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使课程思政更具针对性
2025年09月26日
(一)导师制使课程思政更具针对性
研究生学习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导师制。与本科阶段的大班授课、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仅停留于课堂见面有极大不同,研究生导师将会伴随着学生度过完整的硕士生涯,在学习、思想和生活各方面与学生展开一对一深入交谈。通过沟通,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培养方案,为课程思政的搭建提供良好氛围环境。时刻有导师的指导,学生在学期间的思想和行为方能得到规划,不至于走偏。
在搭建课程思政体系中,导师是教学链条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导师作为与研究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有效的沟通对于创建良好的师生氛围大有裨益,有了沟通的前提,导师针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便能及时见效。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来到清华大学进行考察时,再次强调了高校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品德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对于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导师做到以德育人,为学生作出了身体力行的亲身示范,更加诠释了思政理论在塑造个人德行方面的力量,使思政理论更具现实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应该自觉“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把育人目标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理直气壮地用思政力量滋润学生,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