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科 Salicaceae
(1)响叶杨 Populus adenopoda Maxim.
【药名别名】白杨树、风响杨、团叶白杨。
【药用部位】为杨属植物响叶杨的树皮、根皮或叶。
【植物形态】乔木,树高15~30米,胸径约40厘米。树皮光滑,灰白色,后变为深灰色,纵裂;树冠卵形。小枝细弱,暗赤褐色,幼时被柔毛;老枝灰棕色,无毛;芽圆锥形。叶卵状圆形或卵形,长5~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上面无毛或脉上有柔毛,深绿色,光亮,下面灰绿色,幼时被密柔毛;叶缘有向内弯的圆锯齿,齿端有腺点;叶柄侧扁,被茸毛或柔毛,长2~8厘米,顶端有2突出腺点。雄花序长6~10厘米,苞片深裂,有长缘毛,花盘齿裂。果序长12~20厘米;花序轴有毛;蒴果,卵状椭圆形,先端锐尖,无毛,有短柄,2瓣裂。种子倒卵状椭圆形,暗褐色。花期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阳坡灌丛中或林缘。我市主要分布在五脑山。
【采收加工】冬、春季采收,趁鲜剥取根皮和树皮,鲜用或晒干;夏季采收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痹痛,四肢不遂,龋齿疼痛,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外敷。
(2)钻天杨 Populus nigra var.italica(Moench.)Koehne
【药名别名】箭杆杨、白杨树、美国白杨。
【药用部位】为杨属植物钻天杨的树皮。
【植物形态】大乔木,高达30米,树皮暗灰色,老时沟裂,黑褐色;树冠圆柱形。侧枝成20°~30°角开展,小枝圆,光滑,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嫩枝有时疏生短柔毛。芽长卵形,先端长渐尖,淡红色,富黏质。长枝叶扁三角形,通常宽大于长,长约7.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阔楔形,边缘钝圆锯齿;短枝叶菱状三角形,或菱状卵圆形,长5~10厘米,宽4~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叶柄上部微扁,长2~4.5厘米,顶端无腺点。雄花序长4~8厘米,花序轴光滑,雄蕊15~30;雌花序长10~15厘米。蒴果2瓣裂,先端尖,果柄细长。花期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我市狮子峰、五脑山林场、三河口镇、顺河镇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收,剥取树皮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祛风除湿。用于感冒,肝炎,痢疾,风湿疼痛,烧烫伤,疥癣秃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克;或泡酒。外用:适量,烧炭研末调搽;或熬膏涂。
(3)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
【药名别名】垂柳枝、吊杨柳、柳树。
【药用部位】为柳属植物垂柳的枝叶、树皮、根皮、须根。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小枝细长,下垂,无毛,有光泽,褐色或紫色。叶矩圆形、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有时歪斜,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有短柔毛。花序轴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苞片椭圆形,外面无毛,边缘有毛;雄蕊2,离生,基部有长柔毛,有2腺体;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狭椭圆形,腹面有1腺体;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黄褐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庭院周围的池塘、河沟边。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枝叶于夏季采收,根皮、树皮、须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叶:治慢性支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高血压;外用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皮肤瘙痒。枝、根皮:治带下,风湿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湿热带下及牙龈肿痛。树皮:外用治黄水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叶,15~30克;枝、根皮,9~15克;须根,12~20克。外用: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粉调敷。
(4)旱柳 Salix matsudana Koidz.
【药名别名】柳树、杨树、立柳。
【药用部位】为柳属植物旱柳的嫩叶或枝叶。
【植物形态】乔木,高可达18米。枝细长,直立或开展,黄色后变褐色,微具短柔毛或无毛。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沿中脉处有茸毛,下面苍白色或带白色;叶柄长2~4毫米或近无柄;托叶披针形或无,边缘具齿,有腺点。雌雄异株,雄花序短,圆柱形,长1.5~2.5厘米,花序轴有长毛;苞阔卵形,先端钝;雄蕊2,花丝基部有柔毛,花药黄色;雌花序很小,长10~25毫米,花序轴有柔毛,雌花有2个腺体。蒴果。种子极小。花期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干旱地或水湿地,但以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最好。我市分布于王家边、狮子峰、张家畈、五脑山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秋季均可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散风,祛湿,清湿热。治黄疸型肝炎,风湿关节炎,湿疹。
【用法用量】①防治肝炎:旱柳芽9克,开水泡,当茶喝,亦可酌加红糖。②治风湿关节炎初起,发热怕冷:旱柳芽15克,水煎服。③治关节炎肿痛:鲜旱柳枝叶,煎汤外洗或旱柳枝15克,寄生、桑枝、五加皮各9克,透骨草6~9克,水煎服。④治牛皮癣、湿疹:旱柳叶30克,葱白24克,猪油、食盐适量,明矾1.5克,共捣烂,敷患处。
(5)皂柳 Salix wallichiana Anderss.
【药名别名】山杨柳、红心柳。
【药用部位】为柳属植物皂柳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或乔木。小枝红褐色、黑褐色或绿褐色。芽有棱,常外弯,红褐色或栗色。叶片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卵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4~8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幼叶发红色;全缘;叶柄长约1厘米;托叶小,比叶柄短,半心形,边缘有齿。花序先于叶开放或近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蕊2,花药大,花丝纤细,离生;苞片赭褐色或黑褐色;腺1,卵状长方形;雌花序圆柱形,长2.5~4厘米;子房狭圆锥形,花柱短,柱头2~4裂;苞片赭褐色或黑褐色;腺体同雄花。蒴果长可达9毫米,开裂后果瓣向外反卷。花期4月中下旬至5月初,果期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流旁、林缘或山坡。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热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痛,头风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敷患处。
(6)小叶柳 Salix hypoleuca Seemen
【药名别名】山杨柳、红梅蜡。
【药用部位】为柳属植物小叶柳的根或叶。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1~3.6米。枝暗棕色,无毛。叶椭圆形、披针形或长圆形,稀卵形,长2~4厘米(稀5.5厘米),宽1.2~2.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渐狭,上面深绿色,无毛或近无毛,下面苍白色,无毛,叶脉明显突起,全缘;叶柄长3~9毫米,无毛。花序梗在开花时长3~10毫米,轴无毛或有毛;雄花序长2.5~4.5厘米,直径5~6毫米;雄蕊2,花丝中下部有长柔毛,花药球形,黄色;苞片倒卵形,褐色,无毛;腺1,腹生,卵圆形,先端缺刻,长为苞片的一半;雌花序长2.5~5厘米,粗5~7毫米,密生,有短梗;子房长卵圆形,花柱2裂,柱头短;苞片宽卵形,先端急尖,无毛,长为蒴果的1/4;仅1腹腺。蒴果卵圆形,长约2.5毫米,近无柄。花期4月初,果期5月下旬。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0~2700米的山坡林缘及山沟。我市狮子峰、老屋塆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主治风湿骨痛,劳伤;外用治蛇头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
(7)红皮柳 Salix sinopurpurea C.Wang et C.Y.Yang
【药名别名】蒲柳、水杨、蒲杨。
【药用部位】为柳属植物红皮柳的根、树皮及枝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4米。小枝黄绿色或带紫色,无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倒披针形,罕有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0厘米,宽0.8~1.5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下面微有白粉,幼叶微被毛;叶柄长4~8毫米。柔荑花序常弯曲,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蕊2,花丝全部连合,花药淡红色,腺体1,生于腹面;雌花序长约2厘米,子房卵形,无柄或近无柄,密被毛,有花柱,柱头2裂;苞片倒卵形,中部以上暗紫黑色,有长毛。果序长2~3厘米,有毛;蒴果2裂。花期3—5月,果熟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16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采集嫩枝叶,秋、冬季挖根,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枝叶:清热,解毒;治久痢,痈肿疮毒。根:解毒,消肿定痛;治乳痈,金疮。
【用法用量】根:捣烂外敷患处。枝叶:煎服,3~9克,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水杨白皮亦供药用。秋、冬季或早春采剥树皮,趁鲜刮去粗皮,鲜用或晒干。用于消肿,定痛。主治乳痈,金疮。用法为研末,2~6克内服;取适量,研末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