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创新的自发性
网络迷因在社交网络上呈现出明显的“病毒式”传播特征,可以采用传染病模型刻画其传播过程。张亮等学者提出建立SAMIR模型,将网民分为五种类型:易感者(Susceptible)、接受者(Acceptor)、模仿者(Mimicor)、创新者(Innovator)和恢复者(Restorer)(见图2)。
图2 SAMIR模型下网民身份迁移路径[10]
网络迷因的传播是自发性的,每个人都是传播主体,“网抑云”现象的扩散得到了网民和媒体的选择及推动。“网抑云”现象最初只是人们在网易云音乐上抒发悲情的想法,表达生活的不顺,这种带有“丧情绪”的评论引发易感者(S)的共鸣,继而这种“新鲜”的语气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部分网友开始接受这种“丧情绪”的渲染与传播,成为接受者(A)。
在传播初期,人们趋向于满足内心的需求,为获取他人的认可和关注,模仿者(M)开始无病呻吟。这一行为既增加了点赞量,也满足了自身的精神乐趣。对新鲜热点的模仿与使用也成为网民文化身份构建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媒介提升了传播效果,微信、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提供了表情包和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渠道,方便快捷,由此促成更多的模仿者(M)转化为创新者(I),进行二次创作。许多自媒体纷纷写文章、创作视频,在网络平台加以扩散,一时间使“网抑云”成为热门话题。
网民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行为使“网抑云”在传播中发生演化变异,从单纯的“丧情绪”变成了暗讽人们无病呻吟的“话语狂欢”,产生新语境的迷因。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迷因的更新与传播,其推动力在于创新者(I)不断再生产的新鲜内容,广大网民积极“造梗”,进行狂欢式的二次创作和传播,使得这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网抑云”式语气变为一种群嘲。
当狂欢热度到达某一节点后,恢复者(R)在各媒体平台呼吁网民理性发表言论,不要对真正抑郁症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网民开始对此类故作矫情式的语言表现出反感。随着网民关注度逐渐降低,“网抑云”也悄然退出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