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与空间媒介化及其传播实践——以《疫情24小时》为例
2025年09月26日
慢直播与空间媒介化及其传播实践——以《疫情24小时》为例
陈 丽[1]
【摘要】本文通过对《疫情24小时》慢直播进行个案研究,从空间理论的角度分析慢直播类节目如何使空间生产意义,进而展现空间媒介特性,增强传播效果。慢直播让空间展现了可沟通性,空间自我阐释的能力得到发挥;慢直播对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工程建设事件的“长曝光”,让其形成媒介符号,形成传递特殊意义的虚拟空间;慢直播激发了人们的情感,为抗疫赋能,加深了网民的抗疫记忆。总的来说,这场慢直播增强了民众当时的抗疫信心,成为一段重要的“民族记忆”。
【关键词】慢直播 空间媒介化 传播实践 《疫情24小时》
2020年1月23日,为加强对感染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武汉市参照非典时期小汤山医院的模式,准备建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采用无时延的5G+技术,用4K高清画面和360度VR全景视角,全程直播两家医院的修建过程,这场《疫情24小时》慢直播吸引了几亿人次观看,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速度”。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越发关注公共事件,而针对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以全民参与、场景营造、空间展示等方式缓解了民众的焦虑情绪,增强了人们的抗疫信心。空间原本是物质的生产场所,也是一定范围内社会关系网络组织的场所。新媒介原本是搭载信息内容的载体,但如今它在现实空间中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我们对媒介形式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