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科 Rosaceae

93.蔷薇科 Rosaceae

(1)仙鹤草 Agrimonia pilosa Ldb.

【药名别名】龙芽草、路边黄。

【药用部位】为龙芽草属植物龙芽草的地上全草与根及根芽。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茎直立,全体被白色长柔毛,有时散生短柔毛,上部分枝。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柄;托叶2枚,斜卵形,有深裂齿,被长柔毛;小叶片3~9,长椭圆形,长1~6厘米,宽0.6~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有时稍斜,边缘锐锯齿,两面均被柔毛,具多数黄色腺点;顶端及中部的叶较大,其间夹杂数对小叶片。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窄细,长10~20厘米;花有短梗,基部有2枚三叉形苞片;花萼筒状,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密被钩刺;花瓣5,黄色,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10枚或更多;花柱2,柱头头状。瘦果,包于具钩的宿存花萼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常生于低山山坡、草地和路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芽:冬、春季新株萌发前挖取根茎,去老根,留幼芽,洗净,晒干。全草: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功能主治】全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用于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根:主治赤白痢疾,经闭、肿毒及驱绦虫。根芽:驱绦虫、肠道滴虫。

【用法用量】全草:煎服,6~12克;外用适量。根芽粉:成人30~50克,小儿每千克体重0.7~0.8克;晨空腹一次顿服,无须另服泻药。

(2)木瓜 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

【药名别名】光皮木瓜、棋栌。

【药用部位】为木瓜属植物木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10米,树皮呈片状脱落;小枝无刺,圆柱形,幼时被柔毛,不久即脱落,紫红色,二年生枝无毛,紫褐色;冬芽半圆形,先端圆钝,无毛,紫褐色。叶片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形,长5~8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刺芒状尖锐锯齿,齿尖有腺,幼时下面密被黄白色茸毛,不久即脱落无毛;叶柄长5~10毫米,微被柔毛,有腺齿;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腺齿,长约7毫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短粗,长5~10毫米,无毛;花直径2.5~3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三角状披针形,长6~1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浅褐色茸毛,反折;花瓣倒卵形,淡粉红色;雄蕊多数,长不及花瓣之半;花柱3~5,基部合生,被柔毛,柱头头状,有不明显分裂,约与雄蕊等长或稍长。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暗黄色,木质,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张广河村、明山水库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呈绿黄色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主治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3)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

【药名别名】皱皮木瓜、宣木瓜。

【药用部位】为木瓜属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2米,枝条直立开展,有刺;小枝圆柱形,微屈曲,无毛,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疏生浅褐色皮孔;冬芽三角状卵形,先端急尖,近于无毛或在鳞片边缘具短柔毛,紫褐色。叶片卵形至椭圆形,稀长椭圆形,先端急尖,稀圆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尖锐锯齿,齿尖开展,无毛或在萌蘖上沿下面叶脉有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托叶大型,草质,肾形或半圆形,稀卵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无毛。花先于叶开放;花梗短粗;花直径3~5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直立,半圆形,稀卵形,先端圆钝,全缘或有波状齿,及黄褐色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基部延伸成短爪,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5~5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无毛或稍有毛,柱头头状。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4~6厘米,黄色或带黄绿色,有稀疏不明显斑点,味芳香;萼片脱落,果梗短或近于无梗。花期3—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本品标本采自原麻城师范学校植物园。城区居民也有在庭院中栽培。

【采收加工】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

【功能主治】同木瓜。

【用法用量】同木瓜。

(4)野山楂 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山楂、南山楂。

【药用部位】为山楂属植物野山楂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常有细刺,刺长5~8毫米;小枝幼时有柔毛,后脱落。叶片宽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长2~6厘米,宽1~4.5厘米,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顶端常有3或稀5~7浅裂片,下面初有疏柔毛,后脱落;叶柄有翅,长4~15毫米。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白色,直径约1.5厘米。梨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2厘米,红色或黄色,有宿存反折萼裂片,小核4~5,内面两侧平滑。花期5—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800米的山坡路旁或岸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主治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烂外敷。

(5)湖北山楂 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

【药名别名】山楂、南山楂。

【药用部位】为山楂属植物湖北山楂的果实。

【植物形态】乔木或灌木,高3~5米;小枝紫褐色,无毛,有刺。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4~9厘米,宽4~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圆钝重锯齿,上半部有2~4对浅裂片,无毛或仅下面脉腋有髯毛;叶柄长3.5~5厘米,无毛。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白色,直径约1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裂片三角状卵形,全缘;花瓣卵形。梨果近球形,直径2.5厘米,深红色,有斑点,萼片宿存,小核5,两侧平滑。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本标本采自熊家铺原龟山茶场卫生院。

【采收加工】同野山楂。

【功能主治】同野山楂。

【用法用量】同野山楂。

【附注】根:消积和胃,止血,祛风,消肿;主治食积,痢疾,反胃,风湿痹痛,咯血,痔漏,水肿。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叶:止痒,敛疮,降血压;主治漆疮,溃疡不敛,高血压。煎服,3~10克,或泡茶饮;外用适量,煎水洗。山楂核(种子):消食,散结,催生。煎服,3~10克,或研末。

(6)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药名别名】山查、山里红、东楂。

【药用部位】为山楂属植物山楂的果实,其根、叶和种子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6米,树皮粗糙,暗灰色或灰褐色;刺长1~2厘米,有时无刺;小枝圆柱形,无毛或近于无毛,疏生皮孔。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菱状卵形,长5~10厘米,宽4~7.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至宽楔形,通常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裂片卵状披针形或带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尖锐稀疏不规则重锯齿,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在脉腋有髯毛;叶柄长2~6厘米,无毛;托叶草质,镰形,边缘有锯齿。伞房花序具多花,直径4~6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苞片膜质;花直径约1.5厘米;萼筒钟状,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约与萼筒等长,无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白色;雄蕊20,短于花瓣,花药粉红色;花柱3~5,基部被柔毛,柱头头状。果实近球形或梨形,直径1~1.5厘米,深红色,有浅色斑点;萼片脱落很迟,先端留一圆形深洼。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岸边等较深土层的向阳处。我市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9~12克(根、叶、种子的功用见湖北山楂)。

(7)蛇莓 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

【药名别名】蛇泡草、龙吐珠、三匹风。

【药用部位】为蛇莓属植物蛇莓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粗壮;匍匐茎多数,长30~100厘米,有柔毛。小叶片倒卵形至菱状长圆形,长2~3.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圆钝,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柔毛,或上面无毛,具小叶柄;叶柄长1~5厘米,有柔毛;托叶窄卵形至宽披针形,长5~8毫米。花单生于叶腋;直径1.5~2.5厘米;花梗长3~6厘米,有柔毛;萼片卵形,长4~6毫米,先端锐尖,外面有散生柔毛;副萼片倒卵形,长5~8毫米,比萼片长,先端常具3~5锯齿;花瓣倒卵形,长5~10毫米,黄色,先端圆钝;雄蕊20~30;心皮多数,离生;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绵质,鲜红色,有光泽,直径10~20毫米,外面有长柔毛。瘦果卵形,长约1.5毫米,光滑或具不明显突起,鲜时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草丛中、路旁、沟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克(鲜者50~100克);或捣汁。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撒。

(8)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药名别名】土冬花。

【药用部位】为枇杷属植物枇杷的根、叶、花、果实和种子。

【植物形态】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茸毛。叶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边缘上部有疏锯齿,上面多皱,下面及叶柄密生灰棕色茸毛,侧脉11~21对;叶柄长6~10毫米。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花梗及萼筒外面皆密生锈色茸毛;花白色,直径1.2~2厘米;花柱5,离生。梨果球形或矩圆形,直径2~5厘米,黄色或橘黄色。花期9—11月,果期翌年4—5月。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院、宅旁、庙观等处。我市城区及各乡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泥土,切片,晒干。叶: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果实:成熟后分期采摘,鲜用或晒干。花:冬、春季采集,晒干。种子(枇杷核):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功能主治】根:主治虚痨久咳,关节疼痛。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果实:润肺,止渴,下气;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花:治伤风感冒,咳嗽痰血。种子:化痰止咳,疏肝理气;主治咳嗽,疝气,水肿,瘰疬。

【用法用量】根:内服,同肉类煨汤,60~120克。叶:内服,煎汤,9~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鲜品15~30克;或熬膏,或入丸、散。果实:内服,生食或煎汤,30~60克。

(9)白鹃梅 Exochorda racemosa(Lindl.)Rehd.

【药名别名】花儿菜、白花菜、金瓜果。

【药用部位】为白鹃梅属植物白鹃梅的根皮或树皮。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3~5米,枝条细弱开展;小枝圆柱形,微有棱角,无毛,幼时红褐色,老时褐色;冬芽三角状卵形,先端钝,平滑无毛,暗紫红色。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3.5~6.5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圆钝或急尖,稀有凸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稀中部以上有钝锯齿,上下两面均无毛;叶柄短,长5~15毫米,或近于无柄;不具托叶。总状花序,有花6~10朵,无毛;花梗长3~8毫米,基部花梗较顶部稍长,无毛;苞片小,宽披针形;花直径2.5~3.5厘米;萼筒浅钟状,无毛;萼片宽三角形,长约2毫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有尖锐细锯齿,无毛,黄绿色;花瓣倒卵形,长1.5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15~20枚,3~4枚一束着生在花盘边缘,与花瓣对生;心皮5,花柱分离。蒴果,倒圆锥形,无毛,有5脊,果梗长3~8毫米。花期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或秋季剥取根皮或树皮,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用于腰膝酸痛,四肢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未查到相关资料。

【附注】本品的带嫩叶的花蕾或花的加工品,即我市所称的花儿菜。

(10)蓝布正 Geum aleppicum Jacq.

【药名别名】路边青、水杨梅、追风七。

【药用部位】为路边青属植物路边青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柔毛。年老的根丛中常有短而大的根茎,须根多。根生叶具长柄,叶片羽状分裂,裂片大小不一,顶裂片特大,卵状圆形或心形,先端钝,多3裂,基部心形至广楔形,边缘有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略淡,两面散生短柔毛;茎生叶卵形至广卵形,浅3裂或深3裂;托叶叶状,有粗齿。花1至数朵,生于枝端;萼5片,与副萼片间生,萼片三角状披针形,外面密被毛,副萼片极小,线形;花瓣5片,黄色,圆形或广椭圆形,平展,与萼片等长;雄蕊、雌蕊均多数。瘦果,散生淡黄色粗毛,具长而先端钩曲的宿存花柱。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林下河边、草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镇痛,降压,调经,祛风除湿。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月经不调,小腹痛,带下,小儿惊风,风湿腰腿痛;外用,主治痈疖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11)苹果 Malus pumila Mill.

【药名别名】柰子、频果。

【药用部位】为苹果属植物苹果的果实和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5米。幼枝有茸毛,芽有短柔毛。叶广椭圆形至椭圆形,或卵形,长4.5~1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稍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圆钝锯齿,幼叶两面有短柔毛;叶柄长1.5~3厘米,有短柔毛。伞房花序有花3~7朵;花白色而带红晕;花梗长1~2.5厘米;萼宿存,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较萼筒长,花梗与萼都有茸毛;花瓣5枚,倒卵形;雄蕊多数;子房下位,花柱5,下半部有短柔毛。梨果扁球形,通常约7厘米,顶部及基部皆凹陷。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栽培于山坡田间。多见于城区。

【采收加工】果实:9—10月果熟时采收。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叶:凉血解毒;用于产后血晕,月经不调,发热,热毒疮疡,烫伤。

【用法用量】果实:①内服:生食、捣汁或熬膏。②外用:捣汁涂。叶:①内服:煎汤,30~60克。②外用:适量,鲜叶贴敷。苹果皮:降逆和胃,用于反胃;煎服,15~30克;或沸水泡服。

(12)石斑木 Rhaphiolepis indica(L.)Lindley

【药名别名】车轮梅、铁里木、春花木。

【药用部位】为石斑木属植物石斑木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稀小乔木,高可达4米;幼枝初被褐色茸毛,后渐无毛。叶片集生于枝顶,卵形、长圆形,稀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圆钝,急尖、渐尖或长尾尖,基部渐狭连于叶柄,边缘具细钝锯齿,上面光亮,平滑无毛,下面色淡,无毛或被稀疏茸毛;叶柄长5~18毫米;托叶钻形,脱落。顶生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被锈色茸毛,花梗长5~15毫米;苞片及小苞片狭披针形;萼筒筒状;萼片5,三角状披针形至线形,长4.5~6毫米,先端急尖,两面被疏茸毛或无毛;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或披针形,先端圆钝,基部具柔毛;雄蕊15,与花瓣等长或稍长;花柱2~3,基部合生,近无毛。果实球形,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果梗短粗。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1600米的山坡、路边或溪边灌木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解毒。主治跌打损伤,骨髓炎,水肿,痹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

(13)光叶石楠 Photinia glabra(Thunb.)Maxim.

【药名别名】扇骨木、千年红、石眼树。

【药用部位】为石楠属植物光叶石楠的叶。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3~5米,可达7米;老枝灰黑色,无毛,皮孔棕黑色,近圆形,散生。叶片革质,幼时及老时皆呈红色,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5~9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生浅钝细锯齿,两面无毛,侧脉10~18对;叶柄长1~1.5厘米,无毛。花多数,呈顶生复伞房花序,直径5~10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直径7~8毫米;萼筒杯状,无毛;萼片三角形,长1毫米;花瓣白色,反卷,倒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圆钝,内面近基部有白色茸毛,基部有短爪;雄蕊20,约与花瓣等长或较短;花柱2,稀为3,离生或下部合生。果实卵形,长约5毫米,红色,无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8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晒干,切丝。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消肿止痛。用于小便不利,跌打损伤,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4)石楠 Photinia serratifolia(Desf.)Kalkman

【药名别名】扁骨木、千年红。

【药用部位】为石楠属植物石楠的叶、果实和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厘米,宽2.5~6.5厘米,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茸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厘米。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毫米;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我市五脑山、城区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叶、果、根可于夏、秋季采集,分别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叶:祛风,通络,益肾;主治风痹,腰背酸痛,肾虚脚弱,偏头痛,风疹;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果实:祛风湿,消积聚;主治风湿积聚。根: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治风痹,历节痛风,外感咳嗽,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叶:煎服,5~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吹鼻。果实:煎服,6~9克;或浸酒。根:煎服,6~9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5)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药名别名】黄州白头翁、鹰翅草、白头翁。

【药用部位】为委陵菜属植物委陵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圆柱形,稍木质化。花茎直立或上升,高20~70厘米,被稀疏短柔毛及白色绢状长柔毛。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5~15对,间隔0.5~0.8厘米,连叶柄长4~25厘米,叶柄被短柔毛及绢状长柔毛;小叶片对生或互生,上部小叶较大,向下逐渐减小,无柄,长圆形、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5厘米,宽0.5~1.5厘米,边缘羽状中裂,裂片三角状卵形,三角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急尖或圆钝,边缘向下反卷,上面绿色,被短柔毛或脱落几无毛,中脉下陷,下面被白色茸毛,沿脉被白色绢状长柔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片对数较少;基生叶托叶近膜质,褐色,外面被白色绢状长柔毛,茎生叶托叶草质,绿色,边缘锐裂。伞房状聚伞花序,花梗长0.5~1.5厘米,基部有披针形苞片,外面密被短柔毛;花直径通常0.8~1厘米,稀达1.3厘米;萼片三角状卵形,顶端急尖,副萼片带形或披针形,顶端尖,比萼片短约1倍且狭窄,外面被短柔毛及少数绢状柔毛;花瓣黄色,宽倒卵形,顶端微凹,比萼片稍长;花柱近顶生,基部微扩大,稍有乳头或不明显,柱头扩大。瘦果卵球形,深褐色,有明显皱纹。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平地至海拔900米的山坡路旁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未抽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鲜品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16)翻白草 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

【药名别名】鸡腿根、天青地白。

【药用部位】为委陵菜属植物翻白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多分枝,下端肥厚,呈纺锤状。茎上升向外倾斜,多分枝,表面具白色卷茸毛。基生叶丛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9;茎生叶小,为三出复叶,顶端叶近无柄,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6厘米,宽0.7~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稍有柔毛,下面密被白色绵毛;托叶披针形或卵形,亦被白色绵毛。花黄色,聚伞状排列;萼绿色,宿存,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副萼线形,内面光滑,外而均被白色绵毛;花瓣5,倒心形;雄蕊和雌蕊多数,子房卵形而扁,花柱侧生,乳白色,柱头小,淡紫色。瘦果卵形,淡黄色,光滑,脐部稍有薄翅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路边、荒地等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带下;外用治创伤,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17)三叶委陵菜 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

【药名别名】地蜂子、地风子、三叶蛇莓。

【药用部位】为委陵菜属植物三叶委陵菜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主根短而粗,状如蜂子,须根多数。茎细长柔软,有时呈匍匐状;有柔毛。三出复叶;基生叶的小叶椭圆形、矩圆形或斜卵形,长1.5~5厘米,宽1~2厘米,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锯齿,近基部全缘,下面沿叶脉处有较密的柔毛;叶柄细长,有柔毛;茎生叶小叶片较小,叶柄短或无;托叶卵形,被毛。总状聚伞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有柔毛;花梗上有小苞片;花小,少数,直径10~15毫米,黄色;副萼5,线状披针形,萼5,卵状披针形,外面均被毛;花瓣5,倒卵形,顶端微凹;雄蕊多数,雌蕊多数,花柱侧生;花托稍有毛。瘦果小,黄色,卵形,无毛,有小皱纹。花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沟边湿地。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开花的全草,晒干;根,4—10月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全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主治骨结核,口腔炎,瘰疬,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根:清热解毒,敛疮止血;主治骨髓炎,外伤出血,蝮蛇咬伤。

【用法用量】根:①内服:煎汤,15~30克。②外用:捣烂外敷或研末撒患处。全草:①内服:煎汤9~18克;或浸酒。②外用:捣烂外敷、煎水洗或研末撒布。

(18)蛇含委陵菜 Potentilla kleiniana Wight et Arn.

【药名别名】蛇含、五匹风、五叶蛇莓。

【药用部位】为委陵菜属植物蛇含萎陵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短,侧根如须状丛生。茎多数,细长,略匍匐,具疏生的绢状毛。基生叶具长柄,茎生叶较小,柄短;掌状复叶;小叶3~5,椭圆形或狭倒卵形,长2~4厘米,宽0.5~1.7厘米,先端浑圆或钝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粗锯齿,下部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脉间有绢状毛;托叶阔披针形,基部与叶柄结合。花小,呈顶生的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5,卵状披针形,副萼5,近线形,背面均有少许毛;花瓣5,黄色,倒心形,先端稍凹;雄蕊多数;雌蕊多数,着生于花托上。瘦果有纵皱,无毛。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及沟边、路旁、岩石上。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用于外感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小儿高热惊风,疟疾,痢疾;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毒蛇咬伤,带状疱疹,疔疮,痔疮,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克(鲜品30~60克)。外用:煎水洗,捣烂外敷或煎水含漱。

(19)杏 Armeniaca vulgaris Lam.

【药名别名】苦杏仁、杏子。

【药用部位】为杏属植物杏的种仁。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4~10米;树皮暗红棕色,纵裂。单叶互生;叶片圆卵形或宽卵形,长5~9厘米,宽4~8厘米。花单生于枝端,着生较密,稍似总状;花几无梗,花萼基部呈筒状,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浅粉红色,圆形至宽倒卵形;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筒边缘;雌蕊单心皮,着生于萼筒基部。核果圆形,稀倒卵形,直径2.5厘米以上。种子1,心状卵形,浅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后采摘,除去果肉及果核,取出种仁,晒干。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敷患处。

(20)野杏 Armeniaca vulgaris var.ansu(Maxim.)Yü et Lu

【药名别名】山杏、苦杏仁、杏仁。

【药用部位】为杏属植物野杏的种仁。其根、树皮、叶和花亦可入药。

【植物形态】乔木,高5~8米;树冠圆形、扁圆形或长圆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多年生枝浅褐色,皮孔大而横生,一年生枝浅红褐色,有光泽,无毛,具多数小皮孔。叶片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花常2朵,淡红色;果实近球形,红色;核卵球形,离肉,表面粗糙而有网纹,腹棱常锐利。花期3—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500米的向阳处。我市分布在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同杏。

【功能主治】同杏。

【用法用量】同杏。

【附注】①本品的种仁即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苦杏仁(杏仁)的来源之一。②其他药用部位的详细资料见《中华本草》相关内容。

(21)桃 Amygdalus persica L.

【药名别名】桃仁、桃子、桃树。

【药用部位】为桃属植物桃的种子(桃仁)。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达8米。小枝绿色或半边红褐色,无毛,冬芽有细柔毛。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中部最阔,长8~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7~12毫米,具腺点。花通常单生,直径2.5~3.5厘米;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红色,外面有茸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筒边缘;子房1室,花柱细长,柱头小,圆头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7厘米,有短茸毛;果肉白色或黄色;核极硬,有不规则的凹点及深沟。种子1枚,扁卵状心形。花期4月,先于叶开放,果熟期6—7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广泛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

【附注】桃树的树脂(桃胶)、树根、树枝、桃花和桃叶也可分别入药,用法用量略。

(22)山桃 Amygdalus davidiana(Carr.)C.de Vos

【药名别名】桃仁、毛桃、野桃。

【药用部位】为桃属植物山桃的种子。

【植物形态】乔木,高可达10米;树冠开展,树皮暗紫色,光滑;小枝细长,直立,幼时无毛,老时褐色。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叶边具细锐锯齿;叶柄长1~2厘米,无毛,常具腺体。花单生,先于叶开放,直径2~3厘米;花梗极短或几无梗;花萼无毛;萼筒钟形;萼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紫色,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长10~15毫米,宽8~12毫米,粉红色,先端圆钝,稀微凹;雄蕊多数,几与花瓣等长或稍短;子房被柔毛,花柱长于雄蕊或近等长。果实近球形,直径2.5~3.5厘米,淡黄色,外面密被短柔毛,果梗短而深入果洼;果肉薄而干,不可食,成熟时不开裂;核球形或近球形,两侧不压扁,顶端圆钝,基部截形,表面具纵、横沟纹和孔穴,与果肉分离。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3200米的山坡、山谷沟底或荒野疏林及灌丛内。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等地。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

【附注】①孕妇忌服。②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桃仁的来源之一。

(23)毛樱桃 Cerasus tomentosa(Thunb.)Wall.

【药名别名】山樱桃、郁李仁、大李仁。

【药用部位】为樱属植物毛樱桃的果实和种子。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通常高0.3~1米。小枝紫褐色,冬芽卵形,疏被短柔毛或无毛。叶片卵状椭圆形,长2~7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有急尖,侧脉4~7对;叶柄长2~8毫米,被茸毛;托叶线形,长3~6毫米,被长柔毛。花单生或簇生,花与叶同开;花梗长达2.5毫米或近无梗;萼筒管状或杯状,长4~5毫米,外被短柔毛或无毛,萼片三角状卵形,先端圆钝或急尖,长2~3毫米;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倒卵形,先端圆钝;雄蕊20~25枚,短于花瓣;花柱伸出与雄蕊近等长或稍长。核果近球形,红色,直径0.5~1.2厘米;核表面除棱脊两侧有纵沟外,无棱纹。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福田河镇和三河口镇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除去果核,取出种子晒干即为郁李仁。

【功能主治】果实: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用于病后体虚,倦怠少食,风湿腰痛,四肢不灵,贫血等,外用可治冻疮,汗斑。种仁:润燥滑肠,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小便淋痛不利。

【用法用量】种仁:煎服,3~10克;或入丸、散。

【附注】本品非《中国药典》收载的郁李仁。

(24)樱桃 Cerasus pseudocerasus(Lindl.)G.Don

【药名别名】珠樱、家樱桃。

【药用部位】为樱属植物樱桃的果实、树枝、叶、果核和果汁。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达6米,腋芽单生。叶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边缘具大小不等尖锐重锯齿,齿尖有小腺体。花白色,直径1.5~2.5厘米,花瓣端凹缺,花柱无毛,萼筒及花梗有毛;2~6朵成伞房状花序。果红色或橘红色,直径0.9~1.3厘米,无纵沟。3—4月开花,5—6月果熟。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600米山坡向阳处或沟边。我市野生樱桃见于龟山,栽培品种见于阎家河镇农村、城区居民的住宅旁。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叶及果实,或捡果核洗净,晒干。根:9—10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果核:取成熟果实放置缸中,用手揉搓,使果肉与果核分离,然后洗去果肉,取净核晒干。枝:全年均可采收。

【功能主治】果汁:透疹,敛疮。果实:益气,祛风湿;主治瘫痪,四肢不仁,风湿腰腿疼痛,冻疮。根:杀虫,调经,益气阴。树枝:温中行气,止咳,去斑;主治胃寒脘痛,咳嗽,雀斑。樱桃核:发表透疹,消瘤去瘢,行气止痛。叶:温中健脾,止咳止血,解毒杀虫。

【用法用量】叶:煎服,15~3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樱桃核:煎服,5~15克;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煎水熏洗。果:煎服,30~15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涂擦或捣烂外敷。根:煎服,干品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樱桃枝:煎服,3~1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樱桃汁:内服适量,炖温;外用适量,擦患处。

(25)李 Prunus salicina Lindl.

【药名别名】李仁、李子、嘉应子。

【药用部位】为李属植物李的果实、树脂、叶和种子。

【植物形态】单叶互生,叶卵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5~6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缘具尖细锯齿,羽状脉5~8对,两面无毛或背面脉腋有毛,色暗绿或紫红,叶柄光滑,多无腺体。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雄蕊约25枚,略短于花瓣,花部无毛,核果扁球形,直径1~3厘米,腹缝线上微见沟纹,无梗洼,熟时黄色、红色或紫色,光亮或微被白粉,花与叶同放。花期3—4月,果7—8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李仁:果实成熟时采集果核,洗净,击破外壳,取种子晒干。叶: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树胶:在李树生长繁茂的季节,采收树干上分泌的胶质,晒干,除去杂质。

【功能主治】树胶:清热,透疹,退翳;主治麻疹透发不畅,目生翳障。果实:清热,生津,消积;主治虚劳骨蒸,消渴,食积。叶:清热解毒;用于壮热惊痫,肿毒溃烂。李仁:祛瘀,利水,润肠;主治血瘀疼痛,跌打损伤,水肿膨胀,脚气,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李仁:煎服,3~9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叶: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浴;或捣烂外敷,或捣汁涂。树胶: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果实:煎服,10~15克;鲜者,生食,每次100~300克。

(26)梅 Armeniaca mume Sieb.

【药名别名】乌梅、梅花。

【药用部位】为杏属植物梅的果实和花蕾。

【植物形态】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幼嫩时两面被短柔毛,后逐渐脱落;叶柄长1~2厘米,常有腺体。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1~3毫米;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形,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连;核椭圆形,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显纵沟,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华北果期延至7—8月)。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花:未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功能主治】花蕾: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果实(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病。

【用法用量】梅花:煎服,3~5克。乌梅:煎服,6~12克。

(27)榆叶梅 Amygdalus triloba(Lindl.)Ricker

【药名别名】郁李仁、榆梅、小桃红。

【药用部位】为桃属植物榆叶梅的种仁。

【植物形态】灌木,稀小乔木,高2~3米;枝条开展,具多数短小枝;小枝灰色;冬芽短小,长2~3毫米。短枝上的叶常簇生,一年生枝上的叶互生;叶片宽椭圆形至倒卵形,先端短渐尖,常3裂,基部宽楔形,上面具疏柔毛或无毛,下面被短柔毛,叶边具粗锯齿或重锯齿;叶柄长5~10毫米,被短柔毛。花1~2朵,先于叶开放,直径2~3厘米;花梗长4~8毫米;萼筒宽钟形,无毛或幼时微具毛;萼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无毛,近先端疏生小锯齿;花瓣近圆形或宽倒卵形,先端圆钝,有时微凹,粉红色;雄蕊25~30,短于花瓣。果实近球形,直径1~1.8厘米,顶端具短小尖头,红色,外被短柔毛;果梗长5~10毫米;核近球形,直径1~1.6厘米,表面具不整齐的网纹。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至中海拔的坡地或沟旁,乔木、灌木林下或林缘。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集,除去果壳,取出种仁,晒干。

【功能主治】下气利水。主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附注】据《中华本草》记载:郁李仁原为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榆叶梅、长梗扁桃等的种仁。现在《中国药典》只收载除榆叶梅外的三种植物种仁。

(28)郁李 Cerasus japonica(Thunb)Lois.

【药名别名】郁李仁、爵梅、山李。

【药用部位】为樱属植物郁李的种子(郁李仁)和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1~1.5米。小枝灰褐色,嫩枝绿色或绿褐色,无毛。冬芽卵形,无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有缺刻状尖锐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脉上有稀疏柔毛,侧脉5~8对;叶柄长2~3毫米,无毛或被稀疏柔毛;托叶线形,长4~6毫米,边有腺齿。花1~3朵,簇生,花、叶同开或先于叶开放;花梗长5~10毫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萼筒陀螺形,长、宽近相等为2.5~3毫米,无毛,萼片椭圆形,比萼筒略长,先端圆钝,边有细齿;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倒卵状椭圆形;雄蕊约32;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无毛。核果近球形,深红色,直径约1厘米;核表面光滑。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路旁或小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林场有栽培。

【采收加工】郁李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去壳,取出种仁。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郁李仁:润燥滑肠,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根:清热,杀虫,行气破积;主治龋齿疼痛,小儿发热,气滞积聚。

【用法用量】郁李仁:煎服,6~9克。根:煎服,6~9克。外用:煎水含漱。

【附注】①孕妇慎用。②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的郁李仁。

(29)欧李 Cerasus humilis(Bge.)Sok.

【药名别名】郁李仁、山梅、小李仁。

【药用部位】为樱属植物欧李的种仁。

【植物形态】灌木,高0.4~1.5米。小枝灰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冬芽卵形,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叶片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中部以上最宽,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有单锯齿或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侧脉6~8对;叶柄长2~4毫米,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托叶线形,长5~6毫米,边有腺体。花单生或2~3花簇生,花、叶同开;花梗长5~10毫米,被稀疏短柔毛;萼筒长、宽近相等,约3毫米,外面被稀疏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花瓣白色或粉红色,长圆形或倒卵形;雄蕊30~35枚;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无毛。核果成熟后近球形,红色或紫红色,直径1.5~1.8厘米;核表面除背部两侧外无棱纹。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阳坡砂地、灌丛中,或庭园栽培。我市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外壳,取出种子晒干。

【功能主治】同郁李。

【用法用量】同郁李。

【附注】同郁李。

(30)稠李 Padus avium Mill.

【药名别名】臭李子。

【药用部位】为稠李属植物稠李的果实和叶片。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粗糙而多斑纹,老枝紫褐色或灰褐色,有浅色皮孔;小枝红褐色或带黄褐色;冬芽卵圆形。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锐锯齿,有时混有重锯齿;下面中脉和侧脉均突起;叶柄长1~1.5厘米,幼时被短茸毛,以后脱落近无毛,顶端两侧各具1腺体;托叶膜质,线形,先端渐尖,边有带腺锯齿,早落。总状花序具有多花,基部通常有2~3叶,通常较小;花直径1~1.6厘米;萼筒钟状,比萼片稍长;萼片三角状卵形,先端急尖或圆钝,边有带腺细锯齿;花瓣白色,长圆形,先端波状,基部楔形,有短爪,比雄蕊长近1倍;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等,排成紧密不规则2轮;雌蕊1,柱头盘状,花柱比长雄蕊短。核果卵球形,顶端有尖头,直径8~10毫米,红褐色至黑色,光滑;萼片脱落。花期4—5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或灌丛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叶片及果实,分别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泻,补脾。叶:镇咳,祛痰。挥发油杀虫。

【用法用量】不详。有待进一步研究。

(31)短梗稠李 Padus brachypoda(Batal.)Schneid.

【药名别名】短柄稠李、野苦桃树。

【药用部位】为稠李属植物短梗稠李的树皮。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8~10米,树皮黑色;多年生小枝黑褐色,无毛,有散生浅色皮孔;当年生小枝红褐色,冬芽卵圆形。叶片长圆形,稀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叶边有贴生或开展锐锯齿,齿尖带短芒,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在脉腋有髯毛,中脉和侧脉均突起;叶柄长1.5~2.3厘米,无毛,顶端两侧各有1腺体;托叶膜质,线形,先端渐尖,边缘有带腺锯齿,早落。总状花序具有多花,长16~30厘米,基部有1~3叶,叶片长圆形;花梗长5~7毫米,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短柔毛;萼筒钟状,比萼片稍长,萼片三角状卵形,先端急尖,边有带腺细锯齿;花瓣白色,倒卵形,中部以上啮蚀状或波状,基部楔形有短爪;雄蕊25~27,雌蕊1。核果球形,直径5~7毫米,幼时紫红色,老时黑褐色,无毛;核光滑。花期4—5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2500米的山坡灌丛或山谷林中。我市分布于三河口镇和狮子峰林场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季剥取树皮,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杀虫,止痒。

【用法用量】不详。有待进一步研究。

(32)火棘 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i

【药名别名】赤阳子、红子根、救军粮。

【药用部位】为火棘属植物火棘的果实、根和叶。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约3米;侧枝短,先端呈刺状;小枝暗褐色,幼时有锈色短柔毛,老时无毛。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矩圆形,中部以上最宽,长1.5~6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圆钝或微凹,有时有短尖头,基部楔形,下延,边缘有圆钝锯齿,齿尖向内弯,近基部全缘,两面无毛,叶柄短,无毛或幼时有疏柔毛。复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近无毛;花白色,直径约1厘米;萼筒钟状,无毛,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圆形。梨果近圆形,直径约5毫米,萼片宿存。花期3—5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河边、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果,冬末春初挖根,叶随时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果:健脾消积,活血止血;治痞块,食积,泄泻,痢疾,崩漏,产后血瘀。根:清热凉血,化瘀止痛;用于潮热盗汗,肠风下血,崩漏,疮疖痈痛,目赤肿痛,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劳伤腰痛,外伤出血。叶: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根:煎服,10~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果:煎服,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叶:外用适量,外敷治疮疡肿毒。

(33)杜梨 Pyrus betulifolia Bunge

【药名别名】棠梨、野梨。

【药用部位】为梨属植物杜梨的果实及枝叶。

【植物形态】乔木,高达10米,树冠开展,枝常具刺;冬芽卵形,先端渐尖,外被灰白色茸毛。叶片菱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粗锐锯齿,幼叶两面被毛,后脱落,老叶无毛而有光泽;叶柄长2~3厘米,被灰白色茸毛;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两面均被茸毛,早落。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茸毛,花梗长2~2.5厘米;苞片膜质,线形,长5~8毫米,被茸毛,早落;花直径1.5~2厘米;萼筒外密被灰白色茸毛;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3毫米;花瓣宽卵形,长5~8毫米,宽3~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具短爪。雄蕊20,花药紫色,长约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实近球形,直径5~10毫米,2~3室,褐色,有淡色斑点,萼片脱落,基部具带茸毛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我市分布于狮子峰。

【采收加工】8—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鲜用。夏季采收枝叶,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枝叶:舒肝和胃,缓急止泻;用于反胃吐食,霍乱吐泻,转筋腹痛。果实:敛肺,涩肠;治咳嗽,泻痢。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15~30克。枝叶: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34)豆梨 Pyrus calleryana Dene.

【药名别名】鹿梨、野梨。

【药用部位】为梨属植物豆梨的果实和根皮。

【植物形态】乔木,高5~8米;小枝圆柱形;冬芽三角状卵形,先端短渐尖,微具茸毛。叶片宽卵形至卵形,稀长椭卵形,长4~8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稀短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2~4厘米,无毛;托叶叶质,线状披针形,长4~7毫米,无毛。伞形总状花序,具花6~12朵,直径4~6毫米,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1.5~3厘米;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长8~13毫米,内面具茸毛;花直径2~2.5厘米;萼筒无毛;萼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花瓣卵形,长约13毫米,宽约10毫米,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稍短于花瓣;花柱2,稀3,基部无毛。梨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黑褐色,有斑点,萼片脱落,有细长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1800米的山坡、平原或山谷杂草丛中。我市分布于张家畈镇。

【采收加工】根皮:全年可采,挖出侧根,剥取根皮,鲜用。果实:秋季成熟时采摘,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健脾消食,涩肠止痢;主治饮食积滞,泻痢。根皮:清热解毒,敛疮;用于疮疡,疥癣。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15~30克。根皮: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35)沙梨 Pyrus pyrifolia(Burm.f.)Nakai

【药名别名】糖梨子、白梨。

【药用部位】为梨属植物沙梨的果实和果皮。

【植物形态】乔木,高达7~15米;小枝嫩时具黄褐色长柔毛或茸毛,不久脱落,二年生枝紫褐色或暗褐色,具稀疏皮孔;冬芽长卵形,先端圆钝,鳞片边缘和先端稍具长茸毛。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7~12厘米,宽4~6.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有刺芒锯齿。微向内合拢,上下两面无毛或嫩时有褐色绵毛;叶柄长3~4.5厘米,嫩时被茸毛,不久脱落;托叶膜质,线状披针形,长1~1.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边缘具长柔毛,早落。伞形总状花序,具花6~9朵,直径5~7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幼时微具柔毛,花梗长3.5~5厘米;苞片膜质,线形,边缘有长柔毛;花直径2.5~3.5厘米;花瓣卵形,长15~17毫米,先端啮齿状,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花柱5,稀4,光滑无毛;果实近球形,浅褐色,有浅色斑点,先端微向下陷,萼片脱落;种子卵形,微扁,长8~10毫米,深褐色。花期4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时采摘,一般鲜用。

【功能主治】清暑解渴,生津收敛。治干咳,热病烦渴,汗多等症。

【用法用量】鲜品60~120克,干品(梨皮)9~15克。

(36)湖北海棠 Malus hupehensis(Pamp.)Rehd.

【药名别名】野海棠。

【药用部位】为苹果属植物湖北海棠的根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8米;小枝最初有短柔毛,不久脱落,老枝紫色至紫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急尖,鳞片边缘有疏生短柔毛,暗紫色。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嫩时具稀疏短柔毛,不久脱落无毛,常呈紫红色;叶柄长1~3厘米,嫩时有稀疏短柔毛,逐渐脱落;托叶草质至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有疏生柔毛,早落。伞房花序,具花4~6朵,花梗长3~6厘米,无毛或稍有长柔毛;苞片膜质,披针形,早落;花直径3.5~4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稍有长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或急尖,长4~5毫米,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略带紫色,与萼筒等长或稍短;花瓣倒卵形,长约1.5厘米,基部有短爪,粉白色或近白色;雄蕊20,花丝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3,稀4,基部有长茸毛,较雄蕊稍长。果实椭圆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黄绿色稍带红晕,萼片脱落;果梗长2~4厘米。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2900米的山坡或山谷丛林中。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果:8—9月采摘果实,鲜用。

【功能主治】果:消积化滞,和胃健脾;用于食积停滞,消化不良,痢疾,疳积。根:活血通络,主治跌打损伤。嫩叶:消积化滞,和胃健脾;用于食滞,消化不良等症,泡服。

【用法用量】根:煎服,鲜品60~9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果:煎服,鲜果60~90克。

(37)垂丝海棠 Malus halliana Koehne

【药名别名】垂枝海棠。

【药用部位】为苹果属植物垂丝海棠的花。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达5米,树冠疏散,枝开展。小枝细弱,紫色或紫褐色。冬芽卵形,紫色。叶片卵形或椭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5~8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锯齿细钝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并常带紫晕。叶柄长5~25毫米;托叶小,膜质,披针形,内面有毛,早落。伞房花序,花序中常有1~2朵花无雌蕊,具花4~6朵,花梗细弱,长2~4厘米,下垂,有稀疏柔毛,紫色;花直径3~3.5厘米。萼片三角状卵形,长3~5毫米,与萼筒等长或稍短。花瓣倒卵形,粉红色。雄蕊20~25,花丝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4或5。果实梨形或倒卵形,直径6~8毫米,略带紫色,成熟很迟,萼片脱落。果梗长2~5cm。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1200米的山坡丛林中、山溪边。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3—4月花盛开时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调经和血。主治血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

(38)海棠 Malus spectabilis(Ait.)Borkh.

【药名别名】海棠花。

【药用部位】为苹果属植物海棠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冬芽卵形,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叶柄长1.5~2厘米,具短柔毛;托叶膜质,窄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具长柔毛。花序近伞形,有花4~6朵,花梗长2~3厘米,具柔毛;苞片膜质,披针形,早落;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萼片三角状卵形;花瓣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25,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稀4。果实近球形,直径2厘米,黄色,萼片宿存。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或山地,喜阳光,我市城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多为鲜用。

【功能主治】祛风,顺气,舒筋,止痛。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腹胀,肠炎腹泻及痔疮。

【用法用量】多为鲜果,适量生食。

【附注】其果偏酸,胃溃疡、胃酸高者不宜食用。

(39)棣棠花 Kerria japonica(L.)DC.

【药名别名】地棠花、清明花、黄榆梅。

【药用部位】为棣棠花属植物棣棠花的花或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2米,稀达3米;小枝绿色,圆柱形,无毛,常拱垂,嫩枝有棱角。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或卵圆形,顶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两面绿色,上面无毛或有稀疏柔毛,下面沿脉或脉腋有柔毛;叶柄长5~10毫米,无毛;托叶膜质,带状披针形,有缘毛,早落。单花,着生在当年生侧枝顶端,花梗无毛;花直径2.5~6厘米;萼片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有小尖头,全缘,无毛,果时宿存;花瓣黄色,宽椭圆形,顶端下凹,比萼片长1~4倍。瘦果倒卵形至半球形,褐色或黑褐色,表面无毛,有皱褶。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山谷、沟边、林下草丛中。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花及嫩枝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花:化痰止咳,用于肺结核咳嗽。枝叶: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痹痛,产后劳伤,水肿,小便不利,消化不良;外用治疗痈疽肿毒,湿疹,荨麻疹。

【用法用量】花:煎服,3~9克。枝叶:煎服,9~18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40)重瓣棣棠花 Kerria japonica f.pleniflora(Witte)Rehd.

【药名别名】金挖耳、棣棠花。

【药用部位】为棣棠花属植物重瓣棣棠花的花或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2米,稀达3米;小枝绿色,圆柱形,无毛,常拱垂,嫩枝有棱角。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或卵圆形,顶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两面绿色,上面无毛或有稀疏柔毛,下面沿脉或脉腋有柔毛;叶柄长5~10毫米,无毛;托叶膜质,带状披针形,有缘毛,早落。单花,着生在当年生侧枝顶端,花梗无毛;花直径2.5~6厘米;萼片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有小尖头,全缘,无毛,果时宿存;花瓣黄色,宽椭圆形,顶端下凹,比萼片长1~4倍。瘦果倒卵形至半球形,褐色或黑褐色,表面无毛,有皱褶。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30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4—5月采花,7—8月采枝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枝叶: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小儿消化不良;外用治痈疖肿毒,荨麻疹,湿疹。花:化痰止咳;用于肺结核咳嗽。

【用法用量】花,3~9克;茎叶,9~18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41)鸡麻 Rhodotypos scandens(Thunb.)Makino

【药名别名】双珠母、白棣棠。

【药用部位】为鸡麻属植物鸡麻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0.5~2米,稀达3米。小枝紫褐色,嫩枝绿色,光滑。叶对生,卵形,长4~11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至微心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上面幼时被疏柔毛,以后脱落无毛,下面被绢状柔毛,老时脱落仅沿脉被稀疏柔毛;叶柄长2~5毫米,被疏柔毛;托叶膜质狭带形,被疏柔毛,不久脱落。单花顶生于新梢上;花直径3~5厘米;萼片大,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锐锯齿,外面被稀疏绢状柔毛,副萼片细小,狭带形,比萼片短;花瓣白色,倒卵形,比萼片长1/4~1/3。核果1~4,黑色或褐色,斜椭圆形,长约8毫米,光滑。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800米山坡疏林中及山谷林下阴处。我市分布于黄土岗、阎家河和三河口等镇。

【采收加工】夏、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补血,益肾。主治血虚肾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

【附注】本品果实:治血虚肾亏,21~24克,蒸5分钟,取出,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空腹服。

(42)月季花 Rosa chinensis Jacq.

【药名别名】月季花、月月红、刺梅。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月月红的花、根和叶。

【植物形态】矮小直立灌木;小枝有粗壮而略带钩状的皮刺,有时无刺。羽状复叶,小叶3~5,少数7,宽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无毛;叶柄和叶轴散生皮刺和短腺毛;托叶大部附生于叶柄上,边缘有腺毛。花常数朵聚生;花梗长,散生短腺毛;花红色或玫瑰色,直径约5厘米,微香;萼裂片卵形,羽状分裂,边缘有腺毛。蔷薇果卵圆形或梨形,长1.5~2厘米,红色。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微开时采摘,低温干燥;春季挖根,洗净晒干;叶多为鲜用,随时采集。

【功能主治】花:活血调经,散毒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痈疖肿毒,淋巴结结核(未溃破)。叶:活血消肿,解毒,止血;用于疮疡肿毒,瘰疬,跌打损伤,腰膝肿痛,外伤出血。根:活血调经,消肿散结,涩精止带;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跌打损伤,瘰疬,遗精,带下。

【用法用量】叶:煎服,3~9克;外用适量,嫩叶捣烂外敷。花:煎服或开水泡服,3~6克(鲜品9~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或干品研末调搽患处。根:煎服,9~30克。

(43)小果蔷薇 Rosa cymosa Tratt.

【药名别名】刺花、小金樱。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小果蔷薇的根和果实。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高2~5米;小枝圆柱形,无毛或稍有柔毛,有钩状皮刺。小叶3~5,稀7;连叶柄长5~10厘米;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稀长圆状披针形,长2.5~6厘米,宽8~2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紧贴或尖锐细锯齿,两面均无毛,上面亮绿色,下面颜色较淡,中脉突起,沿脉有稀疏长柔毛;小叶柄和叶轴无毛或有柔毛,有稀疏皮刺和腺毛;托叶膜质,离生,线形,早落。花多朵成复伞房花序;花直径2~2.5厘米,花梗长约1.5厘米,幼时密被长柔毛,老时逐渐脱落近于无毛;萼片卵形,先端渐尖,常有羽状裂片,外面近无毛,稀有刺毛,内面被稀疏白色茸毛,沿边缘较密;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凹,基部楔形;花柱离生,稍伸出花托口外,与雄蕊近等长,密被白色柔毛。果球形,直径4~7毫米,红色至黑褐色,萼片脱落。花期5—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林缘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末挖根,洗净晒干。果实于成熟后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根:散瘀,止血,消肿解毒;治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痔疮,脱肛,疮毒,外伤性出血。果:治风痰咳嗽,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果:60~90克,水煎,冲红糖,早晚饭前各服1次;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根:煎服,15~6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44)软条七蔷薇 Rosa henryi Bouleng.

【药名别名】酒葫芦、香花刺、绵爪刺。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软条七蔷薇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3~5米,有长匍匐枝;小枝有短扁、弯曲皮刺或无刺。小叶通常5,近花序小叶片常为3,连叶柄长9~14厘米;小叶片长圆形、卵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5~9厘米,宽1.5~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均无毛,下面中脉突起;小叶柄和叶轴无毛,有散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无毛,或有稀疏腺毛。花5~15朵,成伞形伞房状花序;花直径3~4厘米;花梗和萼筒无毛,有时具腺毛,萼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有少数裂片,外面近无毛而有稀疏腺点,内面有长柔毛;花瓣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宽楔形;花柱结合成柱,被柔毛,比雄蕊稍长。果近球形,直径8~10毫米,成熟后褐红色,有光泽,果梗有稀疏腺点;萼片脱落。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或向阳的山坡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夏季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调经止血,活血散瘀。叶:主治风湿关节炎,疱疮肿毒。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或参考野蔷薇有关内容)。

(45)金樱子 Rosa laevigata Michx.

【药名别名】糖罐。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金樱子的果实、根、叶和花。

【植物形态】常绿攀援灌木,高达5米。茎红褐色,有倒钩状皮刺。三出复叶互生;小叶革质,椭圆状卵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侧生小叶较小,叶柄和小叶下面中脉上无刺或有疏刺;叶柄长1~2厘米,有褐色腺点细刺;托叶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其分离部线状披针形。花单生于侧枝顶端,直径5~8厘米;花梗粗壮,长达3厘米,有直刺;花托膨大,有细刺;萼片5,卵状披针形,有些顶端扩大成叶状,被腺毛;花瓣5;雄蕊多数,花药“丁”字形着生;雌蕊具多数心皮,离生,被茸毛,花柱线形,柱头圆形。成熟花托红色,有直刺,顶端有长宿存萼,内含骨质瘦果多颗。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向阳山坡、路旁草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金樱子: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干燥,除去毛刺。花:4—6月采收将开放的花蕾,干燥。叶:嫩叶春季采集常为鲜用。根: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叶: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止带。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花:涩肠,固精,缩尿,止带,杀虫;主治久泻久痢,遗精,尿频,带下,绦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须发早白。根:固精涩肠。

【用法用量】花:煎服3~9克。金樱子:煎服9~15克;或入丸、散或熬膏。叶:煎服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撒敷。根: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46)重瓣金樱子 Rosa laevigata f.semiplena Yü et Ku

【药名别名】金樱子、糖罐。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重瓣金樱子的果实、根、叶和花。

【植物形态】常绿攀援灌木,高可达5米;小枝粗壮,散生扁弯皮刺,无毛,幼时被腺毛,老时逐渐脱落减少。小叶革质,通常3,稀5,连叶柄长5~10厘米;小叶片椭圆状卵形、倒卵形或披针状卵形,长2~6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稀尾状渐尖,边缘有锐锯齿,上面亮绿色,无毛,下面黄绿色,幼时沿中肋有腺毛,老时逐渐脱落无毛;小叶柄和叶轴有皮刺和腺毛;托叶离生或基部与叶柄合生,披针形,边缘有细齿,齿尖有腺体,早落。花单生于叶腋,直径5~7厘米;花梗长1.8~2.5厘米,偶有3厘米者,花梗和萼筒密被腺毛,随果实成长变为针刺;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呈叶状,边缘羽状浅裂或全缘,常有刺毛和腺毛,内面密被柔毛,比花瓣稍短;花瓣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花柱离生,有毛,比雄蕊短很多。果梨形、倒卵形,稀近球形,紫褐色,外面密被刺毛,果梗长约3厘米,萼片宿存。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600米的向阳山野、田边、灌丛中。我市阎家河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金樱子。

【功能主治】同金樱子。

【用法用量】同金樱子。

(47)野蔷薇 Rosa multiflora Thunb.

【药名别名】蔷薇、山玫瑰、营实。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野蔷薇的根、茎枝、叶、果(营实)和花。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2米;枝细长,上升或蔓生,有皮刺。羽状复叶;小叶5~9,倒卵状圆形至矩圆形,长1~3厘米,宽0.8~2厘米,先端急尖或稍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具锐锯齿,有柔毛;叶柄和叶轴常有腺毛;托叶大部附着于叶柄上,先端裂片呈披针形,边缘篦齿状分裂并有腺毛。伞房花序圆锥状,花多数;花梗有腺毛和柔毛;花白色,芳香,直径2~3厘米;花柱伸出花托口外,结合成柱状,几与雄蕊等长,无毛。果球形,直径约6毫米,熟时褐红色。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或草丛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挖取后,洗净晒干。茎枝:全年可采,剪枝,切段晒干。花:5—6月花盛开时,晴天采收,晒干。叶:夏、秋季采集,晒干。果:秋季近成熟时采集,晒干。

【功能主治】叶:解毒消肿;主治疮痈肿毒。花: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治暑热烦渴,口疮,痈疖,月经不调。根: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治肺痈,关节炎,瘫痪,吐衄,尿频,遗尿,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疥癣。茎枝:清热消肿,生发;主治疮疖,秃发。果:清热解毒,祛风活血,利水消肿;用于疮痈肿毒,风湿痹痛,月经不调,水肿。

【用法用量】茎枝,煎服10~15克。根,煎服5~12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汤含漱。叶,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用捣烂外敷。花,煎服3~6克。果,煎服15~30克,鲜品加倍。

(48)粉团蔷薇 Rosa multiflora var.cathayensis Rehd.et Wils.

【药名别名】多花蔷薇、营实(果)、刺梨花。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粉团蔷薇的根、茎枝、花和果实。

【植物形态】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通常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束。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厘米;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厘米,宽8~28毫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尖锐单锯齿,稀混有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叶轴有柔毛或无毛,有散生腺毛;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边缘有或无腺毛。花多朵,排成圆锥状花序,花梗长1.5~2.5厘米,无毛或有腺毛,有时基部有篦齿状小苞片;花直径1.5~2厘米,萼片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花瓣粉红色,单瓣,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花柱结合成束,无毛,比雄蕊稍长。果近球形,直径6~8毫米,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无毛,萼片脱落。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布】多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参考野蔷薇。

【功能主治】参考野蔷薇。

【用法用量】参考野蔷薇。

【附注】本品为野蔷薇的变种。

(49)木香花 Rosa banksiae Ait.

【药名别名】蜜香、木香。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木香花的根。

【植物形态】攀援小灌木,高可达6米;小枝圆柱形,无毛,有短小皮刺;老枝上的皮刺较大,坚硬,经栽培后有时枝条无刺。小叶3~5,稀7,连叶柄长4~6厘米;小叶片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8~18毫米,先端急尖或稍钝,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紧贴细锯齿,上面无毛,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中脉突起,沿脉有柔毛;小叶柄和叶轴有稀疏柔毛和散生小皮刺;托叶线状披针形,膜质,离生,早落。花小型,多朵成伞形花序,花直径1.5~2.5厘米;花梗长2~3厘米,无毛;萼片卵形,先端长渐尖,全缘,萼筒和萼片外面均无毛,内面被白色柔毛;花瓣重瓣至半重瓣,白色,倒卵形;花柱离生,密被柔毛,比雄蕊短很多。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700米的溪边、路旁或山坡灌丛中。我市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主治风湿关节痛,外伤出血,肠炎。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或参考野蔷薇根。

(50)缫丝花 Rosa roxburghii Tratt.

【药名别名】刺梨、野玫瑰。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缫丝花的根和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高1~2.5米;树皮灰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圆柱形,斜向上升,有基部稍扁而成对皮刺。小叶9~15,连叶柄长5~11厘米,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稀倒卵形,长1~2厘米,宽6~12毫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两面无毛,下面叶脉突起,网脉明显,叶轴和叶柄有散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呈钻形,边缘有腺毛。花单生或2~3朵,生于短枝顶端;花直径5~6厘米;花梗短;小苞片2~3枚,卵形,边缘有腺毛;萼片通常宽卵形,先端渐尖,有羽状裂片,内面密被茸毛,外面密被针刺;花瓣重瓣至半重瓣,淡红色或粉红色,微香,倒卵形,外轮花瓣大,内轮较小;雄蕊多数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果扁球形,直径3~4厘米,绿红色,外面密生针刺;萼片宿存,直立。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300米沟边、灌丛中。我市狮子峰、张家畈镇、顺河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果实,晒干。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根:健胃消食,止痛,收涩,止血;主治胃脘胀满疼痛,牙痛,喉痛,久咳,泻痢,遗精,带下,崩漏,痔疮。果实:健胃,消食,止泻;主治食积饱胀,肠炎腹泻。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9~15克;或生食。根:煎服9~15克;或研末,每次0.15克。

(51)玫瑰 Rosa rugosa Thunb.

【药名别名】玫瑰花、刺玫花。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玫瑰的花。

【植物形态】直立灌木,高约2米。枝干粗壮,有皮刺和刺毛,小枝密生茸毛。羽状复叶;叶柄及叶轴上有茸毛及疏生小皮刺和刺毛;托叶大部附着于叶柄上;小叶5~9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边缘有钝锯齿,质厚,上面光亮,多皱,无毛,下面苍白色,密被柔毛及腺体,网脉显著。花单生或3~6朵聚生;花梗有茸毛和刺毛;花瓣5或多数;紫红色或白色,芳香,直径6~8厘米;花柱离生,被柔毛,柱头稍突出。果扁球形,直径2~2.5厘米,红色,平滑,萼片宿存。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我市见于人工栽培。

【采收加工】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采收,及时低温干燥。

【功能主治】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浸酒或熬膏。

(52)钝叶蔷薇 Rosa sertata Rolfa

【药名别名】小酒壶、美丽蔷薇。

【药用部位】为蔷薇属植物钝叶蔷薇的根。

【植物形态】小灌木,高约2米,有直立细刺。羽状复叶;小叶7~11,宽椭圆形或卵形,长6~2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锐锯齿,无毛,下面灰绿色;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腺毛和小皮刺;托叶宽,大部附着于叶柄上,边缘有腺毛。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有苞片;花梗长1.5~3厘米,无毛或有腺毛;花红色或紫红色,直径4~6厘米;萼裂片卵状披针形,全缘,先端尾状;花瓣倒卵形。果卵形,长1.5~2厘米,深红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本品为福田河镇引进,其花朵作食用或饮品原料外销。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用于月经不调,风湿痹痛,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鲜根磨成糊状,涂患处。

(53)山莓 Rubus corchorifolius L.f.

【药名别名】覆盆子、三月泡、大麦泡。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山莓的果实、根、茎。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红褐色,幼时有柔毛及少数腺毛,并有皮刺。单叶;叶柄长5~20毫米;托叶条形,贴生于叶柄上;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5厘米,不裂或3浅裂,有不整齐重锯齿,上面脉上稍有柔毛,下面及叶柄有灰色茸毛,脉散生钩状皮刺。花单生或数朵聚生于短枝上;花白色,直径约3厘米;萼裂片卵状披针形,密生灰白色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径10~12毫米,红色。花期2—5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14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春至秋季采叶,洗净,切碎晒干。7—8月果实饱满、外表呈绿色时摘取。用酒蒸,晒干或用开水浸1~2分钟后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醒酒止渴,化痰解毒,收涩;主治醉酒,痛风,丹毒,烫火伤,遗精,遗尿。根:止血,调经,清热利湿;主治咯血,崩漏,热淋血淋,痔疮出血,痢疾,泄泻,丝虫病所致下肢淋巴管炎,经闭,痛经,腰痛,疟疾,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疮疡肿毒,湿疹。茎:主治喉中塞。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9~15克或生食;外用,捣汁涂。根:煎服10~30克;外用捣烂外敷。

【附注】本品果实非《中国药典》收载的覆盆子,而为地方习用品。

(54)插田泡 Rubus coreanus Miq.

【药名别名】三月泡、大乌泡。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插田泡的根、果实和茎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约3米;茎直立或弯曲成拱形,红褐色,有钩状的扁平皮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7,卵形、椭圆形或菱状卵形,长3~6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不整齐锥状锐锯齿,下面灰绿色,沿叶脉有柔毛或茸毛;叶柄长2~4厘米,和叶轴散生小皮刺;托叶条形。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和花梗有柔毛;花5月开,粉红色,直径8~10毫米;萼裂片卵状披针形,外面有毛。聚合果卵形,直径约5毫米,红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茎随时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果实近成熟时采摘,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补肾固精;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带下。根、茎:调经活血,止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外用,用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外用:适量,鲜根捣烂敷患处。

(55)蓬蘽 Rubus hirsutus Thunb.

【药名别名】碓臼泡、灰白毛莓、乌龙摆尾。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蓬藟的根或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1~2米;枝红褐色或褐色,被柔毛和腺毛,疏生皮刺。小叶3~5枚,卵形或宽卵形,长3~7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急尖,顶生小叶顶端常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两面疏生柔毛,边缘具不整齐尖锐重锯齿;叶柄长2~3厘米,顶生小叶柄长约1厘米,稀较长,均具柔毛和腺毛,并疏生皮刺;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具柔毛。花常单生于侧枝顶端,也有腋生;花梗长(2)3~6厘米,具柔毛和腺毛,或有极少小皮刺;苞片小,线形,具柔毛;花大,直径3~4厘米;花萼外密被柔毛和腺毛;萼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顶端长尾尖,外面边缘被灰白色茸毛,花后反折;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白色,基部具爪;花丝较宽;花柱和子房均无毛。果实近球形,直径1~2厘米,无毛。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除去茎干和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祛风通络。主治经闭,腰痛,腹痛,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感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克。

(56)白叶莓 Rubus innominatus S.Moore

【药名别名】三月泡、刺泡。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白叶莓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1~3米;枝拱曲,褐色或红褐色,小枝密被茸毛状柔毛,疏生钩状皮刺。小叶常3枚,稀于不孕枝上具5小叶,顶端急尖至短渐尖,顶生小叶卵形或近圆形,稀卵状披针形,边缘常3裂或缺刻状浅裂,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或斜椭圆形,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沿叶脉混生柔毛,边缘有不整齐粗锯齿或缺刻状粗重锯齿;叶柄长2~4厘米,与叶轴均密被茸毛状柔毛;托叶线形,被柔毛。总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腋生花序常为短总状;总花梗和花梗均密被黄灰色或灰色茸毛状长柔毛和腺毛;苞片线状披针形,被茸毛状柔毛;萼片卵形,密被长柔毛和腺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紫红色,边啮蚀状,基部具爪,稍长于萼片;雄蕊稍短于花瓣;花柱无毛;子房稍具柔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橘红色,初期被疏柔毛,成熟时无毛;核具细皱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400~2500米的山坡疏林、灌丛中或山谷河旁。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除去茎干和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散寒,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30克。

【附注】本品功用参照《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的白叶莓的变种无腺白叶莓 Rubus innominatus var.kuntzeanus(Hemsl.)Bailey。

(57)掌叶覆盆子 Rubus chingii Hu

【药名别名】覆盆子、华东覆盆子。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藤状灌木,高1.5~3米;枝细,具皮刺,无毛。单叶,近圆形,直径4~9厘米,两面仅沿叶脉有柔毛或几无毛,基部心形,边缘掌状,深裂,稀3或7裂,裂片椭圆形或菱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狭缩,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近等长或稍长,具重锯齿,有掌状5脉;叶柄长2~4厘米,微具柔毛或无毛,疏生小皮刺;托叶线状披针形。单花腋生,直径2.5~4厘米;花梗长2~3.5厘米,无毛;萼筒毛较稀或近无毛;萼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具凸尖头,外面密被短柔毛;花瓣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白色,顶端圆钝,长1~1.5厘米,宽0.7~1.2厘米;雄蕊多数,花丝宽扁;雌蕊多数,具柔毛。果实近球形,红色,直径1.5~2厘米,密被灰白色柔毛;核有皱纹。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阳处或阴处灌丛中。我市大部分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除去梗、叶,置沸水中略烫或略蒸,取出,干燥。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阳痿早泄,遗精滑精。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根:治呕逆,目翳;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点眼。叶:清热解毒,明目,敛疮;外用适量,捣汁点眼。)

【附注】本品为《中国药典》收载的覆盆子。

(58)灰白毛莓 Rubus tephrodes Hance

【药名别名】乌龙摆尾、九月泡、蛇乌泡。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灰白毛莓的根、叶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蔓性灌木,高1~3米。小枝及老叶柄具针状刺和灰白色茸毛,杂生腺毛。单叶互生,纸质,近圆形或广卵形,长4.5~8厘米,宽4.5~9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有浅缺刻和不整齐的细锯齿,上面主脉上具疏短毛,下面密生灰白色茸毛;叶柄长1.5~3厘米;托叶撕裂线状至三角状。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及花梗密被茸毛;苞片2,线状;花萼5裂,披针形;花瓣5,白色,倒卵圆形;雄蕊多数,分离;雌蕊多数。聚合果近圆形,紫褐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溪边、路边或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夏秋采叶,晒干。秋季采集果实,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根:治经闭,产后感冒,腰腹痛,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痢疾。叶:治跌打损伤,瘰疬,虫牙痛。果实:补肝肾,缩小便。

【用法用量】煎服10~20克。

(59)寒莓 Rubus buergeri Miq.

【药名别名】地王泡、寒刺泡。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寒莓的根。

【植物形态】直立或匍匐小灌木,茎常伏地生根,出长新株;匍匐枝长达2米,与花枝均密被茸毛状长柔毛,无刺或具稀疏小皮刺。单叶,卵形至近圆形,直径5~11厘米,顶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微具柔毛或仅沿叶脉具柔毛,下面密被茸毛,边缘5~7浅裂,裂片圆钝,有不整齐锐锯齿,基部具掌状五出脉,侧脉2~3对;叶柄长4~9厘米,密被茸毛状长柔毛,无刺或疏生针刺;托叶离生,早落,掌状或羽状深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具柔毛。花成短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或花数朵簇生于叶腋。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密被长柔毛,无刺或疏生针刺;花梗长0.5~0.9厘米;苞片较小;花直径0.6~1厘米;萼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瓣倒卵形,白色,几与萼片等长;雄蕊多数,花丝线形,无毛;雌蕊无毛,花柱长于雄蕊。果实近球形,直径6~10毫米,紫黑色,无毛;核具粗皱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中低海拔的阔叶林下或山地疏密杂木林内。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顺河、夫子河、龟峰山、五脑山、福田河、乘马岗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湿热黄疸,产后发热,小儿高热,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胃痛吐酸,痔疮肿痛,肛门漏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9~15克,鲜品30~60克。

(60)高粱泡 Rubus lambertianus Ser.

【药名别名】红娘藤、十月莓。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高粱泡的根和叶。

【植物形态】半落叶藤状灌木,高达3米;枝幼时有细柔毛或近无毛,有微弯小皮刺。单叶宽卵形,稀长圆状卵形,长5~10厘米,宽5~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面疏生柔毛或沿叶脉有柔毛,下面被疏柔毛,沿叶脉毛较密,中脉上常疏生小皮刺,边缘明显3~5裂或呈波状,有细锯齿;叶柄长2~4厘米,有稀疏小皮刺;托叶离生,线状深裂,常脱落。圆锥花序顶生,生于枝上部叶腋内的花序常近总状,有时仅数朵花簇生于叶腋;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均被细柔毛;花梗长0.5~1厘米;苞片与托叶相似;花直径约8毫米;萼片卵状披针形;花瓣倒卵形,白色,无毛,稍短于萼片;雄蕊多数,稍短于花瓣,花丝宽扁;雌蕊15~20,通常无毛。果实小,近球形,直径6~8毫米,由多数小核果组成,无毛,熟时红色;核较小,有明显皱纹。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海拔的山坡、路旁灌丛中阴湿处或林缘。我市狮子峰、张家畈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根,洗净切片晒干;叶,鲜用。

【功能主治】根:活血调经,消肿解毒;治产后腹痛,血崩,痛经,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痛,偏瘫。叶: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煎服15~60克。叶:适量外敷。

(61)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L.

【药名别名】红梅消、三月泡。

【药用部位】为悬钩子属植物茅莓的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落叶小灌木,被短毛和倒生皮刺。三出复叶互生,顶端小叶较大,阔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5~5厘米,宽2~5厘米,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疏生长毛,下面密生白色茸毛;花萼5裂,被长柔毛或小刺;花瓣5,粉红色,倒卵形;雄蕊多数;心皮多数,分离,生于凸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熟时红色可食。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荒地灌丛或草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夏、秋季采茎叶,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结,止痛,利尿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咯血,吐血,痢疾,肠炎,肝炎,肝脾肿大,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结石,月经不调,带下,风湿骨痛,跌打肿痛;外用治湿疹,皮炎。还有报道其根具有抗癌、抗血凝和治疗心肌缺血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62)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药名别名】生地榆、红头草、山枣子。

【药用部位】为地榆属植物地榆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被稀疏腺毛;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先端急尖,托叶大,革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3(4)厘米,直径0.5~1厘米,紫色至暗紫色,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苞片2,膜质,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骤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裂片4,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常具短尖头,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柱头先端盘形。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外面4棱。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63)长叶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var.longifolia(Bertol.)Yu et Li

【药名别名】地榆。

【药用部位】为地榆属植物长叶地榆的根。

【植物形态】本变种与正种地榆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厘米,直径0.5~1厘米;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3000米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疏林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烂外敷。

(64)细叶地榆 Sanguisorba tenuifolia Fisch.ex Link

【药名别名】地榆。

【药用部位】为地榆属植物细叶地榆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50厘米,根茎粗壮,分出较多细长根。茎有棱,光滑。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7~9对,叶柄无毛,小叶有柄,带形或带状披针形,长5~7厘米,宽1.5~1.7厘米,基部圆形、微心形至斜阔楔形,顶端急尖至圆钝,边缘有多数缺刻状急尖锯齿,两面绿色,无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向上小叶对数逐渐减少,且较狭窄;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光滑,茎生叶托叶草质,绿色,半月形,边缘有缺刻状锯齿。穗状花序长圆柱形,通常下垂,长2~7厘米,直径0.5~0.8厘米,从顶端向下逐渐开放,花序梗几无毛;苞片披针形,外面及边缘密被柔毛,比萼片短;萼片长椭圆形,粉红色,外面无毛;雄蕊4枚,花丝扁平扩大,顶端稍比花药窄或近等宽,比萼片长;子房无毛或近基部有短柔毛,柱头扩大呈盘状。果有4棱,无毛。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山坡草地及林缘。我市张家畈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同地榆。

【功能主治】参考地榆。

【用法用量】参考地榆。

【附注】本品可作地榆药用,而非《中国药典》收载品种。

(65)中华绣线梅 Neillia sinensis Oliv.

【药名别名】钓杆柴、华南梨。

【药用部位】为绣线梅属植物中华绣线梅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2米;小枝圆柱形,无毛,幼时紫褐色,老时暗灰褐色;冬芽卵形,先端钝,微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红褐色。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稀宽楔形,边缘有重锯齿,常不规则分裂,稀不裂,无毛或叶背脉腋有柔毛;叶柄长7~15毫米,微被毛或近于无毛;托叶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早落。顶生总状花序,长4~9厘米,花梗长3~10毫米,无毛;花直径6~8毫米;萼筒筒状,长1~1.2厘米;萼片三角形,全缘,长3~4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圆钝,淡粉色;雄蕊10~15。蓇葖果长椭圆形,萼筒宿存,外被疏生长腺毛。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坡、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和中止泻。主治感冒,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

(66)花楸 Sorbus pohuashanensis(Hance)Hedl.

【药名别名】花楸树、百华花楸、马家木。

【药用部位】为花楸属植物花楸的茎、茎皮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灰褐色,具灰白色细小皮孔,嫩枝具茸毛,逐渐脱落;冬芽长圆状卵形。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2.5~5厘米;小叶片5~7对,基部和顶部的小叶片常稍小,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1.4~1.8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偏斜圆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基部或中部以下近于全缘;托叶草质,宿存,宽卵形,有粗锐锯齿。复伞房花序具多数密集花朵,总花梗和花梗均密被白色茸毛,成长时逐渐脱落;花梗长3~4毫米;花直径6~8毫米;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内外两面均具茸毛;花瓣宽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白色,内面微具短柔毛;雄蕊20,几与花瓣等长;花柱3,基部具短柔毛,较雄蕊短。果实近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或橘红色,具宿存闭合萼片。花期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性喜湿润土壤,多沿着溪涧山谷的阴坡生长。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分别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健胃补虚。用于胃炎,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症。茎、茎皮:清肺止咳。用于肺结核,哮喘,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果实30~60克;茎和茎皮,9~15克。

(67)黄山花楸 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u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花楸属植物黄山花楸的茎皮及果实。

【植物形态】乔木,高达10米;小枝粗壮,圆柱形,黑灰色,具皮孔;冬芽长大,长卵形。奇数羽状复叶,连叶柄长13~17.5厘米,叶柄长2.5~3.5厘米;小叶片5~6对,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6.5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一侧甚偏斜,边缘自基部或1/3以上部分有粗锐锯齿;叶轴幼时上面具浅沟;托叶草质,有粗大锯齿,花后脱落。复伞房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被褐色柔毛,逐渐脱落,果期近于无毛;花梗长1~3毫米;花直径7~8毫米;萼筒钟状,花柱着生处丛生柔毛;萼片三角形,先端圆钝;花瓣宽卵形或近圆形,长3~4毫米,宽几与长相等,先端圆钝,白色,内面微有柔毛;雄蕊20,短于花瓣;花柱3~4,基部密生柔毛。果实球形,直径6~7毫米,红色,先端具宿存萼片。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分别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具健胃、补虚之效,可治虚劳,支气管炎,胃炎及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症;茎皮:苦寒,有清肺、止血作用,主治哮喘,咳嗽等症。

【用法用量】①不详,或参考花楸有关内容。②本品药用资料摘自《中国中药资源志要》。③本品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68)石灰花楸 Sorbus folgneri(Schneid.)Rehd.

【药名别名】石灰树、毛枸子、华盖木。

【药用部位】为花楸属植物石灰花楸的根。

【植物形态】乔木,高达10米;小枝圆柱形,具少数皮孔,黑褐色,幼时被白色茸毛;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外具数枚褐色鳞片。叶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5~8厘米,宽2~3.5厘米,边缘有细锯齿或在新枝上的叶片有重锯齿和浅裂片,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密被白色茸毛,中脉和侧脉上也具茸毛;叶柄长5~15毫米,密被白色茸毛。复伞房花序具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白色茸毛;花梗长5~8毫米;花直径7~10毫米;萼筒钟状,外被白色茸毛,内面稍具茸毛;萼片三角状卵形,先端急尖,两面均有茸毛;花瓣卵形,先端圆钝,白色;雄蕊18~20,几与花瓣等长或稍长;花柱2~3,近基部合生并有茸毛,短于雄蕊。果实椭圆形,直径6~7毫米,红色,近平滑或有极少数不显明的细小斑点,萼片脱落后留有圆穴。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常散生于溪谷、山沟阴坡山林地。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主治体虚劳倦,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69)绣球绣线菊 Spiraea blumei G.Don

【药名别名】珍珠绣球。

【药用部位】为绣线菊属植物绣球绣线菊的根、果和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小枝细长而稍弯曲,光滑无毛;叶片菱状卵形,长2~3.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圆钝缺刻状锯齿或3~5浅裂,具不明显的三出基脉,两面无毛,仅背面脉腋有簇毛;叶柄短,无毛,伞形花序着生于侧生短枝之枝顶,总花梗和小花梗光滑。花两性,白色,直径5~8毫米,雄蕊长1.8~2厘米,较花瓣短,花柱较雄蕊短;蓇葖果直立无毛。花期4—5月,果熟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2200米的向阳山坡、杂木林、路旁。我市狮子峰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秋季采集果、叶,晒干。

【功能主治】根、果:理气止痛,散瘀利湿;用于血瘀,腹胀带下,跌打损伤,疮毒等症。

【用法用量】根:煎服16~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果:用法用量不详。叶:代茶叶饮用。

(70)麻叶绣线菊 Spiraea cantoniensis Lour.

【药名别名】麻叶绣球。

【药用部位】为绣线菊属植物麻叶绣线菊的根、叶、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1.5米;小枝细瘦,圆柱形,呈拱形弯曲,幼时暗红褐色,无毛;冬芽小,卵形,先端尖,无毛,有数枚外露鳞片。叶片菱状披针形至菱状长圆形,长3~5cm,宽1.5~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自近中部以上有缺刻状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灰蓝色,两面无毛,有羽状叶脉;叶柄长4~7毫米,无毛。伞形花序具多数花朵;花梗长8~14毫米,无毛;苞片线形,无毛;花直径5~7毫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内面被短柔毛;萼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内面微被短柔毛;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圆钝,白色;雄蕊20~28,稍短于花瓣或几与花瓣等长;子房近无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直立开张,无毛,花柱顶生,具直立开张萼片。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向阳山坡杂木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三河口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参考绣球绣线菊。

【功能主治】参考绣球绣线菊。

【用法用量】参考绣球绣线菊。

(71)中华绣线菊 Spiraea chinensis Maxim.

【药名别名】铁黑汉条、绣线菊。

【药用部位】为绣线菊属植物中华绣线菊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1.5~3米,小枝呈拱形弯曲。红褐色,幼时被黄色茸毛,有时无毛;冬芽卵形,先端急尖,有数枚鳞片,外被柔毛。叶片菱状卵形至倒卵形,长2.5~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缺刻状粗锯齿,或具不明显3裂;上面暗绿色,被短柔毛,脉纹深陷,下面密被黄色茸毛,脉纹突起。叶柄长4~10毫米;被短茸毛。伞形花序具花16~25朵;花梗长5~10毫米,具短茸毛;苞片线形,被短柔毛;花直径3~4毫米;萼筒钟状;外面有稀疏柔毛;内面密被柔毛;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内面有短柔毛;花瓣近圆形;先端微凹或圆钝;长与宽均为2~3毫米;白色。雄蕊22~25,短于花瓣。花盘波状圆环形,子房具短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开张,被短柔毛,花柱顶生,直立,具直立稀反折的萼裂片。花期3—6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我市张家畈、顺河、福田河、狮子峰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除去泥土、须根,洗净,晒干备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72)华北绣线菊 Spiraea fritschiana Schneid.

【药名别名】蚂蝗梢。

【药用部位】为绣线菊属植物华北绣线菊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1~2米;小枝具明显棱角,紫褐色至浅褐色,幼时无毛或具稀疏短柔毛。叶片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3~8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重锯齿或单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具短柔毛,叶柄长2~5毫米。复伞房花序顶生于当年生枝上,无毛,花白色,直径5~6毫米。蓇葖果几直立,无毛或仅沿腹缝有短柔毛,常具反折萼裂片。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1000米的岩石坡地或山谷丛林间。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牙痛,肺热咳嗽;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73)狭叶绣线菊 Spiraea japonica var.acuminata Franch.

【药名别名】吹火筒、尖叶粉花绣线菊。

【药用部位】为绣线菊属植物狭叶绣线菊的枝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2米。小枝棕红色,有短柔毛或脱落近无毛。叶片长卵形至披针形,长3.5~9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下面苍绿色,沿叶脉有柔毛;叶柄长2~4毫米。复伞房花序生于当年枝顶端,直径10~14厘米,有时达18厘米,有短柔毛;花粉红色,直径约3毫米;萼筒及裂片外面有柔毛;花瓣卵形至圆形。蓇葖果无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2350米的沟边灌丛中或山坡林下。龟山、康王寨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枝叶茂盛时采集,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用于通经,通便,利尿。

【用法用量】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74)单瓣绣线菊 Spiraea prunifolia var.simpliciflora Nakai

【药名别名】细米条、单瓣笑靥花、笑靥花、单瓣李叶绣线菊。

【药用部位】为绣线菊属植物单瓣绣线菊的根。

【植物形态】花单瓣,直径约6毫米;萼筒钟状,内外两面均被短柔毛;萼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被短柔毛,内面毛较密;花瓣宽倒卵形,先端圆钝,长2~4毫米,宽几与长相等,白色;雄蕊20,长约为花瓣的1/2或1/3;花盘圆环形,具10个明显裂片;子房具短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仅在腹缝上具短柔毛,开张,花柱顶生于背部,具直立萼片。花期3—4月,果期4—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或栽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挖根,除去泥土、须根,晒干备用。

【功能主治】利咽消肿,祛风止痛。主治咽喉肿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75)野珠兰 Stephanandra chinensis Hance

【药名别名】华空木。

【药用部位】为小米空木属植物野珠兰的根。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1.5米。叶片卵形至长卵形,长5~7厘米,宽2~3厘米,边缘浅裂并有重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沿叶脉稍有柔毛;叶柄长6~8毫米。稀疏的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花梗和萼筒均无毛;花白色,直径约4毫米。蓇葖果近球形,直径约2毫米,有疏柔毛。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1500米的山坡林中。我市西张店林场及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用于咳嗽吐痰成泡,咽喉肿痛,咽痛失音。

【用法用量】水煎服,但尚未查到用量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