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科 Rutaceae
(1)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药名别名】橘。
【药用部位】为柑橘属植物柑橘的果皮(陈皮、青皮)、种子(橘核)、橘络及橘叶。
【植物形态】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约3米;枝柔弱,通常有刺。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5~8厘米,宽2.9~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细钝齿;叶柄细长,翅不明显。花小,黄白色,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萼片5;花瓣5;雄蕊18~24,花丝常3~5枚合生;子房9~15室。柑果扁球形,直径5~7厘米,橙黄色或淡红黄色,果皮疏松,肉瓤极易分离。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我市柑橘见于人工栽培。
【采收加工】橘核:秋末冬初采收,晒干。橘叶:随时可采,晒干或鲜用。橘皮: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橘络:夏、秋季采集,剥下筋膜,晒干。青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
【功能主治】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陈皮: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咳嗽痰多。橘核:理气,散结,止痛;用于睾丸肿痛,乳痈肿痛。橘络:通络,化痰;用于咳嗽痰多,胸胁作痛。
【用法用量】煎服:①青皮:3~10克或入丸、散。②橘络:2.4~4.5克;入丸、散,3~9克。③橘皮:3~9克或入丸、散。④橘核:3~9克。
【附注】橘叶用于行气,解郁,散结。用量为3~9克。
(2)金橘 Fortunella margarita(Lour.)Swingle
【药名别名】金柑、金桔。
【药用部位】为金橘属植物金橘的种子、果实、根和叶。
【植物形态】树高3米以内;枝有刺。叶质厚,浓绿,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2~4厘米,顶端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叶柄长达1.2厘米,翼叶甚窄。单花或2~3花簇生;花梗长3~5毫米;花萼4~5裂;花瓣5片,长6~8毫米;雄蕊20~25;子房椭圆形,花柱细长,通常为子房长的1.5倍,柱头稍增大。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3.5厘米,橙黄色至橙红色,果皮味甜,厚约2毫米,油胞常稍凸起,瓤囊5或4瓣,果肉味酸,有种子2~5粒;种子卵形,端尖,子叶及胚均绿色,单胚或偶有多胚。花期3—5月,果期10—12月。盆栽的多次开花,农家保留其7—8月的花期,至春节前夕果成熟。
【生境分布】我市见于庭院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摘。种子,将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果瓤,取出种子,晒干。夏、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叶,春季采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理气解郁,消食化痰,醒酒。根:行气,散结;治胃痛吐食,瘰疬,疝气,产后腹痛,子宫下垂。种子:化痰散结,理气止痛;用于喉痹,瘰疬结核,疝气,睾丸肿痛,乳房结块,乳腺炎。叶:舒肝解郁,开胃气,散肺气;治嗝噎,瘰疬。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3~9克(鲜品15~30克);或捣汁,或泡茶,或嚼服。根:煎服,3~9克(鲜品15~30克)。金橘核:煎服,6~9克。叶:煎服,3~9克。
(3)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药名别名】枳实、枳壳、橙。
【药用部位】为柑橘属植物酸橙的幼果和近成熟的果实。
【植物形态】常绿小乔木。枝三棱形,有长刺。叶互生;叶柄有狭长形或狭长倒心形的翼叶,长8~15毫米,宽3~6毫米;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5~10厘米,宽1.5~5厘米,先端短而钝,渐尖或微凹,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微波状,具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及当年生枝条的顶端,白色,芳香;花萼杯状,5裂;花瓣5,长圆形;雄蕊20以上;子房上位,雌蕊短于雄蕊,柱头头状。柑果近球形,熟时橙黄色;味酸。花期4—5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宅旁。我市张家畈镇、三河口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枳实:枳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枳壳: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功能主治】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附注】①孕妇忌服。②其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枳实、枳壳来源之一。
(4)柠檬 Citrus limon(L.)Burm.f.
【药名别名】洋柠檬、药果。
【药用部位】为柑橘属植物柠檬的果实、根、叶和果皮。
【植物形态】小乔木。枝少刺或近于无刺,嫩叶及花芽暗紫红色,翼叶宽或狭,或仅具痕迹,叶片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8~14厘米,宽4~6厘米,顶部通常短尖,边缘有明显钝裂齿。单花腋生或少花簇生;花萼杯状,4~5浅齿裂;花瓣长1.5~2厘米,外面淡紫红色,内面白色;雌蕊退化;雄蕊20~25或更多;子房近筒状或桶状,顶部略狭,柱头头状。果椭圆形或卵形,两端狭,顶部通常较狭长并有乳头状凸尖,果皮厚,通常粗糙,柠檬黄色,难剥离,富含柠檬香气的油点,瓤囊8~11瓣,汁胞淡黄色,果汁酸至甚酸,种子小,卵形,端尖;种皮平滑,子叶乳白色,通常单或兼有多胚。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张家畈镇王家边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果实:成熟后采集,留下果皮,晒干。叶:随时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根:止痛祛瘀;治跌打伤积。果实:化痰止咳,生津健胃;用于支气管炎,百日咳,食欲不振,维生素C缺乏症,中暑烦渴。果皮:疏滞,健胃,止痛;治气滞腹痛,不思饮食。叶:化痰止咳,理气,开胃;治咳喘,腹胀,泄泻。
【用法用量】叶:煎服9~15克。果实:适量,绞汁饮或生食。根:煎服15~30克。果皮:煎服9~15克。
(5)佛手 Citrus medica var.sarcodactylis
【药名别名】佛手柑、手柑。
【药用部位】为柑橘属植物佛手柑的果实、根和花。
【植物形态】不规则分枝的灌木或小乔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红色,茎枝多刺,刺长达4厘米。单叶,稀兼有单身复叶,则有关节,但无翼叶;叶柄短,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或更大,顶部圆或钝,稀短尖,叶缘有浅钝裂齿。总状花序有花达12朵,有时兼有腋生单花;花两性,有单性花趋向,则雌蕊退化;花瓣5片,长1.5~2厘米;雄蕊30~50;子房在花柱脱落后即行分裂,在果的发育过程中成为手指状肉条,重可达2000克,果皮淡黄色,粗糙,甚厚,难剥离,内皮白色或淡黄色,棉质,松软,瓤囊10~15瓣,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通常无种子。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原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市顺河集镇、张家畈镇王家边村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花: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收,或拾取落花,晒干或炕干。果实:秋季果实呈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收。摘下后晾3~5天,待水分大部蒸发,纵切5~10毫米厚的薄片,晒干或阴干,或低温烘干,密闭储存,防止香气散失。
【功能主治】果实:理气,化痰;主治胃痛,胁胀,呕吐,噎膈,痰饮咳喘,并能解酒。根:顺气化痰;主治肝胃气痛,脾肿大,癫痫。花:疏肝理气用于肝胃气痛,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煎服:①花:3~6克。②根:9~15克。③果实:3~10克,或泡茶饮。
(6)柚子 Citrus maxima(Burm.)Merr.
【药名别名】柚、文旦、化橘红。
【药用部位】为柑橘属植物柚的果实、叶、花、外果皮、种子和根。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5~10米。小枝扁,幼枝及新叶被短柔毛,有刺或有时无刺。单身复叶,互生;叶柄有倒心形宽翼叶,长1~4厘米,宽0.4~2厘米;叶片长椭圆形或阔卵形,长6.5~16.5厘米,宽4.5~8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圆钝,边缘浅波状,有疏柔毛或无毛,有半透明油腺点。花单生或为总状花序,腋生,白色;花萼杯状,4~5浅裂;花瓣4~5,长圆形,肥厚;雄蕊25~45,花丝下部连合成4~10组;雌蕊1,子房长圆形,柱头扁头状。柑果梨形、倒卵形或扁圆形,直径10~15厘米,柠檬黄色。种子扁圆形或扁楔形,白色或带黄色。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张家畈镇王家边村有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果皮:秋末冬初收集,剖成5~7瓣,悬起晒干或阴干。根:全年可挖,洗净,切片,晒干。种子:剥去外皮,取出种子,洗净,晒干。花:4—5月开花时采集,晾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花:行气,化痰,止痛;主治胃脘胸膈间痛。果皮:化痰,消食,下气;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果实:消食,化痰,醒酒;主治饮食积滞,食欲不振,醉酒。叶:治头风痛,寒湿痹痛,食滞腹痛。种子:疏肝理气,宣肺止咳;用于疝气,肺寒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种子6~9克,根9~15克,叶15~30克,花1.5~4.5克。果实:适量,生食。
(7)香橼 Citrus medica L.
【药名别名】枸橼、香橼柑。
【药用部位】为柑橘属植物香橼的果实、根、叶。
【植物形态】不规则分枝的灌木或小乔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红色,茎枝多刺,刺长达4厘米。单叶,稀兼有单身复叶,则有关节,但无翼叶;叶柄短,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或更大,顶部圆或钝,稀短尖,叶缘有浅钝裂齿。总状花序有花达12朵,有时兼有腋生单花;花两性,有单性花趋向,则雌蕊退化;花瓣5片,长1.5~2厘米;雄蕊30~50;子房圆筒状,花柱粗长,柱头头状,果椭圆形、近圆形或两端狭的纺锤形,重可达2000克,果皮淡黄色,粗糙,甚厚或颇薄,难剥离,内皮白色或略淡黄色,棉质,松软,瓤囊10~15瓣,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种子小,平滑,子叶乳白色,多或单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温多湿环境。我市张家畈镇王家边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秋季采集,待表面略干时,切成厚片,晒干。根: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叶:全年可采,晒干。
【功能主治】叶:治伤风咳嗽。果实:理气,舒郁,消痰,利膈;治胃痛胀满,痰多咳嗽,呕哕少食。根:理气,消胀;治胃腹胀痛,风痰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①根:3~9克。②果实:3~6克,或入丸、散。③叶:3~9克。
(8)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L.)Raf.
【药名别名】枳、枳壳、铁篱笆。
【来源】为枳属植物枸橘的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5~7米。茎枝具粗大腋生的棘刺,刺长3~4厘米,基部扁平;幼枝光滑无毛,青绿色,扁而具棱;老枝浑圆。三出复叶,总叶柄长1~3厘米,具翼;顶生小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5~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楔形,侧生小叶较小,基部偏斜,边缘均有波形锯齿。花生于二年生枝上叶腋,通常先于叶开放;萼片5,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长椭圆状倒卵形,长8~10毫米;雄蕊8~10,或多至20,离生;子房上位,具短柔毛,6~8室,花柱粗短。柑果圆球形,直径2~4厘米,熟时黄色,芳香。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市见栽培于宅旁,或为菜园的绿篱笆。
【采收加工】8—9月果实未成熟时采摘,日晒夜露,至全部干燥。
【功能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治胸腹胀满,胃痛,疝气,睾丸肿胀,乳房结核,子宫下垂,跌打损伤,解酒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9)白鲜 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药名别名】白鲜皮、山牡丹。
【药用部位】为白鲜属植物白鲜的根皮。
【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可达1米,全株有强烈香气,基部木质;根斜出,肉质,淡黄白色;幼嫩部分密被白色的长毛并着生水泡状凸起的腺点。单数羽状复叶;小叶9~13,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或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锯齿,沿脉被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柄基部有条形苞片1;花大型,白色或淡紫色;萼片5,宿存;花瓣5,长2~2.5厘米,下面一片下倾并稍大;雄蕊10,伸出于花瓣外。蒴果5室,裂瓣顶端呈锐尖的喙,密被棕黑色腺点及白色柔毛。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丛林及沟谷旁。我市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龟山、祖公山有分布。这次普查均未见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外用:煎水洗。
(10)臭檀吴萸 Evodia daniellii(Benn.)Hemsl.
【药名别名】臭檀。
【药用部位】为吴茱萸属植物臭檀吴萸的果实或种子。
【植物形态】高可达20米,胸径约1米的落叶乔木。有小叶5~11片,小叶纸质,有时颇薄,阔卵形、卵状椭圆形,长6~15厘米,宽3~7厘米,顶部长渐尖或短尖,基部圆或阔楔形,有时一侧略偏斜,散生少数油点或油点不显,叶缘有细钝裂齿,有时且有缘毛,叶面中脉被疏短毛,叶背中脉两侧被长柔毛或仅脉腋有丛毛,嫩叶有时两面被疏柔毛;小叶柄长2~6毫米。伞房状聚伞花序,花序轴及分枝被灰白色或棕黄色柔毛,花蕾近圆球形;萼片及花瓣均5片;萼片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约3毫米;雄花的退化雌蕊圆锥状,顶部4~5裂,裂片约与不育子房等长,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约为子房长的1/4,鳞片状。分果瓣紫红色,干后变淡黄色或淡棕色,长5~6毫米,背部无毛,两侧面被疏短毛,顶端有长1~2.5(3)毫米的芒尖,内、外果皮均较薄,内果皮干后软骨质,蜡黄色,每分果瓣有2种子;种子卵形,一端稍尖,长3~4毫米,宽约3毫米,褐黑色,有光泽,种脐线状纵贯种子的腹面。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我市张家畈镇王家边村、狮子峰的老屋湾、木子店镇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散寒,温中,止痛;用于脘腹冷痛,疝气痛,口腔溃疡,齿痛。
【用法用量】煎服:果实,1~3克。未查到种子的药用资料。
(11)密果吴萸 Evodia compacta Hand.-Mazz.
【药名别名】野吴萸。
【药用部位】为吴茱萸属植物密果吴萸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约3米。当年生枝暗紫红色,无毛或几无毛。小叶干后暗红褐色,常略显皱褶。叶有小叶5~9片,小叶纸质,全缘,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位于叶轴下部的通常卵形,长6~16厘米,宽2~6厘米,顶部长渐尖,基部宽楔形,位于叶轴较上部的两侧略不对称,嫩叶叶面略被疏毛,沿中脉被甚短细毛,叶背灰绿色,沿中脉被疏柔毛或无毛,侧脉每边6~12条,干后在叶面微凸起,散生油点;小叶柄长1~3毫米,顶部小叶的叶柄长达2厘米。花序顶生,雄花序长5~7厘米,宽6~10厘米,雌花序长4~6厘米,花较密集;5基数;萼片长不及1毫米;花瓣长约3毫米,腹面常被短柔毛;雄花的雄蕊5枚,比花瓣稍长,花丝中部以下被长柔毛,退化雌蕊圆锥状,顶部4浅裂;雌花的退化雄蕊为子房长的1/3~1/2。果序长通常8厘米以下,果密集成簇,鲜红色或紫红色,内果皮比外果皮稍厚,干后近于木质,棕色,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长4~5毫米,宽3.5~4.5毫米,蓝黑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9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中。我市张家畈、狮子峰、木子店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呈茶绿色时采收,采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断果枝,晒干。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用法用量】参考吴茱萸。
【附注】本品能否作吴茱萸类的新药源开发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12)臭辣树 Evodia fargesii Dode
【药名别名】野吴萸、臭辣吴萸。
【药用部位】为吴茱萸属植物臭辣树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数米,枝暗紫色,幼时有柔毛。羽状复叶;小叶5~11,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1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两侧常不等齐,表面深绿色近于无毛,背面灰白色,沿中脉疏生柔毛,基部及叶柄上较密,全缘或有不明显的圆锯齿。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或淡绿色,5基数。蒴果分裂成4~5果瓣,成熟时紫红色或淡红色,背面布网纹和油点,侧面有细毛,每一分果瓣有1种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中、路旁及村落边。我市惠兰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8—9月采摘成熟果实,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咳,散寒,止痛。主治咳嗽,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6~9克,鲜品15~18克。
(13)吴茱萸 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药名别名】吴萸、山吴萸、米辣子。
【药用部位】为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米。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厘米,宽2~6厘米,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蓇葖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栽培。我市现有的吴茱萸均为20世纪80年代引种栽培品种。
【采集加工】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高血压;外治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5克;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注】吴茱萸叶:具散寒止痛敛疮作用,可煎水外洗。根:温中行气,杀虫。用于脘腹冷痛,泄泻,痢疾,风寒头痛,经闭腹痛,寒湿腰痛,疝气。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或入丸、散。
(14)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var.officinalis(Dode)Huang
【药名别名】吴萸、辣子、臭辣子。
【药用部位】为吴茱萸属植物石虎的果实。
【植物形态】石虎为吴茱萸的变种,与吴茱萸很相似。区别点为本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小叶3~11,叶片较狭,长圆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侧脉较明显,全缘,两面密被长柔毛,脉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种子带蓝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8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吴茱萸。
【功能主治】同吴茱萸。
【用法用量】同吴茱萸。
【附注】石虎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吴茱萸的来源之一。
(15)九里香 Murraya exotica L.
【药名别名】石桂树、石辣椒、千里香。
【药用部位】为九里香属植物九里香的根及叶。
【植物形态】小乔木,高可达8米。枝白灰色或淡黄灰色,但当年生枝绿色。叶有小叶3~5(7)片,小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两侧常不对称,长1~6厘米,宽0.5~3厘米,顶端圆或钝,有时微凹,基部短尖,一侧略偏斜,边全缘,平展;小叶柄甚短。花序通常顶生,或顶生兼腋生,花多朵聚成伞状,为短缩的圆锥状聚伞花序;花白色,芳香;萼片卵形,长约1.5毫米;花瓣5片,长椭圆形,长10~15毫米,盛花时反折;雄蕊10,长短不等,比花瓣略短,花丝白色,花药背部有细油点2颗;花柱稍较子房纤细,与子房之间无明显界限,均为淡绿色,柱头黄色,粗大。果橙黄色至朱红色,阔卵形或椭圆形,顶部短尖,略歪斜,有时圆球形,长8~12毫米,横径6~10毫米,果肉有粘胶质液,种子有短的棉质毛。花期4—8月,也有秋后开花的,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较旱的疏林中。我市顺河镇、福田河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根,晒干;叶,阴干。
【功能主治】麻醉,镇惊,解毒消肿,祛风活络。主治跌打肿痛,风湿骨痛,胃痛,牙痛,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虫、蛇咬伤,局部麻醉。
【用法用量】煎服:根、叶,9~15克(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16)飞龙掌血 Toddalia asiatica(L.)Lam.
【药名别名】三百棒、黄椒根。
【药用部位】为飞龙掌血属植物飞龙掌血的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常绿攀援灌木,枝干均密被倒钩刺,老枝褐色,幼枝淡绿色或黄绿色,具白色皮孔。叶互生,具柄,三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倒卵形、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3~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圆锯齿或皱纹,革质,两面无毛,有隐约的腺点。花单性,白色、青色或黄色;苞片极细小;萼片4~5,边缘被短茸毛;花瓣4~5,初时外面被短的微柔毛;雄花常成腋生的伞房状圆锥花序,雄蕊4~5,较花瓣长;雌花常成聚伞状圆锥花序,花较少,不育雄蕊4~5,子房被毛。果橙黄色至朱红色,有深色腺点,果皮肉质,表面有3~5条微凸起的肋纹。种子肾形,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50~20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散瘀,止血。治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子宫出血,刀伤出血,经闭,痛经,肋间神经痛,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或泡酒,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17)黄皮树 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药名别名】黄柏、川黄柏、黄檗。
【药用部位】为黄檗属植物黄皮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树高达15米。成年树有厚、纵裂的木栓层,内皮黄色,小枝粗壮,暗紫红色,无毛。叶轴及叶柄粗壮,通常密被褐锈色或棕色柔毛,有小叶7~15片,小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5~6厘来,顶部短尖至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两侧通常略不对称,边全缘或浅波浪状,叶背密被长柔毛或至少在叶脉上被毛,叶面中脉有短毛或嫩叶被疏短毛;小叶柄长1~3毫米,被毛。花序顶生,花通常密集,花序轴粗壮,密被短柔毛。果多数密集成团,果的顶部略狭窄成椭圆形或近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或大的达1.5厘米,蓝黑色,有分核5~8(10)个;种子一端微尖,有细网纹。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山区丘陵、乡镇多有栽培。
【采收加工】栽培10年以上的黄皮树方可剥皮采收,5月上旬至6月上旬,用半环剥或环剥、砍树剥皮等方法剥皮,趁鲜刮掉粗皮,晒至半干,再叠成堆,用石板压平,再晒至全干。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癖,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用法用量】煎服3~12克;外用适量。
(18)竹叶花椒 Zanthoxylum armatum DC.
【药名别名】直刺花椒、野花椒、土花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竹叶椒的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高可达4米。枝暗紫色,有对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栓化,暗灰褐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3~9,对生,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小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稀为卵形,长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小圆齿,纸质,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侧脉不明显。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花小,青绿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钻形;雄花具雄蕊6~8,药隔顶部有腺点1颗;雌蕊心皮2~4,通常1~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凸起的腺点,果皮薄。种子黑色,光泽,直径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米的山谷林缘。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研末服,每次1~3克。外用:煎水洗。
(19)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药名别名】家花椒、大红袍、蜀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花椒的果皮或种子。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具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两侧常有一对扁平基部特宽的皮刺;小叶5~11,对生,近于无柄,纸质,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5~7厘米,宽1~3厘米,边缘有细钝锯齿,齿缝处有粗大透明的腺点,下面中脉基部两侧常被一簇锈褐色长柔毛。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花被片4~8,一轮,子房无柄。蓇葖果球形,红色至紫红色,密生疣状凸起的腺体。花期4—5月,果期8—9月或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去除杂质,与种子(椒目)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病;外治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果皮(花椒):煎服,3~6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附注】种子(椒目):利水消肿,祛痰平喘;治水肿哮喘。用法用量:煎服,2~5克;研末,1.5克;或制成丸、片、胶囊剂;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
(20)异叶花椒 Zanthoxylum ovalifolium Wight
【药名别名】苍椒、羊山刺、三叶花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0米;枝灰黑色,嫩枝及芽常有红锈色短柔毛,枝很少有刺。单小叶,指状3小叶,2~5小叶或7~11小叶;小叶卵形、椭圆形,有时倒卵形,通常长4~9厘米,宽2~3.5厘米,大的长达20厘米,宽7厘米,小的长约2厘米,宽1厘米,顶部钝、圆或短尖至渐尖,常有浅凹缺,两侧对称,叶缘有明显的钝裂齿,油点多,干后微凸起,叶面中脉平坦,被微柔毛。花序顶生;花被片6~8,稀5,大小不相等,形状略不相同,上宽下窄,顶端圆,大的长2~3毫米;雄花的雄蕊常6枚;退化雌蕊垫状;雌花的退化雄蕊5或4枚,长约为子房高的一半,常有甚萎缩的花药但无花粉;心皮2~3个,花柱斜向背弯。分果瓣紫红色,幼嫩时常被疏短毛,直径6~8毫米;基部有甚短的狭柄,油点稀少,顶侧有短芒尖;种子直径5~7毫米。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24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或剥取根皮,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或浸酒服。
(21)刺异叶花椒 Zanthoxylum ovalifolium var.spinifolium(Rehd.et Wils.)Huang
【药名别名】散血飞、黄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刺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及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枝粗糙,有稀疏皮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稀3~5,革质,宽卵形至长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渐尖,有时微凹,基部狭楔形,边缘有锯齿或针刺。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6厘米;花小型,单性,同株;花被7~8,有时其中2片合生,先端分叉,大小不等;雄花雄蕊4~6,退化心皮圆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4~5,心皮2,分离。蒴果紫红色。种子球形,直径4~5毫米,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丛林阴湿处。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果实:秋季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根或根皮:祛风散寒,活血舒筋,镇痛;治风寒咳嗽,风湿麻木,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大便秘结。果实:驱虫,健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冲服。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撒敷。果实用法用量不详。
(22)砚壳花椒 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
【药名别名】单面针、钻山虎、砚克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砚壳花椒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攀援状木质藤本,老茎的皮灰白色,枝干上的刺多劲直,叶轴及小叶中脉上的刺向下弯钩,刺褐红色。叶有小叶5~9片,稀3片;小叶互生或近对生,形状多样,长达20厘米,宽1~8厘米或更宽,全缘或叶边缘有裂齿,两侧对称,稀一侧稍偏斜,顶部渐尖,厚纸质或近革质,无毛,中脉在叶面凹陷,油点甚小,小叶柄长3~10毫米。花序腋生,通常长不超过10厘米,花序轴有短细毛;萼片及花瓣均4片,油点不显;萼片紫绿色,宽卵形,长不及1毫米;花瓣淡黄绿色,宽卵形,长4~5毫米;雄花的花梗长1~3毫米;雄蕊4枚,花丝长5~6毫米;退化雌蕊顶端4浅裂;雌花无退化雄蕊。果密集于果序上,果梗短;果棕色,外果皮比内果皮宽大,外果皮平滑,边缘较薄,长10~15毫米,长不超过1/3毫米;种子直径8~10毫米。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服。
(23)刺壳花椒 Zanthoxylum echinocarpum Hemsl.
【药名别名】刺壳椒、单面针、三百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刺壳花椒的根、根皮或茎皮。
【植物形态】落叶攀援藤本;嫩枝的髓部大,枝、叶有刺,叶轴上的刺较多,花序轴上的刺长短不均但劲直,嫩枝、叶轴、小叶柄及小叶叶面中脉均密被短柔毛。叶有小叶5~11片,稀3片;小叶厚纸质,互生,或有部分为对生,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7~13厘米,宽2.5~5厘米,基部圆,有时略呈心形,全缘或近全缘,在叶缘附近有干后变褐黑色细油点,有时在叶背沿中脉被短柔毛;小叶柄长2~5毫米。花序腋生,有时兼有顶生;萼片及花瓣均4片,萼片淡紫绿色;花瓣长2~3毫米;雄花的雄蕊4枚;雌花有心皮4个,稀3或5个,花后不久长出短小的芒刺;果梗长1~3毫米,通常几无果梗;分果瓣密生长短不等且有分枝的刺,刺长可达1厘米;种子直径6~8毫米。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000米林中。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根、根皮、茎皮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风湿麻木,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主治脾运不健,厌食腹胀,脘腹气滞作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1~1.5克。
(24)毛叶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var.pubescens Huang
【药名别名】野花椒、花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毛叶花椒的果实(果皮、种子)。
【植物形态】新生嫩枝、叶轴及花序轴、小叶片两面均被柔毛,有时果梗及小叶腹面无毛。本变种分为两类,一类的小叶薄纸质,干后两面颜色明显不同,叶背淡灰白色,果梗纤细而延长;另一类的小叶厚纸质,叶面及果梗无毛,侧脉在叶面凹陷成细裂沟状,小叶两面近于同色,干后红棕色,果梗较粗。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1000米的山沟灌丛中或林下、路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去除杂质晒干,与种子分开备用。
【功能主治】同花椒。
【用法用量】同花椒。
【附注】①本品为花椒的变种。②药用部位的花椒(果皮)和椒目(种子)的功用均与花椒相同。
(25)柄果花椒 Zanthoxylum podocarpum Hemsl.
【药名别名】野花椒、土花椒、麻口皮子药。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柄果花椒的根皮或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2米。茎枝无刺或有皮刺,无毛,或在幼枝部分密被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5~9片,卵状披针形,或为长圆状椭圆形、卵形、卵状长圆形,长2.5~6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急尖或为宽楔形,边缘具细小的圆锯齿,或几为全缘,纸质,下面通常密生腺点;小叶柄极短,有时基部着生皮刺。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3~6厘米;花被5~8,青色;雄花花被长三角形,雄蕊5~7枚,稀为4或8枚;雌花花被卵圆形至广卵圆形,心皮4~6,稀为7,成熟心皮红紫色,心皮基部具有明显伸长的子房柄。分果爿沿背、腹缝开裂。种子圆卵形,黑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坡路旁、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根皮、茎皮,鲜用,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祛寒镇痛,疏风,健胃。治风湿筋骨痛,喉痛,中暑,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研粉服,1.5克。
【附注】本品现在研究发现有抗血凝和具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的多种活性成分。
(26)崖椒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青椒、青花椒、花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崖椒的果皮和种子。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树皮暗灰色,多皮刺,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1片,对生或近对生,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7~1.5厘米,边缘有细锯齿,齿缝有腺点,下面苍青色,疏生腺点;叶轴具狭翅,具稀疏而略向上的小皮刺。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长3~8厘米;花小而多,青色,单性,5数;雄花雄蕊药隔顶部有色泽较深的腺点一颗,退化心皮细小,顶端2~3叉裂;雌花心皮3,几无花柱,柱头头状。蓇葖果成熟时紫红色,顶端有极短小的喙;种子蓝黑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坡林下向阳处。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后,选晴天,剪下果穗,摊开晾晒,待果实开裂,果皮与种子分开后,晒干。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病;外治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附注】①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的花椒的来源之一。②椒目的功用同花椒。
(27)野花椒 Zanthoxylum sim ulans Hance
【药名别名】山花椒、花椒。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野花椒的根、果实、种子和叶。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暗棕色或暗灰色,着生疏少而短小下弯的皮刺。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2~7对,对生,具极短柄;小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2.5~5厘米,宽1.5~3.5厘米,叶缘具锐锯齿,齿间及叶的两面具粗大的腺点,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雌雄异株;花被片4~8。蓇葖果,成熟心皮2~4,棕褐色,具腺点。种子1个,黑色,有光泽。3—5月开花,7—9月结果。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的灌丛中。我市顺河、张家畈、夫子河、乘马岗等镇,狮子峰林场的康王寨、老屋湾、王家湾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秋季采集,晒干,分出种子和果皮。根:夏、秋季挖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根:祛风湿,止痛;用于劳损,胸腹酸痛,毒蛇咬伤。果皮:辛,温;有小毒;温中止痛,驱虫健胃;用于胃寒腹痛,蛔虫病;外用治湿疹,皮肤瘙痒,龋齿痛。种子:利尿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叶:祛风散寒,健胃驱虫,除湿止泻,活血通经;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瘀血作痛,经闭,咯血,吐血。
【用法用量】果皮、根:煎服1.5~4.5克;种子:煎服3~6克。果皮、根: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叶:煎服,6~30克或泡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泡酒,或烧存性研末敷。
(28)樗叶花椒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椿叶花椒、食茱萸。
【药用部位】为花椒属植物樗叶花椒的根、树皮、果实和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稀达15米,胸径30厘米;茎干有鼓钉状、基部宽达3厘米、长2~5毫米的锐刺,当年生枝的髓部甚大,常空心,花序轴及小枝顶部常散生短直刺,各部无毛。叶有小叶11~27片或稍多;小叶整齐对生,狭长披针形或位于叶轴基部的近卵形,长7~18厘米,宽2~6厘米,顶部渐狭长尖,基部圆,对称或一侧稍偏斜,叶缘有明显裂齿,油点多,肉眼可见,叶背灰绿色或有灰白色粉霜,中脉在叶面凹陷,侧脉每边11~16条。花序顶生,多花,几无花梗;萼片及花瓣均5片;花瓣淡黄白色,长约2.5毫米;雄花的雄蕊5枚;退化雌蕊极短,2~3浅裂;雌花有心皮3个,稀4个,果梗长1~3毫米;分果瓣淡红褐色,干后淡灰色或棕灰色,顶端无芒尖,直径约4.5毫米,油点多,干后凹陷;种子直径约4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杂木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五脑山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春、秋季采挖;树皮,5月采收晒干;果实,10—11月采收阴干;叶,夏、秋季采集。
【功能主治】根:祛风通络,活血散瘀,解蛇毒;外用治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树皮:祛风湿,通经络;用于腰膝疼痛,顽痹,疥癣等症。果实:温中,除湿,止痛,杀虫。可代花椒用,为芳香健胃、驱风药。治中暑腹脘冷痛吐泻,并能驱蛔虫。叶: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痛及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外用适量。树皮:煎服,4.5~9克。果实:煎服,1.5~4.5克。叶:外用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