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科 Cornaceae
(1)角叶鞘柄木 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
【药名别名】大接骨丹、水冬瓜树、裂叶鞘柄木。
【药用部位】为鞘柄木属植物角叶鞘柄木的根、根皮、树皮及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8米;树皮灰色,老枝黄灰色,有长椭圆形皮孔及半环形的叶痕,髓部宽,白色。叶互生,膜质或纸质,阔卵形或近于圆形,有裂片5~7,近基部的裂片较小,掌状叶脉5~7条,达于叶缘,在两面均凸起,无毛,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5~8厘米,绿色,无毛,基部扩大成鞘包于枝上。总状圆锥花序顶生,下垂;雄花的花萼管倒圆锥形,裂片5,齿状;花瓣5,长圆状披针形;雄蕊5,与花瓣互生;雌花序较长,常达35厘米;花萼管状钟形,无毛,裂片5,披针形;无花瓣及雄蕊;子房倒卵形,3室,与花萼管合生,无毛;花梗细圆柱形,有小苞片3,大小不整齐。果实核果状,卵形,直径4毫米,花柱宿存。花期4月,果期6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900~2000米的林缘或溪边。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分别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祛风利湿。用于跌打瘀肿,筋伤骨折,经闭,风湿痹痛,胃痛,腹痛泄泻,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6~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2)灯台树 Cornus controversa Hemsl.
【药名别名】白蜡子木、六角树。
【药用部位】为山茱萸属植物灯台树的树皮或根皮、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6~15米,稀达20米;树皮光滑,暗灰色或带黄灰色。叶互生,纸质,阔卵形、阔椭圆状卵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先端凸尖,基部圆形或急尖,全缘,上面黄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淡白色平贴短柔毛,中脉在上面微凹陷,下面凸出,微带紫红色,无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萼裂片4,三角形;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雄蕊4;子房下位,花托椭圆形,淡绿色,密被灰白色贴生短柔毛。核果球形,成熟时紫红色至蓝黑色;核骨质,球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50~26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康王寨、龟山等地。
【采收加工】5—6月剥取树皮或根皮,晒干。叶: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消肿止痛。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关节酸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灯台树的果实具润肠通便作用。
(3)红椋子 Swida hemsleyi(Schneid.et Wanger.)Sojak
【药名别名】娘子木。
【药用部位】为梾木属植物红椋子的树皮。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3.5米;树皮红褐色或黑灰色,幼枝红色,略有四棱,被贴生短柔毛;老枝紫红色至褐色,无毛,有圆形黄褐色皮孔。叶对生,纸质,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有时两侧不对称,边缘微波状,上面深绿色,有贴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微粗糙,密被白色贴生短柔毛及乳头状突起,沿叶脉有灰白色及浅褐色短柔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萼裂片4,卵状至长圆状舌形;雄蕊4,与花瓣互生;花盘垫状,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核果近于球形,黑色,疏被贴生短柔毛;核骨质,扁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000~3700米的溪边或杂木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劳伤腰腿痛,肢体瘫痪。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浸酒。
(4)毛梾 Swida walteri(Wanger.)Sojak
【药名别名】车梁木。
【药用部位】为株木属植物毛株的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6~15米;树皮厚,黑褐色,纵裂而又横裂成块状;幼枝对生,绿色,略有棱角,密被贴生灰白色短柔毛,老后黄绿色,无毛。冬芽腋生,扁圆锥形,长约1.5毫米,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椭圆形、长圆形或阔卵形,长4~12(15.5)厘米,宽1.7~5.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有时稍不对称,上面深绿色,稀被贴生短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灰白色贴生短柔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出,侧脉4~5对,弓形内弯,在上面稍明显,下面凸起;叶柄长0.8~3.5厘米,幼时被短柔毛,后渐无毛,上面平坦,下面圆形。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密,宽7~9厘米,被灰白色短柔毛;总花梗长1.2~2厘米;花白色,有香味,直径9.5毫米;花萼裂片4,绿色,齿状三角形,长约0.4毫米,与花盘近于等长,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长4.5~5毫米,宽1.2~1.5毫米,上面无毛,下面有贴生短柔毛。核果球形,直径6~7(8)毫米,成熟时黑色,近于无毛;核骨质,扁圆球形,直径5毫米,高4毫米,有不明显的肋纹。花期5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向阳山坡。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枝叶,多为鲜用。
【功能主治】治漆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
(5)梾木 Swida macrophylla(Wall.)Sojak
【药名别名】椋子木、大叶灯台树。
【药用部位】为株木属植物株木的心材。
【植物形态】乔木,高3~15米;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枝粗壮,灰绿色,有棱角,微被灰色贴生短柔毛,不久变为无毛,老枝圆柱形。叶对生,纸质,阔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边缘略有波状小齿,上面深绿色,幼时疏被平贴小柔毛,后即近于无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或有时疏被白色平贴短柔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有香味;花萼裂片4,宽三角形;花瓣4,质地稍厚,舌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雄蕊4,子房下位。核果近于球形,成熟时黑色,近于无毛;核骨质,扁球形,两侧各有1条浅沟及6条脉纹。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2~3000米的山谷森林中。我市分布于木子店镇。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除去树枝、外皮,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养血安胎。用于跌打骨折,瘀血肿痛,血虚萎黄,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浸酒。
(6)红瑞木 Swida alba Opiz
【药名别名】凉子木、红瑞山茱萸。
【药用部位】为梾木属植物红瑞木的树皮、枝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3米。树皮紫红色,幼枝有淡白色短柔毛,后即秃净而被蜡状白粉,老枝红白色。叶对生,纸质,椭圆形,稀卵圆形,先端凸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全缘或波状反卷,上面暗绿色,有极少的白色平贴短柔毛,下面粉绿色,被白色贴生短柔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较密;花小,白色或淡黄白色,花萼裂片4,尖三角形;花瓣4,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雄蕊4,子房下位。核果长圆形,微扁,成熟时乳白色或蓝白色,花柱宿存;核棱形,侧扁,两端稍尖呈喙状,每侧有脉纹3条。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700米的杂木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我市分布于龟山、狮子峰林场。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痢,止血。用于湿热痢疾,肾炎,风湿关节痛,目赤肿痛,中耳炎,咯血,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外敷。
(7)小梾木 Swidapaucinervis(Hance)Sojak
【药名别名】乌金草、火烫药。
【药用部位】为梾木属植物小株木的全株。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稀达4米;树皮灰黑色,光滑;叶柄长5~15毫米,黄绿色。花小,白色至淡黄白色,直径9~10毫米;花萼裂片4,披针状三角形至尖三角形,长1毫米,长于花盘,淡绿色,外侧被紧贴的短柔毛;花瓣4,狭卵形至披针形,长6毫米,宽1.8毫米,先端急尖,质地稍厚,上面无毛,下面有贴生短柔毛;雄蕊4,长5毫米;花丝淡白色,长4毫米,无毛;花药长圆卵形,2室,淡黄白色,长2.4毫米,“丁”字形着生。核果圆球形,直径5毫米,成熟时黑色;核近球形,骨质,直径约4毫米,有6条不明显肋纹。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50~2500米河岸或溪边灌丛中。我市三河口镇、狮子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止痛。主治感冒头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疗烫火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干叶研粉撒敷。
(8)青荚叶 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
【药名别名】小通草、叶上果、叶上花。
【药用部位】为青荚叶属植物青荚叶的全株、果、叶及茎髓(小通草)。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2米。幼枝绿色,无毛,叶痕显著。叶互生,叶柄长1~5厘米;托叶线状分裂;叶片纸质,卵形、卵圆形,长3~9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于圆形,上面淡绿色,下面被白粉,常呈灰白色或粉绿色,边缘具刺状腺质锯齿。雌雄异株,雄花4~12,呈伞形或密伞花序,着生于叶面中脉的1/3~1/2处,雄蕊3~5,生于花盘内侧;雌花1~3,着生处与雄花同;子房卵圆形或球形,柱头3~5裂。浆果,成熟后黑色,分核3~5。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2400米以下的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自然保护区。
【采收加工】茎髓:秋季割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果、叶:夏、秋季将果实连叶采摘,分别鲜用或晒干。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茎髓:清热,利尿,下乳。用于小便不利,乳汁不下,尿路感染。果、叶: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用于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胃痛,便血,月经不调,跌打瘀肿,骨折,痈疖疮毒,毒蛇咬伤。根:止咳平喘,活血通络;用于久咳虚喘,劳伤腰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胃痛,月经不调,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茎髓,2.5~4.5克;果、叶,9~15克;根,6~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9)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
【药名别名】枣皮、山萸肉。
【药用部位】为山茱萸属植物山茱萸的果皮。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4米左右。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先于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著;花瓣4,黄色;雄蕊4,子房下位。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厘米,直径7毫米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1.5~2厘米。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我市山区丘陵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去核(现多用机械),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10)四照花 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Osborn)Fang
【药名别名】野荔枝、石枣花。
【药用部位】为四照花属植物四照花的根皮和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3~5米。树皮灰白色;小枝暗绿色,嫩枝被柔毛。叶对生于短侧枝梢端,叶柄长5~10毫米,疏生棕色柔毛;叶片纸质或厚纸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5~12厘米,宽3.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均疏被白色柔毛。头状花序球形,由40~50朵花聚集而成;总花梗长4.5~7.5厘米;总苞片4,白色,两面近于无毛;花萼管状,上部4裂,花萼内侧有1圈褐色短柔毛;花瓣4,黄色;雄蕊4,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2室,花柱1,从垫状花盘中伸出,被白色柔毛。果序球形,成熟时暗红色,直径1.5~2.5厘米;总果梗纤细,长5.5~9厘米,近于无毛。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22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我市分布于康王寨、小漆园等地。
【采收加工】根皮: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果实:秋季采摘,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驱蛔,消积;主治蛔虫腹痛,饮食积滞。根皮:清热解毒;用于痢疾,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根皮:煎服,15克,大剂量30~60克。果实:煎服,6~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