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调适心理
新闻访问中需注意适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新闻采访活动本质上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人际沟通的过程。从心理学上讲,访问中主客体间的人际沟通实则是一种心理上的互动,双方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此次新闻采访的质量。因此,记者在访问过程中需适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以期获得最好的采访效果。“采访过程中记者和被采访者是平等的关系,所以采访对象如果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也不能勉强。但是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能动性,具体体现在记者可以通过揣摩对方心理看准谈话时机,有进有退,营造融洽的谈话氛围,激发被采访者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6]可见,把握好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才能使记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才能。那么如何对采访对象进行合理的心理调控呢?其一,坚持平等交流原则。无论采用何种采访方式,访问的终极目的是与人打交道,与人交流,与人访谈。诚然,与人真挚交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放低姿态、平等交流,只有如此,才能收效甚佳。由于职务需要,记者接触的采访对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身份各异。永远保持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记者做好采访工作亘古不变的原则。在记者面前,他们没有尊卑之分、等级之别,只有一种共同的身份:采访对象。只有摆正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记者才能顺利完成每一次的采访任务。正如著名记者邵飘萍在对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上,无论是访问大人物,还是三教九流,他始终保持平等姿态对待。其二,坚持掌握主动权原则。在主动权问题上,主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采访对象侃侃而谈,所讲内容逐步脱离采访主题,此时,记者需要发挥主动权,慢慢加以引导,使之回归正题。另一种是未能耐心等待采访对象讲完,记者就插入话题,打断采访对象思路,这是不正确运用主动权的表现。上述两种情况,皆不可取。采访过程中,记者应适当掌握主动权,主动引导采访对象回答事先准备的相关问题,一切要紧紧围绕采访的主题展开,偏离时应及时拉回。遇到紧急情况,记者可随机应变、沉着应对、机智处理。同时,采访对象对访问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记者可以通过分析采访对象的不同态度,适时调节其心理。心理学上认为,营造融洽的谈话氛围,容易让对方的心情愉悦,进而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的兴趣。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无形中会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灵距离,有助于后续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在访问大人物时需要考虑,走访一些普通群众时也同样适用。例如,当我们采访专家学者时,除了问答式采访外,我们可以试图与学者探讨其所在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互相交流启发,有助于活跃现场谈话氛围,更有利于访谈的深入,全面立体展现此访谈人物形象。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氛围,容易让人感到放松,当处于放松状态时,采访对象往往更加容易袒露心声,与记者坦诚交流,娓娓道来。
【注释】
[1]刘振宇,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2]焦可书.访问的艺术[J].采写编,2004(5):60-61.
[3]张宏滋.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沟通技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24):168-169.
[4]张捷.新闻采访写作中的独特视角研究[J].声屏世界,2020(3):76-77.
[5]罗节民.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中国报业,2021(14):106-107.
[6]原华荣.记者调节采访对象心理的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8(23):181.