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科 Theaceae
(1)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L.
【药名别名】晚山茶、茶花。
【药用部位】为山茶属植物山茶的花和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光滑无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软骨质细锯齿,上面浓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平滑无毛。花单生于叶腋,或顶生,红色,直径6~8厘米,近无梗;花萼5,绿色;花瓣5~7,近圆形;雄蕊多数,2轮;雌蕊1,子房长球形,光滑无毛。蒴果球形,室背开裂,直径约3厘米,光滑无毛。种子近椭圆形,背有角棱,长约2厘米,直径1.5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市五脑山森林公园及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4—5月花盛开期分批采收,晒干或低温炕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少翻动,避免花破碎或散瓣。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花:凉血止血,散瘀,消瘀肿;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痔血,赤血痢,血淋,血崩,带下,烫伤,跌扑损伤。根:散瘀消肿,消食;主治跌打损伤,食积腹胀。
【用法用量】花:煎服,5~10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麻油调涂。根:煎服,15~30克。山茶叶:具清热解毒,止血作用;治痈疽肿毒,烫伤等;煎服6~15克或外用。
(2)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药名别名】茶子树、茶子、茶油。
【药用部位】为山茶属植物油茶的根皮、种子及茶油。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枝略被毛,树皮黄褐色,芽有疏松的鳞片,稍被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小锯齿,上面有光泽,嫩时疏生茸毛,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6毫米,有毛。花白色,单生或并生于枝顶,无梗;花直径约4厘米,萼片圆形,外被丝毛;花瓣5~7,倒卵形,长2.5~4.5厘米,先端深2裂,外面稀被毛;雄蕊多数;子房密被丝状茸毛,花柱顶端3浅裂,基部有毛。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2厘米,2~3裂,果瓣厚木质。种子1~2粒。花期冬、春季,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皮:挖取后洗净,晒干。种子:果实成熟后采集种子,晒干;种子所榨出的即茶油。
【功能主治】根皮:散瘀活血,接骨消肿;治骨折,扭挫伤,腹痛,皮肤瘙痒,烫火伤。茶油: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用于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疥癣,烫火伤。茶油具养颜和一定的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用法用量】根皮:外用,研末敷。茶油:内服和外用。种子:煎服,6~10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洗或研末调敷。
(3)茶树 Camellia sinensis(L.)O.Ktze.
【药名别名】茶、细茶。
【药用部位】为山茶属植物茶树的叶片和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长4~6毫米,有时稍长;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无毛,宿存;花瓣5~6片,阔卵形,长1~1.6厘米,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山区丘陵、乡镇的山坡、沟岸边亦有野生。
【采收加工】茶叶:常为其嫩叶的加工品。茶子: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茶叶: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痢疾。茶子:降火,消痰,平喘;用于痰热喘嗽,头脑鸣响。
【用法用量】茶叶:煎服,3~9克;泡茶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茶子:内服,0.5~1.5克,研末作丸;外用适量,研末吹鼻。茶树根具强心利尿、活血调经、清热解毒作用,煎服为15~30克;外用适量,煎洗,用于带状疱疹,牛皮癣等。
【附注】茶子有毒。
(4)紫茎 Stewartia sinensis Rehd.et Wils
【药名别名】帽兰、马林光、旃檀。
【药用部位】为紫茎属植物紫茎的树皮、根或果。
【植物形态】小乔木,树皮灰黄色,嫩枝无毛或有疏毛,冬芽苞约7片。叶纸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齿,侧脉7~10对,下面叶腋常有簇生毛丛,叶柄长1厘米。花单生,直径4~5厘米,花柄长4~8毫米;苞片长卵形,长2~2.5厘米,宽1~1.2厘米;萼片5,基部连生,长卵形,长1~2厘米,先端尖,基部有毛;花瓣阔卵形,长2.5~3厘米,基部连生,外面有绢毛;雄蕊有短的花丝管,被毛;子房有毛。蒴果卵圆形,先端尖,宽1.5~2厘米。种子长1厘米,有窄翅。花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1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祛风除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
【附注】尚未查到按不同药用部位使用的资料。
(5)木荷 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
【药名别名】木艾树、药王树。
【药用部位】为木荷属植物木荷的根皮及叶。
【植物形态】大乔木,高25米,嫩枝通常无毛。叶革质或薄革质,椭圆形,长7~12厘米,宽4~6.5厘米,先端尖锐,有时略钝,基部楔形,上面干后发亮,下面无毛,侧脉7~9对,在两面明显,边缘有钝齿;叶柄长1~2厘米。花生于枝顶叶腋,常多朵排成总状花序,直径3厘米,白色,花柄长1~2.5厘米,纤细,无毛;苞片2,贴近萼片,长4~6毫米,早落;萼片半圆形,长2~3毫米,外面无毛,内面有绢毛;花瓣长1~1.5厘米,最外1片风帽状,边缘多少有毛;子房有毛。蒴果直径1.5~2厘米。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脊阔叶林中。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攻毒,消肿。主治疔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本品有大毒,不可内服。
(6)金叶柃 Eurya aurea(Levl.)Hu et L.K.Ling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柃木属植物金叶柃的根、叶。
【植物形态】灌木,有时为小乔木状,高2~5米;嫩枝具2棱,黄绿色或红褐色,密被微毛,小枝红褐色,略具2棱,无毛;顶芽披针形,密被微毛。叶革质,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或钝,尖头有微凹,基部楔形,边缘密生细钝齿,上面暗绿色,具金黄色腺点,干后更显著,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侧脉9~11对,两面通常隐约可见;叶柄长2~4毫米,无毛。花1~3朵腋生,花梗长1.5~3毫米,被微毛。雄花:小苞片2,圆形,长约1毫米,被微毛;萼片5,近膜质,几圆形,长约2.5毫米,顶端圆,有小凸尖,外面被微毛,边缘无纤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长3~4毫米;雄蕊13~15枚,花药不具分格。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与雄花同,花瓣5,长圆形,长约2.5毫米;子房圆球形,3室,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顶端3深裂。果实圆球形,直径4~5毫米,成熟时紫黑色。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600米山坡、林缘路旁阴湿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去净泥土,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无名肿毒,脓疱疮。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洗或鲜品捣烂外敷;或晒干研末调敷。
(7)细齿叶柃 Eurya nitida Korth.
【药名别名】细叶柃。
【药用部位】为柃木属植物细齿叶柃的全株。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3米,顶芽无毛或边缘具毛,嫩枝具棱脊2条,无毛。叶互生,革质;叶柄长4~7毫米,无毛;叶片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5.6~10厘米,宽1.5~3.2厘米,先端长尾尖,尾长约1厘米,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无毛,中脉在表面凹下,背面凸起,侧脉9~12对。花单性,雌雄异株,花1~3朵腋生,花梗长约1毫米;雄花萼片近圆形,长1.5~2毫米,花瓣倒卵形,长3.5~4毫米,基部合生,雄蕊14~17;雌花萼片卵圆形,先端凹入,长1~1.5毫米,花瓣长圆形,长2~2.5毫米,基部合生,花柱先端3浅裂。果实圆球形,直径3~4毫米。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翌年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谷地林中。我市五脑山、三河口镇、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敛疮,止血。主治风湿痹痛,泄泻,无名肿毒,疮疡溃烂,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