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环节:虚拟制片
1.虚拟拍摄
演员在提前制作好的虚拟背景前表演,导演监视器上实时呈现合成后的效果,这种直观的拍摄技术称为电影的虚拟拍摄方法。这种拍摄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将背景的3D场景随着相机的移动而移动,完美地解决了透视同步问题,仿佛演员身临其境一样。虚拟拍摄是以数字资产为基础、仿真融合为目标来进行的,整个过程包含演员、实景、数字场景的全方面融合。虚拟拍摄按照流程的先后顺序分为实时虚拟预演和现场虚拟实拍两种工艺,实时虚拟预演的可视化呈现一般会在电影制作流程的每个实际生产环节之前进行,它可以将虚拟背景和实拍前景画面实时合成并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纯虚拟环境中将虚拟角色的表演进行实时渲染,导演手持摄像机就如同在真实场景拍摄一样。通过虚拟预演能够让整个制作团队达成共识,激发导演创意灵感,减少沟通时间,从而节省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
2.视觉特效
视觉特效(Visual Effects)从本质来讲就是计算机模拟影像,为了使影视作品能够完成其核心功能,即完整地表达了影片的故事并且与观众产生了精神互动,对特效的真实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电影开拍前期,主创团队会进行充足的镜头设计并制订拍摄方案,根据分镜头做出一个动画版本,待到实拍时,这些镜头再逐渐被替换,形成连贯剪辑的绿幕版本,然后在绿幕剪辑版本上做画面的特效。特效构建是一个庞大又精细的工作,如《流浪地球》所构建的景观中一些镜头的纵深能达到几万甚至几百万,某个画面的渲染中,光地面的石头就撒了100亿个。所以特效团队需要通过简单的模型搭建把运动的焦点元素先设计出来,做一些简单的视觉跟踪,再把整段戏的视觉场景搭建出来,然后把镜头放进去。一般情况下,特效团队与导演在拍摄之前用纯三维技术加一些光线效果进行动态预览,在拍摄完成之后,特效团队在拿到拍摄素材后可以进行迅速而准确的处理,做后期预览。
3.虚拟制片
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简称VP)是一种视听技术,源自好莱坞电影,特点是仿真、交互与实时,2010年前后传入中国,主要应用于影视剧与电视节目的拍摄和制作。虚拟制作由影视工业孕育而成,是极客精神的衍生作品,也是生产效率的倒逼产品,把虚拟计算机图像与真实演员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而且在拍摄现场就能把加特效的画面实时做可视化呈现的制片方法。这种技术最初是Epic Games出品的实时3D创作引擎——虚幻引擎(Unreal Engine),引擎技术便是虚拟制片的核心驱动力。虚拟制片包括用CG或VR技术在拍摄前对场景进行可视化处理、搭建虚拟拍摄片场、实时特效、表演捕捉和虚拟后期制作等环节工作。而强大的虚幻引擎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比如前期场景设计,可以用VR工具把创意和各种元素都导入虚幻引擎当中,渲染出一个沉浸感极强的VR场景,所有创作者都可以进入那个场景中,预览甚至做深度探索,决定故事在哪些地方以哪些角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