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真务实的宏观格局与细节化的情节安排中寻求艺术真实

1.在求真务实的宏观格局与细节化的情节安排中寻求艺术真实

《觉醒年代》这部重大题材影视剧在消费主义时代,通过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冲破对历史解构的枷锁,以高度的理性和直逼学术的严谨性让观众有掌握知识点的爽感。

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于历史题材重大,因此需要通过视听语言手段来展现中华民族所处的存亡绝续关头。该剧没有陷入资本市场的旋涡,相反强调了对历史背景细节真实的把控。历史学家吴晗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首先要明确历史和历史剧之间的联系。所谓的联系就是历史剧必然要受历史真实性的约束,在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等方面绝不能凭空捏造,历史剧是不可以不受历史真实性约束的。[7]为了还原老北京黄沙漫天的景象,剧组实地调研,专门从河北运送沙土;为了还原民国时期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演员服饰的做旧感都是剧组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剧中的箭杆胡同从材料到砖块上的纹路都是道具组一砖一瓦等比例复刻还原。大到场景搭建,小到剧中人物的生活用品,无论是材质还是大小,剧组都力求真实还原。

在剧情安排上,《觉醒年代》始终依托大量史实,以真实客观的角度看待“觉醒年代”的那段历史,剧中很多细节化的情节安排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比如,受到西方文化熏陶的辜鸿铭却依旧对新文化运动持反对立场,身边常伴的上茶端烟的仆人也暗示了保守派骨子里的反抗思想,暗示了新文化运动想要在全国展开的困难性;再如,胡适先生带裹小脚的太太出席活动时,江冬秀因怕给胡适丢人而退缩,但在众人的掌声和鼓舞下,俩人相互搀扶着走向席位,简单的一个小情节设计不仅代表了江冬秀个人冲破封建思想的第一步,同时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正在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朝着新思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剧情的开头,陈独秀之子陈延年在码头打工午休时,就着一碗清水,啃着发霉的大饼,却发现碗里有一只挣扎的蚂蚁,于是他用手指轻轻地将蚂蚁捞起放在了身旁的野草上,这里的蚂蚁就像当时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扎的中国人民。

《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在接受《中国文艺报道》专访时说道:“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剧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过程,在党史记载中只有一句话,“1920年春节前,李大钊送陈独秀从天津乘船去上海,在路上,相约建党”。龙平平为了尽量还原历史细节查阅大量史料,才有了陈李二人在海河大地上面向难民宣誓的场景;为了更贴近伟人的真实形象,龙平平和导演四处打探,从人物性格、行为到称呼,就连李大钊与妻子之间“姐”与“憨坨”的称呼也是通过李大钊后人才了解到的。龙平平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在查阅大量资料、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上适当合理的想象,充实故事情节,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拿捏有度,实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