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1)北马兜铃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药名别名】马兜铃、马斗铃、青木香、天仙藤。
【药用部位】为马兜铃属植物北马兜铃的根(青木香)、藤茎(天仙藤)和果实(马兜铃)。
【植物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无毛;茎长达2米以上。叶三角状心形至宽卵状心形,长3~13厘米,宽3~10厘米,顶端短锐尖或钝,基部心形,下面略带灰白色;叶柄长1~7厘米。花3~10朵簇生于叶腋;花被喇叭状,直,长2~3厘米,基部急剧膨大成球状,上端逐渐扩大成向一面偏的侧片,侧片卵状披针形,带暗紫色,顶端渐尖而延长成长约1厘米的线形尾尖;雄蕊6,贴生于花柱体周围;柱头6。果宽倒卵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4~6厘米,直径2~3厘米,6瓣裂开。种子扁平,三角状,边缘具白色膜质的宽翅。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及沟岸边。我市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秋季割取藤茎,洗净晒干;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青木香: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天仙藤:行气活血,利水消肿;用于脘腹刺痛,关节痹痛,妊娠水肿。马兜铃: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青木香:①内服:煎汤,3~9克。②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天仙藤:①内服:煎汤,6~10克。②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马兜铃:煎汤,3~9克;或入丸、散。
(2)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蛇参、臭藤根、青木香。
【药用部位】为马兜铃属植物马兜铃的根(青木香)、藤茎(天仙藤)和果实(马兜铃)。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或匍匐状细弱草本。叶互生,叶柄较细,长1~1.5厘米;叶片三角状狭卵形,长3~8厘米,宽1.8~4.5厘米,中部以上渐狭,先端钝圆,基部心形,两侧圆耳形,老时质稍厚,基出脉5~7条,较明显。花较大,单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1~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长3~5厘米,内被细柔毛,有5条纵脉直达花被顶端;雄蕊6,子房下位,长柱形,花柱6,肉质短厚,愈合成柱体,柱头短。蒴果近球形,直径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平原的路旁或沟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北马兜铃。
【功能主治】同北马兜铃。
【用法用量】同北马兜铃。
(3)寻骨风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
【药名别名】绵毛马兜铃、毛藿香。
【药用部位】为马兜铃属植物绵毛马兜铃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全株密被白黄色绵毛。茎细长,具数条纵沟。叶互生,卵形或卵圆状心形,长3~10厘米,宽3~7.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心形,全缘,两面密生绵毛,尤以下面密厚;叶柄长1.5~4厘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2~4厘米;苞片1,卵圆形,长约5毫米;花被弯曲,上端烟斗状,内侧黄色,中央紫色;雄蕊6,花药贴生于合蕊柱周围;子房下位,6室,花柱先端6裂。蒴果椭圆状倒卵形,种子扁平。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低山丘陵山坡的岸边、路旁草丛中。我市广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除去泥沙,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4)杜衡 Asarum forbesii Maxim.
【药名别名】细辛、马蹄细辛、土细辛。
【药用部位】为细辛属植物杜衡的根及根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根丛生,稍肉质,直径1~2毫米。叶片阔心形至肾心形,长和宽均为3~8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1~3厘米,宽1.5~3.5厘米,叶面深绿色,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及其近边缘有短毛,叶背浅绿色;叶柄长3~15厘米;芽苞叶肾心形或倒卵形,长和宽各约1厘米,边缘有毛。花暗紫色,花梗长1~2厘米;花被管钟状或圆筒状,长1~1.5厘米,直径8~10毫米,喉部不缢缩,喉孔直径4~6毫米,膜环极窄,宽不足1毫米,内壁具明显格状网眼,花被裂片直立,卵形,长5~7毫米,宽和长近相等,平滑、无乳突皱褶;药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离生,顶端2浅裂,柱头卵状,侧生。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边阴湿处。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阴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克;研末,0.6~3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鲜品捣烂敷。
(5)辽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药名别名】细辛、北细辛。
【药用部位】为细辛属植物辽细辛的根和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叶卵状心形或近肾形,长4~9厘米,宽5~1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脉上有毛,有时全体疏生短毛,下面毛较密;芽苞叶近圆形。花紫棕色,稀紫绿色;花梗长3~5厘米,花期在顶部成直角弯曲,果期直立;花被管壶状或半球状,直径约1厘米,喉部稍缢缩,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9毫米,由基部向外反折,贴靠于花被管上;雄蕊着生于子房中部,花丝常较花药稍短,药隔不伸出;子房半下位或几近上位,近球形,花柱6,先端2裂,柱头侧生。蒴果半球状,直径约12毫米。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灌丛间、山沟、林缘或山阴湿地。我市张家畈有分布。
【采收加工】5—7月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1~3克。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附注】①不宜与藜芦同用。②本品药用部位原为带根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