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科 Urticaceae
(1)细野麻 Boehmeria spicata(Thunb.)Thunb.
【药名别名】细穗苎麻、细麻草、水苎麻。
【来源】为苎麻属植物细野麻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高40~100厘米,常分枝,疏被短伏毛或近无毛。叶对生;叶片草质,卵状菱形或卵状宽菱形,长2.4~7.5厘米,宽1.5~5厘米,顶端长骤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每侧有少数齿,两面疏被短伏毛或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1~2对;叶柄长达6.5厘米。穗状花序单生于叶腋,单性。雄花无梗;花被片(3)4,椭圆形,长约1毫米,下部合生,外面有疏毛。雌花花被片近椭圆形,长约0.6毫米,外面有短毛,果期呈菱状倒卵形或宽菱形,长约1毫米。瘦果卵球形,长约1.2毫米,基部有短柄。花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中、林荫下、岩壁旁及沟边。我市龟山、三河口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湿。用于皮肤发痒,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注】药用资料转摘自《陕西中草药》。
(2)悬铃木叶苎麻 Boehmeria tricuspis(Hance)Makino
【药名别名】赤麻、野苎麻。
【药用部位】为苎麻属植物悬铃木叶苎麻的根或嫩茎叶。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茎直立,数茎丛生,不分枝,有4钝棱,通常带红色,上部疏生短伏毛。叶对生;叶柄长1~8厘米;叶片草质,卵形或宽卵形,长3.5~13厘米,宽3~12厘米,先端有3或5骤尖或3浅裂,有时在上部叶长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生粗齿,上面疏生短毛,下面近无毛;基生脉3条。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序穗状,腋生,细长;雄花序在同株时生在较下部的叶腋,雄花被片4~5,淡黄白色,雄蕊4~5;雌花序在同株时生于上部中叶腋,雌花小,花被管状,淡红色,花柱线形,长达2毫米,宿存瘦果倒卵形,长约1毫米,上部有细柔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沟边草地较阴湿处。我市龟山、张广河、五脑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根,夏、秋季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患处。
(3)苎麻 Boehmeria nivea(L.)Gaudich.
【药名别名】野苎麻、白麻。
【药用部位】为苎麻属植物苎麻的根。
【植物形态】亚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茎上部与叶柄均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近开展和贴伏的短糙毛。叶互生;叶片草质,通常圆卵形或宽卵形,少数卵形,长6~15厘米,宽4~11厘米,顶端骤尖,基部近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齿,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毡毛,侧脉约3对;叶柄长2.5~9.5厘米;托叶分生,钻状披针形,长7~11毫米,背面被毛。圆锥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为雌性,其下为雄性,或同一植株全为雌性,长2~9厘米;雄团伞花序直径1~3毫米,有少数雄花;雌团伞花序直径0.5~2毫米,有多数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0.6毫米,顶端有短柱头。雌花:花被椭圆形,长0.6~1毫米,顶端有2~3小齿,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状倒披针形,长0.8~1.2毫米;柱头丝形,长0.5~0.6毫米。瘦果近球形,长约0.6毫米,光滑,基部突缩成细柄。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丘陵地带的路旁、沟边,多为人工栽培。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冬、春季采挖,除去地上茎和泥土,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安胎止血,解毒。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烧,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痛,出血性疾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3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
(4)水麻 Debregeasia orientalis C.J.Chen
【药名别名】柳莓、水麻柳、水苏麻。
【药用部位】为水麻属植物水麻的茎叶。
【植物形态】灌木,高达1~4米,小枝纤细,暗红色,常被贴生的白色短柔毛,以后渐变为无毛。叶纸质或薄纸质,干时硬膜质,长圆状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长5~18厘米,宽1~2.5厘米,边缘有不等的细锯齿,上面暗绿色,常有泡状隆起,疏生短糙毛,背面被白色或灰绿色毡毛,在脉上疏生短柔毛,基出脉3条,二级脉3~5对;各级脉在背面突起;叶柄短,长3~10毫米,稀更长;托叶披针形,长6~8毫米,顶端浅2裂,背面纵肋上疏生短柔毛。花序雌雄异株,稀同株,生于上年生枝和老枝的叶腋,每分枝的顶端各生一球状团伞花簇,雄的团伞花簇直径4~6毫米,雌的直径3~5毫米;苞片宽倒卵形,长约2毫米。雄花在芽时扁球形,直径1.5~2毫米;花被片4(混生于雌花序上的雄花花被片3~4)。雌花几无梗,倒卵形,长约0.7毫米;花被薄膜质紧贴于子房,倒卵形,顶端有4齿。瘦果小浆果状,倒卵形,长约1毫米,鲜时橙黄色,宿存花被肉质紧贴生于果实。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700~1600米的山坡溪边。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解毒。主治小儿急惊风,风湿关节痛,咯血,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5)庐山楼梯草 Elatostema stewardii Merr.
【药名别名】接骨草、鸡心七。
【药用部位】为楼梯草属植物庐山楼梯草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24~40厘米,不分枝,无毛或近无毛,常具球形或卵球形珠芽。叶具短柄;叶片草质或薄纸质,斜椭圆状倒卵形、斜椭圆形或斜长圆形,长7~12.5厘米,宽2.8~4.5厘米,顶端骤尖,基部在狭侧楔形或钝,在宽侧耳形或圆形,边缘下部全缘,其上有齿,无毛或上面散生短硬毛,钟乳体明显,密,长0.1~0.4毫米,叶脉羽状,侧脉在狭侧4~6条,在宽侧5~7条;叶柄长1~4毫米,无毛;托叶狭三角形或钻形,长约4毫米,无毛。花序雌雄异株,单生于叶腋。雄花序具短梗,直径7~10毫米;花序梗长1.5~3毫米;花序托小;苞片6,外方2枚较大,宽卵形,长2毫米,宽3毫米,顶端有长角状突起,其他苞片较小,顶端有短突起;小苞片膜质,宽条形至狭条形,长2~3毫米,有疏毛。雄花:花被片5,椭圆形,长约1.8毫米,下部合生,外面顶端之下有短角状突起,有短毛;雄蕊5;退化雌蕊极小。雌花序无梗;花序托近长方形,长约3毫米;苞片多数,三角形,长约0.5毫米,密被短柔毛,较大的具角状突起;小苞片密集,匙形或狭倒披针形,长0.5~0.8毫米。瘦果卵球形,长约0.6毫米,纵肋不明显。花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约700米的山沟边阴湿处。我市山区有分布,本植物标本采自龟山。
【采收加工】春季至秋季采集全草或挖根,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咳。治跌打扭伤,痄腮,经闭,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30~60克。外用:捣烂外敷。
(6)大蝎子草 Girardinia diversifolia(Link)Friis
【药名别名】大荨麻、蝎子草、火麻。
【药用部位】为蝎子草属植物大蝎子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高大草本,茎下部常木质化;茎高达2米,具5棱,生刺毛和细糙毛或伸展的柔毛,多分枝。叶片轮廓宽卵形、扁圆形或五角形,茎秆的叶较大,分枝上的叶较小,长和宽均8~25厘米,基部宽心形或近截形,具(3)5~7深裂片,稀不裂,边缘有不规则的齿或重齿,上面疏生刺毛和糙伏毛,下面生糙伏毛或短硬毛和在脉上疏生刺毛,基生脉3条;叶柄长3~15厘米,毛被同茎上的叶;托叶大,长圆状卵形,长10~30毫米,外面疏生细糙伏毛。花雌雄异株或同株,雌花序生于上部叶腋,雄花序生于下部叶腋,多次二叉状分枝排成总状或近圆锥状,长5~11厘米;雌花序总状或近圆锥状,稀长穗状,在果时长10~25厘米,序轴上具糙伏毛和伸展的粗毛,小团伞花枝上密生刺毛和细粗毛。雄花近无梗,在芽时直径约1毫米,花被片4,卵形。雌花长约0.5毫米,花被片大的一枚舟形,先端有3齿。子房狭长圆状卵形。瘦果近心形,稍扁,长2.5~3毫米,成熟时变棕黑色,表面有粗疣点。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荫下。我市张广河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痰,利湿,解毒。用于咳嗽痰多,水肿。外用治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注】本品有毒。其有毒成分为高浓度的酸类,能刺激皮肤引起烧痛,红肿。
(7)糯米团 Gonostegia hirta(Bl.)Miq.
【药名别名】糯米藤、糯米草、蔓苎麻。
【药用部位】为糯米团属植物糯米团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斜倾,或下部卧地而顶部上伸,通常有刚毛。主根粗肥,圆锥形。叶对生,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全缘,基脉三出,网脉在叶背者明显,有刚毛,上面粗糙,或有刚毛;无柄或有短柄;托叶阔卵形。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黄绿色;雄花被裂片3~5,在蕾中镊合状排列,裂片急内弯,背部有横折,形成一环,环上有刚毛,雄蕊5;雌花花萼筒状,柱头钻形,瘦果阔卵形,先端尖,纵棱突起,黑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林下、路旁或沟边,常成片生长。我市夫子河、三河口、龟山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集,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具抗菌消炎,解毒消肿,健脾胃,止血等作用。用于疮毒,腹泻,痢疾,带下,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鲜全草或根捣烂敷患处。
(8)毛花点草 Nanocnide lobata Wedd.
【药名别名】透骨消、蛇草、雪药。
【药用部位】为花点草属植物毛花点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柔弱,上部多分枝,有倒生的柔毛。叶互生,有长柄;叶片三角状广卵形或扇形,长6~18毫米,宽8~20毫米,先端钝圆,基部阔楔形或截形,边缘有粗钝齿,两面均有散生的白色长毛,上面有白色点状突起。花白色,单性,雄花序生于枝梢叶腋,雌花序生于上部叶腋,均有短梗。瘦果扁椭圆形,有点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生于沟边阴湿处。本植物标本采自坳峰河及熊家铺的茶园冲。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经活血。主治疮毒,痱疹及肺病咳嗽,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捣烂外敷或浸菜油外敷。
(9)小赤车 Pellionia brevifolia Benth.
【药名别名】无。
【药用部位】为赤车属植物小赤车的全草。
【植物形态】小草本。茎平卧,多自基部分枝,枝条长达20厘米,下部着地生根,有长约0.1毫米的小毛。叶具短柄,叶片纸质,斜宽倒卵形或近圆形,稀椭圆形或卵形,长0.4~1.5厘米,宽0.4~1.4厘米,顶端钝或圆形,稀微尖,基部在狭侧楔形或宽楔形,在宽侧明显耳形,边缘有浅钝齿或浅波状,上面无毛,下面沿基出脉有小毛或近无毛,钟乳体不明显,或少数分布于近叶缘处,长0.1~0.3毫米,半离基,三出脉,侧脉不明显,在狭侧1~2条,在宽侧2~3条,叶柄长0.5~1.6毫米,密被小毛;托叶钻形,长1~2毫米,宽约0.2毫米。花序雌雄异株。雄花序生于茎顶叶腋,长0.8~2厘米,有1~3花;花序梗长4.5~14厘米,有极短的小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带紫色,无毛。5月开花。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000米山谷溪边或林中石上。我市康王寨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拔起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瘀,消肿,解毒,止痛。主治关节扭伤,鸡眼。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10)冷水花 Pilea notata C.H.Wright
【药名别名】水麻叶、土甘草。
【药用部位】为冷水花属植物冷水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肉质,高25~65厘米,无毛。叶对生,2枚稍不等大;叶柄每对不等长,长0.5~7厘米;叶片膜质,狭卵形或卵形,长4~11厘米,宽1.6~4.8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浅锯齿或浅牙齿状齿,钟乳体条形,在叶两面明显而密,在脉上也有;基出脉3条。雌雄异株;雄花序聚伞状,长达4厘米;雄花直径约1.5毫米,花被片4,雄蕊4,较花被片长,花药白色;雌花序较短而密,长在1.2厘米以下;雌花花被片3,狭卵形,长约0.5毫米,中间1枚较长,外面具钟乳体,柱头画笔头状。瘦果卵形,稍偏斜,淡黄色,表面有疣状点。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城区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消肿散结,健脾和胃。用于湿热黄疸,赤白带下,淋浊,尿血,小儿夏季热,消化不良,跌打损伤,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妊娠期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