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科 Chenopodiaceae

65.藜科 Chenopodiaceae

(1)莙荙菜 Beta vulgaris var.cicla L.

【药名别名】牛皮菜、冬苋菜、恭菜。

【药用部位】为甜菜属植物莙荙菜的茎、叶。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无毛,高30~100厘米。根部肥大,有分枝。茎至开花时抽出。叶互生;有长柄;基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可达30~40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波浪形;茎生叶菱形、卵形,较小,最顶端的变为线形苞片;叶片肉质光滑,绿色。花小,两性,无柄,单生或2~3朵聚生,为一长而柔软、展开的圆锥花序;花被片5,基部与子房结合,果时包覆果实,变硬革质;雄蕊5,生于肥厚的花盘上。种子横生,圆形或肾形,种皮红褐色,光亮。花期5—6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本植物为叶用蔬菜。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据不同的播种期,夏、秋季均可采收,采收后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行瘀止血。用于时行热病,痔疮,麻疹透发不畅,吐血,热毒下痢,经闭,淋浊,痈肿,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60~12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2)灰苋菜 Chenopodium album L.

【药名别名】藜、鹤顶草。

【药用部位】为藜属植物藜的幼嫩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及绿色或紫红色色条,多分枝;枝条斜升或开展。叶片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度的1/2。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宽卵形至椭圆形,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边缘膜质;雄蕊5,花药伸出花被,柱头2。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双凸镜状,直径1.2~1.5毫米,边缘钝,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浅沟纹;胚环形。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溪沟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割取全草,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主治发热,咳嗽,痢疾,腹泻,腹痛,疝气,龋齿痛,湿疹,疥癣,白癜风,疮疡肿痛,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汁涂敷。

【附注】本品叶中含一种光敏物质,少数人食用后经太阳光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炎。

(3)灰绿藜 Chenopodium glaucum L.

【药名别名】黄瓜菜、山芥菜。

【药用部位】为藜属植物灰绿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35厘米。茎自基部分枝;分枝平卧或上升,有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叶矩圆状卵形至披针形,长2~4厘米,宽6~20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或淡紫色,密生粉粒。花序穗状或复穗状,顶生或腋生;花两性和雌性;花被片3或4,肥厚,基部合生;雄蕊1~2。胞果伸出花被外,果皮薄,黄白色;种子横生,稀斜生,直径约0.7毫米,赤黑色或暗黑色。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400米的山坡、路边、荒地、沟渠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灰苋菜。

【功能主治】同灰苋菜。

【用法用量】同灰苋菜。

【附注】本品标本采自康王寨。

(4)细穗藜 Chenopodium gracilispicum Kung

【药名别名】小叶野灰苋、野灰苋。

【药用部位】为藜属植物细穗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稍有粉。茎直立,圆柱形,具条棱及绿色色条,上部有稀疏的细瘦分枝。叶片菱状卵形至卵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鲜绿色而近无粉,下面灰绿色,全缘或近基部的两侧各具1钝浅裂片,无半透明环边;叶柄细瘦,长0.5~2厘米。花两性,通常2~3个团集,间断排列于长2~15毫米的细枝上构成穗状花序,生于叶腋并在茎的上部集成狭圆锥状花序;花被5深裂,裂片狭倒卵形或条形,仅基部合生,背面中心稍肉质并具纵龙骨状突起,先端钝,边缘膜质;雄蕊5,着生于花被基部。胞果顶基扁,双凸镜形,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与胞果同形,直径1.1~1.5毫米,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明显的洼点。花期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河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祛风,主治湿疮痒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

(5)小藜 Chenopodium ficifolium Smith

【药名别名】粉子菜、灰条、灰藋。

【药用部位】为藜属植物小藜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茎直立,具条棱及绿色色条。叶片卵状矩圆形,长2.5~5厘米,宽1~3.5厘米,通常三浅裂;中裂片两边近平行,先端钝或急尖并具短尖头,边缘具深波状锯齿;侧裂片位于中部以下,通常各具2浅裂齿。花两性,数个团集,排列于上部的枝上形成较开展的顶生圆锥状花序;花被近球形,5深裂,裂片宽卵形,不开展,背面具微纵隆脊并有密粉;雄蕊5,开花时外伸;柱头2,丝形。胞果包在花被内,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双凸镜状,黑色,有光泽,直径约1毫米,边缘微钝,表面具六角形细洼;胚环形。4—5月开始开花。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向阳处、田地间。我市低山、丘陵、平原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集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杀虫。主治疮疡肿毒,发热,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

【附注】嫩苗可食,药用资料转载自《四川中药志》。

(6)地肤子 Kochia scoparia(L.)Schrad.

【药名别名】扫帚苗、铁扫帚。

【药用部位】为地肤属植物地肤的果实(地肤子)。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略呈纺锤形。茎直立,圆柱状,淡绿色或带紫红色,有多数条棱,稍有短柔毛或下部几无毛;分枝稀疏,斜上。叶为平面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3~7毫米,无毛或稍有毛,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入短柄,通常有3条明显的主脉,边缘有疏生的锈色绢状缘毛;茎上部叶较小,无柄,1脉。花两性或雌性,通常1~3个生于上部叶腋,构成疏穗状圆锥状花序,花下有时有锈色长柔毛;花被近球形,淡绿色,花被裂片近三角形,无毛或先端稍有毛;翅端附属物三角形至倒卵形,有时近扇形,膜质,脉不很明显,边缘微波状或具缺刻;花丝丝状,花药淡黄色;柱头2,丝状,紫褐色,花柱极短。胞果扁球形,果皮膜质,与种子离生。种子卵形,黑褐色,长1.5~2毫米,稍有光泽;胚环形,胚乳块状。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边或田地间,也有栽培品。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5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7)菠菜 Spinacia oleracea L.

【药名别名】红根菜、波斯草。

【药用部位】为菠菜属植物菠菜的全草和果实。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软弱。根圆锥形,红色。茎直立,不分枝或稍分枝,多水分,光滑脆弱。叶戟形或卵形,肥厚,肉质,绿色。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生于茎上部,集生于叶腋,至顶端渐成穗状花序;花被片4;雄蕊4;雌花簇生于叶腋,无花被;子房生于2苞片内;苞片纵折,彼此合生成扁筒,顶端有2小齿,背侧通常各具1棘状附属物,果期苞筒增大并变硬,通常3~4个簇生;种子扁圆,直径3毫米;种皮淡红色;胚环形;胚乳粉状。花期4—6月,果熟期6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普遍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草:冬、春季采收,除去泥土、杂质,洗净鲜用。菠菜子:6—7月种子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全草:滋阴平肝,止咳润肠;主治高血压,头痛,目眩,风火赤眼,糖尿病,便秘。菠菜子:清肝明目,止咳平喘;主治风火目赤肿痛,咳喘。

【用法用量】全草:60~120克或适量,煮食。菠菜子:煎服,9~15克;或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