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视域下对电影《天安门》的解读

空间理论视域下对电影《天安门》的解读

陆涵昀[1]

【摘要】依托于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划分下的“三元辩证法”理论,我们分析得出,首先,天安门作为一处地理空间是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其次,天安门作为精神空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皇权的象征;最后,在电影的叙事空间中出现的天安门是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致敬,也是缅怀。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经历过开国大典的天安门象征着人民当家作主。《天安门》作为2009年的献礼影片,讲述了舞美队及士兵在28天内完成对于天安门的修缮工作,在这过程中展现了他们对于天安门的精神寄托,以及时代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空间生产理论 天安门 电影

列斐伏尔在论述“空间是如何生产的”这个问题时,分别从现象学和语言学的范畴将空间生产分别划分为三个维度。从语言学出发,空间分为“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再现”(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再现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这三元。从现象学出发,空间成为“感知的”(the perceived)、“构想的”(the conceived)和“生活的”(the lived)空间。其中,“空间实践”是物质性的,“空间再现”是想象性的,“再现空间”则是开放性的,它包含物质性的同时也蕴含想象性的,可以说电影叙事空间是它的代表之一。

天安门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空间,见证着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从明朝时期的“承天门”,以“门”的功能性作为开始,它是皇权的象征;民国时期称作“中华门”,它是爱国志士心系国家、向当权者表达抗争的地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那一刻,它见证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见证了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力量;在如今的21世纪,它依旧见证着国家“富起来”“强起来”的蜕变。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再到将天安门的地理空间意义和精神空间意义囊括在内的电影叙事空间中,天安门的内涵意义也在不断地改变。影片《天安门》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点献礼片,被称为“红色电影第一人”的叶大鹰担任导演一职。影片根据当年为举行开国大典而布置天安门的舞美队长苏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见证开国大典这一宏伟历史时刻。影片用城楼的改造作为故事导引,用28天完成对城楼的重新修建,最后出场的大红灯笼即至今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八盏超大红灯笼,不仅成为开国大典主席台舞美设计的核心,也成为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