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以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主体的设计与思考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思考专业硕士的课程思政问题时,首先,明晰专业硕士课程思政与其他学段相比的差异和特点,不可“一刀切”地将课程思政当作一项强硬的任务去对待和应付,随意拿出一套方案进行套用。而只有了解专业硕士学段的特殊性,方能“对症下药”,设计出与专业硕士的年龄、心理程度和培养模式相适配的课程思政方案。其次,思考专业硕士的课程思政实践从何处入手。本文以同样具备一定特殊性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为例,作为兼具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专业,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思政可以从政策学习、历史学习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新闻媒体作出了“党媒姓党”的意识形态要求,新闻媒体必须紧密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坚守党性原则。因此我国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也天然具备了思政属性,那么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便更具合理性。政策学习和历史学习既是对新闻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是课程思政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培养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塑造“大局观”的理性思维。而社会实践层面则是理论输入之后体现的输出层面。对学生而言,在校内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那么如何运用于真正的实践是最为关键的,这也是课程思政是否见效的试金石。因此,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不应放弃社会实践的设计思路,要实现校内校外双抓手的培养。目前,学界对专业硕士的课程思政关注度仍然较低,导致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专业硕士作为新时代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后备人才力量,在课程思政的深入思考和接续改进方面仍然有较大作为空间。
【注释】
[1]赵伊纯,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文化与新媒体。
[2]曲升刚.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J].传媒,2020(18):81-83.
[3]王洋,王琳.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培养模式探析[J].传媒,2021(15):88-90.
[4]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N].北京日报,2020-04-10(4).
[5]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6):9-13,30.
[6]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7]张昆,张晶晶.“大实践观”: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0(12):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