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科 Calycanthaceae
(1)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
【药名别名】蜡梅花、梅花。
【药用部位】为蜡梅属植物蜡梅的花蕾。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芽具多数覆瓦状的鳞片。叶对生,近革质,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花芳香,直径约2.5厘米;外部花被片卵状椭圆形,黄色,内部的较短,有紫色条纹;雄蕊5~6;心皮多数,分离,着生于一空壶形的花托内;花托随果实的发育而增大,成熟时椭圆形,呈蒴果状,半木质化,长4厘米,上部有棱角,口部收缩。瘦果具1种子。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在花刚开放时采收。
【功能主治】解毒清热,理气开郁。主治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浸油涂或滴耳。
(2)夏蜡梅 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Y.Chang
【药名别名】牡丹木、大叶柴、夏梅。
【药用部位】为夏蜡梅属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皮孔隆起。叶对生,膜质,宽卵状椭圆形、圆形至倒卵形,长18~26厘米,宽11.5~1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圆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细锯齿,下面幼时沿脉被褐色硬毛。花单生于当年枝顶,无香气,花被片二型,多数,覆瓦状排列,螺旋状生于坛状花托的顶端,外部花被片12~14,呈花瓣状,白色,边淡紫红色,内部的花被片9~12,呈副冠状,肉质较厚,淡黄色,腹面基部散生淡紫红色细斑纹;雄蕊多数,花丝极短;雌蕊多数成束,子房生于凹陷的花托内。瘦果矩圆形,长1~1.3厘米,褐色,疏被白色绢毛。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山坡丛林或灌丛中。我市三河口镇有栽培。
【采收加工】花:5月采花蕾或初开的花,文火焙或晒干。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行气止疼。主治胃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