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长期以来,时间是叙述事物最重要的维度,物理空间的局限性让信息传递存在困难。但是,在对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的慢直播中,慢的特性成了优势,从而增强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第一,空间与慢直播加深互融,展现了现实空间的可沟通性。第二,慢直播充分展示事件的产生、发展、结果,对空间内容的长期曝光形成视觉符号和事件符号,形成虚拟的传播空间。第三,这场巨大工程的慢直播背后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不能忽略它们的情感指向,情感赋能加深了网民对于抗疫的记忆,也产生了空间意义。
这场慢直播以宏大的直播选题、全新的节目方式、丰富的画面内容让建筑工程本身充满了戏剧性,但是也要辩证看待慢直播这种传播现象及其意义。人们观看实时直播、积极发言,大范围内引发了更多人对“两山医院”抗疫工程的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真实的慢直播增强了人们的抗疫信心。然而,这场慢直播在引发网络热议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产生于对“两山医院”建设衍生出的趣味事件的消费,对它们的过度关注可能会转移人们的关注重点,进而部分地消解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导致人们关注的内容和真相相去甚远。总的来说,这场慢直播打破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帷幕,人们通过观看实时直播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释放焦虑情绪,传递了“众志成城抗疫”的信仰。
【注释】
[1]陈丽,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空间传播。
[2]张文娟.互动生成中的传播共振:以央视频“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为例[J].当代电视,2020(4):16.
[3]谢沁露.从空间转向到空间媒介化:媒介地理学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2):79.
[4]施立伟,刘洛微.X城市:一种新的城市解读策略[J].南方建筑,2009(1):58.
[5]周海晏.建构新媒体时代的“公民建筑”上海无人机飞手群体“行话”中的空间可沟通性分析[J].时代建筑,2019(2):23.
[6]刘佳薪,蒋惠蔓.基于编码解码理论浅析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以《致命女人》为例[J].视听,2021(1):47-49.
[7]张原.“身体”的媒介化:短视频空间实践的维度[J].青年记者,2021(8):30.
[8]李淼,赖春.探析民俗空间媒介化及其传播实践[J].新闻窗,201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