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运河主题纪录片叙事策略比较研究——以《京杭大运河》和《我与大运河》为例

中外运河主题纪录片叙事策略比较研究——以《京杭大运河》和《我与大运河》为例

齐 溦[1]

【摘要】自大运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大运河的保护及其文化传承便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走入国人的视野。本文重点选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最新重要指示前后的中外京杭大运河纪录片为参考对象,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三方面进行叙事策略比较研究,以期通过分析其异同之处,对今后的运河主题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 《我与大运河》 叙事策略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与改造大自然的劳动结晶,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从古至今,大运河都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运河成功加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自此,运河及其文化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此后,社会上便掀起了以运河为主题的纪录片创作浪潮,诞生了诸如《一条河,一座城》《这里是通州》《我与大运河》等优秀的运河主题纪录片。

由中日共同首次采用4K格式制作的纪录片《京杭大运河》,开播于2019年2月。节目邀请了在中日两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日本一线影视明星田边诚一担任主持人。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把杭州作为起点,主持人沿着运河一路逆流而上,途经有“东方水都”之称的苏州、美食城市扬州、明清时期陶瓷贸易重点往来都市聊城等城市,最终经通州入京,抵达北京的紫禁城。一路上,主持人亲观、亲历运河沿岸人们的生活,探寻中国悠久的运河文化,展现当代中国运河与人民的风采。

纪录片《我与大运河》于2021年6月播出,以“行运”“栖居”“造物”“寻味”“传艺”“追梦”这六集讲述京杭大运河沿岸,24个“小人物”与“大运河”的故事。该纪录片以小切口、小故事,阐述大主题、大命运。大运河既是中国古代的“大动脉”,也是中国今天的“大河唱”。纪录片《我与大运河》借助镜头讲述京杭大运河是如何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来都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水系,也是一种连接彼此的愿望。[3]

“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跨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4]叙事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叙述者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法,将所要叙述的内容传达给接收者,以此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主要包括叙事主题的确定、叙事视角的选定以及叙事结构的框定。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是这个特定故事的潜在中心思想。[5]好的主题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叙事视角是观察事物时所站的角度。“‘叙述人’是联系作者与人物的中介,是沟通故事与观者的桥梁。”[6]叙事结构主要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7]。如果叙事主题是纪录片的内核,那么叙事结构便是支撑的骨干。

纪录片通过复现现实世界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并通过视听等方式为人们再现真实世界某部分的表面现象或者再现其形式。[8]运河是人通过改造大自然与其共同完成的宏伟作品。运河主题纪录片则基于运河,聚焦于运河历史、运河文化、运河沿岸的城与人。它们将自古沉淀下来的运河文化进行符号化呈现:借助时空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运河历史、传承、思考和展望等内容,充分展示大运河的古今风貌,由此全方位解读与大运河有关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构建独属于中国大运河的纪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