开裂,长6~8厘米,绿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厘米,直径约2厘米;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厘米,粗5~7毫米。种子条椭圆形,长6~8毫米,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为栽培植物,标本1979年采自我市七里桥卫生所(原红石卫生所)。

【采收加工】根皮:于春、夏季挖采,洗净,将皮剥下,晒干。梓实(果实):秋、冬季摘取成熟果实,晒干。

【功能主治】梓实:利水消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腹水。根皮(树皮):清热,解毒,杀虫;用于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用法用量】煎服:皮,5~9克。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梓实:9~15克。

【附注】梓树的木材、叶亦供药用。

(5)菜豆树 Radermachera sinica(Hance)Hemsl.

【药名别名】蛇树、豆角树。

【药用部位】为菜豆树属植物菜豆树的根、叶。

【植物形态】小乔木,高达10米;叶柄、叶轴、花序均无毛。二回羽状复叶,稀为三回羽状复叶,叶轴长30厘米左右;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侧脉5~6对,向上斜伸,两面均无毛,侧生小叶片在近基部的一侧疏生少数盘菌状腺体;侧生小叶柄长在5毫米以下,顶生小叶柄长1~2厘米。顶生圆锥花序,直立,长25~35厘米,宽30厘米;苞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10厘米,早落,苞片线形,长4~6厘米。花萼蕾时封闭,锥形,内包有白色乳汁,萼齿5,卵状披针形,中肋明显,长约12毫米。花冠钟状漏斗形,白色至淡黄色,长6~8厘米,裂片5,圆形,具皱纹,长约2.5厘米。雄蕊4,二强,光滑,退化雄蕊存在,丝状。子房光滑,2室,胚珠每室二列,花柱外露,柱头2裂。蒴果细长,下垂,圆柱形,稍弯曲,多沟纹,渐尖,长达85厘米,直径约1厘米,果皮薄革质,小皮孔极不明显;隔膜细圆柱形,微扁。种子椭圆形,连翅长约2厘米,宽约5毫米。花期5—9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石灰岩山的灌丛或疏林中。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秋前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伤暑发热。外用治跌打骨折,毒蛇咬伤,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