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对宏大叙事的消解

一、“后真相”时代对宏大叙事的消解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虽提供了交往便利,但也使人们进入所谓“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通常是指一种感性、情感、价值优先压倒甚至屏蔽了理性、事实、真相在凝聚共识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现象。[4]“后真相”起初是哲学领域的概念,后来随着新媒体的推波助澜,在英国脱欧、特朗普政选等政治事件发酵中成为反抗主流、反对权威的网络热词。“后真相”的立场先行、真相被搁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概言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后真相”时代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被原有社会秩序规定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正在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质疑,二是公众与真相提供者之间原本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变得飘忽不定。[5]

在“后真相”时代的接受语境下,重大题材影视剧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皆受到此现象的影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创作者既要突出重大历史题材的历史真实性,又要极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满足观众的审美趣味。虽然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排斥的关系,但是要想调和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易事。重大题材影视剧进行了多种尝试,如改革开放初期对红色经典作品的人文主义式改编、青春偶像式改编。例如,作为“十七年”时期重要的红色经典作品《青春之歌》,出现了1958年电影版献礼片《青春之歌》,1999年版、2006年版《青春之歌》分别进行了各种风格的尝试。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影视剧生产的误区,如围绕英雄人物过多编织感情戏等。这些影视剧生产观念虽然竭力将主流意识形态与观众的审美趣味相结合,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误区。

从传播的角度而言,非理性舆论下的网络喧哗冲击着重大题材电视剧的题材选择、价值立意、视听语言乃至美学追求。新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立场和价值观的众声喧哗显示出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大部分群体并没有建立起历史主义视角,追求视觉景观无形中削平了历史深度,从而产生历史意义的平面化、消费化、娱乐化现象。将历史人文景观嵌入网络媒体中的视频、图像甚至是表情包中,通过“声音+图像”的模式构建历史伪景观,使人们在无形之中接受网络历史中的“真相”,而这种非理性的网络喧哗会使受众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局,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一旦陷入虚无主义的黑洞就会迷失人生方向。

与上述两种角度相辅相成的是,观众在接受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时,逐渐产生了怀疑乃至不信任的态度。一方面,重大题材影视剧本身在创作生产过程中的误区令群众无所适从。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不足与过度阐释造成的“神剧”同样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后真相”时代对影像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后真相”并不是真相的对立面,它没有崇尚假象和撒谎,也并没有怀疑真相的存在,而是怀疑媒体或其他信息提供主题呈现的那种“真相”,并不是真正的真相,而判断的依据则是信息提供主体是否有足够的善和诚意。[6]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普及,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商业资本在利益的驱动下,以受众的消费口味和消费需求作为影视内容创作的“风向标”,资本巨头在文化产业市场“跑马圈地”,从产品的定位到形式都蒙上了“娱乐化”的外衣,原本的政治、历史都成为娱乐场中供民众消遣娱乐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