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科 Ericaceae

143.杜鹃花科 Ericaceae

(1)云锦杜鹃 Rhododendron fortunei Lindl.

【药名别名】杜鹃。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云锦杜鹃的根和花。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3~4米;枝条粗壮,淡绿色,幼枝初有腺体。叶簇生于枝顶,厚革质,矩圆形至矩圆状椭圆形,长7~17厘米,宽3.5~7厘米,顶端钝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无毛,上面暗绿色,有皱纹,中脉四入,侧脉两面不为明显凹入;叶柄长2~3厘米,后无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疏松,有花6~12朵,略斜向下,总轴长3~5厘米,有腺体;花梗长2~3厘米,有密腺体;花萼小,浅裂,有腺体;花冠漏斗状,长4~5厘米,粉红色,向基部有腺体,7裂;雄蕊14,无毛;子房10室,有密腺体,花柱有腺体。蒴果矩圆形,长2~3厘米,粗1~1.5厘米,表面粗糙。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我市山区乡镇有少量分布,龟山杜鹃园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花:4—5月盛开时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根:用于止血,跌打损伤,风湿痛。花: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及疮疡。

【用法用量】根:不详。花叶:煎服,3~10克;外用,煎水湿敷或研末敷患处。

(2)羊踯躅 Rhododendron molle(Blum)G.Don

【药名别名】闹羊花、八厘麻、黄花杜鹃。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羊踯躅的根、花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0.3~1.4米,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叶纸质,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4~5厘米,顶端钝,有短尖头,基部楔形,边缘有毛,上面有柔毛,下面密生灰色柔毛,有时仅叶脉上有毛;叶柄长2~6毫米,有柔毛。顶生伞形花序有花多朵(达9朵),先花后叶或几同时开放;花梗长1.2~2.5厘米,有短柔毛,无(或有少数)刚毛;花萼小,有柔毛和长毛,花冠宽钟状,长5~6.2厘米,金黄色,上侧有淡绿色斑点。蒴果圆柱状矩圆形,长达2.5厘米,有细柔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我市山区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挖,洗净,切片,晒干。秋季摘果,春、夏季采花,阴干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痔漏,癣疮。果实:祛风,止痛,散瘀消肿;治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疔毒。花:祛风除湿,散瘀定痛;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皮肤顽癣;外用治癣,煎水含漱治龋齿痛。

【用法用量】果实:内服,研末0.1~0.3克;煎汤,0.3~0.9克,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根:煎服,0.5~1克;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煎水熏洗或涂搽。花:煎服,0.6~1.5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附注】本植物的各药用部位均有剧毒,使用宜慎。

(3)杜鹃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药名别名】映山红。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杜鹃的根及花、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2米左右,分枝多;枝条细而直,有亮棕色或褐色扁平糙伏毛。叶纸质,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春叶较短,夏叶较长,长3~5厘米,宽2~3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楔形,下面的毛较密;叶柄长3~5毫米,密生糙伏毛。花2~6朵簇生于枝顶;花萼长4毫米,5深裂,有密糙伏毛;花冠蔷薇色、鲜红色,长4~5厘米,裂片5,上方1~3裂片里面有深红色斑点;雄蕊10,花丝中部以下有微毛;子房有密糙伏毛,10室,花柱无毛。蒴果卵圆形,长达8毫米,有密糙毛,花萼宿存。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花:4—5月花盛开时采收,烘干。根: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叶:春、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叶:清热解毒,止血,化痰止咳;主治痈肿疮毒,荨麻疹,外伤出血,支气管炎。花:和血,调经,止咳,祛风湿,解疮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不调,咳嗽,风湿痹痛,痈疖疮毒。根:和血止血,消肿止痛;主治月经不调,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脘腹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根:煎服,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根皮捣烂外敷。花:煎服,15~30克。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煎服,10~15克。

(4)马缨杜鹃 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

【药名别名】马缨花、红山茶。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马缨杜鹃的花。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3米。树皮淡灰褐色,薄片状剥落;小枝粗壮,初被白色柔毛,后无毛。叶革质,椭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骤尖,基部楔形,边缘反卷,上面深绿色,成长后无毛,下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海绵状毛被;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出,近于无毛,侧脉14~20对;叶柄长1~2厘米,后无毛。顶生伞形花序有10~20花,花序轴长1厘米,被红棕色柔毛。花梗长约1厘米,被淡褐色柔毛;花萼长2毫米,5裂,被茸毛和腺体;花冠钟状,长3~5厘米,肉质,深红色,基部有5个黑红色蜜腺囊;雄蕊10,花丝无毛;子房密被红棕色柔毛,花柱长约2厘米,无毛。蒴果圆柱形,长1.8~2厘米,被毛。花期5月,果期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我市龟山杜鹃园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集,鲜用或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崩漏,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

(5)烈香杜鹃 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 Maxim.

【药名别名】小叶枇杷、白香柴。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烈香杜鹃的叶及嫩枝。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1~1.5(2)米,直立。枝条粗壮而坚挺,幼时密被鳞片和柔毛。叶芽芽鳞早落。叶芳香,革质,卵状椭圆形、宽椭圆形或卵形,长1.5~3.5(4.7)厘米,宽1~1.8(2.3)厘米,先端具小凸尖,上面蓝绿色,无光泽,常疏被鳞片,下面褐色,密被重叠成层、暗褐色和带红棕色的鳞片;叶柄长2~5毫米,被鳞片和柔毛。头状花序顶生,有10~20花。花梗长1~2毫米;花萼长3~4(4.5)毫米,常淡黄红色,裂片外面无鳞片,边缘蚀痕状,有鳞片或毛;花冠窄筒状漏斗形,长1~1.4厘米,淡黄绿色,有浓香,无鳞片或稍被柔毛,冠筒较裂片约长3倍,内面喉部密被髯毛;雄蕊5,内藏于花冠;子房长1~2毫米,花柱陀螺形,约与子房等长。蒴果卵圆形,长3~4.5毫米,被鳞片,包于宿萼内。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坡、山地林下、灌丛中。我市龟山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痰多。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研末:每次1~5克。

(6)马银花 Rhododendron ovatum(Lindl.)Planch.

【药名别名】清明花。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马银花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2~6米。多分枝,幼枝疏生具短柄的腺毛和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8毫米,有柔毛;叶片薄革质,卵形至阔卵形,长3~5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有短尖头,基部近楔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苍绿色,两面仅中脉上有短毛。花单生于枝顶叶腋,花梗细长,长1~1.5厘米;花萼大,膜质,5裂,裂片卵形或广卵形,长约5毫米,萼筒外有白粉或腺毛;花冠白紫色或淡紫色,有粉红色斑点,5深裂,裂片外面无毛,筒部里面有柔毛;雄蕊5,长1.5~2厘米,花丝基部有微柔毛;子房卵圆形,有短腺毛,花柱长2~2.2厘米,稍长于雄蕊,伸出花冠外。蒴果宽卵形,长8毫米,基部有增大的花萼包围着。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丛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龟山风景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湿热,解疮毒。主治湿热带下,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7)圆叶杜鹃 Rhododendron williamsianum Rehd.et Wils.

【药名别名】惟丽杜鹃。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圆叶杜鹃的花和叶。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达2米,小枝纤细,无毛,有少数长柄腺体。叶革质,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圆,有尖头,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有乳头状突起,两面无毛,中脉及侧脉在两面隆起,侧脉11~12对;叶柄长1~1.5厘米,疏被有柄腺体。总状伞形花序有2~6花,花序轴长5~8毫米。花梗长2~3厘米,粗壮,幼时具有柄腺体;花萼小,盘状,外面被腺体;花冠宽钟状,长3.5~4厘米,粉红色,无色点,5~6裂;雄蕊11~14,无毛;子房6室,连同花柱均具绿色有柄腺体,柱头头状。蒴果圆柱状,长1.5~2.5厘米,被腺体。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2800米的山坡、岩边的疏林中。我市龟山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4—5月采集。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调经。

【用法用量】可参考云锦杜鹃相关内容。

(8)满山红 Rhododendron mariesii Hemsl.et Wils.

【药名别名】山石榴、马礼士杜鹃。

【药用部位】为杜鹃花属植物满山红的全株。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4米;枝轮生,叶厚纸质,常2~3集生于枝顶,椭圆形、卵状披针形,长4~7.5厘米,宽2~4厘米,先端锐尖,具短尖头,基部钝,边缘微反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叶柄长5~7毫米,近于无毛。花芽卵球形,顶端钝尖,边缘具毛。花通常2朵顶生,先花后叶,花梗直立,常为芽鳞所包,长7~10毫米,密被黄褐色柔毛;花萼环状,5浅裂,密被黄褐色柔毛;花冠漏斗形,淡紫红色或紫红色,长3~3.5厘米,花冠管长约1厘米,基部直径4毫米,裂片5,深裂,长圆形,先端钝圆,上方裂片具紫红色斑点,两面无毛;雄蕊8~10,不等长,花丝扁平,无毛,花药紫红色;子房卵球形,密被淡黄棕色长柔毛,花柱比雄蕊长,无毛。蒴果椭圆状卵球形,长6~9毫米,稀达1.8厘米,密被亮棕褐色长柔毛。花期4—5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500米的山地灌丛中。我市三河口镇、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除去杂质,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补虚。用于内伤咳嗽,肾虚耳聋,月经不调,风湿疼痛等疾病。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附注】本品与《中国药典》收载的兴安杜鹃为同名异物。

(9)马醉木 Pieris japonica(Thunb.)D.Don ex G.Don

【药名别名】梫木、红蜡烛。

【药用部位】为马醉木属植物马醉木的叶。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4米。树皮棕褐色,小枝开展,无毛;冬芽倒卵形,芽鳞3~8枚,呈覆瓦状排列。叶密集于枝顶;叶柄长3~8毫米,腹面有深沟;叶片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狭楔形,边缘2/3以上具细圆齿,稀近于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主脉在两面凸起,侧脉在表面下陷,背面不明显,小脉网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簇生于枝顶,长8~14厘米,花序轴有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3.5毫米;花冠白色,坛状,上部5浅裂,裂片近圆形;雄蕊10,花丝有长柔毛;子房1,近球形,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近于扁球形,直径3~5毫米,室背开裂,花萼与花柱宿存。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山坡疏林下或溪谷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杀虫,主治疥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药渣外敷。

【附注】本品有大毒,不宜内服。

(10)南烛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药名别名】乌饭树、米饭树。

【药用部位】为越橘属植物南烛的根、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条细,灰褐色带红色。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3~6厘米,宽1~3厘米,边缘具稀疏尖锯齿,基部楔形,先端锐尖,革质,有光泽,中脉有短毛;叶柄短而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长2~5厘米,具有10数花,微具毛;苞片披针形,长1厘米,边缘具锯齿;花柄长0.2厘米,具茸毛;萼钟状,5浅裂,外被茸毛;花冠白色,壶状,长5~7毫米,具茸毛,先端5裂片反卷;雄蕊10,花药先端伸长成管状,花丝有白茸毛;子房下位,花柱长6毫米。浆果球形,红色,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萼齿宿存,内含白色种子数颗。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1400米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秋季成熟后采摘,晒干。根: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叶:8—9月采收,拣净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益肾固精,强筋明目;治久泄梦遗,久痢久泻。根:散瘀,止痛;用于牙痛,跌伤肿痛。叶:益肠胃,养肝肾;用于脾胃气虚,肝肾不足,腰膝乏力,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6~12克或入丸剂。根:9~1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叶:6~9克,熬膏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