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与评价
家庭是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与政府、学校、社会这些主体一样,家庭被认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的重要场所。邱庆华提出,模仿是孩童学习的第一个起点,未成年人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学习来认识世界。李萌总结到,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中的年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进行的一项教育,其中亲子关系、亲子之间的互动在家庭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家庭是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6]
家庭的环境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在儿童与电视媒介的研究中发现,不同阶级家庭中的儿童对电视中的内容理解差别很大。中产阶级家庭和劳动阶级家庭的儿童,对电视媒介信息的认知存在差距。卜卫认为:“家庭关系与儿童使用电子游戏机的需要显著相关。家庭关系越不好,儿童越依赖电子游戏机,以取得心理上的满足,放松自己。”这说明孩子对媒介信息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7]
家庭的沟通模式对孩子的网络素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四种家庭沟通模式——“一致型”“保护型”“放任型”“多元型”中,每种沟通模式都会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水平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一致型”“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下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相较其他两种要高。“一致型”家庭沟通模式主张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要对父母表示顺从,不能破坏家庭之间的和谐;“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主张孩子自由表达观点和看法,不受父母的思想束缚,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家庭沟通模式中的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分析思辨能力和创造参与能力较强。[8]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在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成为潮流的今天,家庭在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亲子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氛围等一系列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这些因素的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网络辨识、网络适应等能力。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只着重于分析家庭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角色,这就对未成年人全流程的网络保护中的作用这个议题来说较为单一,并且对当下关于这项工作的现实痛点、难点鲜有涉及。因此我们需要发掘家庭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过程中所能起的具体作用,对家庭乃至家长的作用进行细分,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多条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