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重点药材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展望
中药是祖国宝贵的医药遗产,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现实和战略的重要意义。
按照1670年版《麻城县志》有关中药方面的记载,300多年前麻城已是中药的重要产区。《湖北中草药志》第一册、第二册及其他相关资料,也记载了麻城主产和作为主产区之一的品种,如荆芥、菊花、蔓荆子、百部、地黄、茯苓、葛根、银杏、地骨皮、白及、乌头、淫羊藿、骨碎补、薏苡仁、槐米、八厘麻、仙鹤草、白鲜皮、豨莶草、狼毒、青蒿、白薇、白前、漏芦、苏子、奶母、薤白、沙参、细梗胡枝子、五加皮、白蚤休、大蓟、金钟茵陈、茵陈、苍术、地榆、萎陵菜、香附子、野菊花、夏枯球等近200种。这些品种少数是家种,大多数是野生的。由于野生资源有限,且因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品种急剧减少或濒临灭绝。主要原因有:①需求量的增加,特别是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和出口品种。②过度采挖使药材资源来不及再生或不能再生,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或多年生带根的全草,如苍术、桔梗、白鲜皮、七叶一枝花、沙参、天冬、百部、射干、白及、白前草、细梗胡枝子、柴胡等。③植被的改变,使部分植物药生长环境越来越恶劣,如徐长卿、龙胆草、白屈菜、沙参、柴胡等。④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部分植物数量显著减少,如刺蒺藜、半枝莲、王不留行、香附子等。⑤资源浪费,如麻城近几年采挖大量葛根,只提取淀粉,对其他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成分,全部作为废渣、废水丢失。此外,因采摘麻烦或受市场价格影响,还有大量的山茱萸、银杏、金银花等有时也出现无人采收现象。
鉴于麻城中药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的趋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市政府领导下成立专门机构,机构包括市食药监局、卫计局、供销社、科技局、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对全市中药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中药的人工栽培(养殖)及其基地制定统一规划和布局,对重大项目进行论证和审定,做好内外协调及药材收购调出工作,解决一些农民自种或自采数量较少的药材的销售难的问题,以避免其损失。
(2)对麻城道地药材进行筛选,建立生产基地,逐步达到规模化、规范化和企业化的标准。目前麻城道地药材除福白菊已有较大规模外,最近在建和筹建的基地有乘马岗镇的院子村基地(面积为1平方千米)和龟山韩长明先生的夏家山基地(面积在0.33平方千米以上)。夏家山基地的海拔约800米,其自然条件好,可能适合种植一些名贵药材,或建成我市的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其他的栽培药材,如茯苓、天麻、灵芝、麻荆芥、蔓荆子、柴胡、苍术、地黄、天门冬、黄精和作为麻城名贵药材的贝母、白蚤休(华重楼和七叶一枝花)、白及等品种,都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中,大别山贝母为湖北贝母的变种,而湖北贝母已被《中国药典》收载。麻城的这种贝母品质优良,如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不但容易成功,而且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白及、石斛、白蚤休、百部、天门冬、黄精、玉竹、苍术、蔓荆子等,应作为我市中药资源的保护品种。总之,种植药材是解决药源不足的重要途径。麻城的中药材种植,正在迅速、稳步地向前发展,有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企业化的良好趋势。
(3)对现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主要品种如下。
①葛根:改变传统的提粉工艺,从葛渣和提粉的废液中再提取葛根总黄酮、葛根素等活性成分,并经药剂学进一步研究,制成多种剂型,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②博落回:广布于麻城山区丘陵地带。作为中药一般外用,而且很少使用。它属于罂粟科,是一种有毒植物,近年曾有人来收购其果实,用途不详。根据其杀菌、杀虫作用,可以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皮肤科外用药、抗肿瘤药、兽药和生物农药。
③山核桃和野核桃:麻城黄土岗镇、福田河镇、龟山镇均有野生分布,它们的果实较家种的核桃要小,可以从保健品方面开发,如制成饮料或糕点类食品和其他保健品。
④北豆根(蝙蝠葛):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重点品种,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和抗肿瘤作用,也有北豆根片、胶囊等单味中成药。但在麻城临床上很少使用,经营部门也未见收购,其资源有一定的蕴藏量。该药药用部位是地下根茎,在开发的同时,应注意资源的保护,必要时可以进行人工栽培。
⑤蒲黄:来源于香蒲科水烛的花粉,是水生的草本植物,一般称作毛蜡。资源丰富,几乎遍布麻城浅水水域,开发的难点是采集困难。
⑥猕猴桃:麻城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植物在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只有一种,即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药名藤梨根)。2012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又发现了同时、同一枝上结有两种果实的植物,后经省里专家鉴定为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时至2016年底,又发现有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又名深山木天蓼、狗枣子)和对萼猕猴桃(Actinidia valvata,又名猫人参、镊合猕猴桃)。因此,我市猕猴桃属植物共计有4种。其中,有2种具瘿果。在《唐本草》等书籍中收载了木天蓼,即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入药部位为根、枝叶和带虫瘿的果实(木天蓼子)。这种带虫瘿果实植物“叶似柘,花白,子如枣许,无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当姜、蓼”,而根据我们所采集软枣猕猴桃的标本亦与此相同的果实(近成熟时)味辛辣,曾误为木天蓼(即葛枣猕猴桃)。此外,对萼猕猴桃也结带虫瘿的果实。因它们均为同属植物,其瘿果能否作为木天蓼子入药,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又据《大别山植物志》记载,大别山(安徽)有葛枣猕猴桃等品种的分布,但在麻城境内有没有分布,或是我们漏采,有待今后调查。
对猕猴桃根及其他的多个药用部位的研究很多,临床应用广泛,如猕猴桃根用于消化道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安全有效。因此,对猕猴桃属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包括瘿果),进行研究开发有重要意义。
(4)合理利用中药资源,注意节约和防止浪费。对大型草本的药用部位为地上全草的药材如青蒿、阴行草(金钟茵陈)、益母草、刘寄奴、泽兰、大蓟、小蓟、藿香、稀莶草、马鞭草、千里光、败酱草、佩兰等,它们的有效成分多在叶上,老式流程中从采割、干燥、收购打包、切制到成饮片,往往其叶片逐渐破碎以致成为灰末而去掉。为此,可适时采集鲜药材,洗净,趁鲜切制,干燥包装。如我们制剂室曾将传统法加工的阴行草饮片与等量新法加工饮片进行煎煮提取比较,所得相同密度的清膏,后者约为前者的2倍。另外,还可以从药材中非药用部位、废弃的下脚料和废液里提取其有效成分。例如:在牡丹皮的产地加工的废料(刮去的外皮等非药用部分的下脚料)中提取丹皮酚;在五味子药渣中提取五味子脂;从制备金银露的残液中提取具抗菌、抗病毒活性成分的有机酸等。
根据历史资料及走访调查麻城历史上的一些道地药材、名贵和稀有药材的资源和分布,我们进行了初步考证,其结果如下。
①厚朴和凹叶厚朴:均为《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正品。目前我市的厚朴为1949年后引进栽培的凹叶厚朴,根据1670年版《麻城县志》《大别山植物志》的记载,麻城有野生厚朴分布,这次普查所见西张店的一株厚朴(幼株),听栽培者说是从大山上挖来的。现据资料显示,其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根据对木本药材的调查资料显示,麻城的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野生原产地是麻城的狮子峰林场、三河口镇一带。其中,由于大量栽培凹叶厚朴后,无须上山采集这种野生药材。在前两次普查时因未到其野生分布的大山而致漏采。
②龟山白艾:原为麻城历史上的道地药材。据龟山的一位老先生介绍,这种艾生长在龟峰的某一特定环境(龟山风景区的大块地),其药材特性与一般家艾不同,现在还有较多的分布,可惜我们未能实地调查。
③桑寄生科药材:除几次调查所见的槲寄生之外,还有麻城原有分布的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及其可作药用的同属植物广寄生(Taxillus chinensis)和锈毛钝果寄生(Taxillus levinei)。2014年在坳峰河村还听说有银杏寄生的分布,但未采到标本,故这次没有收载。槲寄生和桑寄生同被《中国药典》所收载。实质上,桑寄生在300多年前已是麻城的名贵药材。
④连翘:为常用中药,1670年版《麻城县志》记载:300多年前麻城已是这种道地药材的主产区。然而我们在几次中药资源普查时所采的标本都是栽培品。当时栽培的种苗是由麻城野生种苗移栽而来,还是从外地引进,现无从得知(因当年的药农均已过世而无法考证)。据推测,野生移栽的可能性最大。从20世纪70年代黄土岗镇的燕子岩,90年代的平堵山药材场栽培情况看,连翘易于成活,繁殖快,比较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麻城可将连翘大力栽培发展,提高品质,恢复这种道地药材的地位和声誉。同时,麻城现在还将其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于庭院。
⑤荆芥(麻荆芥):原种植于城区的杨基塘村,该村为全省主产区之一。后因荆芥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价格较低而放弃栽培。作为麻城的道地药材,现在如何发展值得探讨。
⑥茯苓:为药食兼用的药材,用量很大,早在300多年前的药材市场久负盛名;至今,在种植面积、产量、质量、规模方面虽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但目前仍是罗田县领先。
⑦远志:为常用中药,具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等多种功能,为我国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所收载。2016年秋季,我和梅建亨先生在五脑山首次发现其有野生分布。如将其转为人工栽培,则可能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⑧竹叶参:为麻城历史上的稀有和较贵重药材,经丁周瑜先生确认,是百合科植物广东万寿竹。麻城康王寨等处有分布,可惜这次未能实地调查,采集标本,以致无法鉴定确认。
⑨猴头三七、竹根三七:多年来不少人也认为它们是麻城的贵重药材。因目前无法确定它们的植物来源,现在只能在此提供点线索。
除以上品种之外,麻城唇形科鼠尾草属丹参,曾为麻城主产的野生药材之一,经几次普查所见,其分布和产量逐渐减少。在种质鉴定方面,还有很多的未知数。百合科黄精属的药用黄精,因市场需求量大,年年采挖,生长不及,以致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在麻城分布的药材品种很多,但亦难于鉴定种质。希望今后普查时,注意加强对两种大宗药材的研究。
另外,动物药方面,据说麻城还有穿山甲,1993年版的《麻城县志》已有记载;主要分布在康王寨和福田河的双庙关一带,医药公司的梅建亨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亲眼见到有人在城区的市场出售。本书因无标本和照片资料,故未收载。还有麻城所称的“娃娃鱼”实为小鲵科的豫南小鲵和蝾螈科的东方蝾螈这两个品种,这两种动物都不能称作娃娃鱼,也不得作娃娃鱼药用或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