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6.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1)树舌 Ganoderma applanatum(Pers.ex Wallr.)Pat.

【药名别名】树舌灵芝。

【药用部位】为灵芝属真菌树舌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子实体多年生,侧生无柄,木质或近木栓质。菌盖扁平,半圆形、扇形、扁山丘形至低马蹄形;盖面皮壳灰白色至灰褐色,常覆有一层褐色孢子粉,有明显的同心环棱和环纹,常有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干后常有不规则的细裂纹;盖缘薄而锐,有时钝,全缘或波状。管口面初期白色,渐变为黄白色至灰褐色,受伤处立即变为褐色;管口圆形;菌管多层,在各层菌管间夹有一层薄的菌丝层,老的菌管中充塞有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孢子卵圆形,一端有截头壁双层,外壁光滑,无色,内壁有刺状突起,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多种阔叶树树干及竹竿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当菌盖变为红色时即已成熟,可以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低温烘干。

【功能主治】消炎抗癌。主治咽喉炎,食道癌,鼻咽癌。

【用法用量】内服:10~30克,煎汤。

(2)灵芝 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

【药名别名】赤芝、菌灵芝、灵芝草等。

【药用部位】为灵芝属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植物形态】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皮壳坚硬,黄褐色至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边缘薄而平截,常稍内卷。菌肉白色至淡棕色;孢子细小,黄褐色。菌柄圆柱形,侧生,少偏生,红褐色至紫褐色,光亮。气微香,味苦涩。

【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市各地。生于栎树及其他阔叶树的木桩旁,现多为人工栽培。

【采收加工】子实体开始释放孢子前可套袋收集孢子,待菌盖外缘不再生长,菌盖下面管孔开始向外喷射担孢子,表示已成熟,即可采收。从菌柄下端拧下整个子实体,晾干或低温烘干(温度不超过55℃),收藏于通风处,防止霉变。

【功能主治】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主治虚劳,心悸,失眠,头晕,神疲乏力,久咳气喘,冠心病,硅肺,肿瘤。

【用法用量】内服:5~15克,煎汤;或2~6克研末浸酒服。

【附注】灵芝使用时需切碎,便于煎煮或浸酒。

(3)喜热灵芝 Ganoderma calidophilum J.D.Zhao

【药名别名】野生灵芝、灵芝。

【药用部位】为灵芝属真菌喜热灵芝的干燥子实体。

【植物形态】子实体小,一年生,木栓质。菌盖近圆形、半圆形或肾形,有时不规则形,直径1.3~5.5厘米,厚0.4~1.5厘米,红褐色、暗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有时带橙色,表面有漆样光泽,具同心环沟和环纹及辐射状皱纹,边缘钝或厚呈截形。菌肉双层,上层木材色至漆褐色。近菌管处呈淡褐色至暗褐色,厚0.1~0.3厘米,菌丝无色至黄褐色,菌管长0.3~0.5厘米,褐色,管口近圆形,白色,每毫米4~6个。菌柄背侧生或背生,长5~12(24)厘米,粗0.4~0.9厘米。通常紫褐色或紫黑色,光亮,常粗细不等和弯曲。孢子卵形,少数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无色,平滑,内壁有小刺,淡褐色至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的木桩旁及竹林下。我市山区丘陵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子实体成熟时采收,除去灰土杂质,晒干或烘干。

【功能主治】参考灵芝。

【用法用量】参考灵芝。

【附注】①本品为野生,人工栽培产量低。②本品还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

(4)紫芝 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

【药名别名】灵芝、菌灵芝、木灵芝。

【药用部位】为灵芝属真菌紫芝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菌盖木栓质,多呈半圆形至肾形,少数近圆形,大型个体长宽可达20厘米,一般个体4.7厘米×4厘米,小型个体2厘米×1.4厘米,表面黑色,具漆样光泽,有环形同心棱纹及辐射状棱纹。菌肉锈褐色。菌管管口与菌肉同色,管口圆形,每毫米5个。菌柄侧生,长可达15厘米,直径约2厘米,黑色,有光泽。孢子广卵圆形,(10~12.5)微米×(7~8.5)微米,内壁有显著小疣。

【生境分布】多生于阔叶树木桩旁地上或针叶树朽木上。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分布。本品标本为五脑山林下的野生品。

【采收加工】子实体开始释放孢子前可套袋收集孢子,待菌盖外缘不再生长,菌盖下面管孔开始向外喷射担孢子,表示已成熟,即可采收。从菌柄下端拧下整个子实体,晾干或低温烘干(温度不超过55℃)收藏,并保持通风,防止霉变。

【功能主治】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主治虚劳,心悸,失眠,头晕,神疲乏力,久咳气喘,冠心病,硅肺,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研末,2~6克;或浸酒。

(5)单色云芝 Coriolus unicolor(L.ex Fr.)Pat.

【药名别名】齿毛芝。

【药用部位】为云芝属真菌单色云芝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子实体一般小,无柄,扇形,贝壳形或平伏而反卷,覆瓦状排列,革质。菌盖宽4~8厘米,厚0.5厘米,往往侧面相连,表面白色、灰色至浅褐色,有时因有藻类附生而呈绿色,有细长的毛或粗毛和同心环带,边缘薄而锐,波浪状或瓣裂;下侧无子实层,菌肉白色或近白色,厚0.1厘米,在菌肉及毛层之间有一条黑线。菌管近白色、灰色,管孔面灰色至紫褐色,孔口迷宫状,平均每毫米2个,很快裂成齿状,但靠边缘的孔口很少开裂。担孢子长方形,光滑,无色,(4.5~6)微米×3微米。

【生境分布】生于枯朽的阔叶树的基部或倒地枯树的树干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割下子实体,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单色云芝的提取物用于肿瘤的防治。

【用法用量】本品目前只用其提取物而未单独直接使用。

(6)云芝 Coriolus versicolor(L.ex Fr.)Quel.

【药名别名】杂色云芝。

【药用部位】为云芝属真菌云芝的干燥子实体。

【植物形态】子实体为革质至半纤维质,侧生无柄,常覆瓦状叠生,往往左右相连,一年生于伐桩断面上或倒木上的子实体常围成莲座状。菌盖半圆形至贝壳形,盖面幼时白色,渐变为深色,有密生的细茸毛,长短不等,呈灰、白、褐、蓝、紫、黑等多种颜色,并构成云纹状的同心环纹;盖缘薄而锐,波状,完整,淡色。管口面初期白色,渐变为黄褐色、赤褐色至淡灰黑色;管口圆形至多角形,后期开裂,菌管单层,白色。菌肉白色,纤维质,干后纤维质至近革质。孢子圆筒状,稍弯曲,平滑,无色。

【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树朽木上,松树上偶见。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割下子实体,除去杂质,晒干即可。

【功能主治】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抗肿瘤。主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多种肿瘤,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

【用法用量】内服:15~30克,加水煎煮24小时以上,或制成片、丸、颗粒等剂型服用。

(7)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药名别名】白茯苓、云苓、茯神。

【药用部位】为茯苓属真菌茯苓的菌核。

【植物形态】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厘米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为500~5000克。外面具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厘米,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毫米,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5~1.5厘米,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为(7.5~9)微米×(3~3.5)微米。

【生境分布】野生品多生于向阳山坡的松树根上。我市各山区丘陵有栽培。同时,麻城茯苓不但栽培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优良,曾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银质奖。

【采收加工】取成熟经发汗的茯苓分别加工成苓皮、苓块、苓片;其碎末为苓粉。对含细松根的茯苓则连根切成块,名茯神或神块,剩下的松根为神木。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可用朱砂拌。

【附注】苓皮:利水,消肿;治水肿腹胀;煎服9~15克。茯神:宁心,安神,利水;主治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煎服9~15克或入丸、散。

(8)朱红栓菌 Trametes cinnabarina(Jacq.)Fr.

【药名别名】红栓菌、朱砂菌。

【药用部位】为栓菌属真菌朱红栓菌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子实体一般小,扁半球形,扁平,无柄,新鲜时肉质松软,干后变为木栓质。菌盖直径2~11厘米,厚0.5~1厘米,表面橙色至红色,后期稍褪色,变暗,无环纹,有细茸毛或无毛,稍有皱纹。菌肉橙色,有明显的环纹,遇氢氧化钾变黑色,管孔面红色,每毫米2~4个。此菌的主要特征是子实体从外到内都是鲜艳的橙色至红色。

【生境分布】常生于阔叶树上,为栽培香菇、木耳段木的杂菌。我市山区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取下成熟的子实体,除去杂质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疖、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诸症。

【用法用量】6~12克,水煎服。

【附注】①本品除有清热除湿、消炎、解毒作用及可研末敷伤口止血外,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90%。还可以转化为蒂巴因从而获得新型止痛药。②本品标本采自黄土岗镇碾盘店村。

(9)硫磺菌 Laetiporus sulphureus(Fr.)Murr.

【药名别名】硫黄多孔菌、黄芝。

【药用部位】为硫磺菌属真菌硫磺菌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子实体无柄或基部狭窄似菌柄。菌盖半圆形,往往覆瓦状,肉质,老后干酪质,(3~28)厘米×(3~30)厘米,厚0.5~2厘米,有微细茸毛或光滑,有皱纹,无环带,柠檬黄色或鲜橙色,后期褪色;边缘薄,波浪状至瓣状裂。菌肉白色或浅黄色,厚0.4~1.8厘米,菌管长1~4毫米。管口硫黄色,后期褪色,多角形,平均每1毫米间3~4个,孢子卵形至近球形,有小尖,无色,光滑,(5~7)微米×(4~5)微米。

【生境分布】生于栎树、桦树、枫树、李树、杉树、松树的活立木及木桩上。本品标本采自长岭岗的唐家沟。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用于气血不足,体虚,衰弱无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作食品。

【附注】本品原为鲜橘黄色,拍摄后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