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科 Illiciaceae
(1)红毒茴 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
【药名别名】披针叶茴香、野八角、莽草。
【药用部位】为八角属植物红毒茴的根或根皮及叶。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树皮、老枝灰褐色。单叶互生或集生;叶柄长7~15毫米;叶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6~1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尾尖或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边缘稍反卷,无毛,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花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2~3朵集生于叶腋;花梗长1.5~5厘米;花被片10~15,红色至深红色,最大一片长7~12毫米,宽5~8毫米;雄蕊6~11;心皮10~13,长3.9~5.3毫米,花柱直立,钻形,长2~3.3毫米。果柄长5.5厘米,蓇葖果10~13,木质,先端有长而弯曲的尖头。种子淡褐色,长7~7.5毫米,宽5毫米。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阴湿狭谷和溪岸边。我市狮子峰和三河口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根及根皮: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叶: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根及根皮:散瘀止痛,祛风除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腰腿痛。叶:祛风,消肿;治头风,痈肿,皮肤麻痹,瘰疬,乳痈,喉痹,癣疥,秃疮,牙痛。
【用法用量】根及根皮:根,3~6克,水煎服;根皮研末吞服,每次不可超过0.9克。叶:外用,研末调敷、煎水洗或含漱;不可内服。
(2)红茴香 Illicium henryi Diels.
【药名别名】红毒茴、野八角茴香。
【药用部位】为八角属植物红茴香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树皮灰白色,幼枝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近轴面有纵沟,上部有不明显的窄翅;叶片革质,长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2~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稍反卷;上表面深绿色,有光泽及透明油点,下表面淡绿色。花红色,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2~3朵集生;花梗长1~5厘米;花被片10~14,最大一片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7~10毫米,宽5~8毫米;雄蕊11~14,排成1轮;心皮7~8,花柱钻形,长2.3~3.3毫米。聚合果直径1.5~3厘米,蓇葖果7~8,单一蓇葖果先端长尖,略弯曲,呈鸟喙状。种子扁卵形,棕黄色,平滑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坡丛林中或林缘沟边。我市仙羊岩、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切成小段,晒至半干,剖开皮部,去除木质部,取其根皮,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主治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6克,根皮1.5~4.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附注】红茴香果实有毒,不得作大茴(八角茴香)使用;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