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科 Araceae
(1)水菖蒲 Acorus calamus L.
【药名别名】菖蒲。
【药用部位】为菖蒲属植物水菖蒲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稍扁,分枝,直径5~10毫米,外皮黄褐色,芳香,肉质根多数,长5~6厘米,具毛发状须根。叶基生,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4~5毫米,向上渐狭;叶片剑状线形,长90~150厘米,中部宽1~3厘米,基部宽,对折,中部以上渐狭,草质,绿色,光亮,中脉在两面均明显隆起,侧脉3~5对,平行,纤细,大多伸延至叶尖。花序柄三棱形,长15~50厘米;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长30~40厘米;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狭锥状圆柱形,长4.5~8厘米,直径6~12毫米。花黄绿色,花被片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花丝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子房长圆柱形,长约3毫米,粗1.25毫米。浆果长圆形,红色。花期2—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浅水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挖取根茎后,洗净泥沙,去除须根,晒干。
【功能主治】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用于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2)石菖蒲 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药名别名】洗手香。
【药用部位】为菖蒲属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直径5~8毫米,外皮黄褐色。叶根生,剑状线形,长30~50厘米,宽2~6毫米,罕达1厘米,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花茎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叶状,长7~20厘米,宽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长5~12厘米,直径2~4毫米;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钝;雄蕊6,稍长于花被,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浆果肉质,倒卵形,长、宽均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2600米的林下湿地或溪涧旁岩石上。我市山区丘陵及各乡镇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早春或冬末挖出根茎,剪去叶片和须根,洗净晒干,撞去毛须即成。
【功能主治】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鲜品9~24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3)海芋 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药名别名】野芋头、观音莲。
【药用部位】为海芋属植物海芋的根状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米。茎粗壮,粗达90厘米。叶互生,阔卵形,极大,长30~90厘米,宽20~6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头形,2裂,裂片先端浑圆,近叶柄处合生,裂口狭,全缘或微呈波状,侧脉9~12对,粗而明显,绿色;叶柄粗壮,长60~90厘米,下部粗大,抱茎。花单性,同株;花序柄粗壮,每一叶腋内约有2个,长15~20厘米;佛焰苞的管长3~4厘米,粉绿色,苞片舟状,长10~14厘米,宽4~5厘米,绿黄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2~2.5厘米,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长2.5~9.5厘米,位于雌花序之上;雄花序长3厘米,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属体长约8厘米,有网状槽纹;子房3~4室。浆果红色。花期为春末夏初。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居民庭院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加工时用布或纸垫手,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6~7天,多次换水,取出晒干或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肺结核,肠伤寒;外用治虫、蛇咬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9~15克,鲜品30~60克,久煎后方能内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不能敷到正常皮肤上)。
【附注】①本品有毒,必须用大米共炒至焦黄,久煎(2小时以上)去毒,方可内服。生用或煎煮时间过短,会引起舌肿麻木,甚者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轻症可饮米醋或吃生姜解毒。
(4)魔芋 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
【药名别名】蛇苞谷、蘑芋。
【药用部位】为魔芋属植物魔芋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7.5~25厘米,顶部中央多少下凹,暗红褐色;颈部周围生多数肉质根及纤维状须根。叶柄长45~150厘米,基部粗3~5厘米,黄绿色,光滑,有绿褐色或白色斑块;基部膜质鳞片2~3,披针形,长7.5~20厘米;叶片绿色,3裂,1次裂片具长50厘米的柄,二歧分裂,2次裂片二回羽状分裂,小裂片互生,大小不等,长2~8厘米,长圆状椭圆形,骤狭渐尖,基部宽楔形,外侧下延成翅状;侧脉多数,纤细,平行,近边缘联结为集合脉。花序柄长50~70厘米,粗1.5~2厘米,色泽同叶柄。佛焰苞漏斗状,长20~30厘米,基部席卷,管部长6~8厘米,宽3~4厘米,苍绿色,杂以暗绿色斑块;檐部长15~20厘米,宽约15厘米,心状圆形,边缘折波状,外面绿色,内面深紫色。肉穗花序比佛焰苞长1倍,雌花序圆柱形,长约6厘米,粗约3厘米,紫色;雄花序紧接,长约8厘米,粗约2厘米;附属器圆锥形,长20~25厘米,中空,深紫色;雄花花丝长1毫米;子房苍绿色或紫红色,2室,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边缘3裂。浆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时黄绿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下、林缘或溪谷两旁湿润地。我市山区丘陵地区有分布,也有栽培。
【采收加工】10—11月采收,挖起块茎,鲜用或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消肿散结,解毒止痛。用于肿瘤,颈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大剂量可至30克),须煎3小时以上。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5)天南星 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
【药名别名】南星、一把伞南星。
【药用部位】为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块茎扁球形,外皮黄褐色,直径2.5~5.5厘米。叶1片,基生;叶柄肉质,圆柱形,直立,长40~55厘米,下部成鞘,基部包有透明膜质长鞘,白绿色或散生污紫色斑点;叶片全裂成小叶片状,颇似掌状复叶,裂片7~23片,披针形至长披针形,长13~19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至末端呈芒状,基部狭楔形,叶脉羽状,全缘,两面光滑无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花雌雄异株,成肉穗花序,花序柄长30~70厘米;佛焰苞绿色,偶为紫色,长10~11厘米,先端芒状;花序轴肥厚,先端附属物棍棒状;雄花有多数雄蕊,每2~4枚雄蕊聚成一簇,花药黑紫色,孔裂;雌花密聚,每花由一雌蕊组成,子房卵形,花柱短。浆果红色。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阴坡较阴湿的树林下。我市山区乡镇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外皮,晒干;或晒至半干时,用硫黄熏一次,则色白,易干。亦有用明矾水浸泡,待色白后去皮晒干者,此法外皮易于脱落。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经炮制后使用,3~9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附注】本品全株有毒,生品不得内服。生南星研粉,桐油调敷治炎症性包块,能止痛消肿。
(6)异叶天南星 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
【药名别名】天南星、南星。
【药用部位】为天南星属植物异叶天南星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60~80厘米。块茎扁球形,直径2~4厘米。叶常单一,叶片鸟趾状分裂,裂片13~19,长圆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顶端骤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裂片长7.7~24.2厘米,宽2~6.5厘米,中央裂片最小。花柄长30~55厘米,从叶鞘中抽出;佛焰苞绿色,下部管状,上部下弯近成盔状;肉穗状花序两性和单性,单性花序雄花在下部;两性花序下部为雌花,上部疏生雄花,花序轴顶端的附属体鼠尾状,伸出。浆果熟时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山坡林下。我市黄土岗、福田河、三河口、龟山等地有野生分布。
【采收加工】同天南星。
【功能主治】同天南星。
【用法用量】同天南星。
【附注】同天南星。天南星和异叶天南星同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
(7)灯台莲 Arisaema bockii Engler
【药名别名】白南星、五叶南星。
【药用部位】为天南星属植物灯台莲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2~3厘米。鳞叶2,内面的披针形,膜质;叶2,叶柄长20~30厘米,下面1~2鞘筒状,鞘筒上缘几平截;叶片鸟足状5裂,裂片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锯齿至细的啮状锯齿,中裂片具长柄,倒裂片与中裂片近相等,具短柄或否;外侧五角星片无柄,不等侧,内侧基部楔形,外侧圆形或耳状。花序柄通常短于叶柄或几等长。佛焰苞淡绿色至暗紫色,具淡紫色条纹,管部漏斗状,喉部边缘近截形,无耳;檐部卵状披针形,稍下弯;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圆柱形,花疏,雄花药2~3,药室外向纵裂;雌花序近圆锥形,花密,子房卵圆形,柱头小;各附属器具细柄,上部增粗成棒状或近球形。浆果黄色,长圆锥状。种子卵圆形,具柄。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50~1500米山坡林下或沟谷。我市分布于龟山、康王寨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息风止痉,消肿止痛。用于痰湿咳嗽,风痰眩晕,癫痫,中风,口眼歪斜,破伤风,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以醋调敷患处。
【附注】①本品有毒,内服宜慎。②孕妇禁用。
(8)野芋 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
【药名别名】野芋头。
【药用部位】为芋属植物野芋的块茎。
【植物形态】湿生草本,块茎球形,有多数须根;匍匐茎常从块茎基部外伸,长或短,具小球茎。叶柄肥厚,直立,长可达1.2米;叶片薄革质,表面略发亮,盾状卵形,基部心形,长达50厘米以上;前裂片宽卵形,锐尖,长稍胜于宽,Ⅰ级侧脉4~8对;后裂片卵形,钝,长约为前裂片的1/2,2/3~3/4甚至完全连合,基部弯缺为宽钝的三角形或圆形,基脉相交成30°~40°的锐角。花序柄比叶柄短许多。佛焰苞苍黄色,长15~25厘米;管部淡绿色,长圆形,为檐部长的1/5~1/2;檐部呈狭长的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与不育雄花序等长,各长2~4厘米;能育雄花序和附属器各长4~8厘米。子房具极短的花柱。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河沟等阴湿处。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疖肿毒,急性颈淋巴结炎,创伤出血,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①野芋叶:外敷,治疔疮,无名肿毒。②野芋头有毒,生品不可内服。
(9)芋头 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药名别名】芋、家芋头。
【药用部位】为芋属植物芋头的块茎,芋头花、叶片、叶柄亦供药用。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块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常4~6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卵状广椭圆形,长30~50厘米,全缘,带波状,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仅末端圆,叶面绿色,平滑,具防水性;叶柄肉质,长而肥厚,绿色或淡绿紫色,基部呈鞘状。花茎1~4枚,自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依次开放,长约30厘米。佛焰苞长约20厘米,淡黄色。肉穗花序在苞内呈椭圆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属体;上部生多数黄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绿色雌花,约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
【生境分布】我市有栽培。
【采收加工】8—9月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其中间母根(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
【功能主治】消疬散结。主治瘰疬,肿毒,牛皮癣,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附注】芋头花:治胃痛,吐血,子宫脱垂,痔疮,脱肛;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10)滴水珠 Pinellia cordata N.E.Brown
【药名别名】岩半夏。
【药用部位】为半夏属植物滴水珠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球形、卵球形至长圆形,长2~4厘米,粗1~1.8厘米,表面密生多数须根。叶1,叶柄长12~25厘米,常紫色或绿色带紫斑,几无鞘,下部及顶头各有珠芽1枚;幼株叶片心状长圆形,长达4厘米,宽约2厘米;多年生植株叶片心形、心状长圆形或心状戟形,长6~25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表面绿色、暗绿色,背面淡绿色或红紫色,后裂片圆形或锐尖,稍外展。花序柄长3.7~18厘米;佛焰苞绿色,淡黄色带紫色或青紫色,长3~7厘米,管部长1.2~2厘米,粗4~7毫米,檐部椭圆形,长1.8~4.5厘米。肉穗花序:雌花序长1~1.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附属器青绿色,长6.5~20厘米,渐狭为线形。浆果长圆状卵形。花期3—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溪旁、潮湿草地、岩隙中或岩壁上。我市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止痛行瘀,消肿解毒。治头痛,胃痛,腹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装胶囊,每次0.3~0.6克,或1~3粒吞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①标本系胡仲民先生所栽培。②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③孕妇忌用。
(11)掌叶半夏 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药名别名】虎掌、虎掌南星、大半夏。
【药用部位】为半夏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类似半夏,但较大,直径约4厘米。叶柄纤细柔弱,淡绿色,长45~65厘米;叶片掌状分裂,小叶9~11片。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柄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佛焰苞淡绿色,披针形,下部筒状,长圆形,先端锐尖,长8~14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端,雄蕊密集成圆筒状,长约6毫米,有香蕉香气;雌花着生在花序下部,贴生于苞片上,长约1.5厘米;花序先端附属物线状,长约9厘米,稍弯曲。浆果卵圆形,绿色,长4~5毫米,直径2~3毫米,内含种子1粒。花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阴湿处。我市野生分布不详,本植物标本由金泽春中药师提供。
【采收加工】6—7月挖取块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放入筐内,浸于水中,搅拌搓去外皮后,晒干或烘干,干后再用硫黄熏之,使颜色变白。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温化寒痰。
【用法用量】炮制饮片用量:3~9克,煎服。主治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治痈肿,蛇虫咬伤。
【附注】本品有毒。
(12)半夏 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药名别名】旱半夏、三步跳。
【药用部位】为半夏属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呈“S”形弯曲。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草坡、荒地、田边或疏林下。我市山区丘陵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生品研末,以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附注】一般内服只用炮制品,如法半夏、姜半夏等。
(13)狭叶半夏 Pinellia ternata f.angustata(Schott)Makino
【药名别名】半夏。
【药用部位】为半夏属植物狭叶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约10厘米,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狭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两侧的较小,先端渐尖,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境同半夏。分布于我市福田河镇的仙羊岩,但数量极少。
【采收加工】参考半夏。
【功能主治】参考半夏。
【用法用量】参考半夏。
【附注】本品能否与半夏同等入药有待研究。
(14)绿萝 Epipremnum aureum(Linden et Andre)Bunting
【药名别名】黄金葛、石柑子。
【药用部位】为麒麟叶属植物绿萝的全株。
【植物形态】常绿藤本,茎蔓粗壮,可长达数米,茎节处有气根。幼叶卵心形,刚繁殖的幼苗叶片较小,色较淡,随着株龄的增长,成熟的叶片则为长卵形,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浓绿色的叶面镶嵌着黄白色不规则的斑点或条斑。成熟枝上叶柄粗壮,长30~40厘米,基部稍扩大,上部关节长2.5~3厘米,稍肥厚,腹面具宽槽,叶鞘长,叶片薄革质,翠绿色,通常(特别是叶面)有多数不规则的纯黄色斑块,全缘,不等侧的卵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稍粗,两面略隆起。
【生境分布】为热带植物,我市城区引进栽培于庭院。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