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37.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1)骨碎补 Drynaria roosii Nakaike

【药名别名】槲蕨、毛姜。

【药用部位】为槲蕨属植物槲蕨的根茎。

【植物形态】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70米以上的岩石上。我市张家畈、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冬、春季采挖,除去叶片及泥沙,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鲜品6~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2)抱石莲 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Baker)Ching

【药名别名】鱼鳖金星、鱼鳖草。

【药用部位】为骨牌蕨属植物抱石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根状茎细长横走,被钻状有齿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远生,相距1.5~5厘米,二型;不育叶长圆形至卵形,长1~2厘米或稍长,圆头或钝圆头,基部楔形,几无柄,全缘;能育叶舌状或倒披针形,长3~6厘米,宽不及1厘米,基部狭缩,几无柄或具短柄,有时与不育叶同形,肉质,干后革质,上面光滑,下面疏被鳞片。孢子囊群圆形,沿主脉两侧各成一行,位于主脉与叶边之间。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处的树干、山谷的岩石上,常抱石而生故名。我市山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清除泥沙,洗净,晒干,亦可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消瘀,止血。主治小儿高热,痄腮,风火牙痛,痞块,臌胀,淋浊,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疔疮痈肿,瘰疬,跌打损伤,高血压,鼻炎,气管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3)金鸡脚 Phymatopteris hastata(Thunb.)Pic.Serm.

【药名别名】早大点、鸡脚叉、鸭脚草。

【药用部位】为假瘤蕨属植物金鸡脚的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10~35厘米。根茎细长,横生,叶柄基部密被红棕色、狭披针形鳞片,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盾状着生,边缘略有齿。叶疏生;叶柄长5~20厘米,禾秆色,基部有关节,向上光滑;叶片厚纸质,通常3裂,偶有5裂或2裂,长5~15厘米,宽4~10厘米,基部圆楔形或圆形;裂片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厘米,中间1片最长,先端渐尖,全缘或略呈波状,有软骨质狭边,两面光滑;中脉与侧脉两面均明显,小脉网状,有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成1行,位于中脉与叶边之间。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阴湿地、岩石上或石缝中。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解毒。用于小儿惊风,感冒咳嗽,小儿支气管肺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中暑腹痛,痢疾,腹泻,尿路感染,筋骨疼痛;外用治痈疖,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大剂量可用至6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鲜品捣烂外敷。

(4)水龙骨 Polypodiodes niponica(Mett.)Ching

【药名别名】石蚕、石豇豆。

【药用部位】为水龙骨属植物水龙骨的根状茎。

【植物形态】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直径约5毫米,肉质,灰绿色,疏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暗棕色,基部较阔,盾状着生,顶端渐尖,边缘有浅细齿。叶远生;叶柄长5~15厘米,禾秆色,疏被柔毛或毛脱落后近光滑;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可达40厘米,宽可达12厘米,羽状深裂,基部心形,顶端羽裂渐尖;裂片15~25对,长3~5厘米,宽5~10毫米,顶端钝圆或渐尖,边缘全缘,基部1~3对裂片向后反折。叶脉网状,裂片的侧脉和小脉不明显。叶草质,干后灰绿色,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或背面的毛被更密。孢子囊群圆形,在裂片中脉两侧各1行,着生于内藏小脉顶端,靠近裂片中脉着生。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阴湿的岩石上。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洗净泥沙,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化湿,清热,祛风,通络。主治泄泻,痢疾,淋证,风痹,腰痛,火眼,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外敷。

(5)有柄石韦 Pyr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g

【药名别名】石韦、小石韦、长柄石韦。

【药用部位】为石韦属植物有柄石韦的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5~15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幼时密被披针形棕色鳞片;鳞片长尾状渐尖头,边缘具毛。叶远生,一型;具长柄,通常等于叶片长度的1/2~2倍长,基部被鳞片,向上被星状毛,棕色或灰棕色;叶片椭圆形,急尖短钝头,基部楔形,下延,干后厚革质,全缘,上面灰淡棕色,有洼点,疏被星状毛,下面被厚层星状毛,初为淡棕色,后为砖红色。主脉下面稍隆起,上面凹陷,侧脉和小脉均不显。孢子囊群布满叶片下面,成熟时扩散并汇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较阴凉的岩石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泥沙,晒干。

【功能主治】消炎利尿,清湿热。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结石,支气管哮喘,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

(6)相似石韦 Pyrrosia similis Ching

【药名别名】石韦、锈耳草。

【药用部位】为石韦属植物相似石韦的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20~4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卧,先端被披针形棕色鳞片;鳞片长渐尖头,边缘有锯齿。叶近生,一型;叶柄长8~22厘米,禾秆色,基部被鳞片,向上几乎光滑;叶片披针形,中部或下部为最宽,向上渐变狭,长尾状渐尖头,基部圆楔形,不下延,长15~25厘米,宽3.5~5厘米,全缘,干后硬革质,上面淡灰黄色,几乎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两种星状毛,上层的星状毛分支臂不等长,棕色的臂长,无色的短,底层的星状毛茸毛状。主脉在下面明显隆起,在上面不凹陷,侧脉隐约可见。孢子囊群近圆形,聚生于叶片上半部,整齐排列于侧脉间,成熟时孢子囊开裂而彼此汇合,呈砖红色。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岩石、石岸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根茎杂质,洗净晒干或阴干。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涂敷。

(7)北京石韦 Pyrrosia davidii(Baker)Ching

【药名别名】石韦。

【药用部位】为石韦属植物北京石韦的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5~13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1.5~3.5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2~3.5毫米,渐尖头,边缘略有微细齿,褐色至暗褐色。叶近生或疏生,一型;叶柄长2~5.5厘米,粗1.5~2毫米,淡绿色,基部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并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向上被星状毛,叶片梭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4~10毫米,向两端渐变狭,基部下延于叶柄,全缘,革质,幼时表面疏生星状毛,老则无毛,有凹点,背面密被黄棕色星状毛,星芒分枝长0.3~0.7毫米,宿存,叶片干后有时边缘反卷,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顶端,沿主脉两侧排成多行,成熟时密接,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较阴凉的岩石上。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金疮,痈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涂敷。

(8)石韦 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

【药名别名】小叶下红、石耳朵。

【药用部位】为石韦属植物石韦的全草。

【植物形态】植株高10~3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生,与叶柄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顶端渐尖,盾状着生,中央深褐色,边缘淡棕色,有毛。叶远生,近二型;叶柄长3~10厘米,深棕色,有浅沟,幼时被星芒状毛,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叶片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并不延于叶柄,全缘;上面绿色,偶有星状毛和凹点,下面密被灰棕色的星芒状毛;不育叶和能育叶同形或略短而阔;中脉上面稍凹,下面隆起,侧脉多少可见,小脉网状。孢子囊群满布于叶背面或上部,幼时密被星芒状毛,成熟时露出;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阴凉的石头、石岸上。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清肺化痰,凉血止血。主治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痰热咳喘,咯血,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涂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