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与“平和”:河北电影中的地理景观
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落,也成就了不同的文化。文化地理学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地理学的方式,文化除了被破解为其他的东西之外,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不同的空间、地点和景观的问题”[5]。从文化地理学上看,河北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地貌上看,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大的地貌单元在分布排列上井然有序,地势高低相差悬殊,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坝上高原(包括张北高原和围场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南缘)、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三大地貌。这样的地形地貌对河北境内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自然也影响着这里的人群的生活方式。通常来看,北部高原部分海拔、纬度高,适于游牧或半游牧,中部山地、丘陵则适合农耕、狩猎及多种经营,南部的河北平原则适合农耕,河北大地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共存和交叉准备了物质条件。由于河北平原的土质是冲积而成的“次生黄土”,缺乏优质黄土的“自行肥效”能力,虽气候温润、降水量多,但不能使作物长得更好。河北平原土地较硬,植被茂密,不利于耕作。河北这种土质和气候条件,必然弱化该区域的农耕性,强化其游牧性,因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性也更明显,使古老的燕赵之地既有游牧文化的粗犷,又有农耕文化的平和,兼具刚柔相济的复调特征,随着代代不息的战争和移民,使胡汉交融不断发展和深化。
河北影片无论何种题材,都会或多或少地展现出河北独具特色的地理景观和自然风貌。即使是战争题材,它也是在河北这一独特的地理空间中、独特的历史空间中、独特的文化空间中发生发展的,也会表露出河北电影的在地性特征。在河北农村题材的电影中,除了展示河北人民特有的人文风貌外,还有大量的镜头展示河北自然地理景观、农业发展特色。《青松岭》(1965)、《艳阳天》(1973)、《青松岭》(1974)、《金光大道(上)》(1975)、《金光大道(中)》(1976)、《小兵张嘎》(1963)、《远山姐弟》(1992)、《姐弟俩》(2014)等影片中展现了河北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例如,电影《艳阳天》讲述了东山坞农业合作社麦收时节十余天时间里发生的故事,“麦收时节”的乡村成为影片的重要景观。电影《金光大道》表现土改后的第一个春天,共产党员高大泉在春耕时节缺少农具、缺少耕畜的艰苦条件下,带领芳草村的农民搭犋、换工,互相帮助,种完了全部土地,并且组织了天门区第一个互助组,影片不断出现田野里农民春耕的情景。《青松岭》呈现出山区农村秋后的丰收景象,被群山包围的村庄,山路上奔跑的马车,典型的河北村庄和农家院。在电影《小兵张嘎》中,大量的白洋淀地区的自然风景推动着影片的发展。主人公小嘎子在河水中捞鱼、芦苇、船只等都体现了白洋淀的地区特色,当地人民及八路军在芦苇中与敌人斗智斗勇,推动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电影《远山姐弟》中呈现的小村中的山、水、农作物及牲畜,全方位地展现了当地农村的自然风貌。在电影《姐弟俩》中,影片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农作物及当地农村的住宅空境,体现了河北当地的农业种植情况和农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