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科 Valerianaceae

169.败酱科 Valerianaceae

(1)窄叶败酱 Patrinia angustifolia Hemsl.

【药名别名】墓头回、苦菜。

【药用部位】为败酱属植物窄叶败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较长。茎直立,茎生叶对生,卵形或宽卵形,罕线状披针形,中部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近菱形,具圆齿,茎下部和中部叶常不分裂或有时基部仅具1~2对裂片。花黄色,组成顶生伞房状聚伞花序,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形,分为不育子室和能育子室,翅状果苞干膜质,倒卵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散寒,燥湿。治风寒感冒,疟疾,肠炎。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

【附注】本植物的带根全草,在某些地区有时亦作败酱草类品种入药。

(2)黄花败酱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ex Trev.

【药名别名】黄花龙牙、败酱草、苦菜。

【药用部位】为败酱属植物黄花败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0~130厘米。地下根茎细长,横卧生,有特殊臭气。基生叶丛生,有长柄,花时叶枯落;茎生叶对生;柄长1~2厘米,上部叶渐无柄;叶片2~3对羽状深裂,长5~15厘米,中央裂片最大,椭圆形或卵形,两侧裂片窄椭圆形至线形,先端渐尖,叶缘有粗锯齿,两面疏被粗毛或无毛。聚伞状圆锥花序集成疏而大的伞房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总花梗常仅相对两侧或仅一侧被粗毛,花序基部有线形总苞片1对,甚小;花直径约3毫米;花萼短,萼齿5,不明显;花冠黄色,上部5裂,冠筒短,内侧具白色长毛;雄蕊4,与缘稍扁,由背部向两侧延展成窄翅状。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开花前采收,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鲜品60~120克)。外用:捣烂敷患处。

(3)白花败酱 Patrinia villosa(Thunb.)Juss.

【药名别名】败酱草、攀倒甑、苦菜。

【药用部位】为败酱属植物白花败酱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茎横卧或斜坐,有特殊的臭气,如腐败的酱味。茎直立,具倒生的白色粗毛,上部稍有分枝。叶对生;叶片卵形,长3~10厘米,宽1.5~5厘米,边缘具粗锯齿,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两面均有粗毛,先端尖锐,基部窄狭;下部叶有翼柄,上部叶近于无柄。聚伞花序多分枝,呈伞房状的圆锥花序;花冠5裂,白色,筒部短,无距;雄蕊4;子房下位,3室,柱头头状。果实倒卵形,长约2毫米,背部有一小苞所成的圆翼,长、宽各约5毫米。花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或灌丛中。我市各地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痢疾,产后瘀滞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和黄花败酱同被《中国药典》作为正品败酱草收载。我市习用的败酱草则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亦称南败酱、苏败酱。

(4)宽叶缬草 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latifolia Miq.

【药名别名】拔地麻、缬草、珍珠香。

【药用部位】为缬草属植物宽叶缬草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可达100~150厘米;根状茎粗短呈头状,须根簇生;茎中空,有纵棱,被粗毛,尤以节部为多,老时毛少。匍匐枝叶、基出叶和基部叶在花期常凋萎。茎生叶卵形至宽卵形,羽状深裂,裂片7~11;中央裂片与两侧裂片近同形同大小,但有时与第1对侧裂片合生成3裂状,裂片披针形或条形,顶端渐窄,基部下延,全缘或有疏锯齿,两面及柄轴多少被毛。花序顶生,成伞房状三出聚伞圆锥花序;小苞片中央纸质,两侧膜质,长椭圆状长圆形、倒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芒状凸尖,边缘多少有粗缘毛。花冠淡紫红色或白色,长4~5(6)毫米,花冠裂片椭圆形,雌、雄蕊约与花冠等长。瘦果长卵形,长4~5毫米,基部近平截,光秃或两面被毛。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丛中。我市福田河镇、黄土岗镇小漆园村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及杂质,洗净,晒干。

【功能主治】安神,理气,止痛。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癔症,癫痫,胃腹胀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