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 Orchidaceae
(1)细葶无柱兰 Amitostigma gracile(Bl.)Schltr.
【药名别名】独叶一枝枪、无柱兰、华无柱兰、土虫草。
【药用部位】为无柱兰属植物细葶无柱兰的全草或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8~15厘米。块茎肉质,纺锤形,上生少数粗壮的须根。茎细长。叶1片,近基生,长椭圆形,长3.5~6厘米,宽9~15毫米,先端急尖或稍钝,基部渐狭成鞘状抱茎。5~12朵小花组成偏向的总状花序;花淡紫色,苞片小,披针形;花被片短,凑成兜状,唇瓣较长,3深裂,中裂片较侧裂片大,向前直伸,基部有距,蕊柱短。蒴果长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的岩石上。我市黄土岗、福田河、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活血止血。用于毒蛇咬伤,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吐血。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2)白及 Bletilla striata(Thunb.ex Murray)Rchb.f.
【药名别名】白芨。
【药用部位】为白及属植物白及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块茎肥厚肉质,为连接的三角状卵形厚块,略扁平,黄白色;须根灰白色,纤细。叶3~5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3~8朵,疏生;苞片披针形,长1.5~2.5厘米;花淡紫红色,花被片狭椭圆形,先端尖,唇瓣倒卵形,内面有5条隆起的纵线,上部3裂,中央裂片矩圆形;雄蕊与雌蕊结合为蕊柱,两侧有狭翅,柱头顶端着生1雄蕊,花粉块4对,扁而长,蜡质;子房下位,圆柱状,扭曲。蒴果圆柱形,长3.5厘米,直径1厘米,两端稍尖狭,具6纵肋,顶端常具花瓣枯萎后留下的痕迹。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我市野生种分布于黄土岗镇小漆园、三河口镇平堵山等地。现在有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的品种。
【采收加工】8—11月采挖,除去杂质,洗净,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再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研粉吞服3~6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撒布。
(3)蜈蚣兰 Cleisostoma scolopendrifolium(Makino)Garay
【药名别名】石蜈蚣、吊白草、云雾草。
【药用部位】为隔距兰属植物蜈蚣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常绿附生草本,质硬,匍匐分枝。叶2列,革质,两侧对褶呈短剑状,长5~8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钝。花序比叶短,基部具筒状膜质短鞘,花1~2朵;花小,淡红色,单生;花梗长2~3毫米,苞片卵形;中萼片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侧萼片斜卵状长圆形,比中萼片略大;花瓣长圆形;唇瓣3裂,侧裂片近三角形,先端钝,基部中央有1条与距内隔膜相连的高褶片;距近球形,短于萼片,距口下缘具1环乳突状毛,背壁上方具1个形如马蹄状的胼胝体,隔膜较低,远离胼胝体。蒴果长倒卵形,长6~7毫米。花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岩石或树皮上。我市黄土岗、福田河、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肺止血。用于支气管炎,咯血,口腔炎,慢性鼻窦炎,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4)多花兰 Cymbidium floribundum Lindl.
【药名别名】兰草花、牛角七。
【药用部位】为兰属植物多花兰的根(假鳞茎)。
【植物形态】假鳞茎粗壮,叶3~6枚丛生,直立性强,带形,通常长40厘米左右,宽(1)1.5~3厘米,顶端稍钩转或尖裂,基部关节明显,全缘。花葶直立,比叶短,花密集,多至50朵花;花苞片长约5毫米;花梗连子房长1.6~3厘米;夏季开花;花红褐色,无香气;萼片近相等,狭矩圆状披针形,长2厘米左右,宽约5毫米,红褐色,中部略带黄绿色,边缘稍向后反卷;花瓣近等长于萼片,向两边开展,紫褐色带黄色边缘;唇瓣3裂,约等长于花瓣,上面具乳突,侧裂片近半圆形,直立,有紫褐色条纹,边绿紫红色,中裂片近圆形,稍反折,紫红色,中部有浅黄色晕,唇盘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平行的褶片,褶片黄色。花期3—4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3300米的溪谷旁透光的岩石或岩壁上及腐质土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滋阴清肺,化痰止咳。主治百日咳,肺结核咳嗽,咯血,头晕腰痛,尿路感染,月经不调,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
(5)春兰 Cymbidium goeringii(Rchb.f.)Rchb.f.
【药名别名】兰草、山兰。
【药用部位】为兰属植物春兰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假鳞茎集生成丛。叶4~6枚丛生,狭带形,长20~40(60)厘米,宽6~11毫米,顶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花葶直立,远比叶短,被4~5枚长鞘;花苞片长而宽,比子房连花梗长;春季开花;花单生,少为2朵,直径4~5厘米,浅黄绿色,有清香气。萼片近相等,狭矩圆形,长3.5厘米左右,通常宽6~8毫米,顶端急尖,中脉基部具紫褐色条纹;花瓣卵状披针形,比萼片略短;唇瓣不明显3裂,比花瓣短,浅黄色带紫褐色斑点,顶端反卷,唇盘中央从基部至中部具2条褶片。花期3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溪边。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活血祛瘀,凉血解毒;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肺热咳嗽,痰中带血,尿血,外伤出血,咽喉肿痛,狂犬咬伤。全草:清肺除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驱蛔,补虚;用于肾虚,头昏腰痛,阴虚潮热盗汗,蛔积腹痛,痔疮。
【用法用量】煎服:10~20克。
(6)扇脉杓兰 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
【药名别名】扇子七。
【药用部位】为杓兰属植物扇脉杓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高35~55厘米,根状茎横走。茎和花葶均被褐色长柔毛,但前者较密。叶通常2枚,近对生,极少3枚而互生,菱圆形或横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10~21厘米,上半部边缘呈钝波状,基部宽楔形,具扇形脉。花苞片叶状,菱形或宽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细缘毛;花单生,直径6~7厘米,绿黄色、白色,具紫色斑点;中萼片近椭圆形,长5厘米;合萼片卵状披针形,稍较宽,顶端具2小齿;花瓣斜披针形,长4厘米,内面基部有毛;唇瓣长4.5厘米,基部收狭而具短爪,囊内基部具长柔毛;退化雄蕊宽椭圆形,长10毫米,宽约8毫米,基部具耳;子房条形,密被长柔毛。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下、林缘、溪谷旁、荫蔽山坡等湿润处。我市龟山、三河口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解毒。用于劳伤腰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月经不调,无名肿毒,毒蛇咬伤,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克,或0.9~1.5克研粉。外用:捣烂,以醋调外敷,或煎水洗,或泡酒擦。
【附注】①本品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②本品有毒,使用宜慎。③本品标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药资源普查时已发现,但分布极其稀少。
(7)细茎石斛 Dendrobium moniliforme(L.)Sw.
【药名别名】石斛、铜皮石斛。
【药用部位】为石斛属植物细茎石斛的茎。
【植物形态】茎丛生,圆柱形,长4~35厘米,粗1.5~3毫米,干后常青灰色或古铜色;叶矩圆状舌形,长1.5~7.5厘米,宽5~15毫米,顶端二圆裂或急尖而钩转。花期常无叶;总状花序具1~3(6)花;总花梗长1~2.5厘米;花苞片干膜质,淡白色带赤色环带;花黄绿色或白色带淡红色;中萼片矩圆形,长1.1~1.5厘米,宽4~7毫米;侧萼片镰状,与中萼片近等长;萼囊近球形,长5~8毫米;花瓣卵状矩圆形,略短于萼片,但显著较宽;唇瓣卵状三角形,3裂,基部常具1个矩圆状胼胝体,侧裂片边缘常有细齿,内侧被毛,中裂片无毛,顶端急尖。花期通常3—5月。
【生境分布】生于岩石上。我市分布原见于黄土岗(燕子岩)、龟山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品除去根及泥沙,洗净;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烘干。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鲜品15~30克)。入复方宜先煎,单用可久煎。
(8)霍山石斛 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
【药名别名】石斛、铁皮石斛、黄石斛。
【药用部位】为石斛属植物霍山石斛的茎。
【植物形态】茎丛生,直立,高5~30厘米,直径约5毫米,圆柱形,基部稍细,绿色并带紫色;多节,节间长1~2厘米。叶少数,生于茎上部,无柄;叶片近卵形、卵状长圆形或近长圆形,长5~7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急尖而有偏斜状的凹缺,带革质;叶鞘膜质,紧抱节间,灰色,似不清洁状,干后深灰色。总状花序生于无叶茎的上部节上,长达6厘米,花2~5朵;苞片钻状,长5毫米左右;花淡黄绿色、草黄色或淡黄色,直径3.5~4厘米;萼片3,长约19毫米,中央萼片长圆状披针形,两侧萼片长圆状三角形,基部稍向前伸和蕊柱足连生成极短的蕊柱跟;侧生花瓣长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唇瓣长圆状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9毫米,先端急尖,中央具许多紫色或褐紫色斑点,两边反卷包围蕊柱;合蕊柱高3~3.5毫米,连足部长约10毫米;雄蕊卵形,白色,有四棱,花粉块4,稍黄色。蒴果长圆形,长约2.5厘米,有三棱。花期5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中岩石处。我市见于小漆园的陶家边,城区也有少量栽培。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用开水略烫,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同细茎石斛。
【用法用量】同细茎石斛。
(9)台湾盆距兰 Gastrochilus formosanus(Hayata)Hayata
【药名别名】蜈蚣金钗、麻金钗。
【药用部位】为盆距兰属植物台湾盆距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茎常匍匐,细长,长达37厘米,粗2毫米,常分枝,节间约5毫米。叶绿色,常两面带紫红色斑点,二列互生,稍肉质,长圆形,长2~2.5厘米,宽3~7毫米,先端急尖。总状花序缩短呈伞状,具2~3朵花;花序柄通常长1~1.5厘米;花苞片膜质,长2~3毫米,先端急尖;花梗连同子房淡黄色带紫红色斑点;花淡黄色带紫红色斑点;中萼片下凹,椭圆形,长4.8~5.5(7)毫米,宽2.5~3.2(4)毫米,先端钝;侧萼片与中萼片等大,斜长圆形,先端钝;花瓣倒卵形,长4~5毫米,宽2.8~3毫米,先端圆形;前唇白色,宽三角形或近半圆形,长2.2~3.2毫米,宽7~9毫米,先端近截形或圆钝,边缘全缘或稍波状,上面中央的垫状物黄色并且密布乳突状毛;后唇近杯状,长约5毫米,宽4毫米,上端的口缘截形并且与前唇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蕊柱长1.5毫米;药帽前端收狭。花期不定。
【生境分布】生长于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地和林间(原标本1979年采自福田河)。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滋阴养胃。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10)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药名别名】赤箭、定风草。
【药用部位】为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体不含叶绿素。块茎肥厚,肉质长圆形,长约10厘米,直径3~4.5厘米,有不甚明显的环节。茎直立,圆柱形,黄赤色。叶呈鳞片状,膜质,长1~2厘米,具细脉,下部短鞘状。花序为穗状的总状花序,长10~30厘米,花黄赤色;花梗短,长2~3毫米;苞片膜质,狭披针形或线状长椭圆形;花被管歪壶状,口部斜形,长7~8毫米,基部下侧稍膨大,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于花被管的2/3,具3裂片,中央裂片较大,其基部在花管内呈短柄状;子房下位,长5~6毫米,光滑,上有数条棱。蒴果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15毫米,具短梗。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野生品生于林中阴湿、腐殖质较厚处,现几乎绝迹。现多栽培于山坡中,其中三河口镇的基地具较大规模。
【采收加工】趁鲜洗去泥土,用清水略泡,刮去外皮,水煮或蒸透心,切片,摊开晾干。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或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附注】①1979年所采本品标本为小漆园的野生品。②天麻茎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痈疖。
(11)小斑叶兰 Goodyera repens(L.)R.Br.
【药名别名】金边兰、蕲蛇药。
【药用部位】为斑叶兰属植物小斑叶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陆生兰,高10~25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茎直立,被白色腺毛,生数枚基生叶。叶卵状椭圆形,上面有白色条纹和褐色斑点,背面灰绿色。总状花序具几朵至10余朵花,花序轴具腺毛;花苞片披针形,长超过子房;花小,白色或带绿色或带粉红色,萼片外面被腺毛,中萼片长3~4毫米,与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与中萼片等长或略较长,顶端钝;唇瓣长3~3.5毫米,舟状,基部凹陷呈囊状,内面无毛,无爪,不裂;合蕊柱短,与唇瓣分离;蕊喙直立,2裂,裂片长可达1.5毫米;柱头1个,较大,位于蕊喙之下;子房扭转,疏生腺毛,几无柄。花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3800米的山坡、沟谷林下。我市分布于龟山电视塔下的山坡松林中。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补肾益气,行气活血,消肿解毒。主治肺痨咳嗽,支气管炎,头晕乏力,神经衰弱,阳痿,跌打损伤,骨节疼痛,咽喉肿痛,乳痈,疮疖,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2)绒叶斑叶兰 Goodyera velutina Maxim.
【药名别名】白肋斑叶兰、鸟嘴莲。
【药用部位】为斑叶兰属植物绒叶斑叶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陆生兰,高8~16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茎直立,被柔毛,下部疏生数枚叶。叶具柄,叶片长2~3厘米,卵形,边缘波状,上面暗紫绿色并为天鹅绒状,中肋白色或黄白色,下面为淡红色或稍带粉红色。总状花序具几朵至10余朵花,花序轴被柔毛;花苞片淡褐红色,披针形,短于花;花较小,淡红色,萼片长约7毫米,外面被柔毛,中萼片和花瓣靠合呈兜状;侧萼片近等长,卵形,顶端钝;花瓣倒披针形,和萼片等长,无毛;唇瓣凹陷呈囊状,前部较囊短,囊内有毛,合蕊柱短,蕊喙分裂成条状的2枚裂片;子房密被柔毛。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3000米的林下阴湿处。我市分布于龟山镇。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补肾益气,行气活血,消肿解毒。用于肺痨咳嗽,支气管炎,头晕乏力,神经衰弱,阳痿,跌打损伤,骨节疼痛,咽喉肿痛,乳痈,疮疖,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同小斑叶兰。
(13)舌唇兰 Platanthera japonica(Thunb.ex Marray)Lindl.
【药名别名】青蛇一支箭、斩龙箭。
【药用部位】为舌唇兰属植物舌唇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陆生兰,高50~60厘米,具粗厚的纤维根。茎直立,无毛,具3~6枚叶。下部叶椭圆形或矩圆形,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抱茎,无毛,最大的叶长达16厘米,宽达5厘米,上部的叶递减成苞片状,渐尖。总状花序长10~15厘米,具10~20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绿色,常稍长于子房;花大,初为白色,后变为淡黄色,中萼片卵形,兜状,急尖,长7毫米;侧萼片反折,斜卵形,急尖,和中萼片等长;花瓣条形,顶端钝,稍短于中萼片;唇瓣条形,不分裂,肉质,长可达2厘米;距丝状,长可达6厘米,比子房长得多,弧曲;子房细圆柱状,无毛。花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地。我市在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已发现本品,当时的具体位置不详。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带根全草,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祛痰。主治虚火牙痛,肺热咳嗽,带下;外用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14)小舌唇兰 Platanthera minor(Miq.)Rchb.f.
【药名别名】猪獠参、土洋参。
【药用部位】为舌唇兰属植物小舌唇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30~40厘米。根肉质粗大。叶互生,基部的1~2叶变为浅绿色膜质的鳞片,抱茎;中部的叶2~4片,较大,阔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成鞘状抱茎;上面中脉凹,下面中脉突出,平行侧脉约20条;上部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下有1披针形苞片,较花为长;花疏生,黄绿色,直径约10毫米;外轮花被卵形,先端钝,内轮稍狭,宽披针形;唇瓣较花被片略长,舌状,全缘,钝头,距线状,较子房略长,先端扁平;花药分叉,蕊喙低,钝三角形,花粉块棒状,具柄;子房下位,圆筒状,有棱,扭曲。蒴果。花期3—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沙地及草坪等向阳干燥处。我市福田河、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补肺固肾。主治咳嗽气喘,肾虚腰痛,遗精,头晕,病后体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克。
(15)盘龙参 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
【药名别名】绶草、猪牙参。
【药用部位】为绶草属植物盘龙参的根、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有簇生、粗厚的纤维根。茎高15~45厘米。叶数枚生于茎的基部,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度和宽度变化大,最长的可达15厘米,先端钝尖,全缘,基部微抱茎,上部的叶退化而为鞘状苞片。穗状花序旋扭状,长5~10厘米,总轴秃净,花序密生腺毛;苞片卵状矩圆形,比子房略长,渐尖;花白色而带粉红色;生于总轴的一侧;花被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唇瓣矩圆形,有皱纹;花柱短,下部拱形,斜着于子房之顶,有一卵形的柱头在前面,一直立的花药在背面;花粉粉状;子房下位,1室。蒴果椭圆形,有细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35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下、草地、路边或沟边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用于病后虚弱,阴虚内热,咳嗽吐血,头晕,腰痛酸软,糖尿病,遗精,淋浊带下,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烫火伤,疮疡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根9~15克,或鲜全草15~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