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127.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1)四季海棠 Begonia semperflorens Link et Otto

【药名别名】四季秋海棠、蚬肉海棠。

【药用部位】为秋海棠属植物四季海棠的花和叶。

【植物形态】肉质草本,高15~30厘米,根纤维状;茎直立,肉质,无毛,基部多分枝,多叶。叶卵形或宽卵形,长5~8厘米,基部略偏斜,边缘有锯齿和毛,两面光亮,绿色,但主脉通常微红。花淡红或带白色,数朵聚生于腋生的总花梗上,雄花较大,有花被片4,雌花稍小,有花被片5,蒴果绿色,有带红色的翅。几乎常年开花。另一栽培种:毛叶秋海棠,叶基生,心形,长约20厘米,垂生于有毛的叶柄上,不分裂,上面有一不规则的银白色环带,下面紫红色,有毛。

【生境分布】我市城区有盆栽。

【采收加工】四季可采,多为鲜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疮疖。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植物原产于巴西,现培育出多种类型。

(2)中华秋海棠 Begonia grandis subsp.sinensis(A.DC.)Irmsch.

【药名别名】红黑二丸、阴阳七、荞麦三七。

【药用部位】为秋海棠属植物中华秋海棠的根茎。

【植物形态】茎高20~40厘米,肉质,少分枝。叶片宽卵形,薄纸质,长5~12厘米,宽3.5~9厘米,先端渐尖,常呈尾状;基部心形,偏斜,边缘呈尖波状,有细尖齿,下面淡绿色,叶柄细长,长可达10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聚伞花序腋生,花粉红色,直径1.5~2.5厘米;雄花被片4,雄蕊多数,雄蕊柱短于2毫米;雌花被片5。蒴果有3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2900米的山谷阴湿岩石上、滴水的石灰岩边、疏林阴处、荒坡阴湿处以及山坡林下。我市龟山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开花前采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治跌打损伤,红崩带下,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浸酒或炖肉服。外用: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植物标本采自龟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