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时期的天安门

(三)新中国时期的天安门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解放,2月12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北平市民与解放军一同庆祝北平和平解放、欢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就在此次庆祝会上毛泽东主席画像首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北京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一提到北京旅游景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天安门和故宫,自1988年1月1日起,人们在售票处买票可以登上城楼俯瞰整个天安门广场。天安门逐渐演变成一个带有生活气息的空间,并且在1949年开国大典后在人们心中成为代表着北京与中国的带有人民大众性的地理空间。

历史上新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往往会大规模建造或重修旧日的政治空间。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新政府除了另立国民公会、颁布新法令之外,还建造了崭新的广场、建筑物和纪念碑,以示新的共和理想区别于传统皇权。[4]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重新修建天安门也成为重建北京的计划之一。在电影《天安门》的叙事中,就体现了天安门在28天内开国大典前后的外貌改变过程,影片首先展现了天安门的破败荒凉、满目一片灰暗,乌鸦在城楼上空盘桓,金水河是臭的,广场上杂草丛生,士兵骑马而过,两侧的楼梯上是一块一块的枯草,走上城楼推门而入的大殿里到处都是灰尘,蜘蛛网也结在了房梁上。此时城楼斑驳得不像样子,天安门整体不再是鲜艳的红色而是褐色,与28天后鲜艳、干净的红色天安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