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设置文化议题,唤醒受众精神内驱力

(二)主动设置文化议题,唤醒受众精神内驱力

《觉醒年代》的火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受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理想和信仰的呼唤与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主旋律影视作品也就成为引导人们重塑信仰与理想、寻找精神支柱的最好文化资源与精神纽带。新媒体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构建着新的媒介环境,主旋律影视想要扩大传播效果,就需要进入这一环境内,主动设置文化议题来掌握话语权。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受众后,这些议题能够与受众之间进行互动,在频繁的网络实践中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寻求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受众内心的民族凝聚力,塑造良好的价值取向,唤醒受众的精神内驱力。

《觉醒年代》抓住了建党100年、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2021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将《觉醒年代》中的台词或视频与“五四运动”联系起来,掀起网络中的讨论热潮。在新浪微博中,“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发布了#五四特别版错位时空#,将《觉醒年代》有关青年运动的动人情节与流行歌曲相结合,获得了5.8万点赞量、1.8万转发量,增强了内容的热度和参与度,因节日氛围,受众源源不断地贡献话题与内容,生产“集体回忆”,带来巨大的浏览量和转发量,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涟漪效应。当前,传播主旋律影视时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是,传播内容的历史资料十分陈旧,没有与时事热点进行有效结合,也没有提炼出历史素材中的核心精神内涵,使得传播难以受到广泛关注[8],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但在《觉醒年代》全剧终后,年轻观众纷纷请求剧组售卖剧中的周边产品。呼声最高的是鲁迅因军阀混战、政府无为,到教育部辞职时手里拿着的那块“不干了”的木牌,以及剧中贯穿全局的《新青年》杂志和剧中提到的其他杂志报纸;剧中鲁迅“根本无可救药”、蔡元培“救救孩子”等台词和镜头被做成表情包,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一些观众们还在旧书网上购买影印版本的《新青年》创刊号,自发收集相关周边产品;还有人去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打卡”,搜寻这段光辉历史的痕迹;在清明节,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陈延年烈士墓前放满了鲜花;在淘宝平台上,带有《新青年》字样的衣服、帆布包等纪念品月销量超过1000件。传播效果虽然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但我们发现在主动设置文化议题进行“造梗”是加深受众印象的有效手段,并且具有一定时效性,话题性的内容往往更能吸引受众关注。主旋律影视的新媒体传播也需要结合时事热点,主动设置文化议题进行传播,在仪式的感召下,受众总会被历史温度中的人性之美所感动,获得一种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共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