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科 Lauraceae

83.樟科 Lauraceae

(1)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

【药名别名】樟、香樟。

【药用部位】为樟属植物樟树的根、树干、嫩枝、叶、果实及全株提取物樟脑。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达30米;枝和叶都有樟脑味。叶互生,薄革质,卵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有离基三出脉,脉腋有明显的腺体。圆锥花序腋生,长5~7.5厘米;花小,淡黄绿色;花被片6,椭圆形,长约2毫米,内面密生短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子房球形,无毛。果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花期4—5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我市各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根: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茎:全年可采,洗净,切片,阴干。果:秋季采收,阴干。叶:全年可采,阴干。樟脑:用根、枝、叶经蒸馏所得的颗粒状结晶。

【功能主治】根:温中止痛,辟秽和中,祛风除湿;主治胃脘疼痛,吐泻,风湿痹痛,皮肤瘙痒。樟木: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通络;主治风寒感冒,胃寒胀痛,寒湿吐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伤痛,疥癣风痒。果:解表退热;主治感冒高热,麻疹,百日咳,痢疾。叶:止血;研末敷治外伤出血。樟脑:通窍辟秽,温中止痛,利湿杀虫;用于寒湿吐泻,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癣、龋齿作痛。

【用法用量】根:煎服,3~10克,或研末调服;外用,适量,煎水洗。茎:煎服,9~15克。果:煎服,3~6克。樟脑:0.3~1.5克,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2)川桂 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

【药名别名】官桂、三条筋、桂皮树。

【药用部位】为樟属植物川桂的树皮。

【植物形态】乔木,高16米;幼枝具棱,紫灰褐色。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形或长卵形,长8~18厘米,宽3~5厘米,上面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苍白色,幼时被绢状白毛,后渐脱落,边缘为软骨状而反卷,具离基三出脉,在叶下面不隆起;叶柄长1~1.5厘米。腋生圆锥花序长4.5~10厘米,总花梗细长,长1~6厘米;花梗丝状,长6~20毫米;花白色;花被片6,卵形,长4~5毫米,两面疏生绢伏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子房卵形。果实具漏斗状、全缘果托。成熟果实未见;果托顶端截平。花期4—5月,果期6月以后。

【生境分布】常生于海拔800~2400米的山谷或山坡阳处或沟边、疏林或密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龟山茶园冲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至前后采收。发汗后,川桂树皮呈紫红色时取出铺地晒干即成。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用于风寒,胃腹冷痛,痛经,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

(3)大叶楠 Machilus leptophylla Hand.-Mazz.

【药名别名】华东楠、薄叶润楠。

【药用部位】为润楠属植物大叶楠的根。

【植物形态】常绿小乔木,通常高达28米。小枝暗棕褐色,无毛。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长12~24厘米,宽3.5~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近革质,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苍白色,初被银白色绢毛,后渐脱落,侧脉14~20对;叶柄长1~3厘米,上面有浅沟槽。圆锥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两性,花梗长5~7毫米;花被6深裂,裂片长椭圆形,长约6毫米;雄蕊9,花药4室;雌蕊1,花柱细长。浆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宿存花被,外面密被细绢毛。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溪沟边杂木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三河口镇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去净泥土、须根,刮去栓皮,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外用鲜根适量,捣烂外敷,或用根磨汁外擦。

(4)红果钓樟 Lindera erythrocarpa Makino

【药名别名】钓樟、红果山胡椒、土沉香。

【药用部位】为山胡椒属植物红果钓樟的根或根皮或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5米;树皮黄白色,枝灰棕色。叶互生,纸质,披针状倒卵形,长7.5~14.5厘米,宽2.5~4厘米,基部常下延,上面绿色,有稀疏贴伏短柔毛,或近无毛,下面带绿苍白色,疏有贴伏短柔毛,在叶脉上较密,具羽状脉,侧脉4~5对;叶柄短,长约1厘米,红色。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苞片早落,具总花梗,长3~8毫米;花梗长12毫米,疏生短柔毛;花被片6,椭圆形,长约2毫米,淡黄色;能育雄蕊9,花药2室,皆内向瓣裂,第三轮雄蕊基部具2腺体。果实球形,直径7~8毫米,成熟时红色;果梗长1.5~1.8厘米。花期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山谷林中。我市山区丘陵、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暖胃温中,行气止痛,祛风除湿。主治胃寒吐泻,腹痛腹胀,水肿脚气,风湿痹痛,疥癣湿疮,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浴。

(5)狭叶山胡椒 Lindera angustifolia Cheng

【药名别名】鸡婆子、见风消、狭叶钓樟。

【药用部位】为山胡椒属植物狭叶山胡椒的枝叶。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8米,幼枝条黄绿色,无毛。冬芽卵形,紫褐色,芽鳞具脊;外面芽鳞无毛,内面芽鳞背面被绢质柔毛,内面无毛。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近革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苍白色,沿脉上被疏柔毛,羽状脉,侧脉每边8~10条。伞形花序2~3生于冬芽基部。雄花序有花3~4朵,花梗长3~5毫米,花被片6,能育雄蕊9。雌花序有花2~7朵;花梗长3~6毫米;花被片6;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无毛,花柱长1毫米,柱头头状。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成熟时黑色,果托直径约2毫米;果梗长0.5~1.5厘米,被微柔毛或无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900米以下山坡、林缘、路旁。我市狮子峰林场和宋埠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行气,祛风,消肿。主治腹痛,风湿骨痛,痈肿,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鲜者30~60克)。外用:研末调敷。

【附注】其根亦供药用,治瘰疬。根:30克,煮鸡蛋食(选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6)山胡椒 Lindera glauca(Sieb.et Zucc.)Bl.

【药名别名】牛筋树、牛筋条。

【药用部位】为山胡椒属植物山胡椒的根、果实和叶片。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平滑,灰白色;冬芽外部鳞片红色,嫩枝初有褐色毛,后变无毛。叶互生或近对生,近革质,宽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生灰色柔毛,具羽状脉;叶柄长约2毫米。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梗短或不明显,有3~8朵花;花梗长1.5厘米;花被片6,黄色,花药2室,都内向瓣裂。果实球形,直径约7毫米,有香气。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至海拔1700米的灌丛中。我市各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秋季采收果和叶,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平喘;主治脘腹冷痛,胸满痞闷,哮喘。根:祛风通络,理气活血,利湿消肿,化痰止咳;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脘疼痛,脱力劳伤,支气管炎,水肿。叶:解毒消疮,祛风止痛,止痒,止血;用于疮疡肿毒,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皮肤瘙痒,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果实:煎服,3~15克。根:煎服,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水煎熏洗,或鲜品磨汁涂擦。叶:煎服,10~15克,或泡酒;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敷。

(7)黑壳楠 Lindera megaphylla Hemsl.

【药名别名】楠木、枇杷楠、八角香。

【药用部位】为山胡椒属植物黑壳楠的根、树皮及枝叶。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3~15米。枝条圆柱形,粗壮,紫黑色,无毛,散布有木栓灰黑质突起的近圆形纵裂皮孔。顶芽大,卵形,长1.5厘米,芽鳞外面被白色微柔毛。叶互生,倒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有时长卵形,长10~2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苍白色,两面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15~21条;叶柄长1.5~3厘米,无毛。伞形花序多花,雄的多达16朵,雌的12朵,通常着生于叶腋两侧各1,具总梗;雄花黄绿色,具梗;花梗长约6毫米,密被黄褐色柔毛;花被片6,椭圆形,外轮长4.5毫米,宽2.8毫米,雌花黄绿色,花梗长1.5~3毫米,密被黄褐色柔毛;花被片6,线状匙形,长2.5毫米,宽仅1毫米,外面被黄褐色柔毛,内面无毛。果椭圆形至卵形,长约1.8厘米,宽约1.3厘米,成熟时紫黑色,无毛,果梗长1.5厘米,向上渐粗壮,粗糙,散布有明显栓皮质皮孔;宿存果托杯状,长约8毫米,直径达1.5厘米,全缘,略呈微波状。花期2—4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湿润林中或灌丛中。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中行气,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疼痛,脘腹冷痛,疝气疼痛,咽喉肿痛,癣疮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炒热外敷或煎水洗。

(8)山橿 Lindera reflexa Hemsl.

【药名别名】钓樟、姜树。

【药用部位】为山胡椒属植物山橿的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幼时有绢状毛。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圆卵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全缘,纸质,下面被柔毛,老时脱落,侧脉5~8条;叶柄长5~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梗被黄褐色柔毛;花被片6,椭圆形,黄色;雄花有雄蕊9,花药内向瓣裂。果实球形,深红色,直径约7毫米;果柄长1.5~2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900米山地林中或灌丛中。我市丘陵、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祛风解表,杀虫,止血。主治胃痛,腹痛,风寒感冒,风疹疥癣,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6~15克,果实3~9克。外用:适量,鲜根皮捣烂外敷;或水煎熏洗。

(9)三桠乌药 Lindera obtusiloba Bl.

【药名别名】三钻风、红叶甘檀、三角枫、甘橿。

【药用部位】为山胡椒属植物三桠乌药的树皮或根皮。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叶互生,纸质,卵形或宽卵形,长6.5~12厘米,宽5.5~10厘米,全缘或上部3裂,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带绿苍白色,密生棕黄色绢毛;有三出脉;叶柄长1.2~2.5厘米。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极短;苞片花后脱落;花黄色;花被片6;能育雄蕊9,花药2室,皆内向瓣裂;花梗长3~4毫米,有绢毛。果实球形,直径7~8毫米,鲜时红色,干时灰褐色。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800米的高度,超过此范围基本无分布。多生于岩石山地的山坡灌木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康王寨有分布。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活血散瘀。主治心腹疼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10)乌药 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

【药名别名】天台乌药。

【药用部位】为山胡椒属植物乌药的块根。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胸径4厘米;树皮灰褐色,根有纺锤状或结节状膨胀,外面棕黄色至棕黑色,表面有细皱纹;幼枝青绿色,具纵向细条纹,密被金黄色绢毛,后渐脱落;顶芽长椭圆形;叶互生,卵形、椭圆形至近圆形,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革质或有时近革质,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苍白色,幼时密被棕褐色柔毛,后渐脱落,偶见残存斑块状黑褐色毛片;花期3—4月,果期5—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800米的山坡或灌丛中。我市龟山、张广河、狮子峰林场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或直接晒干。

【功能主治】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11)天目木姜子 Litsea auriculata Chien et Cheng

【药名别名】芭蕉杨、安徽木姜子。

【药用部位】为木姜子属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根皮或根、叶、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20米。叶互生,阔倒卵形、菱状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9~20厘米,宽6~13厘米,先端钝尖或圆,基部稍耳形,全缘,厚纸质,叶脉红棕色,侧脉7~9对,两面脉上均有短柔毛,老时上面逐渐变光滑;叶柄长3~7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先于叶开放,每5~8朵成伞形花序;总苞8片,阔卵形,外面有绢状毛;花被黄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药4室,内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顶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圆形,成熟时黑色,长约1.5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向阳山坡和山谷杂木林中。我市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果实、叶于9—10月采摘,晒干。根皮或根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根皮、果实:杀虫,主治绦虫病,蛲虫病。叶:治伤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克。外用:木姜子叶、蛇葡萄根共捣烂,加白酒烘热。

(12)豹皮樟 Litsea coreana var.sinensis(Allen)Yang et P.H.Huang

【药名别名】扬子木姜子。

【药用部位】为木姜子属植物豹皮樟的根或树皮。

【植物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树皮灰棕色,有灰黄色的块状剥落;幼枝红褐色,无毛,老枝黑褐色,无毛;顶芽卵圆形,先端钝,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毛。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柔毛;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绿灰白色,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9~10条,中脉在下面稍隆起,网纹不明显。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无花梗;苞片早落;花被片6,等长,长约2毫米;雄花雄蕊9~12,花药4室,均内向瓣裂;雌花子房近球形,花柱有稀疏柔毛,柱头2裂,退化雄蕊丝状,有长柔毛。果实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8毫米,先端有短尖,基部具带宿存花被片的扁平果托;果梗长约5毫米,颇粗壮,果初时红色,成熟时呈黑色。花期8—9月,果期翌年5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900米以下的山地杂木林中。我市山区乡镇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行水。主治胃脘胀痛,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

(13)山鸡椒 Litsea cubeba(Lour.)Pers.

【药名别名】毕澄茄、山苍子、土沉香。

【药用部位】为木姜子属植物山鸡椒的果实或根。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5米,除嫩枝、嫩叶有绢毛外,其他部分无毛。枝叶芳香。叶互生,纸质,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叶柄纤细,长10~20毫米。花先于叶开放或同时开放,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束生,总苞片4,黄白色,有缘毛;每1花序有花4~6朵;雄花直径约3毫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雄蕊9,排列成3轮,中央有小椭圆形的退化雌蕊;雌花直径约2毫米,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4~6毫米,黑色。种子有脊棱。花期2—3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3200米的灌丛、疏林或林中路旁、水边。我市狮子峰林场、康王寨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枝摘下,除去枝叶,晒干。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胃寒呕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瘀滞,小便混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擦牙或吹鼻。

【附注】根(土沉香):用于胃寒呕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瘀滞;15~30克,煎服。

(14)木姜子 Litsea pungens Hemsl.

【药名别名】山姜子、山胡椒。

【药用部位】为木姜子属植物木姜子的果实,其根、茎、叶亦可入药。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3~10米;树皮灰白色。幼枝黄绿色,被柔毛,老枝黑褐色,无毛。顶芽圆锥形,鳞片无毛。叶互生,常聚生于枝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膜质,幼叶下面具绢状柔毛,后脱落渐变无毛或沿中脉有稀疏毛,羽状脉,侧脉每边5~7条,叶脉在两面均突起;叶柄纤细,长1~2厘米,初时有柔毛,后脱落渐变无毛。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长5~8毫米,无毛;每一花序有雄花8~12朵,先于叶开放;花梗长5~6毫米,被丝状柔毛;花被裂片6,黄色,倒卵形,长2.5毫米,外面有稀疏柔毛;能育雄蕊9,花丝仅基部有柔毛,第三轮基部有黄色腺体,圆形;退化雌蕊细小,无毛。果球形,直径7~10毫米,成熟时蓝黑色;果梗长1~2.5厘米,先端略增粗。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山坡沟边林下。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果,晒干。根、茎、叶,夏、秋季采集,分别晒干;其中根、茎洗净,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果实:祛风行气,健脾利湿;用于胸腹胀痛,消化不良,腹泻,中暑吐泻;外用治疮疡肿毒。根:温中理气,散寒止痛;用于胃脘冷痛,风湿关节酸痛,疟疾,痛经。

【用法用量】果实9~15克,水煎服,或1~2克,研粉吞服;外用鲜果、叶捣烂敷,或果实研粉调敷患处。

(15)浙江新木姜子 Neolitsea aurata var.chekiangensis(Nakai)Yang et P.H.Huang

【药名别名】新木姜子。

【药用部位】为新木姜子属植物浙江新木姜子的根或树皮。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4米,胸径达18厘米;树皮灰褐色。幼枝黄褐色或红褐色,有锈色短柔毛。顶芽圆锥形,鳞片外面被丝状短柔毛,边缘有锈色毛。叶互生或聚生于枝顶呈轮生状,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较狭窄,宽0.9~2.4厘米,下面薄被棕黄色丝状毛,毛易脱落,近于无毛,具白粉,离基三出脉,侧脉每边3~4条,最下一对离叶基2~3毫米处发出,中脉与侧脉在叶上面微突起,在下面突起,叶柄长8~12毫米,被锈色短柔毛。伞形花序3~5个簇生于枝顶或节间;总梗短,长约1毫米;苞片圆形,外面被锈色丝状短柔毛,内面无毛;每一花序有花5朵;花梗长2毫米,有锈色柔毛;花被裂片4,椭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外面中肋有锈色柔毛,内面无毛;能育雄蕊6,花丝基部有柔毛,第三轮基部腺体有柄;退化子房卵形,无毛。果椭圆形,长8毫米;果托浅盘状,直径3~4毫米;果梗长5~7毫米,先端略增粗,有稀疏柔毛。花期2—3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1300米丘陵、谷地。我市狮子峰林场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利水消肿。主治脘腹胀痛,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9~30克,树皮9~12克;或研末冲服。

(16)楠木 Phoebe zhennan S.Lee et F.N.Wei

【药名别名】桢楠、雅楠。

【药用部位】为楠属植物楠木的树皮和枝叶。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达30余米,胸径1米;幼枝有棱,被黄褐色或灰褐色柔毛,2年生枝黑褐色,无毛。叶长圆形、长圆状倒披针形或窄椭圆形,长5~11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有光泽,中脉上被柔毛,下面被短柔毛,侧脉约14对;叶柄纤细,初被黄褐色柔毛。圆锥花序腋生,被短柔毛,长4~9厘米;花被裂片6,椭圆形,近等大,两面被柔毛;发育雄蕊9枚,被柔毛,花药4室,第三轮的花丝基部各具1对无柄腺体,退化雄蕊长约1毫米,被柔毛,三角形;雌蕊无毛,长2毫米,子房近球形,花柱约与子房等长,柱头膨大。果序被毛;核果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成熟时黑色,长约13厘米,花被裂片宿存,紧贴果实基部。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野生种常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我市五脑山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功能主治】和中降逆,止吐泻,利水消肿。治暑湿霍乱,腹痛,吐泻转筋,水肿,脓耳。

【用法用量】枝叶:煎服,60~90克;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煎水洗。树皮:煎服,6~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注】楠木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17)檫树 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

【药名别名】檫木、枫荷桂。

【药用部位】为檫木属植物檫树的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35米,幼时树皮黄绿色,平滑,老则变灰褐色,有纵裂;幼枝有毛,后渐脱落。叶互生,或聚生于枝端;叶片阔卵形至椭圆形,全缘或上部2~3裂,长10~22厘米,宽4~15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有时两侧不对称,近基部通常有三出脉,下面幼时有毛,后脱落;叶柄长1.5~5厘米。花小,黄色,杂性异株;短圆锥花序顶生,先于叶开放;花被片6,披针形;能育雄蕊9,不育雄蕊3,花药4室,均内向瓣裂;雌蕊1。核果球形,蓝黑色,直径约5毫米,表面有蜡质粉,果梗淡红色,肥大。花期3—4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1300米的林中。我市分布于狮子峰林场、康王寨。

【采收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泥沙,切片晒干。或秋季采集茎、叶,切段,晒干。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止血。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半身不遂,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附注】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