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前策划,事前准备
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所涵盖的内容及步骤愈加烦冗复杂,这就要求访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有了较好的准备,正式采访中才能有的放矢,提关键问题、看关键事、听关键话;才能随机应变,在采访中占据主动;才能获得大量生动全面的素材,提高采访效率。古往今来,“有备无患”乃是兵家之常识。访前做策划,事前做准备,以不变应万变,策划过程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熟悉采访对象、思考采访意义、拟定采访提纲。第一,熟悉采访对象。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1981年访问邓小平前,据说阅读了几千克的相关材料,此次的采访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从《半月谈》到《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问》上发表的文章可清晰看出,记者法拉奇所提出的问题,展现出对邓小平同志及当时中国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除熟悉采访对象外,还应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履历等。若是访问专家学者,可以拜读他的著作、期刊文章,这些一般都体现了此人的学识、思想、学风及其研究方法,以便在正式访问中能寻得共同话题。若是去地方采访,则需要我们熟悉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礼仪习俗等。第二,思考采访意义。每一次采访任务都有相应的采访目的。简言之,通过采访我们想要收获到什么?这也正是采访前须做的必要准备,倘若目标不明确,采访将无任何意义。思考采访意义,主要思考以下几点:其一,为什么进行此次采访?其二,从采访中将获得什么信息?其三,采访内容想要表达什么?其四,写出的报道受众是何人?这些是每次采访前必须思索的问题,只有目标明确清晰,事前预判,在正式访问中才能有条不紊、逻辑流畅、条理清楚。例如,央视人物采访类节目《面对面》中,记者王宁在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时,一直围绕采访对象朱有勇院士如何带领拉祜族群众致富这个主题进行访问,采访主题明确,减少了采访的盲目性,提高了采访的自觉性及效率。第三,拟定采访提纲。熟悉采访对象、思考采访意义之后,便是拟定采访提纲。事先将要问的问题依次列出,问题的次序也要安排妥当。采访初期,我们可以先聊一些易拉近距离的话题,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便于后续采访有序进行。当然,这也不排除在访问时根据新情况提出新的问题。另外需注意的是,尽可能多准备一些问题,正式访问时,不怕问题多,就怕问题少,出现冷场尴尬的局面。著名新闻记者斯诺1936年6月在陕甘宁边区采访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时,准备的问题相当充足且访问前都经过缜密思索。斯诺事前认真准备的精神,值得今天的每一位记者学习。另外,有些重要采访,在准备问题时,仅凭采访者个人能力可能远远不够,此刻,就需要学会向外延伸,请有关人士进行指点,帮助修改完善采访提纲,尽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好问题,打开对方的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