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建筑、街道、公园等物理形态使城市具备实体性,文化、精神、风格等虚拟空间体现出独特的城市内核。城市实体空间的发展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游客的游玩体验、城市精神文化的传播紧密相关。所以,城市的物理空间与媒介所建构的虚拟空间需要一条使城市与媒介互动、沟通的渠道。[9]
抖音以短视频的形式激活了市民意识觉醒与表达欲望。市民通过抖音平台对北京生活进行呈现,对北京生活的体验进行表达,使媒介与人共同嵌入了抖音中的北京,城市传播围绕“人”的媒介实践而展开。通过北京城市样本,探索北京与抖音的高频率互动关系,为中国各城市在新媒体时代提高城市与媒介的互动性提供范本。
【注释】
[1]赵悦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形象策划与塑造。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
[3]杜剑峰.作为北京文化传播手段的微影像创意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220.
[4]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4):34.
[5]谢辛.声音的视觉化:从抽象动画电影到“互联网+声音BGM”观念延伸[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5):54.
[6]谢静,潘霁,孙玮.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7):25.
[7]TUAN Y F.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1:138.
[8]刘颂杰,张文卓.城市媒体转型与“可沟通城市”建构[J].青年记者,2019(34):18.
[9]孙玮.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新闻大学,20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